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集錦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yè)發(fā)展,討論通過《節(jié)能減排"十二五"規(guī)劃》。
會議討論通過《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yè)發(fā)展的意見》,明確了主要任務、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會議討論通過《節(jié)能減排"十二五"規(guī)劃》,要求形成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倒逼機制,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減少污染物排放,確保到2015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減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約束性目標。
摘自2012年7月12日《文匯報》
臺風“韋森特”過境后,海濱城市深圳的綠化工作成為關注焦點。一條消息被網絡廣泛轉發(fā)——來自深圳市城市管理局的初步統(tǒng)計數據顯示,深圳全市受損壞樹木約11.5萬株,全市超過3500輛汽車被砸壞。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此次臺風中,香港政府部門收到的樹塌報告為1387宗。
有輿論質疑,大批移植導致樹木樹齡太短、短時間內多次更換行道樹導致樹根未穩(wěn)、城建施工太多移植頻繁、樹種選擇不當容易倒伏被列為此次樹木大規(guī)模倒伏的“4宗罪”,并引發(fā)社會熱議。
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園林與林業(yè)處調研員丁少江表示,樹木受損狀況較重,主要由于深圳遭遇近幾年較大一次臺風,暴雨又把泥土泡松,導致樹根不穩(wěn)。近幾年新種樹木生長茂盛,樹冠比較大,但根系比較淺,抗風能力較弱。但對于和香港進行的對比,丁少江卻不予認同。他認為,香港新樹少,街道窄,樹的綠化量比較少,而深圳一般的主干道有三十米綠化帶,次干道有十米綠化帶,樹木種植的總量多。因此雙方不具有可比性。由于新種樹一兩年內都能原地扶起來存活,真正需要重新種植的大概不到倒伏樹木總數的10%。斷裂的樹枝將運送到粉碎廠,用來生產肥料。
香港大學地理系講座教授詹志勇認為,樹種選擇不當,是香港和深圳綠化最嚴重的問題,很多時候城市管理者不知如何把樹種和地點配合起來。深圳市風景園林協會秘書長黃重遠表示,此前深圳市為了美觀種植大量抗風能力差的樹種。如垂葉榕枝葉繁茂,遮陰效果好;洋紫荊花期長,四季盛開。
但此次事件提醒我們,在景觀樹種的美觀和安全性上應取得平衡,適當更換成小葉榕和芒果、扁桃樹等抗風性強的樹種。如何讓城市建設與綠化進度更加有機聯系,需要有關部門“盡心盡力”。
摘自2012年7月31日《文匯報》
喀斯特地區(qū)不適宜耕作,這是在毀壞生態(tài),但不耕作,那許多山民的生計怎么辦?破解這道中國獨有的難題,中科院亞熱帶所的科學家們在廣西環(huán)江扎根18年—— 把綠色還給喀斯特峰叢洼地
奇峰聳立、云霧繚繞,游人眼里的喀斯特地貌很美,但當地居民的日子過得很苦:由于水土極易流失,此處多是黑石朝天的不毛之地。石漠化,被稱為“地球癌癥”;而人們?yōu)榱酥\生的勉強耕作,致使“癌癥”迅速擴散。
1994年,響應中央“八七扶貧攻堅”號召,中科院亞熱帶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的科學家們來到石漠化嚴重的桂西北喀斯特地區(qū),就此扎根廣西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開始了修復當地生態(tài)、改善當地人民生活的艱辛探索。
如今,這里4000多平方公里的裸露石峰重新披上了綠色,山民的年收入也從五六百元增加到四五千元。而科學家還在探尋更徹底的治本之策:他們認為這類地區(qū)的最佳“產出”就應該是“好山好水好森林”,同時依照“碳交易”的新概念,以固定二氧化碳的數量來換取真金白銀的生態(tài)補償;至于怎么確定“碳匯”,他們正努力創(chuàng)制著一套有說服力的計算方法。
