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科學社會學的流變:從默頓到愛丁堡學派

      2012-03-31 14:29:25艾戰(zhàn)勝
      關鍵詞:庫恩愛丁堡學派

      艾戰(zhàn)勝

      (廣東商學院 人文與傳播學院,廣東廣州 510320)

      科學社會學的流變:從默頓到愛丁堡學派

      艾戰(zhàn)勝

      (廣東商學院 人文與傳播學院,廣東廣州 510320)

      由于默頓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科學社會學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默頓的科學社會學研究綱領因此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占據著科學社會學研究的統(tǒng)治地位。但是,自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發(fā)表后,默頓科學社會學的理論面臨諸多挑戰(zhàn),最終在20世紀70年代遭受到愛丁堡學派的全面解構,科學知識社會學取代了默頓的科學社會學理論,成為了主導的理論。不過,這種變化與科學的發(fā)展實際是相應的,也順應了主流哲學觀的轉變和科學社會學本身理論發(fā)展的需要。

      科學社會學;科學知識社會學;默頓;庫恩;愛丁堡學派

      默頓為科學社會學做出了許多開創(chuàng)性工作,在他的主導下,并經過默頓學派成員的拓展,默頓的科學社會學研究綱領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占據著科學社會學研究的統(tǒng)治地位。但是,自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簡稱《結構》)發(fā)表后,這種研究傳統(tǒng)受到了挑戰(zhàn)。以“范式”為核心的庫恩理論合法化了社會學家對默頓的反叛。20世紀70年代,以布魯爾和巴恩斯為核心的愛丁堡學派,通過激進解讀庫恩,凸顯其相對主義立場,全面解構默頓的科學社會學,并系統(tǒng)提出了“強綱領”的主張,標志著科學知識社會學的誕生。本文以默頓、庫恩、愛丁堡學派三者為視點,著重探析科學社會學由盛到衰這樣一個演變過程。

      一、科學社會學的誕生:默頓的貢獻

      科學社會學誕生于20世紀30年代,以其兩部奠基之作的發(fā)表為標志:默頓的《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1938年)和貝爾納的《科學的社會功能》(1939年)。以貝爾納的理論和工作為基礎,在專業(yè)社會學之外形成了跨學科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領域。而以默頓的理論和研究工作為起點,科學社會學也逐漸在社會學,特別是北美的社會學體制內部成長和發(fā)展起來,默頓因此被譽為“科學社會學之父”。不過,默頓在他的這部奠基之作中,并未有意地將科學作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只是著眼于探討科學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在發(fā)表《科學的規(guī)范結構》(1942年)后,默頓才開始有意地將科學列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而且不再論述社會環(huán)境中的科學,而是集中注意科學的內部結構,特別是行為規(guī)范結構,但就思想內容來說,它仍然是《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有關內容的發(fā)展。1957年,默頓發(fā)表《科學發(fā)現的優(yōu)先權》,該文從對科學發(fā)現優(yōu)先權的討論開始,涉及科學體制、科學交流體系、科學獎勵制度、科學家行為模式等一系列問題。之后,默頓又發(fā)表了許多重要文章,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討論,這些文章主要有:《科學中的單一發(fā)現和多重發(fā)現》(1961年)、《科學家的矛盾心理》(1963年)、《科學中的馬太效應》(1968年)、《作為戰(zhàn)略研究基礎的多重發(fā)現》(1968年)、《科學家的行為模式》(1969年)、《科學評價的體制化模式》(1971年,默頓與其學生朱克曼合寫),這些文章以及其它一些重要文章,在1973年被斯托勒(Norman W.Storer)匯編成《科學社會學》一書。默頓為科學社會學做出了許多重要的有意義的工作,其理論核心揭示:科學不僅是一種客觀合理的知識體系,它還是一種制度化的社會活動,社會歷史因素影響科學進步的速度和科學家關注的問題焦點;為生產確定無誤的科學知識,科學家要受到諸如普遍主義、公有主義、非謀利性、有組織的懷疑主義等規(guī)范的約束。

