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蘭登·溫納,著 張秋成,耿冰冰,譯
(1.倫斯勒理工學院科學與技術研究系,美國特洛伊 12180;2.東北大學文法學院,遼寧沈陽 110819;3.遼寧廣播電視大學人事處,遼寧沈陽 110034)
關于技術發(fā)展及其對世界各國社會影響的爭論一直以來十分活躍,并且成為現(xiàn)代哲學和政治理論的一個重要特征。這一思想傳統(tǒng)的基本觀點是什么?它的獨特論證模式是什么?它的主要貢獻是什么?這種思想傳統(tǒng)在當今的狀況如何?本文試圖對隸屬于這一思想傳統(tǒng)的各種理論和方法進行簡要的概述,其中將包括我認為最重要的主題、作者和思想流派。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和直到近期的大多數(shù)文化中,人們并非廣泛相信技術發(fā)展可以改善生活條件。相反,人們常常認為技術進步既危險又制造混亂,應該避免,或者即使使用技術也要高度審慎和警惕。直到16世紀和17世紀,一些西方人才開始建議持續(xù)的技術發(fā)展可以很好地應對人類問題。這種觀點一經(jīng)流行就迅速傳播開來。到了19世紀中期,對技術的熱情在歐洲和美國相當普遍。人們歡迎生產(chǎn)潛力的擴展能夠增進財富和幫助普通民眾擺脫只是維持生計的生活狀況。
另外,人們已經(jīng)從技術進步和科學知識的明顯聯(lián)系中看出一場成功克服迷信和宗教偏見的啟蒙運動正在發(fā)生。人們普遍認為在技術革新中表現(xiàn)出來的創(chuàng)造力是人類精神和道德的重大進步。對一些政治思想家(比如休謨)來說,實踐技藝的提高和經(jīng)濟事業(yè)的增長是一種文明的政治力量,它將有助于消除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貴族的野蠻行徑,從而改善國家各部分及其所轄諸多小區(qū)域的治理。
出于以上這些原因,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如果有誰對持續(xù)的技術進步給西方文明帶來的富足提出批評,將被視為難以置信甚至是缺乏教養(yǎng)。在這一歷史時期雖然這種看法一直很強勢,但是只是到了20世紀晚期才達到頂峰,這個時期公眾對技術的熱衷已近乎癡狂,這在政客們的演說和不計其數(shù)的商業(yè)廣告中清晰可見。但是從現(xiàn)代技術發(fā)展和工業(yè)革命成功的最初時起,就一直有懷疑論者、批評家、改革家甚至一些革命者堅持認為稱頌技術的聲浪淹沒了旨在提醒人們注意技術將會給人類和自然帶來嚴重問題的聲音。
早期批判的微光出現(xiàn)在1750年。針對當時第戎科學院的征文主題“科學和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于道德的凈化”,來自瑞士日內瓦的名不見經(jīng)傳的盧梭作出如此回應: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導致道德敗壞;大量人類事務只徒有虛華的外表,并無真實深刻的本質。盧梭的回答與當時所謂有識之士的觀點正好相反,這些有識之士認為:科學知識和藝術的進步當然會提升人類理解“善”和實踐“善”的能力。
“我們有物理學家、幾何學家、化學家、天文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畫家,但是他們和‘好公民’不是一回事;如果少數(shù)幾個人在沙漠中迷失,他們就會被拋棄、忽視和貶低,最終就像被放逐的人一樣,在我們中間消失:這就是用牛奶和面包供養(yǎng)我們的孩子的人所遭受的狀況,這就是他們從我們這里指望得到的感情?!盵1]
盧梭的論證更多的不是對凸現(xiàn)的科學技術或 工業(yè)革命的實質進行批判(因為科學技術或工業(yè)革命在當時作為一種力量才剛剛引起人們的注意),而是對啟蒙理性及其矯揉造作,以及對與之相伴隨的和人類傳統(tǒng)的簡單生活方式相背離的文化后果進行批判。這種在生活的根基處被切斷的感覺是盧梭之后的技術批評家一致的主題。