石灰?guī)r構成的喀斯特地貌,大面積的全球有三片,分別位于地中海區(qū)域、中美洲和中國的西南部;而這樣的土地卻要承載大量居民及其生計的,唯有中國。
石灰?guī)r很容易溶解于水,而中國西南部恰好雨、熱同季,因此95%的碳酸鹽巖石溶解在雨水中,隨水滲入洞穴的地下河道中流失,僅5%殘存下來經風化形成土壤?!澳戏郊t壤丘陵形成1厘米土壤只需幾十年,而喀斯特地區(qū)要5000年到2萬年!”王克林說,“所以這種地方特別不適宜高強度的耕作,耕作極易加劇水土流失;在山坡上開墾出兩畝地,耕不上三五年,可能就剩一畝三分了。當地人以玉米為口糧,為了吃上玉米聊以糊口,不得不見縫插針在山坡的石縫間耕種。每年的翻耕使水土不斷流失,結果地越種越少、日子越過越窮,這里的石漠化也日趨嚴重。
封山育林自然最好,但山民斷了生計怎么辦?把他們大量遷移出去,也絕非易事。經過大量野外考察和實驗論證,科學家們設計出一套生態(tài)適應性發(fā)展方案:把種玉米改成種牧草、養(yǎng)牛。
牧草播種后,6年才需翻耕一次,而且它們的根系能牢牢抓住土壤;一畝牧草能養(yǎng)活一頭牛,一家養(yǎng)上四五頭,能有七八千元收入;牛糞還能用來生產沼氣,可以替代木材燃料,保護薪炭林、水源林。
他們的努力頗有成效。十幾年前,科學家曾有意在古周村留下一片石漠化的山坡,想在今后用作治理前后的對照景觀。不料,那兒的村民看到鄰村石漠化治理后的變化,悄悄學樣,也在這片山坡上改種牧草、香椿。這一來,環(huán)江當年石漠化的情景,如今只能在舊照片中找了。
摘自2012年7月3日 《文匯報》
載人航天,一條浪漫而布滿荊棘的道路,路的一頭是嫦娥奔月、萬戶飛天;另一頭是在太空中升起中國制造的長期宇宙空間站,筑起中國“太空家園”。
“那時,美國的宇宙空間站也已到了退休年齡,中國空間站有可能是太空中惟一的長期宇宙空間站?!鄙虾:教炀值?05研究所副所長陳寶東說。
2011年9月29日,中國無人太空實驗艙天宮一號由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改進后的“長征二號FT1”火箭成功發(fā)射送入低地球軌道,在相繼實現航天員上天、太空行走之后,為建設探索太空的前哨——永久載人空間站邁出關鍵一步。兩個月后,我國自行研制的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成功實現首次交會對接,這標志著我國在突破和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飛船搭載著3名宇航員又一次順利升空,其中還包括一名女性宇航員。在13天的航程中,神舟九號將與天宮一號進行兩次交會對接,一次自動一次手動,宇航員還將進入天宮一號,驗證它的生命保障系統(tǒng)。
神舟十號宇航員將會出艙,由此還面臨著艙外航天服研制的問題。
天宮一號的設計壽命是3年,而第三步建立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設計壽命要達15年,這就對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來講,制作空間站的材料就完全不同。陳寶東說,太空中溫差巨大,真空、輻照、原子氧(會腐蝕材料)等,都對空間站材料提出了全新要求??梢哉f如果材料不能解決,我們的長期宇宙空間站就無法建立。
由于我國火箭運力有限,第三步里的空間站是通過“搭積木”的方式建造的:先發(fā)射一個核心艙,再發(fā)射其他艙段與核心艙進行交會對接。交會對接技術已經通過第二步走時獲得驗證。但是空間站的對接又和神八、神九與天宮一號的對接不盡相同。陳寶東說:“神八、神九對接后都是可以分離,而空間站對接后需要把前面對接的艙段移位到空間站一側,把對接口留出來,以待下一次對接,這樣后期對接有較大的偏心率,比現在的軸向對接難度更大。”
天上所有設備工作都要有電,現在基本靠太陽能發(fā)電,神九和天宮一號的用電功率大約為三四千瓦,但宇宙空間站的航天員要在上面做很多科學實驗,用電需求約為現在的6~7倍,約合20千瓦,甚至更高。