      盡管默頓在清教徒主義和科學的聯系中作出了杰出的工作,并且就科學規(guī)范發(fā)表了先導性的文章,但“科學社會學并沒有作為明顯的可教授的主題而存在”。[1]在默頓之后,默頓學派成員(默頓的一些學生及受默頓影響的學者),在20世紀60、70年代撰寫了許多有影響的論文和專著,主要有:哈格斯特?。╓arren O.Hagstrom)的《科學共同體》(1965年)、本·戴維(Joseph Ben-David)的《社會中的科學家角色》(1971年)、克蘭(D.Crane)的《無形學院》(1972年)、科爾兄弟(J.R.Cole和G.Cole)的《科學中的社會分層》(1973年)、哈根斯(Lowell Hargens)的 《科學研究的模型》(1973 年)、穆林斯(Nicholas Mullins)的《當代美國社會學的理論和理論群體》(1973年)、朱克曼(Harriet Zuckerman)的《科學界的精英》(1977年)、加斯頓(J.Gaston)的《英國和美國的科學獎勵制度》(1978年),這些成果討論了科學體制、科學共同體、科學家的行為模式、科學交流、科學獎勵制度,等等。他們在論證中采用了新的研究工具,即利用各種經驗資料及數據來說明理論觀點和假說,不僅繼承了默頓的理論,而且還豐富和發(fā)展了默頓的理論,使科學社會學的發(fā)展進入了成熟和繁榮時期。至此,默頓及默頓學派發(fā)展起來的科學社會學研究綱領,即將科學視為具有獨特精神特質的社會體制,并對它進行功能分析,在美國的科學社會學研究中占據統(tǒng)治地位。

      縱觀體制科學社會學的發(fā)展和繁榮,默頓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當然是不容置疑的。概括而言,這些貢獻主要有:第一,樹立了科學的社會學的典范。在默頓之前,美國的社會學家們,對于城市生活、家庭和社區(qū)的問題,以及其余一切由于大蕭條時期而明顯暴露出來的、存在于一個工業(yè)文明中的多方面的人類問題,保持著高度的覺悟和意識。由于全神貫注于這些惹人注目的問題,社會學家們避不涉足研究科學家的行為方式和科學的社會組織,他們當中有大量的專論研究青少年犯罪、流浪漢、售貨女郎、職業(yè)竊賊和職業(yè)乞丐,卻沒有一篇探討職業(yè)科學家,但《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使科學被社會學家明顯忽視的狀況頓時得到改觀。第二,凝煉了以科學規(guī)范和科學獎勵系統(tǒng)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的、經典性的研究課題,這些課題為默頓學派及其他科學社會學者奠定了研究方向。第三,為科學社會學確立基本的研究方法,這些方法主要有引證分析方法、內容分析方法和集體傳記研究方法等。第四,為科學社會學培養(yǎng)了一批專門人才,如默頓學派的大部分成員,這些人才是科學社會學繁榮必不可少的條件。

      總之,以邏輯實證主義認識論和結構——功能主義方法論為基礎,默頓構建了他的科學社會學的理論大廈。默頓科學社會學理論的建立標志著科學社會學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R.Bierstedt在《美國社會學理論:批判史》中評價到:“問默頓在這個領域(指科學社會學)貢獻了什么,幾乎是問錯了問題。若把科學社會學比作一片海洋,那么默頓就猶如一個統(tǒng)帥艦隊的海軍司令,是他對這片海洋進行探索、巡察,并繪制了航海圖。我們原先有了科學史家,也有了科學哲學家,但是直到默頓,我們才有了科學社會學家?!保?]默頓科學社會學的建立為對科學進行社會學分析奠定了基礎,為認識科學這一社會體制提供了理論范式。