盧梭這樣禱告:“全能的上帝啊,你是掌握一切的上主,求你使我們從學術和敗壞人的藝術中擺脫出來……,求你重新給我們無知、天真和貧窮,這些是在你的眼中視為珍貴的唯一令我們幸福的禮物。”[1]
時隔不久,在1795年,德國詩人弗里德里?!は赵谒年P于人類美學教育的信件中,表達了一種稍有不同的主題:機械論觀點對人類思想的不良影響。在席勒看來,現(xiàn)代人的意識遭受著想象、分析和機械的抽象之間的分裂。在人類內心深處由學術和藝術引發(fā)的敗壞被貫徹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最后以政府的所謂“革新精神”完成封頂。人類自身,永遠只是局限于整體中的一個部分的碎片,耳中只有單調的永不停息的車輪的回響。他從來不曾發(fā)展出自身存在的和諧,他沒有在自身存在上印上人性的烙印;而正相反,最后卻淪為他自身孜孜以求發(fā)明出來的科學技藝的活印記[2]。
席勒是眾多意識到在科學知識和機械應用來臨時代,人們將為此付出重大代價的人之一。這種代價就是對包括人類思想在內的人類存在的片面理解,它是否會導致比科技和人文的分裂所帶來的物質利益要重要得多的人類精神的赤貧?席勒所說的“機械化”是比喻意義上的,并不是指機器本身。機器本身及其與之相連的社會組織形式是席勒之后時代人們所關注的事情。
此類觀點的一個關鍵評論可見于托馬斯·卡萊爾在1829出版的《愛丁堡評論》中發(fā)表的一篇短文《時代的征兆》,卡萊爾用一個大寫字母“M”表示“機械化”時代的到來(“M”是英文單詞“Mechanism”的首字母)。它不但意指人類在物質世界中的力量,而且意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的思維方式乃至人類靈魂最深處的機械化?!拔覀兊臋C械技術表明,在駕馭外部事物方面我們勝過所有其他時代;然而在靈魂和性格方面我們可能低于大多數(shù)文明時代。”19世紀上半葉,愈來愈多的作家提醒我們注意由工商業(yè)的興起、工廠系統(tǒng)的組織和其他機械革新的結果所帶來的對社會的破壞,卡萊爾是其中之一。
這些主題在文化的諸多領域(如浪漫派詩歌和繪畫、19世紀歐美小說等)中得到了更多的關注。例如,查爾斯·狄更斯早期作為一家雜志的編輯,表達過對工業(yè)主義樂觀的觀點,他在其晚期的幾部小說中,質疑了上述觀點。關于火車,他寫道:“它是沿著鐵軌一路狂奔的力量,……挑戰(zhàn)所有的路徑,穿越每一個障礙物的心臟,承載著來自所有不同階級、年齡和地位的人們”[3]。
在狄更斯寫作的當時和其后數(shù)十年,在英格蘭,人們表達了這樣的悲哀:①曾經(jīng)把數(shù)代社會各階級聯(lián)結在一起的人類紐帶已經(jīng)斷裂;②新形勢下沒有人知道自己在世間萬物秩序中的位置。這些悲哀也關涉價值和地位的危機:一個人在價值判斷的等級系統(tǒng)中處于何種層次?這種爭論經(jīng)常是保守的。傳統(tǒng)的英國社會對有土地的紳士和社會地位較低的人的安排采取了令紳士階層感到特別愜意的方式。機械化和工業(yè)主義使得這種社會關系和整個生活方式的復雜結構都處于被破壞的危險之中。
對工業(yè)技術的抱怨絕不總是保守的或維護傳統(tǒng)的。在19世紀前幾十年的英格蘭充斥著勞工騷亂,其中一些人明確聲稱對新引進的紡織機器宣戰(zhàn),這些紡織機器毀掉了在鄉(xiāng)村地區(qū)勞作的人們的生計。對于他們所反對的東西,可以用一個簡潔的名詞“害人的機器”來總結,他們是那個時期的反叛者,因為毀壞機器而臭名昭著。有一個至今人們仍然感覺苦惱的問題對盧德主義者比對其他人更有針對性:在技術社會,機器是否處于人類問題的核心位置?能否說不是機器,而是社會關系處于人類問題的核心位置?或者可能是,這兩個領域是如此緊密地纏繞在一起,以至于我們無法在技術與社會之間作出有意義的區(qū)分?
