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婕
北師大天津附中,天津 300222
教學模式是教師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根據(jù)課標中各個章節(jié)的教學目標,為完成某種教學任務而選擇的教學活動。而教育是需要進行具體的學情分析,結(jié)合授課班級的學生情況而制定教學計劃,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班級教學中,由于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學習基礎等原因,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形成了不同的層次,這種不同層次的形成,對教師的課堂教學形成一定的困難,甚至影響教學進度的完成。所以教師的教學模式不能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結(jié)合教學實踐,根據(jù)不同教學內(nèi)容的特點、目標、學生心理,能力水平特點,不斷思索,不斷探究,不斷重整,恰當?shù)慕?gòu)分層指導的教學模式,以適應學生的需求。
1.環(huán)境因素。環(huán)境對學生知識的學習是有一定影響的,一些研究表明,良好的環(huán)境可以使學習效率提高。在課堂教學中,如果采用恰當?shù)慕虒W模式進行教學,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性和主動性,力爭做到讓不同的學生在各個層次都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環(huán)境。
2.教師的指導。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至關(guān)重要,很多研究表明,有時學生發(fā)揮出來的能力之所以低于其潛在的能力,原因是他們在各種情景中往往習慣于低效、甚至無效的學習方法,長此以往,這些學習方法在缺少教師的指導情況下是很難甚至無法改善的。所以教師的指導可以讓學生學會學習。
3.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屬于學生的自身因素,一般來說,智力水平高的學生學習成績會相對高一些,從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智力因素與學習效果之間是有很大相關(guān)性的。
4.非智力因素。有時學生是否愿意學習還和他的非智力因素有關(guān),比如他的學習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這些非智力因素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助力的作用。比如有些學生有自卑心理,長時間沒有成就感,周圍老師、同學、家長會把他們排斥出來,這樣一來就打擊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產(chǎn)生消極心理,甚至嚴重的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有礙學生的發(fā)展;還有學生有過分的好強心理,但是由于他們本身在學習各方面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使他們的期望無法得到實現(xiàn),也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再者就是很多一定年齡段的學生表現(xiàn)出的逆反心理。
1.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制約。隨著教師隊伍的發(fā)展,教師準備課堂教學已經(jīng)成為在教學設計指導下的自覺行為,分層指導教學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建構(gòu),教師在建構(gòu)教學模式時,要研究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規(guī)律,把教學內(nèi)容設計的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物理教學中,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包括一些學生參與討論的問題都必須按照學生學習的心理規(guī)律和物理邏輯關(guān)系來進行。分層指導教學模式要求教師用不同的方法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達到教學目的、解決實際問題。不同的課的類型也應該對應不同的教學模式。
2.學生認知水平、能力水平的制約。這是影響教學建構(gòu)的主要因素。因為教學中,最終面對的還是學生。課堂上,教師每提出一個問題,引導學生解決一個問題,就完成一個教學任務,多個這樣的任務就構(gòu)成一節(jié)課。針對現(xiàn)在班級人數(shù)偏多,學生水平參差不齊,一般的教學很難滿足全體學生的需要,有些“差生”的積極性很難被調(diào)動,課堂教學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分層教學在此基礎上依據(jù)層次性原則因材施教,分類推進,使各類學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大面積提高課堂效率。
在現(xiàn)行的班級教學中,分層教學模式的意圖正是解決教師比較煩惱的問題:學生的差異性。在很多老師的教學課堂中都存在,好的學生吃不飽,差的學生消化不了,影響教學的整體性,要想把學生都照顧,就得用心把較難的問題分解,變成逐個梯度的小問題,然后鼓勵學生盡量多的解決問題。
物理課堂上,一般都是教師通過不同的方式提問,然后恰當?shù)囊龑W生去解決問題,教師提問時,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且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層次指導教學就是要把提出的問題分層次展開成梯度較小,難度逐漸增大的若干個問題,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并且對問題有更透徹的認識。比如說在物理電學的學習中,往往很多同學可能在初學階段就遇到困難,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斷層現(xiàn)象”導致最后對電學失去興趣,其實如果把一個問題分解成不同層次的小問題,可能所有同學都可以把電學迎刃而解。當然在教學中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是可以直接提問的。物理的學習,很多問題是需要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程度來設計的,比如從身邊的物理入手,或者邊做實驗邊提出問題,一步步地引導學生深入問題。
物理教學中分層指導的教學模式目的是使學習成績、能力層次不同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并在課堂教學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更好的完成物理教學任務。
1.題目分類模式。教師在講解習題之前,應該將習題從易到難有大概的分類,通過啟發(fā)、引導、討論,使不同學生的需求得到滿足,讓學生對不同的類型的題目有不同的認識,從而讓學生自己總結(jié)解決同類問題的一般思路,提高思維能力。注意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
2.操作探究模式。教師從實際引出課題,讓學生親自動手用實驗器材去解決問題,探索規(guī)律,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不斷的根據(jù)學生手中擁有的器材提出更高的問題,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要進行巡回輔導,適時的激勵基礎好的學生。物理是實驗學科,因此利用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至關(guān)重要,教師要充分利用實驗的趣味性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創(chuàng)造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讓他們有成就感。
3.編寫問題模式。學生根據(jù)教師給出的問題條件,自編問題,達到主動練習的目的,教師的問題要有新意,是學生有參與此活動的愿望,把學生分類,以小組為單位,制定不同的標準和梯度,基礎好的學生,應該鼓勵他們編制較復雜的問題,多探究一些深入的問題,基礎較差的同學應該注重基礎,達到復習鞏固的目的,教師通過巡視指導各個層次的學生,然后通過各自的標準來檢驗學習任務完成的情況。
[1]閻金鐸.中學教師物理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2]查有梁.中學物理教學建模[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