      默頓雖然對科學社會學作出了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但其理論也存在一些局限??偟膩碚f,默頓主要是從外部的觀點審視了科學團體的研究,沒有仔細審視科學自身的內容。默頓忽視了研究科學知識與社會因素之間的關系,其科學社會學是沒有科學知識的科學社會學,是科學家的行為和組織的社會學。對此,本·戴維這樣解釋道:科學社會學家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知識結構與社會基礎兩者之間變化的相關經驗證據的確立一直不能令人滿意,科學家的理性原則已經足以確定一種科學理論的被接受和被拒絕,無需再強調社會的內容,并不是因為把科學完全看成一種例外。[3]但在英國學者惠特利(R.D.Whitley)看來,這種忽視對認識過程進行社會學分析的科學社會學理論就是關于科學知識的“黑箱”理論[4]。

      二、科學社會學的危機:庫恩的位置

      默頓科學社會學的理論在被提出來之初并沒有立即遭受質疑和批評,甚至在20世紀50、60年代得到延伸和拓展。但是自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后,默頓科學社會學的理論地位開始岌岌可危,例如,貌似簡單的科學規(guī)范問題卻引起了廣泛的爭論并歷經了幾十年。

      1962年庫恩出版《結構》,在西方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界掀起了一場熱烈的討論,導致了哲學觀和科學觀上的一次深刻革命。《結構》不僅是一部科學哲學和科學史方面的著作,從本質上看,它也是屬于科學社會學的,在科學社會學理論發(fā)展進程中也產生了關鍵性的影響。美國著名科學社會學家伯納德·巴伯曾指出,《結構》“導致了科學哲學、科學史和科學社會學之間關系上的一場創(chuàng)造性革命。庫恩本人在當時沒有完全意識到這個事實,但在他的思想含蓄的著作中,他利用了來自這三個專業(yè)的概念和材料。把科學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加以研究,這是前所未有的”。[5]默頓也認為,庫恩“對從事研究的科學家、對歷史發(fā)展的模式、對這一發(fā)展的社會學過程的認識,比我所知道的任何科學史家都深刻得多?!保?]總體上說,庫恩對科學社會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結構》標志了科學哲學的社會學轉向。傳統(tǒng)科學哲學主要集中于探討如何理解科學的特殊本質、發(fā)展模式和進步條件等,并且大多假定“科學知識本質上一元的,通過特殊的方法和程序生產,按照獨特的邏輯方法證實,以保證科學的真理價值和進步本質”。[7]但庫恩的范式理論否定了科學是一個純理性的過程,因為科學家個人的興趣和愛好、科學共同體的共識等一直貫穿于從觀察到理論選擇,直至范式轉換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階段。這樣,知識不再是純理性真理的載體,而包含了許多社會文化傳統(tǒng)和個人心理特質等因素,因此,對知識的研究必須置于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下進行。

      第二,使科學的認知內容進入了科學社會學的研究視野。庫恩之前的科學社會學研究基本把科學的認知內容排除在外。但是,庫恩將認識因素和社會因素密切地聯系起來,他認為:“科學史有助于填補科學哲學家與科學本身之間頗為特殊的空缺……當然我并不是說只有科學史才能做到這一點。……科學社會學如果真能發(fā)展到足以包括科學的認識內容和它的組織結構,也完全可以發(fā)揮這種作用。”[8]正是從庫恩開始,科學社會學由非認知科學社會學逐步轉向了認知科學社會學。

      第三,庫恩將范式視為一種亞文化模式,因而將價值判斷引入了科學。在庫恩看來,一種范式就是一種科學并且與特定的科學共同體相對應,局部意義上的科學發(fā)展是以新舊范式轉換或常規(guī)積累的形式進行的。由于范式是一種亞文化模式,因此,我們可將局部意義上的科學發(fā)展看成一種文化進程。這樣,整個科學發(fā)展便則表現為一條以范式為單位的亞文化變遷的總匯。這些思想啟示了科學知識社會學研究者,他們開始了對科學共同體進行一種文化人類學式的研究。

