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玲群 韋 學 韋翠光
(廣西河池市人民醫(yī)院放射科,河池市 547000)
兩期不同的頸部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掃描圖像質量的對比觀察
韋玲群 韋 學 韋翠光
(廣西河池市人民醫(yī)院放射科,河池市 547000)
目的探討頸部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CTA)的最佳的掃描參數(shù)和技術要點,提高圖像質量。方法對該院收治的50例臨床疑似頸動脈或椎動脈患者均采用智能追蹤觸發(fā)掃描和延時掃描(18~25 s)兩期頸部CTA檢查,并對所有患者的影像資料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運用兩期不同掃描參數(shù)的頸部CTA均能不同程度地顯示頸動脈和椎動脈異常血管的類型、位置、大小,但智能追蹤觸發(fā)掃描陽性率比較高,圖像質量優(yōu)于延時掃描。結論正確掌握好頸部CTA的技術操作及多種重建方法的綜合運用,可提高頸部CTA的圖像質量及對頸部疾病的診斷價值。
頸部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智能追蹤觸發(fā)掃描;延時掃描;圖像質量;頸動脈;椎動脈
傳統(tǒng)的觀念認為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是血管檢查的最好辦法,但DSA血管重疊比較多,而且該方法創(chuàng)傷大,危險性高,患者不易接受,直接影響疾病的診斷和治療[1]。CTA是最近幾年開發(fā)的新技術,其具有微創(chuàng)、安全、費用低、敏感度高等優(yōu)點,已有CTA等同于DSA的臨床報道[2]?,F(xiàn)對我院收治的50例臨床疑似頸動脈或椎動脈患者均行兩期不同掃描參數(shù)頸部CTA檢查,并對其圖像質量進行對比研究。
1.1 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對象為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臨床疑似頸動脈或椎動脈疾病者,男32例,女18例,年齡最大83歲,最小32歲,平均年齡62歲。臨床表現(xiàn)為頭暈、頭痛、四肢麻木等癥狀。
1.2 方法 采用SIEMENS16排螺旋CT機進行掃描。檢查前作好碘過敏試驗,掃描前對患者進行呼吸訓練?;颊哐雠P檢查床上,用膠帶固定其頭部。采用高壓注射器經右肘靜脈注射非離子型造影劑碘海醇100~120 mL。掃描范圍從主動脈弓至外耳孔水平,順血流方向從足側向頭側掃描。本組50例患者均采用智能追蹤觸發(fā)掃描和延時掃描(18~25 s)兩期掃描,所有的圖像都傳到工作站進行一系列的后處理。
1.2.1 智能追蹤觸發(fā)掃描 即在正式掃描前先選定感興趣區(qū)(ROI),設定好開始掃描的閾值,然后在ROI處進行一系列低劑量監(jiān)測掃描,當ROI的CT值達到閾值后,手動觸發(fā)啟動掃描,閾值點取主動脈弓,閾值為100 HU。造影劑注射速率 3.5 ~4.0 ml/s。主要掃描參數(shù)準直 1.2,螺距0.8,MA 250,KV 130,層厚 1.5 mm,重建間隔 0.7 mm。
1.2.2 延遲掃描 高壓注射器注入造影劑18~25 s后,開始進行頸部CTA掃描,造影劑注射速率5.0 ml/s。掃描主要參數(shù):準直0.6,螺距1.5,MA 200,KV 110,層厚1 mm,重建間隔 0.5 mm。
2.1 掃描效果 用智能追蹤觸發(fā)掃描的圖像無偽影,50例患者中,24例能清楚顯示頸動脈內外分支狹窄及椎動脈狹窄、斑塊;有5例右頸總動脈起源異常;有21例未見異常。
2.2 影像特點 延遲掃描(18~25 s)的圖像有條形偽影,偽影主要位于胸廓部分,有18例可看到頸動脈內外分支狹窄及椎動脈狹窄;有3例右頸總動脈起源異常;失敗6例,其中4例為主動脈弓及頸動脈根部不顯影,另2例為頸靜脈顯示充分;有23例未見異常,其中有3例左鎖骨下靜脈高密影。
3.1 頸部CTA的臨床意義 頸部CTA能顯示頸部的主要血管干,最具有臨床價值的是診斷血管粥樣硬化性狹窄及鈣化改變,頸動脈分叉部及血管狹窄的范圍顯示滿意。在臨床診斷粥樣硬化時,明確有無血栓的形成很重要,這是決定治療計劃及判斷預后的關鍵。除頸動脈系統(tǒng)外,椎動脈行程亦可以清晰顯示。對于發(fā)生在頸部的疾病如頸動脈體瘤,頸部CTA在顯示病變的范圍以及病變與周圍結構的關系方面優(yōu)于常規(guī)的血管造影[3]。