針對這么大的用電需求,我們目前的發(fā)電裝置——太陽電池翼,已經不能夠滿足,急需研究出一種面積大,質量輕的柔性發(fā)電設備。如何在有限的重量和尺寸下,盡量做大面積,提供大的發(fā)電能力,這是長期空間站對電源提出的新的技術要求,突破這些難點,未來電源設計將會出現全新的變革。
摘自2012年6月19日《文匯報》
水的問題歸根到底可以分成三類:水多,水少,水臟。水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要素,所以任何一個問題都會對人類社會造成影響,而且,這三個問題也常常交織在一起。許多地區(qū)的氣象環(huán)境都可分為雨季和旱季。雨季到來,往往伴隨著洪水;而在漫長的旱季里,絕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都對干旱束手無策。人們早就學會用大壩來調節(jié)水在雨季和旱季之間的分配。但是,第一,大壩需要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第二,大壩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第三,大壩可能導致生態(tài)和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第四,大壩管理。
所以經濟學家們逐漸意識到,勞動力市場各地不同,資源環(huán)境亦是如此。舉例來說,澳大利亞是一片比較缺水的大陸,主要依靠變幻莫測的降水。澳洲政府在氣象研究上投入巨資,但仍難以保證準確預測。為了保障用水安全,澳洲政府采取如下舉措:首先,修建了許多海水淡化工廠。在降水充分的季節(jié),這些工廠多半停工。但在面臨缺水威脅的時候,這些工廠可以以一定代價迅速產出大量淡水。其次,經濟學家一直在研究水的定價問題,試圖準確把握水價調整對人們用水量的影響。
還有一個切入點,就是研究地面河流的水的分配。澳大利亞在二十年前建立了“水市場”,部分允許水權和用水量的拍賣交易,以經濟手段促使部分高耗水量的灌溉農業(yè)退出市場。其中涉及無數復雜問題,經濟學家動用了最新的拍賣模型、產權模型、非市場定價模型、實驗經濟學等工具,為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據。當然,目前經濟模式在變,氣象在變,人對水的需求和估價在變,大壩與海水淡化的技術也在變,所以這方面的研究必定仍在繼續(xù)深化的過程中。
在分配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的時候,污染問題已經更嚴重地威脅到人們的生存。不同地域的污染狀況及原因各不相同,比如中國更多的是工業(yè)污染,而印度更多的是生活污染。河流污染,使得人們不得不開采地下水。而局部地區(qū)地下水的總量有限,過度開采會導致地面塌陷,而且該過程幾乎不可逆,這在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已成為了事實。
摘自2012年7月23日《文匯報》
琉球大學副教授大瀧丈二領導的研究小組發(fā)現,受福島第一核電站放射物泄漏的影響,福島縣當地的一種蝴蝶出現了遺傳異常。
這種蝴蝶名為酢漿灰蝶,常出現在人們生活場所附近的草地和樹林邊緣,其成蟲整年都可見到。
去年3月福島第一核電站因地震和海嘯破壞而發(fā)生嚴重核泄漏。同年5月和9月,研究小組在福島縣、茨城縣、東京都等多個地點采集酢漿灰蝶。他們讓5月份采集的144只酢漿灰蝶產卵并孵化出幼蟲。在培育這些幼蟲的過程中發(fā)現,磐城市和廣野町等福島縣境內的酢漿灰蝶子代死亡率比其他地區(qū)要高,而且越是放射劑量高的地區(qū),雄蝶翅膀的尺寸越小。
在福島縣酢漿灰蝶的子代中,約20%的翅膀顏色搭配和斑點數量出現異常,發(fā)生異常的頻率是其親代的1.5倍。而9月份在福島縣采集的約240只成蟲,其子代中約50%出現類似異常。 為了對比,研究小組利用被認為幾乎未受福島核事故影響的沖繩酢漿灰蝶,進行低放射劑量照射實驗,結果也出現了同樣的異常情況。
大瀧丈二等人在最新一期《科學報告》上發(fā)表文章說,福島核事故無疑對周圍環(huán)境產生了影響,雖然昆蟲被認為對低放射劑量的影響抵抗力較強,但此次調查顯示酢漿灰蝶抵抗力較低。
摘自2012年8月12日《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