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龍
母親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小時候上過幾年學,后來靠自己的努力,能看書寫信。她上有姐姐,下有三個弟弟。姥爺和姥姥受傳統(tǒng)思想影響,生了兩個姑娘后急盼生個男娃,給母親起名“換過”。
20世紀50年代末,父親和母親響應國家號召,一起離家到南同蒲鐵路工作,母親是列車員,父親當鐵路工人。60年代初,姐姐出生沒人照顧,母親只好放棄工作返回老家。之后幾十年,父親輾轉在山西、北京工作,母親一人在家,既要下地干活,還要照顧老小。當年農村艱苦,缺吃少穿,飲水困難,母親累死累活,總也熬不出頭。直到70年代末,父親從北京調回山西,才結束了兩地分離的歷史。之后,我和姐姐、妹妹先后成家立業(yè),大家有了一段相對安穩(wěn)的日子。但好景不長,母親因多年操勞,積勞成疾,長期與頑疾抗爭,直到離世。
一、“攢錢蓋房”、蒸禮饃
在晉南的傳統(tǒng)文化中,“攢錢蓋房”的觀念根深蒂固。我的祖輩一直務農,家薄房少、“門樓低”,從來都是父母一塊兒心病。改善住房條件,能在人前抬起頭是母親早年一直的愿望和追求。農活再苦,總想著多掙幾個工分,日子再難熬,總惦記著多攢幾元錢留著蓋房。就這樣,我家先在后院建了兩間飯廈,再在前院添一間門房。后來挪了飯廈建北房,拆了門房蓋南房,遷了東房升西房。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總算“蓋了個遍”,了了人前揚眉吐氣的夙愿。
實行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對多數(shù)農戶來說是福音,但對男人在外工作,沒有男勞力的家庭來講卻是個難題。母親面對困難硬著頭皮上,沒喂過牲口就自己學,不會耕地就跟著干。每到小麥、棉花收獲季節(jié),家里的產量并不比別人家里的低,讓周圍人羨慕不已。
晉南農村過年要蒸禮饃,蒸禮饃是衡量農村婦女手藝高低、理家能力強弱的重要方面。母親把蒸禮饃看得非常神圣,事先燒香拜佛是少不了的程序,之后發(fā)酵、和面、揉捏都要親自而為,輕易不讓旁人上手。蒸好后揭鍋蓋的時候是她最緊張的時刻,好壞成敗此刻就見分曉。若蒸好了,她滿臉笑容,立刻端饃敬神;若蒸得不好,她就眉頭緊鎖,唉聲嘆氣。她要求禮饃形狀端莊,不能有任何褶皺和裂紋,稍不如意,第二天定要重來。
二、拼命勞作,艱難度日
母親勤勞。勤勞在上世紀的農村意味著處處吃苦。我的家鄉(xiāng)地處峨嵋?guī)X臺地,土厚水深,干旱少雨,吃水始終是個難題。小時候村里吃水要幾家合伙,四五個壯勞力一起用尖底的大鐵罐從百米深的井里絞上水來,然后再分挑給各家各戶。無論是絞,還是挑,都是重體力活,一般不愿叫女人們參加。無奈我家老的老、小的小,母親只能求人搭伙干。為贏得別人信賴,母親不僅注意平日善待鄰里,家里有了好吃的,哪怕是爸爸從北京帶回幾斤大米蒸出米飯,母親也要東家送一碗、西家給一勺。而且每次不管體力能否支持,都竭力而為,為的是下次還有人愿意合作,全家人有干凈水喝。
老家莊稼一年兩熟,晉南農民的辛苦山西稱最。農村婦女,尤其是丈夫在外工作的婦女,生活之艱苦更不必說。一年四季,自春忙到冬,收完小麥種棉花,摘完棉花弄紅薯,不得清閑。忙莊稼的同時,婦女還得做飯、喂豬、管孩子,抽空還要紡線、織布、納鞋底、縫衣服,從早到晚難有“屁股挨地的空”。夏天農忙時節(jié),我們早上起床后,只見鍋里熱好的飯菜,不見母親的身影;冬季夜長,往往一覺醒來,仍見煤油燈下,母親紡線的背影。當時年幼無知,以為大人覺少睡不著,長大后,才知之所以如此,皆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拼命勞作,艱難度日。
