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望道修辭學論壇于2011年11月5日至7日在溫州大學成功舉行。論壇由復旦大學、溫州大學主辦,《當代修辭學》編輯部與復旦大學中文系、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承辦,共收到參會論文四十余篇,來自復旦大學、溫州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輔仁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政法學院、浙江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紹興文理學院、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安徽大學、河南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泉州師范學院、華僑大學、汕頭大學、昆明學院等單位近五十位學者與會。
本屆論壇的宗旨是“為修辭學注入新活力:多元與創(chuàng)新”。與前幾屆論壇不同的是特別突出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致力推出新人——年輕學者或從別的學科涉入修辭學研究的學者——創(chuàng)造條件,期待他們以新思路、新視野和新方法成為修辭學研究新的中堅力量;二是規(guī)模雖小,但力求論題集中,討論扎實而有成效,能夠提出一些富有理論價值的新問題;三是強調思想碰撞、去陳創(chuàng)新,期待代表們在觀點的交鋒中相互啟發(fā)。
大會學術報告共進行了三場,先后有十位學者發(fā)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徐赳赳研究員《篇章語言學:形成和發(fā)展》、臺灣輔仁大學陳永禹教授《關于修辭學和未來與非笛卡爾哲學的一些想法》、福建師范大學譚學純教授《修辭學:“交叉學科”/“跨學科”之辨》、北京語言大學施春宏教授《構式壓制與語法和修辭的互動關系》、溫州大學盛愛萍教授《從溫州方言的比較句到比喻句》、華東師范大學徐默凡副教授《“一個+專名”結構的整合研究——兼論語法功能和語用功能的交融》、香港中文大學/北京語言大學馮勝利教授《從駢文(六言)句式看漢語韻律的文學功能》、安徽大學袁暉教授《談談語體中的比喻》、河南大學馬國彥副教授《篇章組塊中共現(xiàn)算子的分布與運作》、天津師范大學溫鎖林教授《轉喻式否定的建構與功能》,精彩的報告尤其是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觀點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和思考。
專題報告與討論圍繞會議的六個專題分A、B兩組平行展開,A組先后探討了語體學研究新思路、篇章中的修辭問題、社會流行語研究等三個專題,B組討論的三個專題則包括辭格新探與修辭新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修辭與語法的連續(xù)統(tǒng)關系、修辭的社會功能。其中,A組的復旦大學劉大為就語體的概念、地位、最基本類型劃分及其與文體的關系等語體研究的基本理論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浙江大學池昌海、曹沸發(fā)現(xiàn)了篇章中有別于一般回指的修辭性回指并分析了其功能,上海師范大學宗守云探討的是“行了”的話語功能;B組的華東師范大學李明潔認為個體情緒和意志的社會互動直接導致了流行語文化涵義即“涵指”的形成,汕頭大學鄧小琴和上海外國語大學吳春相分別從構式的角度考察了表示漲價的“蒜你狠”系列流行語和如何從模因論的視角進行流行語研究,臺灣輔仁大學徐傳雄結合修辭學研究的傳統(tǒng)和臺灣修辭教學的現(xiàn)狀提出了學科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并做出了充滿信心的前瞻。
研究方法的不斷推陳出新是修辭學的活力之源,也是歷屆望道修辭學論壇的共同宗旨,本屆論壇“多元、創(chuàng)新”的主題將激勵學者們在研究中勇于探索,為修辭學持續(xù)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