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亞
如何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
——關于干部培訓機構思想庫建設的幾點思考
屈亞
有人說世界上兩件事最難:一是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二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前一件事情企業(yè)一直在做,后一件事情也有機構在做,并且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呈日益增長趨勢,這就是當代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思想庫”(Think-tank)。
思想庫指從事政策性研究、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的多學科研究機構,是當代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按照蘭德公司創(chuàng)始人弗蘭克·科爾博莫的定義,思想庫就是一個“思想工廠”,一個沒有學生的大學,一個有著明確目標和堅定追求,卻同時無拘無束、異想天開的“頭腦風暴中心”,一個敢于超越一切現(xiàn)有智慧、敢于挑戰(zhàn)和蔑視現(xiàn)有權威的“戰(zhàn)略思想中心”。在中國,包括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等在內的干部培訓機構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思想庫,雖然它們主要是發(fā)揮干部教育培訓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但在其功能定位中也強調了“決策參謀”、“政策研究”、“教學、科研、咨詢三位一體”這些關鍵字樣等。作為思想庫,干部培訓機構的優(yōu)勢在于:與學術思想庫或民間思想庫相比,它們貼近黨政決策的核心,能夠及時捕捉政策需求,研究成果也有更多機會轉化為政策產品;與其它官方思想庫相比,它們的立場相對中立,很少受部門和區(qū)域利益的影響,而且其培訓對象本身就是政策的制定者或者執(zhí)行者,可將“智者”和“治者”匯聚一堂,對各級領導干部的決策思想產生更直接的影響,成為溝通學術和政治的最佳橋梁。不過,想要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決策體制進程中發(fā)揮更大作用,干部培訓機構還可以圍繞以下四個要素繼續(xù)加強思想庫建設。
國學大師陳寅恪推崇治學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同樣,獨立性也是思想庫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只有秉持獨立的思維和客觀的態(tài)度,才能確保研究成果的質量和水平。因此,干部培訓機構開展政策研究和參謀咨詢時,在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握正確政治方向的前提下,要充分解放思想、發(fā)揚民主,不能一味開展“命題式”研究,成為政策解釋和政策維護的工具,而是要走在決策之前,提供前瞻性的戰(zhàn)略建議和政策方案,或者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政策的不完善,及時提出修正意見。
獨立性并不意味著思想庫要與黨委政府保持距離,相反,要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因為黨委政府不但是思想庫研究產品的最終消費者,也是思想庫獲得研究信息和數(shù)據的最主要渠道。因此,干部培訓機構要主動探索黨委政府關心的重大現(xiàn)實熱點難點問題,力爭在重大決策問題上承接課題任務,積極提供政策咨詢服務。
獨立的思想扎根于現(xiàn)實。毛澤東認為,實際政策的決定,一定要根據具體情況,坐在房子里想象的東西,和看到的粗枝大葉的書面報告上寫著的東西,決不是具體的情況。所以干部培訓機構的研究人員一定要走出去,廣泛聽取民意、吸取民智,發(fā)現(xiàn)影響社會發(fā)展的真實問題,反映和匯集社會各種意見和訴求,起到利益表達的作用,進而提出真正有社會影響的思想見解,樹立過硬的公信力。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特色就是生命力。據統(tǒng)計,中國目前有大大小小的思想庫2000多家,要想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干部培訓機構必須集中力量于具有特色的研究領域,打造拳頭產品,創(chuàng)造品牌形象。歐美的每一家大型思想庫,幾乎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比如布魯金斯學會擅長于中東問題,蘭德公司擅長于軍事戰(zhàn)略,歐洲政策研究中心擅長于歐洲一體化研究等。目前,國內一些重要的干部培訓機構也已經形成了比較清晰的思想庫定位,比如中央黨校關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建等領域,國家行政學院則主要提供公共行政方面的政策咨詢。因此,干部培訓機構在今后的發(fā)展道路上,應當揚長避短,發(fā)展自身的研究優(yōu)勢,吸引特定的政策需求群體,提高政策研究的競爭力。