      第四,《結構》改變了科學的形象。在庫恩看來,科學活動往往表現為一種非理性的跳躍,它受制于科學共同體對范式的選取,而且范式的選擇并不是理性地受到之前科學內容的支配,而盡管庫恩沒有具體闡明決定科學跳躍方向的因素,但他的分析無疑為正在尋求對科學知識進行社會學分析的社會學家指明了一條出路:決定范式選擇的因素既然不是理性因素,那么就應該到社會領域去尋找。受此啟發(fā),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學者認為,在科學研究過程中,自然界的性質是社會地建構出來的,因此,科學知識實際上是社會建構的產物,如同任何其他知識(如宗教、意識形態(tài)、常識等)一樣。

      總之,庫恩的工作改變了默頓對待科學研究的一些標準觀點,其創(chuàng)立的范式概念在科學創(chuàng)新的社會學研究中被視為是最重要的,其創(chuàng)立的科學共同體分析法在科學社會學領域樹立了一個新的研究范式,對科學社會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诖?,馬爾凱認為庫恩的著作才是科學社會學研究的真正出發(fā)點,因為庫恩把科學的復雜文化和整個社會的過程聯系起來,這有利于把科學社會學作為整個知識社會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來發(fā)展。

      三、科學社會學的解構:愛丁堡學派強綱領SSK的興起

      20世紀70年代,以布魯爾(David Bloor)和巴恩斯(Barry Barnes)為核心的愛丁堡學派成為了當時科學社會研究的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他們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這些成果主要有:《科學知識與社會學理論》(1974年)、《知識和社會意象》(1976年)、《維特根斯坦:關于知識的社會理論》(1983年)、《局外人看科學》(1985年)、《維特根斯坦:規(guī)則和制度》(1997年)、《科學知識:一種社會學的分析》(1996年)等著作和《相對主義、理性主義與知識社會學》(1982年)等論文。

      愛丁堡學派學者主要關注科學知識的本性問題,他們指出,“科學社會學的目的是描述作為社會活動的科學研究活動,繼而認識科學知識如何被蘊含在這種活動中、并且由這種活動產生出來??茖W研究是科學家的集體行為;社會學家關心的是這種集體行為究竟做什么,以及他們如何做這些事情、為什么做這些事情,所有一切又將產生什么樣的結果。”[9]愛丁堡學派認為,不論是曼海姆為代表的知識社會學,還是以默頓為代表的科學社會學都沒有對科學知識本身進行社會學分析,將科學知識的形成“黑箱”化,這是一個重大的缺陷。為此,愛丁堡學派首要的哲學議程就是全面解構科學知識免于社會學分析的實證主義的標準科學觀。為順利完成使命,布魯爾和巴恩斯首先看到了庫恩的力量,他們從社會學角度理解庫恩思想,并對之進行激進解讀,恢復蘊含其中的相對主義立場,對默頓科學社會學實現了全面的解構。

      在解構默頓的科學社會學的基礎上,愛丁堡學派建構了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強綱領,其主要任務就是對科學知識的內容進行社會學說明。強綱領主張雖然在布魯爾和巴恩斯早期的著作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現過,但其系統(tǒng)專門的表述是在布魯爾的《知識和社會意象》中。在該著作中,布魯爾立足于自然主義立場,將科學知識視為一種自然現象,并認為知識社會學的任務在于建立因果關系模型,解釋影響知識形成和發(fā)展的各種因素。為此,布魯爾闡發(fā)了科學知識社會學的方法論原則,即提出了因果性(Causality)、公正性(Impartiality)、對稱性(Symmetry)、反身性(Reflexivity)四條原則,這四條原則為強綱領的基本原則。為使強綱領在理論實踐中得到貫徹,愛丁堡學派以“利益”作為解釋資源,對科學知識的生產和應用及其與行動者的目標之間的關系進行社會學的因果解釋,這種說明模式被稱為“利益模式”。