這方面的討論有了有趣的進展,有些思想家和演員由于擔心技術變化帶來的后果,開始超出過去懷舊和毀壞機器的范圍,提出了對機器和社會系統(tǒng)的不同安排。19世紀30年代初,一位成功的工業(yè)家歐文提出了一種肯定性和前瞻性的激進主義版本。震驚于“窮人自己應該為他們的苦難負責”的觀點,歐文提出了一種敦促改革的社會環(huán)境主義理論,其中,包括對工廠體制的物質和社會結構的改革。歐文是一位早期的社會主義者和烏托邦主義者,后來成為工會的組織者。與許多同時代的以及后來的保守的或者反動的批評家不同,歐文像大多數(shù)的社會主義者一樣,對工業(yè)生產(chǎn)所允諾的物質繁榮投入了滿腔熱情,卻并不對舊有社會紐帶的喪失表示悲哀。但是他深刻地批判了19世紀上半葉技術變化對世界發(fā)生的影響,并且竭力提倡能夠真正符合人類需要和尊嚴的可替代性方案。
在諸如英格蘭的狄更斯、卡萊爾和歐文這些人之后,人們對工業(yè)主義、機械化和技術理性主義的批評迅速膨脹,哪些人隸屬于這些批評的傳統(tǒng)要取決于你視野的寬度。當然約翰·羅斯金、威廉·莫里斯會榜上有名,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ざ鞲袼闺m然與他們略有不同,但是也可以列入其中。屬于英國傳統(tǒng)的其他批評者來自文化評論家和歷史學家,其中還有一位是20世紀中期的經(jīng)濟學家舒馬赫。美國這一思想流派的思想家包括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赫爾曼·梅爾威爾(Herman Melville)、亨利·大衛(wèi)·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亨利·亞當斯(Henry Adams),還有近期的路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西奧多·羅扎克(Theodore Roszak)、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和德里克·詹森(Derrick Jensen)。
19世紀和20世紀技術批判的核心主題有哪些?最重要的主題之一是,人類社會通過技術行為對大自然進行野蠻的破壞。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是這種傾向的令人感到悲哀的展示,人們逐漸開始懂得,河流、森林等自然事物具有內在價值,而不僅僅具有工具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
與美國的自然主義者約翰·穆爾(John Muir)的著作相類似,許多作品都試圖定義未受污染的自然的價值,并且試圖弄清楚環(huán)境保護對人們所應該珍視的一切東西的重要性。在工業(yè)社會把自然中的一切都視為有待收獲和商品化的原材料從而適應生產(chǎn)目的的時代里,仍然有一些人說:不要干擾自然事物;自然自身具有價值,它應該被保持基本的完整無損。在19世紀晚期,在環(huán)境保護主義者之間發(fā)生了明顯分裂:以約翰·穆爾為代表的一方主張出于其自身的價值保留荒野地區(qū);以平肖(Gifford Pinchot)為代表的一方主張為了人類社會的長期使用和利益而維持水源、土地和礦物質等資源的合理利用。
20世紀中期的路易斯·芒福德提出了一種類似的論證,為了最基本的福祉,人類需要完好無損的有機環(huán)境。人造的、機械的和合成的環(huán)境不能為豐富和充實的生活或者有序的社會提供基礎。芒福德堅持認為,社會應該采用有機的原則作為城市和技術發(fā)展的基礎。至少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他相信先進技術的發(fā)展可能會有助于這一原則的實現(xiàn)。
