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萍
略論觀念、制度與文化培植高出生性別比
羅 萍
養(yǎng)兒防老、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男孩偏好的傳統(tǒng)生育觀念是高出生性別比的觀念基礎;從夫居的婚居制是高出生性別比的制度根源;時下依然嚴重存在的男性本位是高出生性別比的社會文化土壤。高出生性別比植根于傳統(tǒng)生育觀念、父權婚居制度與文化之中。觀念、制度、社會文化的變革是治理高出生性別比的治本之策??上驳氖切滦蜕幕谖覈_始萌芽。
男孩偏好; 婚居制度;社會文化;高出生性別比
傳統(tǒng)生育觀念、制度與文化培植了中國高出生性別比,它嚴重影響了我國持續(xù)發(fā)展、協(xié)調發(fā)展、和諧發(fā)展。因此,質疑、詰難傳統(tǒng)生育觀念、制度與文化是性別研究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的事情。
傳統(tǒng)生育觀念能夠延續(xù)到今天,并繼續(xù)發(fā)揮著強大的作用,有客觀背景、社會基礎以及賴以生存的社會土壤:農村確實存在人多勢眾、以大壓小、以強凌弱的封建陋習;在農村生活中,家中有無男孩和男孩多少,對家庭乃至家族的實力、地位、作用和權益,都會帶來截然不同的影響。在城市,女性就業(yè)難,女性退休早,無不影響人們生育的性別取向。重男輕女的傳統(tǒng)生育觀念與從夫居的婚居制是高出生性別比的觀念與制度根源。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2009年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顯示,2008年我國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為119.45∶100①2009年我國出生男女性別比119∶100,載《中國婦女報》2010年2月26日。。
為何造成這么嚴重的高出生性別比呢?
傳統(tǒng)生育觀念凝固成社會制度,社會制度固化傳統(tǒng)生育觀念,觀念與制度相互衍生。隨夫居的婚居制決定著:子女父姓、父系繼承、父系傳宗、父系養(yǎng)老,維系這一切的根基是生育一個兒子,這就決定著人們思想中的“男孩偏好”、男尊女卑,這是性別比失衡的觀念原因?!澳泻⑵谩笔歉笝辔幕母c命脈,“隨夫居”是這一根基與命脈的制度保證?!澳泻⑵谩迸c“隨夫居”是決定高出生性別比的觀念與制度體系,它們之間相互關聯(lián),觀念凝固制度,制度培育觀念?!澳泻⑵谩蹦獭半S夫居”的婚居制度,“隨夫居”又衍生著子女父姓、父系繼承、父系傳宗、父系養(yǎng)老的父系社會制度體系?!澳泻⑵谩笔沁@一制度的起點,“隨夫居”是其制度保證。這一切觀念與制度植根于父權制這一根本的總文化制度中。卜衛(wèi)先生在客觀公正分析基礎上指出:“高出生性別比根本原因就是父權制及其深入人心的不平等的性別文化?!雹俨?衛(wèi):《單身漢(光棍)問題還是女童人權問題?——高出生性別比報道的社會性別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婦女研究》2008年第3期。前者是制度,后者是觀念。這揭示出:“產生高出生性別比的國家的一個普遍特點是‘父權制的家庭特征’。在這種制度下,生育率下降有可能引起女兒的高死亡率,經(jīng)濟貧困也會加強家庭對女兒的排斥?!币驗樯泻⑹歉笝嘀频母c保證。
性別不平等是性別比失衡主因之一。目前,我國男性人口比女性多出3 700萬。真正原因是性別不平等:其一,長期父權制下形成的重男輕女思想,傳統(tǒng)的“女隨男”的婚居制;其二,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養(yǎng)兒防老思想根深蒂固;其三,我國公共政策與集體資源分配機制不斷延續(xù)和強化男孩偏好,這如男女退休年齡不一樣,升學就業(yè)女比男更困難等等。
也有人提出“引起出生性別比偏高是由于綜合治理乏力,缺乏管理”,本文認為是不無道理的。我們一直強調的計劃生育是重控制人口數(shù)量,忽視對出生人口質量,特別是出生人口性別比是否正常的關注,沒有把控制出生人口性別比放到應有的地位;在宣傳報道中沒有注意對超計劃生育的人口予以必要的質疑,這如在電視劇中,只是按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需要幾個孩子就安排生幾個,幾乎不會考慮年輕夫妻的多胞胎會與計劃生育國策相沖突。像電視劇中安排兄妹5個以上的并不少見。某新聞報道了一位“偉大的父親”培養(yǎng)了6個子女為博士碩士的事跡。雖然這位父親培養(yǎng)子女有方,但它可能傳遞給人們一種信息,就是超生被默許。在培養(yǎng)子女方面值得報道,但生了6個孩子(應該說都是在“一孩制”后出生的)就會成為另一種典型。我們還經(jīng)常看到不少因子女多而致貧的貧困家庭需要社會幫助的報道,雖然我們并無貶低這種人道主義報道與救濟的意義,但這種突出孩子多致貧呼吁社會幫助的宣傳報道與同時可能產生的某些消極影響,我們是否也應該有所考慮呢?
