青島二中 張新江
青島嶗山九中 王燕
美術鑒賞課中,學生大多對古典寫實美術趨之若鶩,但不甚理解中國繪畫的意境;對現(xiàn)代繪畫嗤之以鼻,往往把不認識、不理解、不能解讀的統(tǒng)稱為抽象。作為新課程下的美術教育工作者,應該從多元視覺的角度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解讀美術作品的意義。
我們畫一只貓總是跟著老師先畫一個大圓,再畫小圓,再對稱畫三角去模仿,從而完成符號的學習。學畫初期很少有人是直接通過觀察真實的貓來學會畫貓的。當人們慢慢長大,通過掌握越來越多的程式而被別人信服,才可能擺脫這種復制而通過觀察自然創(chuàng)造出新圖式,新圖式又會取代舊的圖式,成為別人學習的符號,而這一過程就一定會反映時代特征,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在文化情境不同的情況下,必然導致繪畫風格的迥異,進而我們欣賞不同時期的作品就應該有所側(cè)重。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幾乎人人皆知,可學生卻不以為然,認為畫中形象并不動人,技巧也不高超。教學中我們不妨從學生的角度,順著學生的思維,提出質(zhì)疑,這幅作品好在哪里?然后將拿破侖、丘吉爾等政要對該畫的迷戀事實以及法國失而復得時的局面告訴學生,引發(fā)學生思考。再給學生網(wǎng)絡上PS的蒙娜麗莎圖片,引出“蒙娜麗莎是誰,何以有這么大的魅力,有如此超強的粉絲陣容”等問題,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慢慢進入欣賞情境。
第二步,系統(tǒng)地介紹達·芬奇的成就和才能,使學生對這樣的巨人有一個更加全面清晰的認識,引導學生關注達·芬奇將科學家對“真”的追求和美術家對“美”的追求高度融合在這樣一幅繪畫中。
第三步,解讀作品本身的故事,將《達芬奇密碼》電影版、蒙娜麗莎得了口腔疾病、蒙娜麗莎的骨骼和達芬奇自畫像的骨骼完全相同、蒙娜麗莎因愛子去世而心中悲傷等各種傳聞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
第四步,進入畫面,與《阿爾諾菲尼夫婦像》相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阿爾諾菲尼夫婦像》在寫實能力上確實高于《蒙娜麗莎》,但人物形象與畫面顯得僵滯呆板?!睹赡塞惿返乃羞吘壘€都是模糊的,甚至眼角和嘴角的光影都靈動不定,這種“漸隱法”的光線處理使畫中形象更加生動。再觀其背景可以發(fā)現(xiàn)左邊的視線明顯低于右邊,這樣我們盯著左邊看人物形象與盯著右邊看人物形象,形成豐富的視覺變化。穩(wěn)定的三角構圖十分平靜安詳。被稱為世界上最完美的雙手更是無與倫比地傳達出畫中蒙娜麗莎聽著音樂打節(jié)拍的神采。
第五步,引導學生再次質(zhì)疑作品。這樣一幅不到80厘米的肖像畫,達·芬奇竟然畫了3年,隨身攜帶,愛戀之情不言而喻,為什么?引用弗洛伊德對達·芬奇“戀母情結”的分析,畫中女子的微笑是塵封在作者內(nèi)心深處最溫暖最迷戀的童年時母親的微笑,甚至在之后的作品中多次出現(xiàn)相同的“微笑”。顯然,達·芬奇一生對美的追求,在現(xiàn)實中理想化的美,成就了“蒙娜麗莎”。
所以,我們可以從不同層面上去解讀作品,這當然需要教師的智慧,需要教師了解不同時代的文化、代碼或符號,只有這樣才可能引領學生進入視覺修養(yǎng)的殿堂。
當然,現(xiàn)代派藝術就不見得適合運用以上方法了?,F(xiàn)代作品中的符號、圖式都發(fā)生了變化。如波洛克的潑灑畫《魔鬼》。畫家用顏色、油漆、石子等材料隨意地在畫布上擺弄,甚至用拖把當畫筆,我們很難看出作品表現(xiàn)了什么形象,如果再用圖像去解釋將難有所獲。
其實理解這樣的作品不需要太多關于歷史、神話傳說或者象征知識,而更多的是感受、節(jié)奏、煩躁、恐懼、未知,或是一種自由的表達。就像有時我們很難記住歌詞,但能哼出幾段節(jié)奏,這是因為旋律對于歌詞是更顯現(xiàn)的層面。所以,運用形式主義原理更便于賞析此類作品。線條、色彩、圖形本身就足以激發(fā)我們的審美情感。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范式或要求,都需要我們運用不同的理論方法或角度去理解去比較。分析美術作品,需要運用不同的理論方法解讀不同作品。但需要說明的是,不管哪種美術理論,也不可能達到解讀美術作品的全部要求,只是為我們的美術鑒賞教學提供一種角度或是切入點,從而使我們更加清楚目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