3.2 16層螺旋CT的原理與后處理 16層螺旋CT具有超快速掃描及薄層掃描等優(yōu)點,使頸部血管在被造影劑最大強化時迅速采集數(shù)據(jù),可準確清晰的顯示頸動脈和腦動脈。16層螺旋CT還具有強大的后處理功能,主要有如下幾種:①多層面重組(MPR)是一種非常簡便的二維成像方法,可以在任意平面上重建圖像,這有利于對外周血管狹窄的診斷與觀察。②曲面重建(CPR)能在一幅圖像上顯示彎曲血管的全長,對于血管的附壁血栓、血管壁鈣化、血管周圍出血的診斷提供幫助,對于容積再現(xiàn)(VR)發(fā)現(xiàn)異常的血管段進行MPR、CPR處理是非常必要的[4]。③ VR是容積顯示,最大程度地顯示血管表面,同時還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所保留的血管結構,是必不可少的重建方法之一。④表面陰影成像(SSD)和最大強度投影(MIP)能更好地顯示血管狹窄程度[5]。
3.3 頸部CTA的技術要點
3.3.1 準確的掃描時間 頸部CTA對掃描延遲時間要求非常嚴格,精確控制掃描時間是頸部CTA成像技術的關鍵。掃描延遲不當可產生偽影,如掃描延遲過短,由于造影劑充盈不足,在前幾幅圖上動脈出現(xiàn)假充盈缺損;如掃描延遲過長,在最后的圖像出現(xiàn)造影劑不足而影響質量。智能追蹤觸發(fā)掃描應用Bolus Tracking功能精確控制延遲時間,頸動脈和腦動脈血管在造影劑最大強化時被迅速采集。延遲法掃描(18~25 s)易出現(xiàn)時間控制不夠準確的問題,掃描時間提前,主動脈弓及頸動脈根部不顯影,掃描時間延遲頸動脈顯示充分。而延遲法掃描,由于人體排泄差異及掃描范圍大小差異會使掃描時機出現(xiàn)一些誤差。
3.3.2 優(yōu)化的掃描參數(shù) 延遲法掃描(18~25 s)參數(shù)掃描的圖像均有條形偽影,主要是在胸廓部分有肩胛骨等骨質的影響。這屬于高密度界面?zhèn)斡?,這些偽影讓我們無法清晰地觀察頸動脈和椎動脈起始部,影響我們對疾病的診斷。對智能追蹤觸發(fā)掃描,我們把管電流200 MA調到250 MA,可以減少噪聲,避免偽影;還把螺距相應減到0.8,因為增加螺距可使探測器接收的射線量減少,受檢者接受的射線量減少[6]。結果智能追蹤觸發(fā)掃描圖像質量明顯優(yōu)于延遲法掃描(18~25 s)。
3.3.3 合理的注藥壓力 延遲法掃描(18~25 s)中有3例左鎖骨下靜脈高密影,考慮可能是注藥壓力過大(5 ml/s);而在智能追蹤觸發(fā)掃描,注藥壓力為3.5 ml/s比較合適。對于此類個體差異的患者,為了避開左鎖骨下靜脈高密影對頸部CTA圖像的影響,可降低注藥壓力或改變掃描方向。
經過綜合分析兩期不同頸部CTA的影像資料,明確頸部CTA幾個技術要點,本人認為在優(yōu)化掃描參數(shù)及正確操作的前提下,多種重建方法聯(lián)合應用,提高頸部CTA檢查的價值,減少患者因做DSA檢查而帶來的痛苦及經濟負擔,給臨床提供清晰的圖像資料和翔實準確的診斷信息。
[1] 劉 軍,劉麗丹,王世杰,等.CTA診斷頸動脈狹窄疾病的實驗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7,27(10):934 -935.
[2] 李佩玲,王強等,謝秀麗,等.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及三維后處理技術診斷椎動脈型頸椎?。跩].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5,21(5):772-775.
[3] 茹選良,陳天國,郝 毅,等.椎動脈三維CT血管成像的應用及臨床意義[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3,13(4):224 -226.
[4] 李旭文,杜秀娟.16層螺旋CT腦動脈血管成像技術研究[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半月刊,2009,(12):152-153.
[5] 李相基,于傳寶,李 剛,等.頭頸部CTA在診斷腦血管性病變中的應用[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08,2(29):58 -60.
[6] 袁仁松,劉廣月,傅長根,等.臨床影像技術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8.
R 814.42
B
1673-6575(2012)05-0506-02
韋玲群(1970~),女,大專,主管技師,研究方向:放射影像技術。
2012-05-11
201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