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寧
[摘要]古小說是指漢唐這一歷史時段中的文言小說,它是漢唐社會、文化的產(chǎn)物和表現(xiàn),其文類特征具有一定的同一性,而與宋元小說的面貌大不相同。古小說名義、界限的確立以及相關(guān)理論的提出,不但可以為文言小說研究提供理論參照,也可以由此反思近百年來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即以西律中。以西律中的古代小說研究造成了古代小說概念和觀念的混亂,并建構(gòu)了一個不符合古代實際的小說史。古小說研究倡導一種還原和貼近歷史的小說研究,希望遵從古人的小說概念和觀念,重新建立符合古人小說觀念和歷史真實的古小說史和古代小說史。
[關(guān)鍵詞]古小說;漢唐小說;傳奇;古代小說;小說史
[中圖分類號]I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12)01-0170-12
在20世紀以來的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中,有時可以看見“古小說”一詞,但各家使用這一概念時的內(nèi)涵并不一致。大略而言有兩種用法,一種指唐代以前的小說,如魯迅《古小說鉤沉》,一種等同于古代小說,如黃霖《古小說論概觀》、歐陽健《古小說研究論》。我認為在古代小說研究中,應(yīng)該對“古小說”有一個界定,而且這一界定對于認識和研究古代小說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拙著《漢唐小說觀念論稿》對此曾有所論述,這里擬作更全面的論述,并對百年來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中采用現(xiàn)代小說觀念的問題作一些反思。
古小說的命名和界定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是否應(yīng)該劃定一個時段,這一時段又應(yīng)涵蓋哪些時代?第二個問題是:在這一時段中,哪些著作應(yīng)該算作小說,也就是說,古小說應(yīng)包括哪些作品?下面先從時間界限和范圍界限兩方面來論述。
一、古小說之時間界限
魯迅在其《古小說鉤沉·序》中提到他少時讀“古說”的情形:“余少喜披覽古說,或見偽敚,則取證類書,偶會逸文,輒亦寫出?!边@里所謂的“古說”,其實就近于古小說,而《古小說鉤沉》所收36部小說均為唐前小說。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到《西京雜記》時也用過古小說一詞:“論文學,則此在古小說中,固亦意緒秀異,文筆可觀者也?!庇纱丝磥?,魯迅所謂的古小說一般是指唐前小說。但魯迅1924年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講座中,提到《太平廣記》時說此書“在無意中,卻替我們留下了古小說的林藪來,似乎其古小說—詞又同時包含了唐代小說。
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了程毅中的《古小說簡目》,其書收錄作品的時代不只是先唐,也包括唐五代,但此書原本并不以漢唐為古小說之界限,其凡例中明言宋以后“如有余力,當另為續(xù)編”。凡例又云:“古小說相對于近古的通俗小說而言,或稱為子部小說,或稱為筆記小說,內(nèi)容非常繁雜?!庇衷疲骸肮判≌f相對于白話小說,不僅時代較早,而且文體較古?!笨梢娺@里的古小說一詞近于一般所說的文言小說。上世紀90年代以后程毅中用古體小說取代了古小說一詞,1995年中華書局出版了他的《古體小說鈔·宋元卷》,2001年出版明代卷。宋元卷前言說:“簡略說來,古代小說也和詩歌一樣,可以分為古體和近體兩大系統(tǒng)。古體小說大體上相當于文言小說,近體小說大體上相當于白話小說?!朋w小說則限于志怪、傳奇及雜俎筆記,有人稱之為舊小說?!庇终f:“宋代以后古體小說和近體小說齊頭并進,長期并行不廢?!贝送?,程毅中在其《宋元小說研究>引言中也表述過類似觀點??傮w來看,程毅中所說的古小說或古體小說,主要是指傳統(tǒng)文言小說,與宋元以后出現(xiàn)的通俗小說(主要是白話小說,也有少部分用文言寫作的)相對應(yīng)、相區(qū)別。中華書局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古小說叢刊”,近年來重印和續(xù)出,改名為“古體小說叢刊”,這似乎是受到程毅中的影響。
此外學界使用“古小說”之名的,如李劍國、石昌渝用以指先唐小說,王齊洲用以指文言小說。李劍國對于所使用的古小說一詞沒有太多的說明。石昌渝則用古小說一詞指唐代“小說發(fā)端”以前的小說形態(tài)。“它并不是文學意義上的小說”,只是“小說的孕育形態(tài)”、“今天小說的史前形態(tài)”。王齊洲的古小說指用文言寫成的“子部小說”,強調(diào)它和通俗小說的區(qū)別,接近于程毅中的古體小說。程毅中的古體小說之名和王齊洲的古小說之名,雖然強調(diào)了文言小說與通俗小說兩大系統(tǒng)之差異,但沒有揭示出文言小說本身的變化。事實上,文言小說在唐宋之際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程毅中在《宋元小說研究》引言中也說:“宋代以后小說的發(fā)展,正處在一個承先啟后的階段,古體小說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文學樣式,也還有新的演進?!钡诖藭兄饕獜娬{(diào)的變化仍是新興通俗小說的出現(xiàn),沿襲魯迅稱白話小說“實在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的觀點,并認為宋代文言小說“走向衰微”。這是不能令人同意的。
