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好農(nóng) 劉敏杰
(上海大學,上海,200444)
欲望是人類為了尋求自我滿足的一種強烈愿望或渴望,同時也是本能的一種自然釋放形式。在欲望的推動下,人總想占有世間的有形或無形之物,以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從而與自然和社會形成了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欲望的內(nèi)容和追求方式隨著社會狀況的變化而變化,它的滿足沒有絕對性。欲望的無限性和物質(zhì)世界的有限性,必然導致有很多欲望得不到滿足。越是滿足不了的欲望,越能激發(fā)起人更大的追求。然而,如果欲望的釋放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引起人的性格驟變或人格分裂,給自己、他人甚至社會帶來不利的影響或嚴重后果。美國作家沃爾特·莫斯利(Walter Mosley)長期以來對非洲裔美國人的欲望與人格變異方面的問題極為關(guān)注。
莫斯利從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出版了四個系列的偵探推理小說,即易斯·洛林思系列、無畏的瓊斯系列、里厄尼德·麥克吉爾系列和蘇格拉底·福特羅系列。此外,他還創(chuàng)作了科幻小說、成長小說、情欲小說、圖畫小說和一些非敘事類作品。其大多數(shù)小說被《紐約時報》和美國出版界評選為出版當年的暢銷書,并被譯成二十多種語言,暢銷于世界各地。美國前總統(tǒng)比爾·克林頓對莫斯利的推理小說愛不釋手,認為他是當代美國最有魅力的小說家之一。
莫斯利在偵探小說和犯罪小說方面的文學成就享譽美國文壇。他于2005年被美國桑當斯研究院授予“驚險小說獎”;2006年其小說《47》獲得“卡爾·布蘭頓學會視差獎”,莫斯利也因此成為榮獲該獎的第一位美國黑人作家(Mason 1992:174)。美國學界公認莫斯利寫得最好的犯罪小說是《穿藍裙子的魔鬼》(TheDevilinaBlueDress,1990)①,該小說揭露了黑人犯罪問題與種族壓迫和種族歧視的密切關(guān)系,認為種族越界、政治腐敗和經(jīng)濟貧困等方面的問題是使不少黑人陷入人格分裂的痛苦和絕望之中的主要致因。本文擬從分身性多重人格、良性幻聽人格和貪婪性后繼人格三個方面探討莫斯利在這部小說里所揭示的欲望驅(qū)動與人格裂變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
多重人格這一心理學術(shù)語近二十年來頻繁出現(xiàn)在當代美國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無論是理查德·貝爾的小說《24重人格》,還是大衛(wèi)·芬奇導演的電影《七宗罪》,多重人格現(xiàn)象都在讀者和觀眾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顯得既神秘又令人恐懼。人格分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解離癥”,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將引起其精神痛苦的意識活動或事件記憶,從整個精神層面解離開來以保護自己,但也因此迷失了自我,消解了原有身份”(Littlewood 1996:23)。人格分裂引起的多重人格癥是指一個人同時具有兩種或多種非常不同的性格。此類患者行為的差異無法以常人在不同場合、不同角色的不同行為來解釋,他好像在不同的時段分化成了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并且每個人格都有各自的姓名、記憶、特質(zhì)、思維特點及行為方式(Martinez-Taboa 1995:35)?!洞┧{裙子的魔鬼》就塑造了一名深受多重人格影響的黑白混血兒達芙妮·莫尼特。