      愛丁堡學派強綱領的提出標志著科學社會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上發(fā)生了重大轉折,即從科學體制社會學轉向科學知識社會學。在愛丁堡學派的影響和帶動下,科學知識社會學內部形成了科學爭論研究、實驗室研究、文本和話語分析等多元的研究場點,使建構論登上了科學社會學研究的主流方法論舞臺。與默頓及默頓學派的發(fā)生學興趣的迥異,建構主義者通過理論闡釋和經驗研究,把知識社會學的基本信條貫徹到對科學的說明中,充分展示了世俗化的科學知識形象,致使元科學和社會理論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表述危機。在社會建構論者的推動下,知識和科學社會學進入一個嶄新的發(fā)展階段,科學知識社會學成為了繼默頓科學社會學后的一種新的主流理論和實踐。

      四、結語

      本文探討了科學社會學理論研究由默頓綱領向科學知識社會學研究范式轉變的理路,重點反映了默頓、庫恩、愛丁堡學派三者在科學社會學流變過程中的地位與角色。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默頓的科學社會學被科學知識社會學取代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這種必然性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它與科學的發(fā)展是相應的??茖W社會學的理論發(fā)展自然離不開其現實土壤——科學。默頓的科學社會學立足的科學現實是“小科學”,在這種科學語境中,科學家保持價值中立,為拓展實證的知識而奮斗,因此,默頓描述的科學規(guī)范和科學獎勵系統(tǒng)有其合理性。但隨著科學的發(fā)展,科學的職業(yè)化程度越來越高,科學的應用性越來越被關注,科學中社會因素越來越得到彰顯,很明顯,默頓的科學社會學理論與這種科學現實是格格不入的。這為愛丁堡學派的“解構之舉”提供了現實條件。換句話說,愛丁堡學派解構默頓的科學社會學,通過建構強綱領,突出科學中的社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科學現實。

      第二,它順應了主流哲學觀的轉變??茖W知識社會學取代默頓的科學社會學,表面上看是科學觀的轉變,其實是主流哲學觀的轉變。具體而言,默頓的科學社會學是以邏輯實證主義為基礎的,在默頓科學社會學繁榮時期,邏輯實證主義基本占據著主流位置。但是,自庫恩的《結構》之后,邏輯實證主義基本被拒斥,這樣,默頓的科學社會學失去了其立論的根基,理論解體自然是題中之義了。愛丁堡學派的哲學觀本質上是與后證實證主義的哲學觀是基本一致的。

      第三,它順應了科學社會學本身理論發(fā)展的需要。默頓的科學社會學是體制社會學,它忽視了對科學知識的進行社會學分析,屬于非認知科學社會學。但是,在庫恩的《結構》之后,科學知識本身越來越受關注,科學知識的形成自然會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回答科學知識的形成問題,自然就是認識科學社會學的主要任務。因此,從學科理論發(fā)展來看,愛丁堡學派解構默頓的科學社會學其實就是完成了非認知科學社會學向認知科學社會學的轉變。

      恩格斯曾說過:“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10]可以說,愛丁堡學派解構默頓的科學社會學順應了時代的理論發(fā)展要求,也贏得了學界的認同。但是,愛丁堡學派所樹立的強綱領SSK在認識論上采取極端相對主義立場,忽視了科學實踐活動中客體的力量,甚至否定了客觀性、理性、可靠性,阻礙了對科學實踐活動的全面理解,這種社會建構主義的理論取向也非常不令人滿意,并遭受來自科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等多方面的批評,這也使得許多后繼的科學知識社會學家離開了強綱領SSK。例如,皮克林就批判了強綱領SSK的觀點,認為它忽視了實在、儀器、計劃、操作與解釋、理論闡述、實驗安排、雜志和權威機構之間的談判,等等。皮克林說道:“他們使用‘人類學’的方法證明像我這類敏感的人在理解科學的特殊性——理性、客觀性、可靠性與合理性——的困難。然而,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已經脫離了幾乎所有的STS研究者的工作,因為我發(fā)現STS的教材不過是重復令人感到不安的研究范例,借助于人類學這種修辭學的力量來破壞被科學視為神圣的控制實驗的方法?!保?1]在皮克林主編的《作為實踐與文化的科學》出版后,社會建構主義的實證研究和社會研究開始突出科學的客觀維度的作用,即開始在科學研究中展現事實、儀器、設備、實驗組織體系的作用與意義。