另一個反復出現(xiàn)的主題強調機械化和其他形式的技術發(fā)展對社會本身的影響。有關這一主題的一個版本是技術決定論思想,它主張社會機構、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不得不和技術裝置、技術系統(tǒng)和技術本身的組織能力保持一致。
這種思想在《亨利·亞當斯的教育》[4]一書中有生動的表現(xiàn),亞當斯在書中把作為歐洲中世紀社會組織原則的處女形象與作為現(xiàn)代社會組織原則的發(fā)電機形象相對照。他認為這種發(fā)電機形象所折射出的人類主張是用純粹物理語言表達的,人類文明被時代科學理論的規(guī)則所轄制。一些技術批評家同意亞當斯的觀點:人類問題的核心基于一種在歷史中起作用的決定力量。
與此緊密相關的技術批判理論認為,對這種力量的適應需要知識淵博和技藝嫻熟的社會階層居于主導地位,也就是說,工程師和技術管理人員要負責新系統(tǒng)的有效運轉。這種迫切的需要在持同樣觀點的美國經(jīng)濟學家Thorstein Veblen(1857—1929)看來是有發(fā)展前景的,他論證說,富于效率意識的工程師們能夠克服由商人追求利潤所導致的浪費和無效率,并且因此注定會控制社會的生產(chǎn)設施。
根據(jù)自身結構和過程的需要來超越社會的指導并型塑社會,這一具有持續(xù)力量的技術的形象也成為了藝術的主題。這種技術自主化的思想出現(xiàn)在繪畫、小說、戲劇、電影和電視腳本中,技術作為人類的創(chuàng)造物有其自身的生命,它不受人類意愿的控制,并且通常會給人類帶來超乎想象的不良后果。從瑪麗·雪萊(Mary Shelly)的小說《弗蘭肯斯坦》到邁克爾·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的小說和電影《侏羅紀公園》,這種技術自主化的主題成為現(xiàn)代藝術表達的一個重復出現(xiàn)的軸心。當人類通過工具手段操縱物質的時候,他們是否真的知道他們在做什么?毫不奇怪藝術界常常會給出否定的回答,這可能是因為藝術家理解藝術作品自身的生命時常會超出其作者的預期。
與技術決定論和技術自主化論題緊密相關,有一些思想關注技術化生存的特定的物質和社會模式。自工業(yè)革命開始,就有人對刻板、體罰似的勞動條件表示擔憂,這種不人道的勞動條件被認為對于技術發(fā)展來說是正當?shù)?。一些思想家擔心工業(yè)產(chǎn)品會損失掉重要的品質,他們不禁要問:出自富于創(chuàng)造力的工匠之手的作品的命運會如何呢?工業(yè)生產(chǎn)出的不計其數(shù)的千篇一律的有用的物質產(chǎn)品難道不會使得我們的世界品質下降嗎?
這種擔憂也集中在了人們的精神和性格上。在刻板的勞動條件之下生產(chǎn)著整齊劃一的商品,工人們怎么能夠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的和充實的自我?這些與道德批評有內在聯(lián)系的關于生產(chǎn)的考慮是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和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作品的主題。這兩位思想家都強有力地論證道:物質的敗壞和現(xiàn)代社會人類靈魂的敗壞是緊密相連的。羅斯金、莫里斯和他們的追隨者無法確知這兩者之中哪個更加卑劣,是機械化活動生產(chǎn)的商品在資本主義市場的銷售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這些商品的使用?