唐宋之間小說的變化,正如古代文史學界熟知的唐宋文化轉(zhuǎn)型說、唐宋歷史變革說一樣,本應(yīng)是一個理所當然的事實,但古代小說研究的學者對此卻不夠敏感,提到宋代文言小說,總是重復(fù)宋不如唐的老調(diào)。很少作細致的考察,而將重點投入到新興通俗小說中去了。大體說來,宋代小說同時發(fā)生著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是遍于文人階層的筆記化,一是面向世俗的勸懲化。筆記這一形式出現(xiàn)于宋代,詩話其實是一種關(guān)于詩和詩人的筆記(小說),也出現(xiàn)于宋代。第一部筆記《宋景文公筆記》和第一部詩話《六一詩話》,原本就以筆記和詩話命名,宋祁和歐陽修宣告了這兩種著作體式的誕生,也為小說在宋代找到了新的表現(xiàn)形式。同時,漢唐小說的精神和氣質(zhì),也在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筆記中得到繼承。宋人筆記和詩話中的文人雅趣和書卷氣,既是宋代博雅文化的體現(xiàn),也是漢唐小說中貴族氣息的承襲。另一方面,宋代社會和文化的世俗化,不只產(chǎn)生了通俗小說的新樣式,也促使傳統(tǒng)文言小說發(fā)生勸善化和世俗化,其具體的表現(xiàn),如箴規(guī)小說演變?yōu)閯裆菩≌f,而志怪小說也充斥著道德訓誡,深刻反映出俗世的文化和信仰狀態(tài)。魯迅曾說:“小說亦如詩,至唐代而一變。”這話放在宋代也同樣適合:“小說亦如詩,至宋代而一變。”中國詩歌史研究者喜談唐宋詩之別而鮮有抑揚,唐宋小說之轉(zhuǎn)型,也應(yīng)作如是觀。
此處再說說比較常見的一個術(shù)語——晉唐小說。此名大概始于清乾隆中馬俊良輯印《龍威秘書》,其中第四集名為“晉唐小說暢觀”(1937年上海中央書局曾抽出這部分單獨印行),馬俊良敘亦云:“茲以晉唐小說之敘事津津、有始有終者匯為丁集?!濒斞负髞硪u用此名,在《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一篇中談及《太平廣記》,說。視每部卷帙之多寡,亦可知晉唐小說所敘何者為多”,第二十一篇又說《醒世恒言》“多取材晉唐小說”,而第二十二篇標題就是“清之擬晉唐小說及其支流”。其后胡懷琛《中國小說研究》(1933年)將中國小說按時代劃分為周秦小說、晉唐小說、宋元小說、清小說、最近小說。劉麟生《中國文學泛論》(收入上海世界書局1934年出版的《中國文學講座》)于第六章論小說,也分晉唐小說、宋元小說、明清小說三節(jié)講述??梢姇x唐小說一詞在當時比較流行。晉唐小說之立名,優(yōu)點是
揭示了這段時期小說的同一性和獨特性,但遺漏和遮蔽了漢魏小說的存在,則為其缺陷。胡懷琛曾解釋其小說史的段落劃分,所謂周秦小說是據(jù)《漢書·藝文志》十五家小說而言的,但實際上十五家小說除《青史子》、《宋子》外基本上都是漢代書籍。他又說:“在周秦以后,接著就說晉唐小說。為什么丟了兩漢不講?因為現(xiàn)在流傳的兩漢人的作品,大概是后人假造的……現(xiàn)在題名是漢人的小說,大概是晉人的贗品。所以把兩漢包括在晉唐以內(nèi)?!逼渌f的“題名是漢人小說”的,是指《漢武內(nèi)傳》、《飛燕外傳》、《雜事秘辛》之類。但是漢代自然有小說存在,不僅最早的十五家小說大部分是漢代作品,邯鄲淳《笑林》和陳塞《異聞記》也是漢代小說。晉唐小說之“晉”字,意在強調(diào)干寶《搜神記》等,但這一名稱不僅忽略了大量漢代小說,而且連極重要的曹丕《列異傳》(對《搜神記》有重要影響)也無從安置。因此,我認為應(yīng)該使用漢唐小說之名取代晉唐小說,并作為古小說的同義概念和詞匯。漢唐小說之立名,同時還意味著古小說以《漢書·藝文志》十五家小說為開端,不必在此之前尋找更早的文類小說,這也是此名的一個優(yōu)長之處。
另外,學界中還偶有使用“中古小說”之名的,如王青《西域文化影響下的中古小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陳洪《佛教與中古小說》(學林出版社。2007年),這顯然是借鑒了中古社會、中古文學(詩歌)、中古漢語這一類的術(shù)語,所指一般也是漢唐小說。從學界目前廣為接受中古、近世之分這個角度來說,中古小說之名有其合理性。但是,中古小說與中古文學(詩歌)、中古漢語等有一個不同的地方:與中古文學相對應(yīng)的有上古文學,與中古漢語相對應(yīng)的有上古漢語,而小說中除了《青史子》、《宋子》等極個別的作品外,并不存在漢代以前的“上古小說”。因此我的意見是,可以用古小說取代中古小說之名,以避免術(shù)語和概念上的紛擾。
以上說明了古小說的時間界限以及建立古小說和漢唐小說概念的理由和必要性。下面論述古小說在內(nèi)容和范圍上的界限。
二、古小說之范圍界限
要探討古小說之范圍界限,不得不面對中國古代小說的概念和觀的問題,我在《中國古代的兩種小說概念》一文和《漢唐小說觀念論稿》中對此作了回答。簡言之。一種是廣義的小說,是一個普通詞語,意指小道不經(jīng)之說;一種是狹義的小說,是一個古代目錄學術(shù)語,主要指古代書目中的文類小說。這里要補充的是,近百年來的古代小說研究存在一個最為嚴重的問題,就是以今律古,以西律中。其結(jié)果是原本已經(jīng)十分復(fù)雜的中國古代的小說概念更加混亂。在有些學者看來,這是用現(xiàn)代的、先進的學術(shù)理論來指導研究中國古代作品,并沒有什么問題。殊不知中國古代小說概念完全不同于西方和現(xiàn)代,這樣研究的結(jié)果只能是離古代小說的真相愈來愈遠。
以今律古,以西律中的古代小說研究,尤其是中國小說史研究,簡單地說,就是采用一種西方的、現(xiàn)代的小說概念和觀念②,從中國古籍中選擇材料并研究之。衡量之,建構(gòu)一個所謂的“中國小說史”,并據(jù)此研究具體的作品。這種研究思路的典型表達,如胡懷琛說:
我們要研究中國小說,是要拿我們自己眼光去