      [1](美)貝納德·巴伯.在科學社會學發(fā)展中的某些模式和過程——科學社會學60年紀念筆記[A].(美)奧利卡·舍格斯特爾.超越科學大戰(zhàn)——科學與社會關系中迷失了的話語(黃穎,趙玉橋譯)[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74.

      [2]R.Bierstedt.1981.American Sociological Theory:A Critical History.New York:Academic Press,p.445.

      [3]Ben-David Joseph,Sociology of science knowledge,J.F.Short(ed.),The State of Sociology,Beverly Hills CA:Sage,1983.pp.42-43.

      [4]Richard Whitley,Black-boxism and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Sociological Review18,1972.76.

      [5](美)伯納德·巴伯.中文版序言[A]科學與社會秩序[C].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9-10.

      [6]魯旭東.譯者前言[A].(美)羅伯特·K.默頓.科學社會學散憶(魯旭東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5.

      [7]Richard whithey.1984.The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sciences.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

      [8](美)托馬斯·庫恩.必要的張力——科學的傳統(tǒng)和變革論文選(范岱年,紀樹立等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3.

      [9](英)巴里·巴恩斯,大衛(wèi)·布魯爾,約翰·亨利.科學知識:一種社會學的分析[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137.

      [10]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7.

      [11]Pickering,Andrew.1995.The Mangle of Practice:Time,A-gency &Scienc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0.

      [責任編輯 劉范弟]

      The Rheological of Sociology of Science:From Merton to Edinburgh School

      AIZhan-sheng
      (SchoolofHumanitiesandCommunicationStudies,GuangdongUniversityof BusinessStudies,Guangzhou,Guangdong510320,China)

      Because of Merton’s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ociology of science had become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and Merton’s research program about sociology of science had occupied dominant position for long time.But Merton’s sociology of science had many challenges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Kuhn’s book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and had been deconstructed thoroughly by Edinburgh School in 1970s.Then replacing Merton’s theory,the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had become dominant theory,which complied with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change of main philosophy theory and need of development for sociology of science.

      Sociology of Science;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Merton;Kuhn;Edinburgh School

      G30

      A

      1672-934X(2012)03-0019-05

      2012-03-28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項目“默頓科學規(guī)范的基本問題研究”(08YC-03)。

      艾戰(zhàn)勝(1974-),男,湖南永州人,哲學博士,廣東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科學社會學與科學哲學研究。

      猜你喜歡
      庫恩愛丁堡學派
      愛丁堡水仙
      愛丁堡水仙
      創(chuàng)建梵凈山學派 培育梵凈山學
      布萊克·庫恩
      華夏地理(2018年6期)2018-08-08 05:50:55
      英國 愛丁堡軍樂節(jié)
      法蘭克福學派自由觀的探析
      試析子思學派的“誠敬”論
      好菜先下筷
      庫恩集團收購蒙大拿公司
      新疆農機化(2014年1期)2014-08-15 00:51:21
      悠揚愛丁堡
      中華民居(2014年10期)2014-02-28 10:04:53
      夹江县| 枝江市| 蓬莱市| 堆龙德庆县| 南华县| 剑阁县| 闵行区| 吉木乃县| 雅江县| 巴里| 固始县| 应用必备| 微博| 普安县| 孟连| 双流县| 常熟市| 东乡族自治县| 南川市| 隆化县| 桐城市| 厦门市| 五台县| 河津市| 海宁市| 余江县| 镇原县| 家居| 英德市| 梅河口市| 大荔县| 乌拉特前旗| 双峰县| 南昌市| 洛扎县| 额敏县| 宜昌市| 湘潭县| 依兰县| 宾川县| 丹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