李慧英在《如何看待我國性別比失衡》②李慧英:《如何看待我國性別比失衡》,載《中國婦女報》2005年8月23日。一文中提出“是技術問題還是性別偏好問題?”她得出的結論是“男孩偏好”。而男孩偏好的原因又是養(yǎng)兒防老,這就要求必須從夫居的結果;傳宗接代也要求從夫居,傳宗接代包括男性繼承父系的諸如權力、地位、財產、姓氏等等。消除“男孩偏好”、“隨夫居”,這就必然觸動父權制的根基:由男性主導資源分配的社會制度。男孩養(yǎng)老制度性地安排女人結婚必從夫居,女兒被剝奪養(yǎng)老權利,生女兒不能養(yǎng)老,促使生女戶想辦法生兒子,甚至不生兒子誓不罷休。因此,男女不平等根源就是建立在從夫居制度上的傳宗接代與男系繼承。
李銀河關于河北后村女性權利現(xiàn)狀的調查③李銀河:《農村女性,在男權制的殘余中冉起》,載《中國婦女報》2008年8月28日。指出:不管是從執(zhí)掌權力這個領域,還是從陪客吃飯上桌的傳統(tǒng)習俗看,男權制的殘余仍然存在。為什么?是婚后從夫居制的結果。李銀河大膽地得出結論:“這種情況一天不改變,男權制就一天不會消亡。完全靠自上而下的策略,要使中國農村婦女地位發(fā)生革命性的變化,從本質上講是不可能的。”最后結論是:“從夫居是男權制的根基?!背雎吩诤畏剑俊耙苍S唯一可以寄予希望的是農村的都市化?!?/p>
朱楚珠指出:“男孩偏好、重男輕女是其根源性原因,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下的低生育環(huán)境是其條件性原因。”④朱楚珠:《中國農村改善女童生存環(huán)境的研究與社區(qū)實踐》,載《婦女研究論叢》2008年第3期?!拔ㄎ镛q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蹦泻⑵?、重男輕女是內因,是根據(jù);計劃生育是外因,是條件,條件只能通過內因起作用。西方發(fā)達國家沒有實行計劃生育,但卻出現(xiàn)“人口冬季”,這是最好的證明。
上述學者對高出生性別比原因探討達到一個共識:建立在從夫居婚居制度基礎上的男孩偏好是高出生性別比的觀念、制度基礎。
某些基層農村還從男尊女卑觀念中衍生出村規(guī)民約,并將村規(guī)民約視為“二級制度”,有時甚至比“國家制度”還管用。農村出嫁女土地權問題就是村規(guī)大于國家法規(guī)的證明。這樣的“村規(guī)”往往無視婦女的獨立人格,如廣東某村有一項政策⑤尹艷紅:《村規(guī)的缺憾》,載《中國婦女報》2005年4月6日。:本村凡是符合結婚年齡的青年,娶到一個大學生為妻,村委會獎勵3000元,娶到一個大專生為妻,村委會獎1500元。得獎的不是妻子本人,也不給找到大學生丈夫的女子獎勵,這是典型的男權文化。這勢必造成的后果是:一是女大學生獨立人格和自身價值不被重視和認可,而村規(guī)遵循的是以丈夫,即男性為標準的思路。對引來人才的男人給予獎勵的做法,使女人處于一個從屬的地位,說到底,女人是男人的附屬品。二是此舉背后的男性主導邏輯,不僅導致了男女不平等,也必然加劇男女機會的不平等,使這種不平等逐漸成為一種必然現(xiàn)象、正?,F(xiàn)象,并以村規(guī)民約加以制度化。落后的重男輕女的觀念就這樣變成了制度。
更有甚者,重慶市大足縣北禪村規(guī)定:要想領到土地轉讓補償金,要先到醫(yī)院作“貞潔鑒定”。這是對外出打工女性的特定性道德要求,束縛女性人身自由,是腐朽的權力文化與低下的權力品格的產物。每個村民都有權享有土地征用后獲得的補償金,這與當事人是否處女、是否結婚并無邏輯關系。還要將她們是否處女的信息當眾公布,這已屬于侵犯他人隱私權。過去追求“貞潔”目的是為了維護男性在性關系和婚姻中的統(tǒng)治地位,束縛女性的自主權,而今天如此村規(guī)民約是為了經(jīng)濟利益而歧視女性,污辱女性人格。生育一個男孩,天然地享有土地轉讓補償金,而生育一個女孩,則要遭受如此歧視。這無形中強化著人們的“男孩偏好”觀念??梢?,一些地方生長出的散發(fā)著封建毒素的村規(guī)民約是高出生性別比的重要原因。
歸納以上可見,重男輕女性別觀念與性別制度是產生高出生性別比的總根源,正如卜衛(wèi)先生所指出的,“高出生性別比根本原因就是父權制及其深入人心的不平等的性別文化”。