當然,特色并不等于單一。目前國際知名思想庫的研究呈現(xiàn)出跨學科、全面性的趨勢,這是因為當前的政策研究所涉及的對象越來越復雜,需要從多個領域、不同角度進行綜合分析。美國蘭德公司幾乎所有項目都是由不同專長的學者,采取不同程度的集體研究來完成的,比如它研究軍事問題,強調“軍事、政治、經濟、技術四結合”,較之別家有優(yōu)越性。所以,干部培訓機構還須在立足于自身特色的基礎上,根據社會發(fā)展形勢適當拓寬研究領域,在一些復雜的綜合性課題上,要能整合跨學科的研究力量,靈活運用各種研究方法和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以更寬廣的視野分析問題。
干部培訓機構還可以發(fā)揮自身的獨特優(yōu)勢,利用學員資源開展課題研究。干部培訓機構的學員有大量從一線帶來的經濟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教師可以在學員中征集研究課題,舉行學員座談會或者開展調研活動,將教師的理論優(yōu)勢和學員的實際經驗較好地結合起來。再者,學員中也不乏有院士、教授、研究員等職稱的專家和官員,教師可以與學員開展合作,組建項目小組,共克研究難題。
成功的思想庫最重要的資源就是人才。一般來說,思想庫需要有兩種人才,即領導人才和研究人才,前者要有網絡一批杰出的專家學者的能力,后者不但要有深厚的學術功底,而且要具備跨學科背景和實際政策運作能力。
人才的來源通常有兩種:第一條途徑是自己培養(yǎng)。干部培訓機構想要成為政策智囊的“孵化器”,不僅要培養(yǎng)研究人員掌握淵博的學術知識和科學的研究方法,而且要讓他們去黨委、政府和企業(yè)等部門歷練,拓寬思路視野,增強實踐經驗,才能夠保證研究成果與政策產品之間的有效轉化。同時還要優(yōu)化人才成長環(huán)境,一方面實行合理的科研獎勵機制,物質分配上體現(xiàn)出多勞多得、獎優(yōu)獎勤;另一方面滿足研究人員的精神需求,打造崇尚研究、鼓勵創(chuàng)新的學術氛圍,讓優(yōu)秀的研究人員優(yōu)先獲得各種提高學術能力、提高學術地位的機會。
第二條途徑是直接引入。美國的思想庫與政府部門之間存在一種“旋轉門”機制,政府換屆時,一些思想庫中的研究人員往往被吸納為政府要員,而一些政府高官或著名閣僚在卸任后,也經常去思想庫擔任領導職務或從事政策研究,有人甚至在學政兩屆“旋轉”多次。布魯金斯學會和美國外交政策研究院等機構理事會成員,都有很多原美國政府要員的身影,他們并不諱言這種聯(lián)系是思想庫影響政府決策的重要途徑。從整體看,我國干部培訓機構“出將入相”的現(xiàn)象還比較少,還需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打通政學交流的渠道,充分吸收具備豐富實踐經驗的黨政高官或企業(yè)高管,這樣可以大大提升干部培訓機構思想庫的話語權。
干部培訓機構向黨委政府輸送研究成果的主要渠道為承接研究課題、起草政策文件、出版著作和期刊等,通過向決策者呈遞思想觀點,參與政策制定和參謀咨詢,從而發(fā)揮重要的思想庫功能。不過隨著現(xiàn)代決策體制的科學化、民主化發(fā)展,這些傳統(tǒng)渠道開始略顯單薄,其受眾面也主要集中于決策圈內,所以干部培訓機構有必要借鑒國內外先進思想庫的經驗,打造多元通暢的合作網絡,加大研究成果的宣傳力度,為整個社會提供思想觀點和價值目標。
大眾傳媒是宣傳思想庫的研究成果的重要利器。思想庫掌握專家理論,大眾傳媒擁有把握公眾注意力的資源和能力,思想庫如果能與報紙、雜志、電視、廣播、互聯(lián)網等大眾傳媒合作,就能結合兩者的優(yōu)勢,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力。美國的思想庫更重視通過大眾傳媒發(fā)布成果,讓政策思想更快捷地影響公眾,在其管理結構中,大都設有專門負責信息傳播的部門,還有自己專門的網站。而中國思想庫借助大眾傳媒的情況不算多見,干部培訓機構可以加強與大眾傳媒的合作,特別是利用互聯(lián)網強大的傳播能力,擴大社會影響力,爭取在我國思想庫建設進程中取得領先位置。
干部培訓機構的研究成果還可以通過開辦培訓班、論壇、講座等形式向黨委政府、學術團體、社會公眾等輸出。與其它思想庫相比,干部培訓機構具有教學優(yōu)勢,其參訓學員大多就是政策制定者和執(zhí)行者,教師可以在培訓班上直接向學員宣傳本機構的政策思想,同時還能為學員搭建一個討論政策的平臺。學術論壇和講座不僅可以面向黨政官員,還可以邀請機構外有關專家學者、新聞記者、社會公眾等參加,在宣傳自身思想觀點的同時,也吸收與會者的聰明才智,形成主導性的意見和建議,有利于其政策思想最終被決策者采納。
(作者單位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
(責任編輯 楚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