在20世紀的社會學著作中,對消費型文化中完整人性的喪失的擔憂不亞于對現(xiàn)代生產(chǎn)組織的擔憂。努力超越盲目消費主義的陷阱成為20世紀60年代反文化運動及其作品的顯著主題。這一主題繼續(xù)出現(xiàn)在一些主張“自愿的簡單性”的小型運動中,其用意是抵抗表現(xiàn)為強迫性追求富裕的盲目趕潮流,這是一種使現(xiàn)代技術社會所有人都深受其害的疾病。“占領者”----加拿大的反消費主義和環(huán)境保護主義組織,已經(jīng)把對這種趕潮流的抵制作為他們社會改革運動的焦點。
對解決許多這類問題的一種更加復雜的理論方法可以在卡爾·馬克思的著作里找到,這些著作包括涵蓋異化理論的《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和晚期探討資本勢力范圍內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的作品。當然,馬克思猛烈批判的目的是贖回不斷發(fā)展的生產(chǎn)的物質力量和工具,把救贖的希望放在工業(yè)社會和資本主義經(jīng)濟危機的內在矛盾上,這種矛盾終將導致新社會的誕生。出于這些原因,馬克思及其思想的后繼者并不參與旨在把技術理性視為現(xiàn)代性問題的核心的社會批評,馬克思主義者通常并不批判技術。
我們可以繼續(xù)展開這些類似的主題。每一個主題都聚集了大量的論證、爭論和意見分歧。下面我想要探討兩個問題。首先,如何評價對現(xiàn)代性的傳統(tǒng)批判(這種批判聚焦于問題重重的技術)?這種批判的理論和(或)實踐結果如何?第二個問題是,這一批判傳統(tǒng)今日之狀況如何?
當回顧以技術批判為主題的運動時,我發(fā)現(xiàn)特別是在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它們的重點都放在對過去的一種錯置的崇拜上。思想家們辨認出了技術世界中丑陋和傷害人的東西。機器發(fā)出噪音和難聞的氣味,工業(yè)產(chǎn)品無法和最好的手工制品相媲美。工業(yè)城市擁擠不堪、空氣污染,而且生活緊張繁忙。整個社會似乎高度無序、不公正和精神崩潰。許多人開始熱切盼望重歸過去的傳統(tǒng)生活條件。因此,在關注技術的著作和社會運動中,經(jīng)常有一種向后看的傾向。如威廉·莫里斯在《人間的天堂》[5]中寫道:
忘卻六區(qū)上空懸浮的煙霧,
忘卻蒸汽機和活塞噴出的灰霾,
越來越臃腫的丑陋城鎮(zhèn)我不再想起,
不如回想一下大街上的馬車吧,
倫敦----小巧 潔白 干凈
仿佛都在夢里……
莫里斯寫了一部小說《烏有鄉(xiāng)的消息》(NewsFromNowhere),小說中虛構了這樣的一個社會,其中工業(yè)技術和19世紀社會階級的區(qū)分已經(jīng)被消除,14世紀的世界被恢復。這表達出了文學史家里奧·馬克思(Leo Marx)稱之為“田園牧歌”式的感傷主義,實際上如果人們直接和誠實地看待這一問題,那么在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生活方式中存在許多根深蒂固的問題。這種生活根本不像那些浪漫牧歌所重述的那樣是舒適和充滿社會和諧的,甚至那些在新秩序中辨查出基本問題的人在主張恢復過去那種簡單綠色的生活之前也要三思而后行。
英國知識界和經(jīng)濟技術事務中的浪漫情結特別強烈。強烈渴望親切和藹和更加有機的社會影響了在牛津和劍橋受過教育的許多代名人,不僅僅是作家和藝術家,還有企業(yè)家。這些人有時抵制高度工業(yè)技術化的生活方式。一些歷史學家論證說在19世紀晚期,這種浪漫傾向在英國作為一個工業(yè)領先強國的衰敗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近幾十年中技術批判領域中另一個常見的傾向是從美學方面尋求補救措施,即通過藝術救贖。這種做法在19世紀的哥特式建筑風格中也得到過集中體現(xiàn),這種建筑風格被視為對工業(yè)化導致的道德和政治疾病進行治療的反應。這一思想的主旨是,如果人們以符合先前時代的道德和宗教美德規(guī)范來從事建筑,那么就可以在當代恢復這些美德。在18—19世紀,許多運動倡導建筑和物體設計要反映古典和哥特式風格,以利于激活這些范式中的精神活力。