看,什么是小說,什么不是小說。不管他經(jīng)也好。史
也好,子也好,集也好,只要我們認為是小說的,就
拿他來當小說看。本來經(jīng)史子集的名目,是沒有理由
的,雖然在習慣上一時不能取消,但是我們這里盡可
不管。所以,我以為第一步就是要從經(jīng)史子集中去找
小說材料。第二步,再把晉唐以后的小說,和宋元以
后的小說,清以來的小說,和那從經(jīng)史子集中取來的
材料,并在一起來研究。
而“我們自己眼光”、“我們認為是小說”,又是指什么呢?最終還是用來自西方的小說概念。“從經(jīng)史子集中去找小說材料”,則是無視中國古籍原書性質(zhì)的挑挑揀揀。所以,人們可以從經(jīng)史子集的一切文獻中去尋找和發(fā)現(xiàn)“小說”。胡懷琛就從《禮記·檀弓》、《孟子》、《史記》、《莊子》以及李商隱和蘇軾的傳中找到了小說。這就是百年來中國小說史研究慣常的思路和途徑。
這種運用西方觀念在古典文獻中挑揀材料并研究的方法,盛行于20世紀以來中國的各種學術(shù)研究之中。讓我們看看中國哲學史的建構(gòu)。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開篇就說:“哲學本一西洋名詞,今欲講中國哲學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國歷史上各種學問中,將其可以西洋所謂哲學名之者,選出而敘述之?!钡@樣的哲學史研究,自一開始就受到不少學者的質(zhì)疑,包括給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寫審查報告的陳寅恪和金岳霖。陳寅恪說“其言論愈有條理統(tǒng)系,則去古人學說之真相愈遠”,金岳霖區(qū)別“中國哲學的史”和“在中國的哲學史”,皆是有為而發(fā)的。金岳霖還說:“如果我們把中國的哲學當作發(fā)現(xiàn)于中國的哲學,中國哲學史就是在中國的哲學史?!币话倌陙淼乃^的中國小說史研究,不也差不多就是“在中國的小說史”嗎?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這種從中國古文獻中尋找和發(fā)現(xiàn)符合“哲學”標準的材料來進行研究并以此建立中國哲學史的研究途徑,受到越來越多的懷疑和批評,如葛兆光說:“中國古代的知識和思想是否能夠被‘哲學史描述,實在很成問題。”所以他寧愿用“思想史”的名義來從事研究。方朝暉則更為激烈地批評說:
“中國哲學史”這一西方學科范疇的引進導致
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于用所謂“哲學”的眼光來看儒家學
說,而不再是用儒學自身的眼光來閱讀儒家典籍。
……20世紀以來,中國人在引進西方“哲學”這個
范疇時,忽視中學與西學內(nèi)在理路上的根本差異所
導致的另一個更加可怕的后果就是,今是,在幾千
年來綿延不絕的中國學術(shù)傳統(tǒng)(特別是儒家道統(tǒng))
遭到了全面的、毀滅性的打擊以后,再要恢恢復(fù)它,
難度之大勢比登天。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完全是由于
到今天為止的幾代人都在用西方“認識”的邏輯來
閱讀、理解和接受中國古代學術(shù)的產(chǎn)物,這場對中
國傳統(tǒng)學術(shù)思想的普遍誤讀,同時無疑也構(gòu)成了我
們民族現(xiàn)代學術(shù)史、思想史及文化史上的一場空前
絕后的災(zāi)難。
郭齊勇從人類觀念可以互通、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可以通約和比較、哲學概念不能為西方所專有的角度,來肯定中國哲學的存在和這一學科存在的合理性、正當性,但他也說:“目前我們特別要強調(diào)‘中國哲學學科的自立性和自主性。時至今日,中國哲學靠依傍、移植、臨摹西方哲學或以西方哲學的某家某派的理論與方法對中國哲學的史料任意地‘梳妝打扮、‘削足適履的狀況已不能再繼續(xù)下去了。州剮反觀中國小說史研究,雖然存在類似的問題,卻沒有引起學界足夠的重視,反思的聲音并不太多。
中國小說史研究涉及的范圍和問題固然沒有中國哲學史、學術(shù)史那樣宏大,但其中的復(fù)雜性一點也不亞于中國哲學和哲學史研究。這是因為,與“,哲學”一詞來源于西方(經(jīng)日本翻譯)不同,“小說”是中國固有的詞匯和概念。小說在古代本來就有概念不清以及小說觀
念具有時代性和個人性的問題,而西方觀念的引入,則使得我們的認識變得更加混亂。舉幾個例子。如中國何時始有小說的問題,同樣采取西方標準,卻有先秦已有小說、唐代始有小說之不同觀點。又如,《世說新語》歷來都被認為是小說(幾乎所有的古代目錄書均將其著錄于小說家中),現(xiàn)在卻發(fā)生了疑惑,它到底算不算是小說?普通人更傾向稱之為野史?!队详栯s俎》歷來被認為是唐代小說的優(yōu)秀之作,今人的評價則不太高。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均是因為今人的小說觀不同于古代造成的。陳文新也說:“如果我們遵從西方老師的意見,就只能委屈我們民族文化生活中曾經(jīng)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若干文學樣式和若干名著,如《世說新語》、《酉陽雜俎》和《閱微草堂筆記》,將它們置于無足輕重的尷尬處境?!睂W界近年來也零星地出現(xiàn)了一些反思,如劉勇強對20世紀的小說史研究中“以西例律我國小說”現(xiàn)象的分析,譚帆等則強調(diào)回歸和還原古代小說文體和文體觀念,并說:“如果以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虛構(gòu)等現(xiàn)代小說理當具備的文體要素來判別、清理古代小說史,將不可避免地遮蔽古代小說文體中不符合現(xiàn)代小說文體觀念的規(guī)范、特征、傳統(tǒng)?!倍觚R洲有一段論述尤其明白,特轉(zhuǎn)錄如下:
中國古代小說文體研究可以有兩種思路和方法。
一種是以現(xiàn)代小說觀念和文體標準為準繩,去衡量中
國古代小說文體,以確定中國古代小說文體的特征和
品種。這種思路和方法的好處是堅持了小說概念的同
一性和思維的邏輯性,也容易為現(xiàn)代人所理解。其缺
點則是無法描述中國小說自身的發(fā)展演變,尤其不能
揭示中國古代小說的時代特征和民族特點,以及中國
古代小說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也就不可
能真正認識中國古代小說的文體特征。按照現(xiàn)代小說
觀念把中國古代小說文體定義為一種用來講述虛構(gòu)的
故事的敘事性作品,至少不能反映先唐小說文體的發(fā)
展實際,也不符合這一時段人們對于真實和虛構(gòu)的理
解,同時勢必會將一批當時人以為是小說的作品排除
在小說文體之外,失去了在“了解之同情”的基礎(chǔ)上
真實解讀古人思想的可能性,也放棄了以中華文化為
本位構(gòu)建中國小說文體學的努力。另一種思路和方法
是以古人對于小說的理解和分類為根據(jù),“神游冥想,
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而對于其持論所以不
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陳寅恪《馮
友蘭(中國哲學史)審查報告》),然后去批評其小說
文體思想及其小說分類標準。這樣做的好處是真正能
夠從中國古代小說發(fā)展的實際出發(fā)來研究中國古代小
說文體。從而厘清中國古代小說文體的時代特征和民
族特點,以及各種小說品種的來龍去脈,有利于建立
符合中國古代小說實際的中國小說文體學體系。
王齊洲顯然是主張后一種思路和方法的。
也有學者認為,古今小說概念不同,應(yīng)該參酌用之,今人編撰的古代小說書目和工具書一般也用這樣的方法來收錄作品。這種調(diào)和論的辦法表面上看起來比較妥當,照顧到了漢唐這一時段大量的不符合現(xiàn)今小說標準的作品,但事實上在研究中最終還是以敘事、人物、虛構(gòu)、創(chuàng)造等現(xiàn)代小說的要素和標準去看待和衡量它們。要知道,古今小說的概念、觀念差異極大,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截然相反,混合使用兩個概念和范疇,在古代小說編目時也許還勉強可按古人書目的實際多收唐以前或宋以前的小說(所謂從寬的原則),以表示對傳統(tǒng)的尊重,但在探尋小說演變規(guī)律以及具體研究和評價作品時則無法調(diào)和了。因此我認為,完全拋棄現(xiàn)代小說概念,回歸古代小說概念,是古代小說研究,尤其是漢唐古小說研究的前提和路徑。在明確了這一點后,古小說在內(nèi)容和范圍上的界限就比較容易確定了。簡而言之,古小說的范圍。應(yīng)該以歷代目錄書中小說家或小說類的著錄為主要依據(jù),參考書籍(作品)的內(nèi)容、體制、體式、風格等方面的因素,以及作者自述和他人(同時代甚至稍后時代)論述來劃定。
當然,這樣來劃定古小說的范圍,也存在一個問題,即同一部書在不同的目錄書中歸類可能不完全一樣,如在《新唐志》中歸為小說的志怪書,在《隋志》、《舊唐志》中歸人史部雜傳類(有“鬼神雜傳”的名目)。對于這樣的情況,要結(jié)合其他目錄書和資料來看。僅從《隋志》和《舊唐志》來看,六朝至初唐的人似乎不以志怪書為小說,但《殷蕓小說》以“小說”為名,其中就有不少志怪的內(nèi)容,劉知幾《史通》論“偏記小說”,也有“雜記”一類,包括祖臺之《志怪》、干寶《搜神記》、劉義慶《幽明錄》、劉敬叔《異苑》等。而且,志怪小說自《崇文總目》、《新唐志》以后一般都置于小說,因此,我們可以將志怪書歸屬于古小說并且作為一大類別。軼事小說的情況更為復(fù)雜,某些書籍在很多目錄中不一定置于小說中,需要結(jié)合其他因素來判定。如張詢古《五代新說》,《崇文總目》、《新唐志》、《郡齋讀書志》、《通志略》都歸入雜史,僅《宋志》歸入小說(別史重出),此書采用世說體,應(yīng)屬小說。王方慶《續(xù)世說新書》,《新唐志》歸入雜家,但由書名可知其性質(zhì),當入小說。李肇《國史補》,《崇文總目》、《新唐志》、《直齋書錄解題》、《郡齋讀書志》入雜史,《宋志》入傳記,《四庫全書》入小說,此書自序提到“昔劉悚集小說,涉南北朝至開元,著為《傳記》”,而其書為“續(xù)《傳記》”之作,《傳記》即《隋唐嘉話》,《新唐志》等人小說,宋人也名之為《小說》,故《國史補》亦應(yīng)入小說。又如劉肅《大唐新語》,《崇文總目》、《新唐志》、《直齋書錄解題》、《郡齋讀書志》入雜史,《宋志》入別史,《四庫全書》入小說家,此書亦有仿《世說新語》之意,故應(yīng)歸于小說。
有人認為,古代書目中的小說太龐雜,有些應(yīng)該剔除出去。但我認為,應(yīng)該盡量遵從古人的著錄現(xiàn)實,去解釋之而不是否認之。對于古代書目中認定的小說,如果我們接受古人的小說觀,就會承認存在箴規(guī)小說、辨訂小說的名目和事實——這是胡應(yīng)麟劃分的小說六類中的兩個,但今人往往不認可它們是小說。我曾對唐代小說做過分類,一級分類是志怪小說和軼事小說,軼事小說下的二級分類就有逸事、瑣言、箴規(guī)、辨訂。這一分類對于唐前小說也是適合的,如《隋志》小說家中的《古今藝術(shù)》、《魯史欹器圖》、《器準圖》、《水飾》,《舊唐志》小說家中的《釋俗語》、《酒孝經(jīng)》是辨訂小說,《隋志》小說家中的《座右方》、《座右法》是箴規(guī)小說。這些書看起來雜亂無序,但經(jīng)過細致辨別和思考,其實是可以找到它們在小說中恰當?shù)牡匚坏摹?/p>