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國民生育觀念的影響不可忽視。
高出生性別比的根源在于“男孩偏好”,如果社會環(huán)境扼制“男孩偏好”,則將有利于糾正高出生性別比;相反,則為“男孩偏好”提供適宜土壤。從我國的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可以看出時下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為“男孩偏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新聞報道中的男性中心視角。媒體報道高出生性別比時,特別是紙質媒體幾乎都是以男性為本位,標出的是“男性中心標題”。請看這些標題①卜 衛(wèi):《單身漢(光棍)問題還是女童人權問題?——高出生性別比報道的社會性別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婦女研究》2008年第3期。:
“北京拉響人口警報:將來他們娶誰?”關注未來的“光棍”;出生性別比失調,未來中國5千萬男人打光棍;性別歧視引發(fā)“光棍現(xiàn)象”;警惕!光棍、缺陷人口未來激增;5年后可能有上千萬男“光棍”;15年后4000萬男人無妻可娶;性別比失調:四川未來男人被動“獨身”;中國人口比例日益失調,2020年或有3000萬光棍漢;現(xiàn)在不管,以后娶妻難;拿什么來幫你,4000萬光棍?關注的焦點是男人娶妻難。媒體之所以呼吁政府管理,是為了解決男人“娶妻難”問題,男性本位十分明顯,非常露骨。女人在標題中沒有一個獨立的身分,僅僅是男性的附屬物“老婆”或“妻子”,是男性結婚對象。
“有的報道在討論影響時,提出的問題就是男性中心的:‘幾千萬男子沒有合法的性伴侶是一個什么問題?’”偶爾也有女性本位的,“惟一一篇對女性的影響的報道‘多出數(shù)千萬個光棍漢,女性的黃金時代即將來臨’是為了說明,明天的丑女也許不用再去美容了?!边@與其是突出女性,倒不如說是在歧視基礎上再加歧視,即雙重歧視。
新聞標題集中于男性的婚配難問題,而忽略了女童的出生權及女性人權,或者說對高出生性別比擔憂只是在于男人找不到妻子,話外之音是,作為第二性的女性并不值得關注。在男權文化眼里,女人本來就是為男人而生。這樣的輿論環(huán)境怎么能抑制高出生性別比呢?正如卜衛(wèi)指出的,“我們首先考慮到高出生性別比對女童的出生權和健康權的不利影響,以及對婦女發(fā)展和性別平等的影響,因為高出生性別比問題首先是女童和婦女的人權問題”①卜 衛(wèi):《單身漢(光棍)問題還是女童人權問題?——高出生性別比報道的社會性別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婦女研究》,2008年第3期。。當下的主流文化幾乎還沒有想到這一點,但這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從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出,我國的高出生性別比為什么越來越嚴重,因為我們還根本沒有找到高出生性別比的真正根源;或者說,父權文化根本就不敢正視這一點。
有人調侃,男生、女生、女研究生,將女研究生視為“第三性”②文仕全:《何來“第三性”》,載《中國婦女報》2004年4月27日。。“第三性”論調體現(xiàn)男性可以隨意定義女性、支配女性的權力欲與優(yōu)越感,反映出性別歧視的嚴重。更有人對女博士指指點點,一曰男人,二曰女人,三曰女博士。“家有博士妻,回家就受欺”,發(fā)泄對女博士的不滿情緒。而對學校中的差等男孩關懷備致,重點中、小學優(yōu)秀男女比例顯示,男生大大地掉隊了,女生優(yōu)秀比例越來越高。就此有人呼吁應該想辦法解決,要顛倒這種女孩優(yōu)秀的“不正?!爆F(xiàn)象。女孩優(yōu)秀有人調侃,有人嫉妒,有人說這是社會問題;男孩不優(yōu)秀有人關心,有人鳴不平,有人提出抑制優(yōu)秀女孩的對策。雙重標準:男孩掉隊引起重視,女性優(yōu)秀遭歧視,歧視女性更歧視優(yōu)秀女性③荒 林:《“女博士人”與“男孩掉隊”》,載《中國婦女報》2003年8月30日。。如此文化環(huán)境,只能為“男孩偏好”加油鼓勁!
