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閭
(作者系著名散文作家、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5年前,筆者應浙江省湖州師范學院文學院邀請前往講課,一個星期日,由顏、張兩位教授陪同,我們一道游觀了坐落于市區(qū)東南隅的蓮花莊景區(qū)。
這里原是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管道升夫婦的居所?!爸掬揪G縈回,芙蓉面面開”的景色,依然浮現(xiàn)在眼前,但是,除了一塊高達3.8米的太湖石為當年舊物,上有趙氏手書的“蓮花峰”三個篆字,其他一切亭臺館榭都是后來的建筑。就中頗富紀念意義的,有題山樓、松雪齋、鷗波亭——趙、管夫婦的許多杰作都是在這里完成的。
我們在題山樓前停下了腳步。匾額為當代著名書法家沙孟海題寫,字體雄渾,甚饒姿媚。由于它是紀念管道升夫人的,大家就從她的身上扯開了話題的線團。顏教授是一位美學家,他說,由于藝術門類之間是互通的,大凡具有藝術天賦和功力的人,往往兼?zhèn)鋽?shù)長。最明顯的就是文學藝術領域,自古就出現(xiàn)過詩書畫"三絕"的現(xiàn)象。管道升就屬于這種全才型的藝術家。
我接上說,由于種種特定因素,“文名常被詩名掩”,或者“書名一例掩詩名”的情況,所在多有。前者如李白。其實,李白的文章寫得非常好,像人們熟知的《春夜宴桃李園序》、《與韓荊州書》,都是散文中的上品??墒?,由于他的詩非常出色,被文壇奉為 “詩仙”,結果,他的文章就不被人們注意了。后者像管道升,她的詩堪稱絕妙,但是一提起她來,就是女書家、女畫家,反倒沒有多少人去研究她的詩了。且看那首膾炙人口的《我儂詞》:
爾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似火,把一塊泥,捻一個爾,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爾,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爾,爾泥中有我:我與爾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
經人考證,這一年趙孟頫剛好50歲。他正在杭州出任江浙等處儒學提舉,管道升時年42歲。杭州乃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xiāng),趙孟頫也想要仿效那些江南名士,納妾求歡,于是,便寫了首小詩投石問路:“我為學士,你做夫人。豈不聞陶學士有桃葉、桃根,蘇學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幾個吳姬、趙女有何過分!你年紀已過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在這面臨婚姻危機的關鍵時刻,管夫人經過思考,決定沉著應付,冷靜對待,便“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同樣回復一首詩。據(jù)說,看過之后,趙孟頫深受感動,當即打消了納妾的念頭,夫妻和好如初。而這首小令也流傳開來,被現(xiàn)代詩人劉大白譽為自由詩的開山祖師。
趙、管成婚于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其時,趙孟頫35歲;管道升27歲。他們何以遲至此時才談婚論嫁,史書上沒有記載。有資料提到,此前,趙孟頫曾在管道升所在的德清縣生活過一段時間。當是出于相互傾慕、志同道合,才使兩位曠世才人結為眷屬;并在爾后的三十余年中,他們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又自成格局,各有千秋,而同臻化境。元延祐六年(1319)五月,管道升腳氣病發(fā)作,由丈夫陪伴,自大都(今北京)南歸,病逝于山東臨清舟中,終年58歲。3年后,趙孟頫也駕鶴西歸。兩人合葬于湖州德清縣東衡山南麓。
趙孟頫一生仕途,尚稱順暢。早年受元世祖忽必烈賞識,曾晉京任職;后來,先后放到濟南、杭州;晚年再次仕于大都,晉升為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官居從一品。但他以宋室后裔而出仕元朝,并成為顯宦,心理上承受著雙重沉重的壓力:一方面,受民族之偏見支配,對于漢員大臣、蒙元朝廷并不完全信任;另一方面,飽遭士林與鄉(xiāng)里的譏刺,認為他喪失節(jié)操,致令他精神郁悶,情緒低沉。對此,夫人管道升看得一清二楚,而且是深知深解,曾在所繪《漁父圖》上填寫《漁父詞》四首,奉勸他辭官解職,歸去來兮:
遙想山堂數(shù)樹梅。凌寒玉蕊發(fā)南枝。
山月照,曉風吹。只為清香苦欲歸。
南望吳興路四千。幾時閑去水云邊。
名與利,付之天。笑把漁竿上畫船。
身在燕山近帝居。歸心日夜憶東吳。
斟美酒,膾新魚,除卻清閑總不如。
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
爭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風歸去休!
趙孟頫曾答詞一首:
渺渺煙波一葉舟,西風木落五湖秋。
盟鷗鷺,傲王侯,管甚鱸魚不上鉤!