這里需要談?wù)剛髌娴膯栴}。傳奇之被稱作小說,大概始于胡應(yīng)麟。經(jīng)魯迅發(fā)揚之后,現(xiàn)在不但有傳奇小說之名目,甚至成為唐代小說的代表和代稱,這實在是一個需要澄清糾正的事情。傳奇之來源、性質(zhì),學界近年來已經(jīng)取得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為和傳記關(guān)系極大,其實質(zhì)就是傳記。傳奇在唐宋人那里一般稱為傳記和雜傳記(一個古代目錄學術(shù)語,非今人泛指的傳記),它和小說一樣都是一種著述形式,但是,前者一般置于書目的史部
傳記類(或雜傳記類、雜傳類),后者一般置于子部的小說家類(或小說類)。這一事實表明,古人并未將小說和傳奇視怍一類。程毅中也說:“宋初人把傳奇體小說稱作雜傳記?!短綇V記》第四八四至四九二卷的雜傳記類里收了《李娃傳》等十四篇,都是唐人傳奇的代表作,宋代人并不視之為小說?!苯袢瞬坏珜?nèi)涵和外延并不明確的傳奇稱作小說,而且將其范圍擴大化。實際上,向來為人們稱道的那些傳奇只是數(shù)量不多的一些單篇(卷)的傳記作品,其他一些作品恐怕是不能冒用傳奇之名的。如《高力士外傳》、《楊妃外傳》、《蘭亭記》、《梁大同古銘記》等,顯然和一般的傳奇風格不同,是未經(jīng)傳奇化的傳記。又如《馮燕傳》、《李赤傳》、《河間傳》等,原本是文集中的文傳,《枕中記》、《秦夢記》、《三夢記》等,原本是文集中的記文,《崔徽歌序》、《石鼎聯(lián)句詩序》、《愛愛歌序》是詩序,都屬于文章或詩歌的范疇,而將這些作品一概稱為傳奇或傳奇小說,顯然是無視原作在文體和文類上的屬性——單篇成卷(成書)的傳記與單篇的文章(入集)的性質(zhì)顯然是不同、的。至于唐代志怪小說的某些篇章,如《玄怪錄》的杜子春,《續(xù)玄怪錄》中的薛偉,《纂異記》中的嵩岳嫁女,《博異志》的崔玄微等,確有“篇幅曼長、記敘委曲”以及文辭華艷的特點,但也不應(yīng)單獨抽出來稱之為傳奇。因為唐代志怪小說的全書作為條文匯集的體制形式并沒有改變,它和作為單篇(卷)傳記而存在的傳奇是不同的文類和著述。
那么,在古小說研究中應(yīng)該如何理解和看待傳奇呢?傳奇除了在性質(zhì)上屬于傳記外,也可以理解為中唐興起的一種美學風格和寫作方法。這樣我們就可以說,在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小說和傳記等文類和某些文章(包括傳、記、雜錄等)以及詩序發(fā)生了傳奇化。將傳奇理解為一種風格而不是一種新興文類,才能解釋唐宋人為何沒有把我們今天稱為傳奇的這些作品單獨劃歸一個類別——既沒有單獨的命名(不叫傳奇),也沒有在目錄中設(shè)置新類(要知道,宋代書目較之《隋志》、《舊唐志》新增了不少小類)。傳奇既然只是一種風格,那么有發(fā)生傳奇化的小說,當然也有未發(fā)生傳奇化的小說??傮w上看,絕大部分軼事小說均未發(fā)生傳奇化。而志怪小說也并非全部傳奇化了。——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全書基本未傳奇化的,如《獨異志》、《宣室志》、《劇談錄》、《戎幕閑談》、《杜陽雜編》、《酉陽雜俎》、《錄異記》、《稽神錄》等,大體上保持了古拙形態(tài),這些小說多含有軼事的成分,表明軼事小說“抗傳奇化”的能力比較強,這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而那些傳奇化較明顯的志怪小說,如《玄怪錄》、《續(xù)玄怪錄》、《河東記》等,其中也有一些較短的條文,寫法和風格與一般所謂的傳奇還是兩樣。初盛唐與中晚唐在文化以及文學上的變化,學界已多有論述,有“中唐詩文新變”之論。古小說作為一種文化和精神的產(chǎn)品,何嘗沒有“新變”(正如唐宋之變一樣)。而這“新變”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就是傳奇化,另外一個是娛樂性、游戲性進入了小說觀念。在唐代小說研究中,應(yīng)關(guān)注中晚唐小說的傳奇化、娛樂化,探討其與此前古小說的異同,就如同中唐詩文研究那樣,而不是一味地大講傳奇之文學性,不恰當?shù)貜娬{(diào)傳奇的重要性,以致喧賓奪主,把唐代小說史變成了一個本身并不可靠的唐代傳奇史。
退一步講,即便我們承認胡應(yīng)麟的小說分類法,傳奇也不能成為和志怪、軼事相并列的小說類別,因為它們的分類標準是不一樣的。很明顯,志怪和軼事是就內(nèi)容是否涉及神異鬼怪而言,傳奇則是一種風格和寫法①。所以在邏輯和事實上,志怪小說可以有傳奇,軼事小說同樣可以有傳奇。前者很常見,后者較少,但如《大唐新語》、《云溪友議》、《本事詩》等書中頗有長篇,有的視為傳奇亦無不可。對于那些篇幅大多數(shù)較長且明顯呈現(xiàn)出傳奇風格的小說,如《玄怪錄》、《纂異記》、《異聞集》等,稱之為傳奇體小說也許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名稱。但必須強調(diào)的是,這里所說的傳奇體小說外延較小,和今人一般所說的傳奇或傳奇小說不同,是不包括《霍小玉傳》、《鶯鶯傳》等單篇(卷)傳記在內(nèi)的。就根本上來說,在古小說研究中,應(yīng)該排除那些實質(zhì)上是單篇(卷)傳記的傳奇作品(數(shù)量并不大),這樣才能避免古小說研究中的混亂。當然,這并不是意味著我們不研究古小說的傳奇化(反而應(yīng)該加強),但是一般稱為傳奇的那些單篇(單卷)作品,可能放在古代傳記研究中更為恰當。浦江清曾說:“現(xiàn)代人說唐人開始有真正的小說,其實是小說到了唐人傳奇,在體裁和宗旨兩方面,古意全失。所以我們與其說它們是小說的正宗,毋寧是別派,與其說是小說的本干,毋寧說是獨秀的旁枝吧?!倍绿赘驹诹判≌f的立場上批評傳奇化的唐人小說:“《太平廣記》所引南朝小說,奇而近雅,怪不至繆,又無淫侈之言?!迫诵≌f半皆妖蠱,文既無法,歆羨榮遇之情,驕淫矜夸之態(tài),溢于楮墨?!闭绿椎某庳熞苍S過分,但浦江清“別派”、“旁枝”的說法應(yīng)該引起重視。然而,現(xiàn)在學界對古代小說的研究集中在白話小說,對文言小說的研究又集中在唐傳奇,而且把傳奇的范圍大大地擴大化,已經(jīng)淹沒了古小說以及古代小說的真相。將傳奇(傳記)清理出古小說的隊伍,充分認識其作為傳記的本質(zhì)并限制其內(nèi)涵和外延的擴大化,才有利于我們對古小說自身的認識和了解。