在婚姻領域人們習慣用的詞幾乎都是尊男貶女。“結婚”一詞對于男女雙方來說都是一個十分平等的說法,但人們并不看好《婚姻法》認定的這一中性詞,偏偏厚愛:男娶女嫁、再娶、再嫁、改嫁、續(xù)弦、高攀、下嫁……,這些反映著男主女從、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觀念。要求女人的婚姻“從一而終”,男人不僅可以再娶,還能養(yǎng)“小三”。儒家思想還規(guī)定了“父不祭子,夫不祭妻”④《四書五經(jīng)》,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3年,第214、265頁。。同時又規(guī)定“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夫死從子?!币苍S今天人們并不認同這些傳統(tǒng)儒家思想,但這并不排除它仍然還影響著社會。
從中國傳媒如何看“外國事”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國人男尊女卑思想的嚴重性。
更有趣的是中國人寫的《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tǒng)傳奇》⑤周光凡:《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tǒng)傳奇》,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令人奇怪的是談奧巴馬的故事卻連篇累牘地大罵希拉里,在短短的20集小說故事連載中,竟有5集專門評論(與其說是評論,倒不如說是謾罵)希拉里。諸如保守派攻擊希拉里政治野心太強;右翼分子說她傲慢無禮、精于算計、冷酷無情,說希拉里是個女權主義者,她所上的女校韋斯利算是極端女權主義的集中地。
無論是“三高”的剩女,還是有世界影響的麥當娜,甚至于今天活躍在世界政治舞臺的希拉里,在中國的文化環(huán)境中都是被批判的。我們的文化環(huán)境就是這樣營造著生育男孩的社會環(huán)境。
養(yǎng)兒防老、多子多福,是農業(yè)社會的舊觀念。人老了之后,有一個子女是一重保險,有兩個子女是雙重保險,有三個子女就是三重保險了……,正所謂,養(yǎng)兒防老。隨著社會進步與文明程度提高,重男輕女、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的舊婚育觀念不斷被顛覆,被科學、文明、進步的觀念所取代。這就使計劃生育的工作重心由過去控制人口增長,轉到提高人口素質上來,由過去的管理型轉到今日的服務型。由于養(yǎng)育、教育費用高,負擔重,從這個角度看,多子并不一定多福,而可能是多子多愁、多子致貧。多數(shù)群眾普遍存在孩子多太累、養(yǎng)不起、政策不允許生的“三畏”心理。這是培養(yǎng)新的生育觀念的有利社會環(huán)境。壓力有助于觀念改變:“多子多福,養(yǎng)兒防老”觀念正在被當今社會所摒棄。晚婚晚育、少生優(yōu)生、生男生女都一樣的新型婚育觀正在被人們接受。
社會進步營造著新的客觀環(huán)境,孕育著新的婚育觀念:首先,結婚生子不再是婚姻的主要目的或人生規(guī)律。男女婚姻首先考慮的是感情需要,而不是延續(xù)香火。其次,逐漸完善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體系淡化了人們的養(yǎng)兒防老觀念,消除了人們的后顧之憂。再次,科技是生產力,人口的數(shù)量不再是影響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主要因素。這些為農村多子多福觀念的破除清掃著社會環(huán)境。由此,現(xiàn)代先進青年生兒育女是為了充實婚姻生活,體驗為人父母的樂趣,鞏固和發(fā)展婚姻關系??梢?,現(xiàn)代婚育觀重在個人,較少考慮家族的利益,這特別表現(xiàn)在城市青年中。