類似的沖動也體現(xiàn)在19—20世紀的藝術和工藝運動中。它主張用手工制作家具、墻紙和其他物品,從而同時提升制作者和使用者的品位。人們應該放棄工業(yè)產(chǎn)品的俗麗,重新肯定由手工和人性精神打造的美麗事物的價值。在我看來,這種技術批判走錯了方向。圍繞不斷更新的技術來組織世界的確存在問題,但幻想通過設立小型店鋪生產(chǎn)高質量消費物品或者通過恢復藝術品位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卻于事無補,特別是當這種做法的結果只是風格和時尚的革新,那我們必須承認技術秩序的基本結構和實踐仍然毫發(fā)無損。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出自威廉·莫里斯的手工作坊的工藝品只有富人才買得起。工人階級不得不滿足于購買和使用由他們工作于其中的工廠所生產(chǎn)的日常用品。大約在20世紀20年代,德國的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和鮑豪斯建筑學派(the Bauhaus)試圖回應藝術和工藝運動所提出的問題,主張使用工業(yè)技術建造和生產(chǎn)在美學方面令人感到愉悅的房屋和家居用品,并且其成本工人也能負擔得起。
對工業(yè)化弊端的另一類回應更有前景,即烏托邦思想。因為它聲稱:讓我們改革生產(chǎn)環(huán)境,改善工人的住房和受教育條件。羅伯特·歐文等人的想法是遠離工業(yè)中心,走向鄉(xiāng)村重新開始。如果人們能夠設計和建造可以替代由普通工業(yè)化所導致的悲慘的工作環(huán)境,就會引起世界的注意并且在其他地方復制這種理想的發(fā)明,新社會可以如此逐漸被建立起來。很不幸,在實踐中經(jīng)常發(fā)生的是被隔離的實驗性的社區(qū)在內部爭執(zhí)中解體。19世紀烏托邦思想中富有前景的方面----對工業(yè)關系和社區(qū)結構的實驗方法----被消磨殆盡。一個名為“顫抖者”的宗教團體在我所居住的紐約州上部地區(qū)建造了一系列十分成功的社區(qū)。天啊,“顫抖者”是一個主張不結婚的社區(qū)團體,并且完全滿足于他們的社區(qū)在第一代實驗者死后自我消亡。
技術改革的旗幟可能在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中得到繼續(xù),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確同情烏托邦主義者,但是他們的分析使他們確信在革命前思辨革命會實際產(chǎn)生何種形式的物質文化是徒勞的。社會主義政治的歷史(包括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歐洲的社會民主運動)表明,為了補救資本主義的社會和技術弊端,社會主義政治的確試圖在工作組織、住房、教育和社會服務等方面找到替代方案。
19—20世紀的城市規(guī)劃運動較少帶有意識形態(tài)色彩,它努力設想與工業(yè)資本主義不同的現(xiàn)代技術社會。這些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烏托邦和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影響。但是城市規(guī)劃運動的焦點幾乎全部放在建筑上,只是零星有一點兒關于運輸通道、水利和其他基礎設施的技術規(guī)劃。它認為技術自身沒有問題,認為問題在于工業(yè)城市和城市與農(nóng)村的關系,并且暗示需要建立綠色保護帶,等等。然而,的確像建筑史學家班哈姆(Reyner Banham)所指出的那樣,許多現(xiàn)代建筑和規(guī)劃運動的倡導者只是全身心地歡迎機器技術?,F(xiàn)代工業(yè)所生產(chǎn)的新型機器很快就被吸收到未來的城市建設中。處于這種熱情中,似乎毫無必要問這樣的問題: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技術來建設好的社會和城市?我們要為此放棄哪些種類的技術?
