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魏得勝
讀《容齋隨筆》,讀到《白蘇詩紀年歲》一文,便會心一笑——笑唐朝的白居易幾乎年年給自己寫首詩(甚至是多首),真不虧待自己;笑宋朝的洪邁網(wǎng)盡白居易的紀年詩,真不虧待自己喜歡的詩人。不多說了,我們還是來看看白居易的年齡,是如何入其詩的吧(我把白居易的年齡,復用阿拉伯數(shù)字的形式,依序?qū)懺谠姷囊粋?cè),以強視覺)。
29 此生知負少年心,不展愁眉欲三十。
30 莫言三十是年少,百歲三分已一分。
32 何況才中年,又過三十二。
34 不覺明鏡中,忽年三十四。
36 我年三十六,冉冉昏復旦。/非老亦非少,年過三紀余。
39 行年三十九,歲暮日斜時。/忽因時節(jié)驚年歲,四十如今欠一年。/行年欲四十,有女曰金鑾。/我今欲四十,秋懷亦可知。
40 四十為野夫,田中學鋤谷。/四十官七品,拙宦非由它。/毛鬢早改變,四十白發(fā)生。/況我今四十,本來形貌羸。/衰病四十身,嬌癡三歲女。/自問今年幾,春秋四十初。/四十未為老,憂傷早衰惡。/莫學二郎吟太苦,才年四十鬢如霜。
41 下有獨立人,年來四十一。
43 若為重入華陽院,病鬢愁心四十三。
44 已年四十四,又為五品官。/面瘦頭斑四十四,遠謫江州為郡吏。
45 行年四十五,兩鬢半蒼蒼。
46 四十六時三月盡,送春爭得不殷勤。/我今四十六,衰悴臥江城。
47 鬢發(fā)蒼浪牙齒疏,不覺身年四十七。
48 明朝四十九,應轉(zhuǎn)悟前非。
49 四十九年身老日,一百五夜月明天。/衰鬢蹉跎將五十,關(guān)河迢遞過三千。
50 青山舉眼三千里,白發(fā)平頭五十人。/宦途氣味已諳盡,五十不休何日休。/五十江城守,停杯忽自思。/莫學爾兄年五十,蹉跎始得掌絲綸。/五十未全老,尚可且歡娛。
51 長慶二年秋,我年五十一。
52 二月五日花如雪,五十二人頭似霜。/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
55 前歲花前五十二,今年花前五十五。
56 去時十一二,今年五十六。
57 我年五十七,榮名得幾許。/我年五十七,歸去誠已遲。
58 身為三品官,年已五十八。/五十八翁方有后,靜思堪喜亦堪嗟。
59 半百過九年,艷陽殘一日。
60 火銷燈盡天明后,便是平頭六十人。/六十河南尹,前途足可知。/不準擬身年六十,上山仍未要人扶。/不準擬身年六十,游春猶自有心情。/我今悟已晚,六十方退閑。
61 今歲日余二十六,來歲年登六十二。
62 心情多少在,六十二三人。
63 六十三翁頭雪白,假如醒黠欲何為。
64 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羸。
65 我今六十五,走若下坡輪。
66 五十八歸來,今年六十六。/無憂亦無喜,六十六年春。/七十欠四歲,此生那足論。
67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68 六十八衰翁,乘衰百疾攻。/又問年幾何,七十行欠二。
69 更過今年年七十,假如無病亦宜休。/今日行年將七十,猶須慚愧病來遲。
70 且喜同年滿七十,莫嫌衰病莫嫌貧。/舊語相傳聊自慰,世間七十老人稀。/皤然七十翁,亦足稱壽考。/昨日復今辰,悠悠七十春。/人生七十希,我年幸過之。
71 吾今已年七十一,眼昏須白頭風眩。
73 七十三人難再到,今春來是別花來。/七十三翁旦暮身,誓開險路作通津。
74 風光拋得也,七十四年春。
75 壽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