恩格斯指出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婦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31頁。:“現(xiàn)代的性愛,同單純的性欲,同古代的愛,是根本不同的。第一,它是以所愛者的互愛為前提的……第二,性愛常常達到這樣強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結合和彼此分離,對雙方來說即使不是一個最大的不幸,也是一個大不幸;僅僅為了能彼此結合,雙方甘冒很大的危險,直至拿生命孤注一擲?!碑斀駮r代,婚姻的目的從傳宗接代走向追求個人幸福,為了兩情相悅,因此婚姻應以愛情為基礎。正冉起的婚育新文化有助于克服高出生性別比。
新型生育文化正在我國發(fā)展。1987年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后,梅灣村為上門姑爺制定了新的分地規(guī)則:上門女婿不考慮戶口,只要住在梅灣村就可以分地,這就給留女招婿提供了土地制度保證。“招郎契約”②李慧英:《一種新型性別文化的創(chuàng)造》,載《中國婦女報》2005年12月27日。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孩子繼承父母的姓氏:第一個孩子隨父姓,第二個孩子隨母親(母親的姓是隨外婆得來的),第三個孩子隨外公。第二,為岳父母養(yǎng)老送終,中途不得反悔。第三,家庭財產的繼承,上門夫婦繼承,以下三個子女可以繼承其全部財產。這種新型性別文化意義在于:第一,是幾個家庭一起商量孩子姓氏的歸屬與財產的繼承。而父權制社會是一切都有現(xiàn)成的規(guī)定,一切潛規(guī)則都變成父權文化的單邊協(xié)議。第二,是促使父權制轉向,是父母雙系制的大膽嘗試。梅灣村的新婚姻形式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啟示,正如李慧英認為的,“我認為解決性別比失衡的關鍵是解決婚居制和繼承制,這兩個關鍵性環(huán)節(jié)的調整,將是治本之策,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目前面臨的出生性別比失調問題,使男女兩性得以平等?!边@就是江西宜黃縣梅灣村新型性別文化的啟示,它洞破了目前的父權文化。
啟示歸啟示,現(xiàn)實歸現(xiàn)實。啟示要成為現(xiàn)實,需要社會努力,文明進步。而科學的進步也帶來了新的信息:母親傳遞的線粒體遺傳基因能夠通過母女的垂直傳播,女兒能把母親的線粒體DNA的遺傳路徑保留在女性姓氏中。復旦大學盧大儒教授提議:女孩隨母姓。線粒體DNA可以長遠地將母姓傳遞,推動“重男輕女”觀念逐漸淡化。線粒體DNA的遺傳路徑保留在姓氏中,長遠地傳遞母姓,讓人們找到自己的母系祖先。盧大儒教授表示,他基于遺傳學提出在傳統(tǒng)“潛規(guī)則”里補充進母系姓氏,讓人們接受女兒也可以“傳宗接代”的理念,從而推動“重男輕女”觀念的逐漸淡化,這是這一倡議更重要的價值所在。這一點對男孩偏好的父權文化雖然破壞力不大,但女性可以傳宗接代的新文化還是有意義的。
人類通過線粒體可以找到自己的“老祖母”;通過自己的Y染色體找到自己的“老祖父”。Y染色體只有通過生育男孩才能得以遺傳。如果生育女孩,則父親特有的具有“家族特性”的Y染色體就不會傳遞。相反,細胞內的線粒體則可以并且只能通過母親傳給下一代。男孩總是從父輩那里繼承Y染色體,這是祖先唯一不變的傳承。因此,“子隨父姓,女隨母姓”更合理。母系遺傳要大于父系遺傳,母親傳遞給子女的基因要大于父系遺傳。母親傳遞給子女的基因,要略多于父親,主要是與性別相關的X染色體的基因要遠多于Y染色體。此外,母親還能夠將細胞質,包括含有遺傳物質的線粒體傳遞給子女。每個人細胞內的線粒體都是通過母親傳遞的。母親傳遞的線粒體遺傳基因能夠通過母女垂直傳播,一直傳遞下去。這些傳承者和母系祖先擁有共同的線粒體DNA??茖W的發(fā)展已經(jīng)揭示出女性后代對父母特性具有更大的遺傳性。這與父權文化又唱了一個反調,科學揭示出父權文化的荒謬。