總之,作家和行動家對現(xiàn)代資本主義工業(yè)社會的問題及其彌補措施進行了努力探索,形成了技術批判傳統(tǒng),其中主要的流派有:
(1) 知識界的批判穩(wěn)重而富于觀察力和洞察力,充滿了發(fā)展前景;從19世紀30年代到今天,技術批判的理論傳統(tǒng)在保守派和左翼派中都得到了深化。
(2) 把解決問題的希望放在回歸傳統(tǒng)的、田園牧歌般的社會,這種向后看的思想頻繁出現(xiàn)。與此相關的是大量只開花不結果的美學主義,它們避開了在實際技術選擇中涉及到的政治問題。
(3) 烏托邦和無政府主義傳統(tǒng)試圖尋找徹底的可替代方案來改變現(xiàn)代社會的社會和技術模式,但是在實踐中卻難以獲得支持。這種傳統(tǒng)出現(xiàn)在當代美國無政府主義者莫里·布克金(Murray Bookchin)的說教和著作中,他強烈主張用社會生態(tài)學的理念來建設社會。
(4) 建筑和城市規(guī)劃運動試圖通過持續(xù)不斷的努力來改善環(huán)境,但卻有時忽視了現(xiàn)代社會的深層技術結構和過程。
(5) 在非西方國家有所謂的“反傳統(tǒng)”,例如與我談到的主題有親緣關系的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的思想。的確在印度的反叛生物技術的社會運動中,甘地的思想有所復活,這些運動與歐洲和美國的女權主義思想家聯(lián)合起來,主張地方性知識和技術而不是普遍的科學知識和迅速發(fā)展的高技術是改善人類生存條件的最好方法。
(6) 20世紀70年代的技術運動、綠黨運動和20世紀80年代的“深層生態(tài)主義者”也提出了大量的替代性技術。在20世紀晚期的小說中,這種思想在新烏托邦主義者厄休拉·勒奎恩(Ursula LeGuin)和歐內斯特·卡倫巴赫(Ernest Callenbach)等人的作品中得到了探索,德國伍珀塔爾(Wuppertal)學院的沃爾夫岡·薩克斯(Wolfgang Sachs)及其同事正在從事這方面的實踐項目。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這方面的探討在技術革新的環(huán)境可持續(xù)項目中時常得到表達。
(7) 一些重要的技術批判思想出現(xiàn)在被杰弗瑞·赫爾夫(Jeffrey Herf)稱為“反動現(xiàn)代主義”的極端右翼現(xiàn)代生活批評家的著作中。其代表人物是恩斯特·榮格(Ernst Junger)和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這方面的主題有時被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意識形態(tài)所利用。
(8) 有關技術理性和技術裝置無效的主題在艾達·胡斯(Ida Hoos)對系統(tǒng)分析方法的批判和約瑟夫·韋登鮑姆(Joseph Weizenbaum)對計算機能力的批判中得到了延續(xù)。這類批判對革新不大能起作用,但是卻很活躍,對那些工程師、技術分子和怪人狂妄地提出通過數(shù)字技術來改造世界的想法給予了有力的批判。
(9) 在社會生活運動傳統(tǒng)中,對生物技術、彈性生產(chǎn)和全球化大眾娛樂等的世界性抗議是人們反對全球化和新技術構想的例證。舉例來說,在1999年美國西雅圖發(fā)生的對世界貿易組織的抗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次戶外抗議的中心主題是對資本主義和高技術的批判。對這一主題的最佳體現(xiàn)是娜奧米·克萊恩(Naomi Klein)的《休克主義:災難資本主義的興起》(TheShockDoctrine:TheRiseofDisasterCapitalism)[6]一書。
我對技術批判這一悠久傳統(tǒng)的評論是,它很少問及這個最核心的問題:我們要創(chuàng)造什么樣的符合我們心意的技術文明?如果現(xiàn)代工具主義的物質安排在一些重要方面是有缺欠和毀滅性的,那么替代方案是什么?哪些對現(xiàn)有知識基礎、實踐項目和技術系統(tǒng)的變革是值得肯定的呢?
