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沙沙 郝鶴 馮景歡
(河北科技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慎獨”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中儒家重要的個體修身思想之一,是指牢固地保持自己的道德本性及本心,在思想上內自省,在情感上正心誠意、不自欺,在行為上常戒懼、審慎自律,即使是在一個人獨處或獨知時也能謹慎地固守自我的道德本性。《中庸》有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因此,“慎獨”不僅是一種道德修養(yǎng)方法,更是人修身所追求的一種道德境界。
“慎獨”作為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是“入德之方”,是人倫日用之理,體現了人的自律精神。要求人們即使在無人監(jiān)督注意時,也要遵守道德準則、做到自律?!吧鳘殹笔且环N修身養(yǎng)性的過程,始終彰顯著人的獨立自主精神,體現著對人主體性的高揚。強調人的自我覺悟,主張反觀自身,確立自己的存在和價值,并從自身出發(fā)尋求普遍意義?!吧鳘殹笔且环N修身養(yǎng)性追求的道德境界,追求“從心所欲不逾矩”,體現了人之自我超越。要求人們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要反躬自省,堅守內心的道德信念,持之以恒,不斷彌補自己的不足,在克己修身過程中,實現自己的道德理想,塑造內在動機和外在行為相統(tǒng)一的理想人格。因此,本文擬從這幾個方面全面闡述“慎獨”的現代意蘊。
當“慎獨”作為一種道德修養(yǎng)方法時,主要包括慎隱、慎微、慎欲、慎辨幾個方面。第一,慎隱。隱,即不顯露、藏匿之意。南宋的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對“隱”注解為“隱,暗處也”。慎隱指在無人監(jiān)督、不被人發(fā)覺時,也不昧良心做壞事,即在他人不知的隱蔽處做到自律?!吧麟[”是“慎獨”的最基本要求,同時也是恪守“慎獨”的硬功夫。第二,慎微。微,即細小。小事、小節(jié)之類都是微。南宋的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對“微”注解為“微,細事也”。古人強調慎微,并不是不重視“著”和“大”,而是因為人們很容易忽略細微之處?!吧魑ⅰ敝敢斏魑⒉蛔愕赖募毠?jié),或重視最初發(fā)生的事端,以防造成比較大的錯誤或者損失。第三,慎欲。欲在這里指欲望、貪欲。慎欲并不是要人們無欲、除欲,而是要人們慎重對待自己過分的、不正當的、違背道德和良心的欲望。所以我們要正確對待自己的物質、精神需求,要對自己過度的、違背道德的欲望加以節(jié)制并做到最后堅決抵制,做一個真正的君子。只有常思貪欲之害,才能在心中建立一條道德底線,面對生活的種種誘惑時,心不為其所動,志不為其所喪,做到問心無愧。第四,慎辨。辨,即區(qū)分、辨別之意?!吧鞅妗奔磳τ趧e人的流言、傳聞的是與非,不能人云亦云、盲從輕信,要根據自然和人事之情理做出謹慎地辨析,才能了解事情真相,才能給自己帶來益處??梢?,“慎獨”作為一種道德修養(yǎng)方法,是指無論是在大庭廣眾之下還是在個人獨處獨知無人監(jiān)督時都能謹慎地固守自我的道德本性,能做到隱微之處常懷戒懼之心、慎重對待自己的欲望、注意分清善惡,體現著主體高度的道德自律精神,即具有理性自覺、心誠、自控、自覺實踐性,使道德主體能自覺地進行自我反省、真誠地好善惡惡、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并能做到知行合一。
“慎獨”體現著主體性的高揚,這種人之“主體性”的高揚主要體現在“反求諸己”、“情感體驗”、“主體實踐”幾個方面。第一是反求諸己。即反觀主體自身,通過自我反思獲得人生和世界的意義,這種以自身為對象的自我反思是一種內向的自我覺解、自我覺悟或自我直覺,是體現主體能動性的過程,是自我實現的內在需要。儒家“慎獨”思想注重反省內求、“反求諸己”的主體內向型思維,通過“反求諸己”的人心內省、自我反思,不斷完善自身,實現自身價值。儒家“慎獨”強調的“內自省”即在心中進行自我反省,突出道德主體的自覺性和道德責任感,注重個體為善的主動性。儒家的“內自省”主要是從兩方面展開:一是省察,即用“仁”和“禮”的道德標準檢查自己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當時的社會要求;二是仿效,即以圣賢、君子為榜樣,學習其長處,克服自己之不足,不斷奮發(fā)進取??鬃铀f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就是此意。