該多重人格主要由其在少女時代所遭受的心靈創(chuàng)傷而引發(fā),并在種族主義社會環(huán)境里不斷惡化。達芙妮出生在美國東南部港市新奧爾良,生母是黑人,生父是白人。她出生后不久,就遭到白人父親的遺棄。后來,其母親與一名黑人組成家庭,但達芙妮尚未成年,就多次遭受繼父性侵。這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不可愈合的創(chuàng)傷。長大成人后,她逃離家鄉(xiāng),放棄了少女時代的姓名“盧璧·漢克斯”,希望忘掉以前的不幸,重新開始生活。由于有一半的白人血統(tǒng),她的容貌和膚色與白人姑娘幾乎沒有差異。為了進入白人社交圈,她大膽采用了白人姑娘常用的名字“達芙妮·莫尼特”。之后,美貌的金發(fā)女郎達芙妮成功地打入了白人社交圈,成為當?shù)厥赘?、雄獅投資集團總裁托德·卡特爾的未婚妻,但她沒向卡特爾說明自己的身世,隱瞞了自己的黑人血統(tǒng)。在二戰(zhàn)后的美國,種族歧視氛圍極為惡劣。黑人與白人的情愛或婚姻都得不到主流社會的認同。如果卡特爾與達芙妮的戀情被曝光的話,卡特爾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聲譽都可能受到嚴重損害,甚至有被逐出上流社會的危險。很不幸的是,達芙妮的真實身份被卡特爾的情敵麥克吉和政敵馬修·特瀾探知。麥克吉以要向公眾披露達芙妮真實身份為借口,要挾達芙妮,以達到長期霸占她的目的;而特瀾也想借此為籌碼,要挾反對他競選市長的卡特爾。在這樣的生存環(huán)境中,達芙妮處于兩難境地。一方面,她擔心自己由此而被踢出白人社交圈,淪落黑人社區(qū),再次遭到像繼父那樣的壞蛋的凌辱;另一方面,她又擔心自己的真實身份暴露后,會斷送了情人卡特爾的前程。劇烈的心理沖突使達芙妮人格分裂,出現(xiàn)了兩個分身:第一個人格黑人姑娘盧璧·漢克斯即其原始人格,第二人格白人姑娘達芙妮是經(jīng)過種族越界后而形成的新人格。原始的黑人人格并不知曉另一個白人人格的存在,而白人人格則對原來的黑人人格有相當?shù)牧私狻P氯烁竦奶刭|(zhì)通常與原始人格的特質(zhì)完全不同,原來的黑人人格是痛苦、壓抑的,而新的白人人格卻顯得開放、外向。達芙妮總想壓抑黑人分身,以白人分身示人,但黑人分身,盡管不愿面對,卻是她的根和本源。進入白人社交圈后,達芙妮就一直壓抑、隱瞞自己的黑人分身。但出乎意料的是,黑人分身越壓抑就越強烈地出現(xiàn)其心中。她的白人膚色和黑人血統(tǒng)導致她既不能成為真正的黑人,也不能成為真正的白人。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里,其人格分裂的癥狀越來越嚴重,導致她既不能生存于白人世界,也不能混跡于黑人世界。兩個分身不時交替出現(xiàn),仍難以適應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白皙的膚色和美麗的容貌沒有給達芙妮帶來幸福和快樂,反而使她喪失了普通人的正常生活。
生活中所遭遇的挫折和險境在達芙妮腦中不斷分離和催化出恐懼神經(jīng)元,使其人格不斷分裂,導致更多分身的出現(xiàn)。其分身是在人格裂變語境中欲望沖突的顯性表現(xiàn)形式,每個分身在生活中都有一個戀人,白人分身使她先愛上白人貧民麥克吉,后愛上白人富翁卡特爾;黑人分身則使她先愛上黑人酒吧老板吉沃霹,后愛上黑人偵探易斯,但她與這些人的戀情都不能持久,因為這些分身交替出現(xiàn),不能定格,所以涉及的戀人也不能固定下來。這樣,在生活中她能找到愛情,但不能真正得到或長期保持自己的愛情(Diehl 1990:3)。由此可見,多重人格的生活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復雜化,使當事人變得更為痛苦,沒有歸屬感。在小說的末尾,達芙妮不堪情感的重負,離開了想愛卻不能愛的卡特爾,也離開了善良而多情的易斯,最后孜然一身,遠走他鄉(xiāng)。作者對這個人物充滿了同情,希望她遠離塵世的是非后能消解其內(nèi)心所遭受的多重人格困擾,還原本真的生活。
達芙妮是種族歧視和種族偏見的犧牲品。由于她有黑人血統(tǒng),白人社會認為其低賤、粗俗,白人政客把她的痛苦當作政治斗爭的王牌;其個人情愛生活也被蒙上陰影。白人社會按“一滴血”原則把她劃歸為黑人,而黑人社會因其白皙的膚色而不肯接納她,把她視為異類?!胺前追呛凇钡幕煅獌荷矸菔顾黄壬钤趦蓚€種族之間的中間地帶,受到雙邊排斥。莫斯利通過達芙妮的人生經(jīng)歷揭示了美國黑白混血兒多重人格形成和惡化的精神痛苦,認為種族越界后的生活并不是黑白混血兒的天堂。達芙妮有多重人格和多個分身,但沒有哪一種人格或分身能給她帶來幸福,她在種族歧視和種族偏見盛行的美國社會難以治愈自己的心靈創(chuàng)傷。達芙妮對自己的出身和膚色沒有選擇,想通過種族越界來消解自己的身份危機,但充滿種族偏見和種族敵意的社會環(huán)境擊潰了她對美好生活的一次次搏擊,使她陷入人格分裂和分身交替出現(xiàn)的痛苦生活。