需要強調(diào)的是,古代小說的概念和分類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也有含混的乃至錯誤的地方,如上舉志怪小說及一些軼事小說的歸類,往往在各種目錄書中有所不同,這實際上反映了不同時代以及不同學者的小說觀的差異。即便在同一人、同一目錄中,也往往存在其小說觀有不夠嚴密以及自相矛盾的地方,這一方面是因為事實上書籍歸類本身就無法做到完美,而小說觀念本身的復(fù)雜性也導致了仁智之見的不同。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對古人的分類嘗試和相關(guān)論述置之不理,幾乎是另起爐灶地構(gòu)建一個小說史。至于小說的分類的方法、標準以及類名等問題,因為小說觀念的變化,也不能強求在所有朝代都有一致的規(guī)定和模式。但無論怎樣,根據(jù)歷史實際而不是某種觀念來研究古代小說,應(yīng)該是我們提倡和追求的學術(shù)路向。
三、古小說之文類特征
文類是指表現(xiàn)為書籍形態(tài)的成卷成冊的著述,不同于表現(xiàn)于口頭或其他載體的作品,也不同于單篇的詩文作品,它們要待結(jié)集后方成為一種文類——別集或全集。對應(yīng)于古代目錄學,每一種目錄類別都可以稱作一種文類。古小說之文類特征,概括而言有五點:一是使用文言,二是叢集短文,三是風格文雅,四是實錄精神,五是作者大多是貴族名士或官高位顯之人。
古小說采用文言作為寫作語言,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在很長的歷史時段里,文言幾乎是唯一的文本寫作的語言。晚唐五代以后,才出現(xiàn)了含有白話成分的寫作,主要是禪宗語錄和敦煌俗文學作品,敦煌遺書中的幾部作品是否可以算作小說,還是值得進一步討論的問題。就目前存留的文本而言,漢唐時代的小說絕大部分是用文言寫作的,換句話說,古小說是一種文言寫作,這毫無疑義。順
便指出,在中國古代小說里,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實質(zhì)上是兩個差別極大的系統(tǒng),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非常疏遠。文言小說與史書、子書、詩詞、文賦、類書等文類和著述的關(guān)系,其密切程度遠超過它與通俗(白話)小說的關(guān)系。而通俗小說與變文、彈詞、戲曲、說書之間關(guān)系,其密切程度也遠超過其與文言小說的關(guān)系。這是文言小說(尤其是古小說)和通俗小說本身的雅俗之分決定的。
古小說作為一種文類(著述),是叢集匯合多條簡短的文字(篇章)而成的,也就是常說的“叢殘小語”的意思。古小說的寫作原本只是將撰者的見聞記錄下來,并不刻意地進行鋪敘和渲染,更不會有意地虛構(gòu),因此在結(jié)構(gòu)和篇幅上一般是多則短小條文的匯集,而不是一篇或多篇篇幅曼長的傳記——這在今天一般被稱作傳奇。當然,唐代志怪小說中常見有長篇之作,前面已經(jīng)說過,我們可以將之視為傳奇化。在唐前小說以及唐代軼事小說中,也有篇幅較長的段落(長短也是相對的),但是就總體而言,古小說之書是短篇條文的匯集,而這正是它區(qū)別于其他著述和文類的一個重要特征。其他著述,如傳記一般較長,其中傳以一人或多人為傳主來撰寫,記則多為敘一事之始末。又如正史,由紀、傳、表、志等構(gòu)成。別集,是作家各體詩文的匯集。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說明,《霍小玉傳》等以單卷書籍的形態(tài)呈現(xiàn)的傳記,和小說是完全不同的文類。
古小說是一種雅文學,具有雅潔簡古、從容平淡的風格特點。漢唐古小說均用文言寫作,而作者大部分是貴族、名士,其中有名的官僚士夫、文人學者很多,這決定了他們的古小說寫作從文字到風格上必然是文雅的而非俚俗的。傅禮軍曾將中國小說分為四個部分:文言小說、白話小說、現(xiàn)代文學小說、現(xiàn)代通俗小說,有各自獨立的小說傳統(tǒng)。他指出文言小說是士大夫高雅文化的一部分,并論及其消閑的性質(zhì):
雖然文言小說的性質(zhì)和功能非常地多樣化,但作
者對待文言小說寫作的態(tài)度卻有共同之處,那就是把
它看做是一種消閑手段。被士大夫認為嚴肅正經(jīng)的著
述是注釋儒家經(jīng)典、撰寫史書或詩文。在從事嚴肅正
經(jīng)著述之外的余暇時間,他們通過撰寫文言小說來消
磨時光。文言小說是一種自娛娛人的著述。文言小說
讀者的看法與作者相同。文言小說的作者和讀者都認
為,從撰寫或閱讀文言小說中不僅可以得到精神愉
悅,而且還可以增添新鮮知識,開闊眼界,掌握豐富
有趣的材料用來與人聊天?!?/p>
文言小說在高雅文化中地位很低,作者和讀者都
以消閑的態(tài)度來對待它,因此它成為高稚文化中最自
由隨意的一種著述形式。由于文言小說不被士大夫視
為正經(jīng)著作,所以作者的筆調(diào)顯得輕松、瀟灑,不像
其他高雅文化著作那樣沉重、矜持。由于文言小說不
被士大夫視為文學,作者也就不像撰寫詩文那樣刻意
雕飾文字??傊难孕≌f是士大夫能夠最大程度地
擺脫規(guī)范而自由輕松地寫作的一種作品。當然,由于
文言小說是在士大夫之闖交流的文本,它在表現(xiàn)手法
上仍然具有士大夫?qū)懽鞯囊话闾卣?。與白話小說相
比,文言小說的典型風格是簡潔、含蓄,而白話小說
的典型風格則是鋪陳、直露。