“內自省”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發(fā)現自己有不符合倫理道德的思想言行,督促自己加以改正;二是自己的思想言行如符合道德標準,就要鼓勵自己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梢?,“內自省”的核心在于分析、權衡和抑制,即分析行為是否合理,權衡行為的利與弊,抑制自己私欲的膨脹和對他人及社會不利的行為。第二是情感體驗性。即從內在情感需要出發(fā),確立主體的存在原則?!吧鳘殹笔请x不開“誠其意”的,“誠中形外”,無內心之誠,必無外顯之真?!罢\其意”指意念誠實,忠實于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不自欺,也不欺人,發(fā)自內心地認同道德要求,將其與內在的道德本性合二為一,真誠持守?!吧鳘殹笔堑赖轮黧w對內心良知的喚醒,發(fā)揮道德自覺性和能動性,乃是真實自我的實現。講“慎獨”,“誠意”是其要義,只有“誠意”,才會具有強烈的道德需求,才會忠于自己真實的道德情感和社會良知。道德主體內心越真誠,道德體驗效果越明顯,道德情感越能穩(wěn)定持久。“慎獨”作為一種情感體驗的“心地功夫”,是在涵養(yǎng)與省察中,體驗自己的良知。在這種體驗中,主體意識始終居于主導地位,天地之心即我之心,天地之用即我之用,即“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乃為大樂”,體現了人的主體性、精神性、人性的真善美。第三是主體實踐性。即以自我完成、自我實現的主體實踐為根本途徑。人只有通過主體實踐才能“致良知”,才能實現自主自律,才能“知行合一”,才能在實踐中體會道理,在實踐中求得“真知”,在實踐中自我完成、自我實現?!吧鳘殹奔茸⒅厝说淖晕矣X悟,主張反觀自身,確立自己的存在和價值,又強調在行為上常戒懼、審慎自律,即使是在一個人獨處或獨知時也能謹慎地固守自我的道德本性,能夠做到“慎守其獨”?!吧鳘殹彼枷胫刑貏e設定了“幽暗之中”、“細微之事”等他律力量無法到達的情境,此時往往能反映出真實的道德心理。正如徐干在《中論》中所言:“幽微者,顯之原也;孤獨者,見之端也”,“言幽暗之中,細微之事,跡雖未形而己則已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之,則是天下之事無有著見明顯而過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懼,而于此尤加緊焉,所以遏人欲于將萌,而不使其滋長于隱微之中,以至離道之遠也[1]”。此時保證人們“須臾不離道”的強大精神力量是人們的主體意識,時刻敦促自己堅守道德信念,做到“常戒懼”、“不逾矩”,形成至德至仁、至誠至真、真善一體的理想人格,最終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崇高境界。
“慎獨”不僅是一種道德修養(yǎng)方法,更是人修身所追求的道德境界,所追求的終極意義是實現人之自我超越?!吧鳘殹笔侨藰I(yè)已實現人性自足的狀態(tài),是一種被真實的自我完全占有的人生境界。馮友蘭曾將人生境界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2],而“慎獨”作為一種狀態(tài)就屬于“道德境界”,其向外生發(fā)到極致就是天地境界?!吧鳘殹弊鳛橐环N“道德境界”的狀態(tài),最終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體現了人之自我超越的和諧的崇高境界,即道德主體不斷超越現實中的我,不斷探索人之存在的價值和目的,尋求思想和精神的超越,在自我超越中發(fā)展提升自己的內在心靈、追求人性的完善與卓越?!吧鳘殹弊鳛槿酥晕页降暮椭C的道德境界并不是必然到來,而需要主體不斷努力、不斷修身,是主體由律己、真己、完己、超己的境界提升過程,最終達到一種徹悟的良知狀態(tài)。律己是在大眾中求諸道,強調道德主體的言行要符合社會的道德要求,是一種自我約束;真己是在人性中求諸道,強調道德主體要忠于自己的良知,“求其放心”,做一個真實的自我;完己是在個性中求諸道,強調道德主體雖然個性各不相同,但是追求同一個道,即本性為一,求善的人性是不變的,所以道德主體要不斷提升自我,以實現人性的完善;超己是在崇高中求諸道,是“慎獨”的最高境界,體現了人具有動物所不具備的超越性,總要超越既有存在而尋求一種意義、一種價值,來充分實現自我??梢姡吧鳘殹苯浻陕杉?、真己、完己而最終達到超己的過程是道德主體積極自為的過程。而超己這種人之自我超越的和諧道德境界實際上是把自己的欲望規(guī)范在合理的范圍內,并通過合理控制,使人性和生命達到自然交融。人在這種境界中,才能反求于己,才能認識到自己的存在,才能實現本真的自我,才能體會到自我實現的價值,才會使人性趨于完美,道德得以實現。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馮友蘭.馮友蘭學術論著自選集[M].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