盡管夫人極有見地,所談皆人生至理,而且情辭懇切,曉理又兼動情;但是,對于這位末代王孫來說,已經跨上呼嘯奔馳的仕途列車,中途卸載,談何容易!何況,要實現(xiàn)個人價值,得遂"修齊治平"之平生夙愿,舍此便再無他途。這樣,他也只好忍辱負重、勉力為之了。當然,公余之暇,潛心于書畫以自遣,還是沒有疑問的。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管道升集姿容美、心靈美、藝術美于一身,堪稱是一位“詩書畫三絕”的藝術全才。她出生于書香門第,母親擅長詩詞,父親任俠、倜儻,聞名鄉(xiāng)里。她本人資質超群,具有極高的天賦,文獻上說她“翰墨詞章,不學而能”,“有才略,聰明過人,德姿言工,靡一不備”。加上后來嫁給了一位才華蓋世、志同道合的丈夫,更是培植、發(fā)展了她的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她的詩創(chuàng)辟新格,清新曉暢;繪畫方面,于人物、佛像、花鳥無不精通,尤長于畫竹;書法造詣和東晉著名女書家衛(wèi)夫人齊名,被譽為“衛(wèi)夫人后第一人”。
黃玉亭先生在 《試論管道升書畫藝術的審美特征》一文中指出,她的家鄉(xiāng)湖州府本是東南竹鄉(xiāng),婀娜多姿的翠竹隨處可見,道升從小被這些竹子所吸引,常常描摹寫生,畫出的竹子神形兼?zhèn)?,別具一格。她還首創(chuàng)了成竹和幼竹交織在一起的畫法,富有新意,深受世人贊賞。她曾畫墨竹和諸色竹圖,呈獻給皇宮。其竹畫如同其書法,備受皇宮賞識。清代女畫家廖云錦在《題管夫人墨竹》一詩中贊道:
清姿秀骨脫凡塵,柳絮才高莫與倫。
一抹近山數(shù)叢竹,絕無脂粉累風神。
管夫人存世的《水竹圖》等卷,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竹石圖》、《煙雨叢竹圖》等卷,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黃玉亭先生認為,管夫人書法成就的取得,除聰明過人和篤信佛教外,直接受趙孟頫的影響是一重要原因。藝術上他們互相切磋,相互影響,正如董其昌所說,“管夫人書牘行楷,與鷗波公(即趙孟頫)殆不可辨同異,衛(wèi)夫人后無儔”。管道升工小楷與行草書。小楷寫得凝重端莊,落筆不茍,行草寫得清新俊逸,飛動美妙。
史載,元仁宗知道升之名,特命她書寫《千字文》,并指派玉工磨制玉軸,裝冊收藏;同時,又命孟頫書寫六體《千字文》,再讓其子趙雍也書寫一卷。孟頫題詩其上,其要義已被我國書畫界奉為圭臬:
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于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仁宗說:“今盡知我朝有善書婦人,且一家俱能書,亦奇事也?!?/p>
趙雍,字仲穆,出生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承家學,擅畫人物、山水、鞍馬。他的書畫在元代影響很大,不但文人士子題詩盛贊,連皇帝也非常佩服。其成就的取得,除自身努力外,極得力于循循善誘、言傳身教的慈母之栽培。管道升在一首《題畫竹》詩中,借用森森竹筍的發(fā)芽、生長,表達母親對兒子的殷殷矚望:
春晴今日又逢晴,閑與兒曹竹下行。
春意近來濃幾許,森森稚子日邊生。
管道升兢兢業(yè)業(yè),相夫教子,傳承詩書畫藝,培養(yǎng)后代傳人。趙氏一門三代,出了七個大書畫家。其子趙雍,孫趙麟、趙彥正,均成果斐然,名聞遐邇。外孫王蒙在道升撫育下,自小研習,所作畫曲盡山林幽致,傳世作品以水墨山水居多。代表作《青卞隱居圖》,被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譽為“天下第一”。
在以男性為主流的中國封建時代書畫藝術發(fā)展史上,像管道升這樣的女性書畫家,真是寥若晨星,甚至千百年不一見。她們面對綱常名教、封建倫理的束縛,受到諸如名節(jié)、身份的限制,藝術才能與情懷遭到普遍的扼殺自不必說,由于擔心會被視同風塵女子、看作行為失檢,即使偶有所成,也只能隨手毀棄,不敢往外流傳,有的只能歸到父兄或者丈夫名下,社會更不會給予關注。所以,就這一點來說,管道升實在是歷史上并不多見的幸運兒,因而,她的成就與事跡,就尤為可貴,尤堪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