“倡導父親休育兒假,是實現(xiàn)家庭中夫妻角色平等、推進社會角色性別平等的重要途徑?!雹邸丁坝齼杭佟惫膭钅行赃M入家庭角色》,載《中國婦女報》2009年1月15日?!坝齼杭佟弊尭赣H盡早進入撫育角色;“育兒假”使夫妻雙方共贏,呼喚父親“育兒假”的剛性規(guī)定。瑞典規(guī)定父親假至少一個月,芬蘭18天,葡萄牙20天。我國已經(jīng)有部分省市開始推行父親育兒假。父親育兒假是推進兩性平等、男性分擔育兒角色的措施之一。
應該說以上這些體現(xiàn)的都是新型生育文化。
譚琳“對中國創(chuàng)新治理出生性別比偏高的公共政策的幾點建議”④譚 琳:《治理出生性別比偏高:公共政策的賦權性分析——中國和韓國國家層面公共政策的比較》,載《婦女研究論叢》2008年第5期。認為:應將重點放在賦權婦女,糾正性別偏見,反對性別歧視。文中提出三點意見:第一,客觀分析中國保障婦女人權法律法規(guī)體系的賦權性,正視法律規(guī)定的婦女權益與現(xiàn)實生活中婦女實際享有的權益之間的距離。第二,進一步完善推動性別平等的國家機制。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修訂、實施及評估方面建立富有成效的性別分析機制。這二點建議都是從法律、政策、國家機制方面提出的,是最關要害的。李銀河將兩性平等,改變男孩偏好寄希望于“農村的都市化”①李銀河:《農村女性,在男權制的殘余中冉起》,載《中國婦女報》2008年8月28日。。重慶市婦聯(lián)干部楊恩芳指出②楊恩芳:《從兩種生產發(fā)展趨勢看男女平權》,載《中國婦女報》2002年10月19日。,只有真正實現(xiàn)男女平等,才能使男孩偏好失去市場,高出生性別比才會得到有效扼制。她們認定的機制都指向法律、政策、制度層面。
提倡新型生育文化的途徑是改變“從夫居”的婚居制,變“從夫居”為自由選擇。從形式上看,是“從夫居”帶來男系繼承和男系養(yǎng)老制度與“男孩偏好”;從實質上看,是男系繼承制和男系養(yǎng)老制度與“男孩偏好”規(guī)定著“從夫居”的婚居制度。因此,“從夫居”與男系繼承、男系養(yǎng)老、男孩偏好之間互為因果、相互關聯(lián)、相互決定。它們都是父權制度這根藤上的幾個瓜,構成龐大父權制度下的生育觀念與生育制度。破除這些觀念與制度首先是挖倒父權社會制度這棵參天大樹。需要做的,一是觀念文化的變革,特別是變“男孩偏好”為“生男生女一個樣”;二是建立全社會養(yǎng)老保障制度。社會養(yǎng)老保障制度健全了,“男孩偏好”就會失去市場,使生男生女就能真的一個樣,“從夫居”、男系繼承、男系養(yǎng)老必將削弱,最后消失。如果說父權文化、男女不平等是“觀念與制度的共謀”③崔應令:《觀念與制度的共謀——女性社會地位與作用失衡現(xiàn)象思考》,載《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那么要鏟除父權文化也就是觀念與制度相互推動著的變革,要扼制高出生性別比,光靠嘴里高喊“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力推動父權婚姻觀念與制度的變革,必須從主流文化中剝離出父權文化。劉少奇在毛澤東關于中國農民受著四權(政權、族權、神權、夫權)壓迫的基礎上,特別提出“還要打倒夫權,這是今天婦女解放的一個條件”④劉少奇:《在全國土地會議上的結論》,載《劉少奇選集》上卷第393~394頁,引自: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論婦女解放》,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94頁。。
父權婚育觀念與制度的變革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全社會要為此努力!
羅 萍,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武漢大學婦女與性別研究中心/基地學術委員會主任;湖北 武漢430072。
武漢大學婦女與性別研究中心/基地課題
桂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