洪邁說,讀白居易的這些詩,猶如“閱年譜”。誠然。不過,在特殊的“年譜”后面,還有更有趣的一面。不難發(fā)現(xiàn),每到白居易年齡的拐點(如四十、五十、六十、七十歲),關(guān)于年齡的詩,就相對多一些,四十歲八首,其他拐點各五首,余均一至三首。白居易三十歲那年也是一個拐點,但紀歲詩僅一首。說明這時的白居易,還沒有刻意將年歲入詩。之后的紀歲詩,顯然是有意而為了。
怎么來分析這有趣的現(xiàn)象呢?這恐怕要從孔子的年歲論說起。我們都知道,孔子有過一個很著名的觀點,叫做:“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套用今人“注意力經(jīng)濟”一說,我愿意把孔子的上述理論,視為“注意力觀點”。什么意思呢?就是說,當孔子的上述觀點尚沒有出現(xiàn)的時候,人們是不會注意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這幾個年齡拐點的。換言之,一旦有人將這幾個年齡拐點提出,并為公眾所接受,人們便開始注意它,并自覺自愿地去加以套驗??鬃拥纳鲜鲇^點,中國人張口就來,既已說明其注意力的程度有多深。也因此,人們才很在乎生命中的上述拐點,看看自己是否就像圣人說的那樣,立了嗎?活明白了嗎?等等。身為大詩人的白居易也不例外,他同樣在用孔子的那些生活成規(guī),來套驗自己。所以,他才留給后世這么多的紀歲詩。
在白居易所有的紀歲詩里,四十歲是一個無可替代的重大拐點。在這不惑之年,白居易罕見地為自己寫了八首詩,它所提供給我們的信息也最為豐富:鋤地野夫-七品小官-兩鬢染霜-衰病纏身-嬌女三歲-憂傷衰惡。我們不得不說,步入不惑之年的白居易,對年齡真的是敏感多多,也感慨多多。這一點,在他三十九歲那年紀歲詩里,就已經(jīng)顯露出來了。四十歲,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個生命拐點:上有老,下有?。回摀?,精神差;多愁感,病上身。作為生命個體,四十歲的人倒不能說每況愈下,至少是負重而行吧。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白居易五十歲這一年,其時,他到江州為吏已七個年頭。他對官場上的事,已相當熟稔,因而也厭倦了官吏生活,是以發(fā)出“五十不休何日休”感嘆??伤髞碛终f:“五十未全老,尚可且歡娛?!闭f明他在這一年的某個時期,心情又好轉(zhuǎn)了。人一活得神清氣爽,往往就不怎么知命。換句話說,五十而知天命,那是對落魄者說的;成功者會忘記年齡,也就往往不知天命。從白居易花甲之年的詩里,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心情特好。咱們想想,白居易自邊遠的江州去中國的腹地河南做三品官,心情能錯得了嘛?因為心情好,身體才特棒,爬山都不需要人攙扶。這是白居易,今天的人更是如此。2011年早些時候,八十歲的默多克在接受采訪時,就聲言永不退休,更說自己得活到一百二十歲。默多克何以如此有違天命?他成功唄!可就在前兩年,默多克因為他的新聞集團發(fā)生“竊聽門丑聞”,接受英國議會的聽證。在聽證會上,默多克說:“這是我最卑微的一天?!彼坪?,他已找到了人生真正的感覺。
最后需要一說的是,白居易的壽命就像一個意外。因為他年少多病,對自己的壽命,特別的缺乏信心,十八歲時是以寫下“少年已多病,此身豈堪老”的絕句。然他老先生一不留神,“壽及七十五”。所以,他在七十歲時,才有“且喜同年滿七十,莫嫌衰病莫嫌貧”、“人生七十希,我年幸過之”的感嘆。感覺得出,這幾乎是白居易笑著寫的吧。這幾句,也可以看作是白居易對人生的感悟:人生無常,活著不易,到老更難,知足常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