我在《漢唐小說觀念論稿》中也曾說過:“總體來說,古代的文言小說和詩文一樣,其作者和讀者多是文人學者,故常具有文人雅趣,而白話小說的讀者則多是普通民眾,故時時流露出通俗文學和市民文學的氣息?!蔽难孕≌f中透露出來的文人雅趣是值得關(guān)注的。章太炎說南朝小說“奇而近雅”,這四個字很好地概括了唐前小說以及部分唐代小說的特征。如果要選取范本和標準,那么《搜神記》、《幽明錄》、《西京雜記》、《世說新語》可以作為唐前小說的代表,《酉陽雜俎》、《宣室志》、《隋唐嘉話》、《國史補》可以作為唐代小說的代表,考慮到中唐以后小說傳奇化的事實,則《玄怪錄》、《續(xù)玄怪錄》、《異聞集》等也可算作唐代小說的代表。
古小說的實錄精神是特別需要強調(diào)的一個事實,因為今人受西方小說觀念影響,乃以虛構(gòu)為小說之能事,常從此角度去看待和闡釋古代小說,可謂是南轅北轍。古小說之寫作,大多只是出于記錄見聞之需要,原本無意編造或虛構(gòu)。即便志怪小說也是如此,正如魯迅論六朝志怪:“蓋當時以為幽明雖殊途,而人鬼乃皆實有,故其敘述異事,與記載人間常事,自視固無誠妄之別矣?!碧魄靶≌f的代表作《搜神記》、《世說新語》,即是出于編纂而非創(chuàng)造。唐代小說雖有傳奇化傾向,“施之藻繪,擴其波瀾”,但大體上仍不離記述見聞。唐代小說多以“見聞”之類的詞語命名,如《封氏聞見記》、《王氏見聞錄》、《唐末見聞錄》、《皮氏見聞錄》、《紀聞》、《紀聞譚》等,即已表明作者的寫作態(tài)度。而在唐代小說的作者自序中也時時可見這樣的意思,如《國史補》自序云“因見聞而備故實”,《大唐傳載》自序云“傳其所聞而載之”,《開天傳信記》自序云“搜求遺逸,傳于必信”,《卓異記》自序云“隨所聞見,雜載其事”?!短脐I史》、《劇談錄》多載怪異之事,但前書自序稱“預(yù)聞長者之論”,后書自序也稱“新見異聞,常思紀述”,均表明了記錄見聞的寫作態(tài)度。至于《劉賓客佳話錄》、《戎幕閑談》、《常侍言旨》、《尚書故實》、《賈氏談錄》等更是記載他人之語而成書的。李德?!洞瘟吓f聞》記玄宗時事,書前自序交待此書的故事來由十分清楚,其傳承是:高力士——柳芳——柳冕——李吉甫——李德裕,且載柳冕之說云:“彼(指高力士)皆目睹,非出傳聞,信而有征,可為實錄?!睍械谝粭l記元獻皇后孕肅宗異事,其篇末云:。芳本張說所引,說嘗自陳述,與力士詞協(xié)也?!闭f明柳芳過去曾從張說處聽過此事,又聞于高力士而“詞協(xié)”,可見記錄態(tài)度十分嚴肅,而此事亦載于兩《唐書》的《玄宗元獻皇后傳》。這樣的小說寫作(其實是記述)。哪里和所謂的虛構(gòu)沾得上邊呢?至于小說的內(nèi)容失實,一般是流傳的問題,而非有意虛構(gòu)造成的。今人或?qū)⒐判≌f不重虛構(gòu)之事歸于受史官傳統(tǒng)之影響,且由此展開批評,其實無論何種著述,漢唐人乃至宋人皆以摭實為要。道理很簡單,古人并無現(xiàn)代人的創(chuàng)作和虛構(gòu)之觀念,如有虛構(gòu),就是造假、作偽和說謊,這在古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觀念。古人寫作觀念中與虛構(gòu)近似的有兩種,一是諧戲,一是寓言,二者往往相通。從袁淑俳諧文到韓愈《毛穎傳》是諧戲,從《大人先生傳》、《桃花源記》到韓愈《圬者王承福傳》,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河間傳》、《李赤傳》是寓言。魯迅曾說:“但六朝人也并非不能想象和描寫,不過他不用于小說,這類文章,那時也不謂之小說。例如阮籍的《大人先生傳》,陶潛的《桃花源記》,其實倒和后來的唐代傳奇文相近。”憑空的想象,并不是古小說的寫作方法,捃摭事實,記述見聞,才是古小說的一般原則。至于唐人小說中的《補江總白猿傳》和《周秦行記》、《牛羊日歷》等,出于政爭,編造事實,所以才隱諱題名或托名他人,因為大家都知道“虛構(gòu)”本是一件可恥的事情。順便說到,關(guān)于唐人“有意為小說”的問題和唐傳奇中的虛構(gòu)情況,恐怕要重新思考,至少,過
去所謂傳奇中的虛構(gòu)是要大打折扣的。倒是宋代和明代出現(xiàn)的偽典小說,偽造杜撰故實、代名,才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虛構(gòu)”,不過這和今人所說虛構(gòu)又顯然不同。總之,小說是摭實之作,記述見聞之作,如果不是這樣。那古人編纂史書采取小說,今人研究也常采用小說記載,豈不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
由于漢唐時代的文化總體來說是上層的貴族的文化,古小說的作者也大多是上層人物,從帝王將相至公卿名臣、詩人文士都有。而且和目前普遍的誤解不同的是,當時人一般并不以寫作小說為恥,反而是樂于從事此事的。六朝志怪如《列異傳》、《搜神記》、《宣驗記》、《幽明錄》、《研神記》、《續(xù)齊諧記》、《冤魂志》等,時人視為鬼神雜傳者,均出帝王或名家之手。六朝軼事小說如《世說新語》、《小說》(殷蕓)、《瑣語》(顏協(xié))、《辯林》(蕭賁或蕭繹)等,也是名人撰作的顯例。唐代同樣如此,作者中曾為宰相的有王方慶、蘇瓌、狄仁杰、姚崇、鄭余慶、牛僧孺、李德裕、陸希聲、盧光啟,曾為史官的有張大素、張詢古、劉悚、張薦、柳玭等,著名詩人文人有張鷟、盧僎、吳筠、元結(jié)、陸羽、竇常、張又新、李肇、段成式、溫庭筠、李商隱、盧肇、陸龜蒙、皇甫松、毛文錫、皮光業(yè)、王仁裕、孫光憲等,學者有封演、柳理、李匡義、李涪、蘇鶚、杜光庭、丘光庭、朱遵度、文谷等。當然,唐代中后期由于文化逐漸普及,也有相當數(shù)量的小說出自下層文人之手,如作者不詳?shù)摹妒愤z》、《傳載》、《玉泉子》、《原化記》等,而《云溪友議》、《幽閑鼓吹》、《纂異記》、《異聞集》、《南楚新聞》等書的作者,生平記載很少,地位恐怕也不高。但總體來說,漢唐小說的作者多是位高名著之人,這和元明以后通俗小說多出自下層文人以及書賈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
四、古小說之研究方向