對許多這一傳統(tǒng)的思想家來說,以上問題是無法解決的。對技術和人類價值的批判使他們得出這樣的結論:不可能贖回當代技術的潛能。例如偉大的法國技術批評家雅克·埃呂爾(Jacques Ellul)不愿意考慮技術改革。他的觀點是,試圖克服技術的影響(這是現(xiàn)代生活的效率病)是徒勞的,因為每次這樣的嘗試都是用致命的知識巨細菌來感染健康人。
20世紀30年代晚期,美國作家和規(guī)劃家路易斯·芒福德相信技術文明會在正常的變化過程中朝向有機的對人類有利的方面,但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冷戰(zhàn)”時期“巨機器”(PentagonofPower[7])發(fā)展的觀察令他悲觀。在晚年,他仍然相信生態(tài)的、民主的、和平的和符合人性的技術秩序是可能的,但是他卻不再自信能夠提供實現(xiàn)這種愿望的方案。
在某種程度上,反技術和反工業(yè)化批評傳統(tǒng)的基本傾向可以在后現(xiàn)代主義和解構主義的思想中找到。這些思想對科技理性不信任,對制造知識的職業(yè)和技術的合法性表示懷疑。在我的學術領域----科學技術學,在美國和歐洲都有希望提供一種新的描述和解釋,有希望提出新的理論來解釋科學和技術實際上是如何運作的,這勢必將會化解科學和工具理性的霸權統(tǒng)治。這一研究和思考的領域目前的發(fā)展還沒有超出它所偏愛的范圍----對技術項目的描述和解釋與新分類方法的擴展,目的是提出重建或改革的項目。事實上,在許多當代科學和技術研究中,共有的假設是高技術工業(yè)需要社會科學家來描述和解釋“技術科學”的發(fā)展,從而使這些發(fā)展能夠更加順利地進行。技術和科學研究作為一個學科已經(jīng)成熟了,這種想法----學者應該對特定技術進行批判----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不受歡迎。研究者們不想批評他們正在從事的項目,因為全球的公司十分友善地允許他們研究自己的實驗室??赡苓@就是科學和技術研究領域在相當大程度上已經(jīng)失去了以前的批判鋒芒的原因,它正在迅速變?yōu)榕c既成機構緊密相連的微觀社會學、微觀人種學和應用倫理學實踐的亞學科領域。
最后,技術批判并沒有提供替代現(xiàn)代性的徹底的解決方案,而只不過是關于社會物質文化和技術管理的另一個維度的現(xiàn)代思考。在幫助澄清人類文明的核心義務方面它可以提供相反的意見,這有時是十分有價值的。的確,很難想象沒有這些相反的思想(例如在科幻電影中)現(xiàn)代藝術和媒體會變成什么樣子。在某些時候,技術批判提供了部分可替代性的實踐方案,他們是些已經(jīng)融入現(xiàn)代生活工具和過程中的改革措施----有機農(nóng)業(yè)、太陽能和風能、設計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系統(tǒng)和健康保健的更好方法等等??赡茏钪匾氖?技術批判為這些人提供了討論的焦點,他們對人們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生活狀況不滿,并且時而試圖提出與我們正在遭受的技術文明十分不同的新視野。
參考文獻:
[1] Rousseau J J. Discourse on the Arts and Sciences (1750)[EB/OL].[2012-01-02]. http:∥records.viu.ca/~johnstoi/rousseau/firstdiscourse.htm.
[2] Schiller F. Letters up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EB/OL].[2012-01-02].http:∥schiller.classicauthors.net/LettersUpon TheAestheticEducationOfMan/LettersUponThe AestheticEducationOfMan1.html.
[3] Dickens C. Dombey and Son, Chapter 20[EB/OL].[2012-01-02]. http:∥www.online-literature.com/dickens/dombey/21/.
[4] Adams H. The Education of Henry Adams[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 1918.
[5] Morris W. The Earthly Paradise, (March-August)[EB/OL].[2012-01-02]. http:∥www.sacred-texts.com/neu/morris/ep1/ep103.htm.
[6] Klein N. Shock Doctrine: The Rise of Disaster Capitalism[M]. New York: Picador, 2008.
[7] Mumford L. Pentagon of Power: The Myth of The Machine[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avanovich, 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