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芳
(湖北省利川市團堡衛(wèi)生院,湖北利川 445420)
手背靜脈穿刺方法對比觀察
王淑芳
(湖北省利川市團堡衛(wèi)生院,湖北利川 445420)
目的:觀察患者對兩種不同穿刺方法的疼痛反應及穿刺效果。方法:90例行同體雙側手背靜脈穿刺,左側采取舊穿刺法(左手緊握拳頭行穿刺),右側采取新穿刺法(右手伸開五指略向手心彎曲成弧形,穿刺)。結果:穿刺疼痛率舊穿刺法和新穿刺法分別為39%、10%,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舊穿刺法和新穿刺法分別為78%、93%,兩法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新穿刺法患者疼痛輕,穿刺成功率高。
手背靜脈;穿刺方法;觀察
靜脈穿刺時疼痛是不可避免的,但穿刺的方法和穿刺成功率與疼痛有著直接關系,筆者就兩種不同的穿刺方法進行了比較,總結如下。
共90例,均為住院患者。男38例,女52例;年齡最大72歲,最小5歲,平均38歲。均血管較好,意識清楚,感覺及語言表達正常,對比穿刺血管基本一致。
操作方法:專人操作,血管選擇同一人左右手背靜脈各1次,分2天進行,輪流穿刺6天。第1天左手背血管用舊穿刺法(對照組),即患者左手握拳頭,護士用左手握住患者的拳頭,右手持針柄向已消毒的管旁0.3mm處穿刺血管,見回血后平穿0.2mm后固定。第2天選擇同一患者的右手用新穿刺法(觀察組),血管均在手背外側的同一血管處,首先扎上止血帶,然后叫患者做屈伸手指運動5~8下再叫患者五指向手心彎曲成弧形,護士用左手握住患者的五指,用食指按在所選血管的上方右手持針柄針頭與血管成20~30°由淺如深穿刺,見回血后平穿少許固定。
疼痛反映:叢兩方面評估,客觀指標以進針時患者的皺眉,肢體抽動,口中發(fā)出噓聲為疼痛指標;主觀判斷由患者的感覺并陳述有無疼痛為指標。
穿刺成功率:分為一次性穿刺成功,復穿,血管刺破。
兩種穿刺疼痛及成功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穿刺結果比較 例(%)
對照組(握拳法)疼痛高于觀察組(放松法),原因是皮膚表面神經(jīng)末梢密集,對疼痛最敏感,疼痛強度與外在刺激強度、刺激時間、作用面積有關。握拳法,由于皮膚繃緊使血管受壓,穿刺時針頭接觸血管而使血管破裂,同時由于皮膚越緊穿刺時摩擦力越大,疼痛則越明顯。另外,針頭對皮膚產(chǎn)生的傷害性刺激,可引起組織內(nèi)釋放5-羥色胺,組胺導致致痛物質作用在皮膚的神經(jīng)末梢產(chǎn)生痛覺沖動。放松法屈伸五指運動,可促進手背靜脈的血液循環(huán),扎止血帶后血管顯像清楚,便于選擇血管,故穿刺成功率較高。且由于皮膚不緊,作用在血管上的壓力較小,從而產(chǎn)生的刺激小、疼痛也輕。
放松穿刺法的手法、血管方向和深度都便于掌握和控制,故避免了反復穿刺、血管刺破等給患者造成的痛苦,從而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
R472.9
B
1004-2814(2012)06-515-01
2012-01-16
●醫(yī)道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