上小學的時候,爸爸從北京買得幾本繪畫啟蒙書,引起了我學畫畫的興趣。母親很支持。那時候村里沒電,晚上我在墻上畫畫,母親和姐姐左右一邊一個,端著煤油燈不停地忙活,為我照明,幫我扶紙、調色、洗畫筆。
上中學的時候,有一天早上起床后發(fā)現(xiàn)天降大雪,正當同學們?yōu)檫@場罕見大雪議論紛紛的時候,有同學跑來告我,說你媽給你送棉鞋來了。當著同學的面,我覺得她把我看得如此嬌氣,有失臉面,不但不感激,還怪她不該來。之后母親告我,她天不亮起床,冒著大雪摸黑野外步行八里多路,路上茫茫不見一人,手拿防身鐵棍,深一腳、淺一腳趕到學校,想的是怕我凍壞了腳,沒成想兒子不領情,傷透了她的心。此后多年,這事一直是我的一個心結,覺得有愧我母。
三、母親要強、堅韌、勤勞、節(jié)儉,與人為善、默默奉獻
我絞盡腦汁地回想母親生前提過什么要求,想來想去就是她病重在太原就醫(yī)期間,口苦難耐,想吃酸石榴。可惜當年物資匱乏,我騎車跑遍太原的幾個水果市場也沒買到,只好買了幾筒罐裝葡萄汁給她。
提起給母親買石榴,就想起小時候跟母親彈棉花吃甘蔗的事。那時年幼,家里“平車、自行車、縫紉機”三大件沒有一件,本村也買不起彈花機,村民要彈棉花只得到外村去。母親一手背著棉花包,一手牽著自己,走得風塵仆仆、口干舌燥時,正好碰見賣甘蔗的小販,便買了根甘蔗給我。我讓母親也咬幾口,可她推來推去就是沒舍得吃。
8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的深入,長期困擾我國的溫飽問題已有明顯好轉。母親在家里置了好幾個鐵皮糧囤,儲下不少糧食。我說現(xiàn)在情況好了,你攢這么多小麥,每年都得晾曬防蟲多麻煩。她說咱家在外人多,萬一再鬧個饑荒,好有個應對。
母親過日子精打細算,能省就省,能儉就儉。爸爸無數(shù)次從北京給人捎過時尚衣物、布料,母親從不舍得給自己買,一件黑底帶綠點的外罩穿了十多年。
生活雖然艱辛,但母親十分好干凈。家里任何物件都放有位置、擺有條理。再忙再累,時間再緊,母親也要抽空兒把角角落落、房里院外打掃干凈。家里蓋房的時候,晚飯后送走工匠就很晚了,可母親總是在家人睡下后,把院子里里外外規(guī)整、打掃一遍后才去休息。
母親一生多磨難,可她總是苦苦撐持,頑強面對。母親一生體弱多病,三天兩頭不是頭疼就是胃不舒服,但只要稍有緩解,便忙前忙后,勞作不輟。
母親不僅給了我們生命,也為我們樹立了做人的榜樣。母親的關愛是溫馨的、難忘的,母親的精神力量更是珍貴的、永久的。一個國家、民族的振興靠的是核心價值和不朽精神,一個家庭的興旺離不開好的傳統(tǒng)和嚴謹?shù)募绎L。母親不懂太多的艱深道理,但她常掛在嘴邊的,諸如:“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寧讓想著說,不要搶著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小時候吃苦,辛苦一陣子;小時候不吃苦,辛苦一輩子”等等這些村諺俚語,教給我們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她要強、堅韌、勤勞、節(jié)儉、與人為善、默默奉獻的精神,潛移默化,成為我們成長成才、有所作為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