古小說名義和界限的確立以及相關(guān)理論的提出,不僅對于漢唐小說以及文言小說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對于反思整個中國古代小說的研究現(xiàn)狀,也具有重要意義。
百年來中國古代小說的研究,重視通俗小說、白話小說,很大程度上與新文化運動以來抬高白話貶低文言有關(guān)。而在文言小說研究中重傳奇、志怪,輕軼事和筆記,則與西方小說觀念有關(guān),因為傳奇看起來更像“小說”,更符合今人的口味。古人輕視白話小說和傳奇,在書目中常常不給予地位,清編《金唐文》收唐人文章,亦將傳奇剔除,而今人一切相反,在對古代小說的認識上完全顛倒過來,實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古人輕視白話小說和傳奇的態(tài)度固然有失偏頗(事實上明清也有不少學者重視白話小說),但今人以一種幾乎處處與古人相反的觀念建立的小說史,不也是一種誤解和扭曲嗎?今人談小說言必稱四大名著,而古人贊不絕口的《世說新語》幾乎隱蔽于其光芒之下。今人談唐代小說言必稱傳奇,而古人盛道的《酉陽雜俎》則評價不高,甚或近于遺忘。這恐怕不能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的本來面目吧!再以百年來的明清文學研究而論,也是通俗小說和戲曲占據(jù)了極大比重,今人書寫的明清文學史差不多變成了明清小說史加明清戲曲史,這也忽略了明清詩詞文賦等原本視為正統(tǒng)文學樣式的演變和成就。在中國文學的各領(lǐng)域中,恐怕沒有哪個領(lǐng)域發(fā)生了像小說研究和評價這樣的近于180度的倒轉(zhuǎn)之事。
古小說研究,倡導根據(jù)小說在歷史上實際的演變來認識不同時期小說,了解不同時期的小說的觀念、風格、特性等,而不是用一個先人為主的僵化的觀念或標準去圈定一個范圍然后再衡量評判它們。學界一般也認可對于唐前和唐代小說的范圍采取從寬的原則,本文之提倡和強調(diào)古小說研究,也是意在先從漢唐古小說研究人手,認真對待古人所認定的小說,研究古小說的特征、類型、體式以及演變規(guī)律等問題。由此再將研究延伸到宋代,探尋宋人小說觀念以及作品本身的變化,并對通俗小說與古小說以及文言小說之關(guān)系、通俗小說在古代小說中的定位等問題作重新的審視??傊判≌f研究倡導一種還原和貼近歷史的小說研究。那么具體來說,這樣的研究應(yīng)如何進行和展開呢?我以為就漢唐古小說而言,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進行研究。
一、小說作品的范圍,或者說,哪些作品或文類可以算作小說。古小說的范圍界限在大的原則上已經(jīng)確立,但具體到某一部作品、某一種文類是否應(yīng)歸屬于小說,還是存在不少問題。應(yīng)該綜合書目著錄、古人的小說觀念、作者自序、古人評述等因素來確定。前文對此已有所論述。又如《穆天子傳》、《列仙傳》、《漢武內(nèi)傳》等,我以為不應(yīng)歸于小說,應(yīng)歸于雜傳(傳記)?!端膸烊珪穼ⅰ渡胶=?jīng)》收入小說家也不恰當。是否如此,還可以進行討論。
二、小說的文獻研究。這包括作者、時代、著錄、存佚、辨?zhèn)蔚任墨I方面的基礎(chǔ)研究。可能有學者以為這一時段的小說文獻不多,文獻問題已經(jīng)解決得差不多了,其實大謬不然。雖然程毅中、李劍國、王國良、周勛初等在此方面已經(jīng)取得了十分卓著的成果,但還有大量小說文獻未得到清理。且不說仍然有一些作品的時代、作者、真?zhèn)?、存佚等方面存在爭議和懸疑,還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就是比較確定的小說,很多目前還沒有較為可靠的整理本或輯校本。僅從魯迅《古小說鉤沉》一書至今仍無法被取代這一事實,就可以知道我們的古小說文獻整理是如何地欠缺了。古小說由于距離今日的時間長遠,亡佚殘損嚴重,大部分又經(jīng)過宋人和明人的竄亂,文獻問題多而復(fù)雜,加之今人重視不夠,致使長期以來古小說文獻研究和整理進展緩慢?!缎咒洝贰ⅰ独m(xù)玄怪錄》程毅中曾兩次整理出版點校本,《搜神記》、《搜神后記》近年李劍國推出了新輯本,這一方面可以說是古小說文獻整理方面的重大成績,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古小說文獻整理之不易和不足。而且,在古小說文獻研究中也存不平衡的問題,相比志怪、傳奇目前已有李劍國等學者打下堅實基礎(chǔ)來說,軼事小說的文獻研究基礎(chǔ)十分薄弱,好的整理本更少。再以辨?zhèn)味?。當年魯迅、汪辟疆都曾指出明人竄亂小說的事實,明清叢書中很多漢唐小說和宋人小說是不可信用的,但是除程毅中、李劍國在志怪、傳奇方面做過較細致的清理外,幾乎沒有人去理會同樣是作偽“重災(zāi)區(qū)”的軼事小說?,F(xiàn)在可看到的古小說,除了極個別單行本外,基本上是靠宋代的《太平廣記》、《類說》、《紺珠集》以及明清時的原本《說郛》(涵芬樓本)、重編《說郛》、《五朝小說》、《唐人說薈》等叢書保存下來,而這幾部大書和叢書的研究至今不多,重編《說郛》等叢書中大量的偽小說也還沒有被發(fā)現(xiàn)、被清理。這些都是亟待研究并解決的基礎(chǔ)文獻問題。又如小說文獻和史書文獻的關(guān)系,宋人詩話、詩注中的小說文獻等,都是值得關(guān)注的問題。
三、小說的文類特性和著述體制。深入探討小說與傳記、雜史、故事、雜家、類書、藝術(shù)(雜藝)、文史(詩文評)、地理、譜錄、時令(歲時)等目錄類別的異同以及相互關(guān)系,確立其文類特性和體制。這一研究與古代目錄學相通,應(yīng)發(fā)揮目錄學“辨章學術(shù)、考鏡源流”的精神和方法,探求小說文類的源流演變。胡應(yīng)麟曾說:“小說,子書流也,然談?wù)f理道或近于經(jīng),又有類注疏者;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