從醫(yī)學上看,“幻聽是大腦聽覺中樞對信號錯誤加工的結(jié)果;正常人的聽覺將從內(nèi)外部獲取的聲音信號正確地向聽覺中樞傳輸,而幻聽者由于聽覺中樞出現(xiàn)變異,將聲音信號歪曲或夸張,甚至按主觀意圖加以改造,因此這種情況可以看著是聽覺變態(tài)或聽覺的主觀性臆造”(Martinez-Taboa 1995:15)。引起幻聽的原因主要有心理因素、生理疾病和藥物作用等。幻聽可分為評論性幻聽、命令性幻聽、爭論性幻聽和思維鳴響?;寐犑且环N精神疾病,仿佛有一個或多個人在患者的耳朵里說話。這樣的疾病會嚴重困擾一個人的正常生活,甚至破壞患者的中樞神經(jīng),令其苦不堪言?;寐犑墙o患者帶來嚴重痛苦的疾病之一,但它能給人帶來福音嗎?《穿藍裙子的魔鬼》以黑色幽默的筆調(diào)把幻聽描寫成具有浪漫色彩的良性人格分裂。
小說的主人公易斯·洛林思就患有命令性幻聽。每次出現(xiàn)危機或陷入困境時,他都會聽到一個聲音命令他去操作某事或停止操作某事。這種幻聽實際上是易斯人格分裂的表現(xiàn)形式,也可看作是主體人格的附屬體。它具有亞人格地位,不受制于主體人格。一旦這個亞人格出現(xiàn)在易斯腦海里,就會馬上取代主體人格,成為支配性人格。
易斯的幻聽不是病理性疾病,而是在嚴酷社會環(huán)境中形成的求生本能反應。這種本能反應通過易斯的人格分裂,使其主體人格和自身人格缺陷分離,以畫外音或內(nèi)置音的方式協(xié)助、指導或強迫主體人格修復自身缺陷,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做出正確、理性的判斷和決策。易斯的命令性幻聽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烽火歲月。在一次戰(zhàn)斗中,他學會了利用地形和施展計謀來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機智、勇敢和無畏是生存的基礎(chǔ)。在諾曼底戰(zhàn)役中,易斯被敵人圍困于一座倉庫內(nèi),兩名戰(zhàn)友相繼犧牲。一個德軍狙擊手守候在門外,他一露頭就會被擊斃。當萬念俱灰之際,易斯的人格發(fā)生分裂,另一分身以畫外音的幻聽形式出現(xiàn)在腦海里,以毋容置疑的粗暴口吻命令他振作起來,像勇士一樣戰(zhàn)斗。在這個畫外音似的分身激勵下,易斯尋找戰(zhàn)機,巧妙地擊斃了德軍狙擊手。從那以后,每當他遇到困境時,這個分身的畫外音就會出現(xiàn)在腦海,指令他去克服其困難,走向勝利。易斯說,“這個聲音沒有不良欲望,他從來沒有告訴我去強奸或偷盜。他只是告訴我,如果想生存下來,應該采取的方法”(145)。這個分身時常提醒易斯多用智慧,少魯莽行事。后來,易斯受雇于德維特,竭力尋找達芙妮。在尋覓途中,遇到過很多危機。每當警察和德維特要拘捕他時,那個分身就以畫外音的形式一方面提醒他:“等待時機,易斯。別做任何不是萬不得已的事。等待時機,等待最佳時刻”(143)。易斯的分身與他本人之間的會話出現(xiàn)在其腦海里,就像兩個人在商量,在交談,在密謀似的。
幻聽似分身是智慧之音,在其引導下易斯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渡過了一次又一次危機。莫斯利賦予這個本是精神分裂癥兆的疾病浪漫主義的敘事情調(diào),使畫外音似的分身以良性人格的方式出現(xiàn),經(jīng)常給易斯提供化解危機的信心、意志和方法。通過對幻聽似分身的描寫,作品揭示了黑人生存智慧在逆境中的本能反應,諷刺了種族社會的非理性。
“貪欲”是貪心和欲望的縮寫,指的是貪圖享受的欲望。這是與生俱來的一種自然心態(tài),也是一種意念。從某種意義上說,貪欲是生活的動力和追求。貪欲是個需要經(jīng)常被限制、被壓抑的念頭。否則,任其泛濫、膨脹,容易使人利令智昏,誤入歧途。當人對貪欲失去駕馭時,就會產(chǎn)生在頭腦里產(chǎn)生后繼人格。在特定的語境下,后繼人格會驟然出現(xiàn),并替代主體人格,滿足自身的貪欲?!洞┧{裙子的魔鬼》揭示出:有強烈貪欲的人是極端的利已主義者,他們在一切問題上都是以個人需要和個人意志為原則,總想擁有世界上一切最美好的東西;在利益侵占上,能夠積極主動地創(chuàng)造條件克服一切不利因素,漠視一切個人和公眾的利益,漠視任何法律、法規(guī)、道德、倫理等的約束;為達到個人目的,深謀遠慮,精心策劃,絞盡腦汁,不計后果。莫斯利所刻畫的各種貪婪人物具有典型的社會啟發(fā)意義:當貪欲超越其理智,貪婪性后繼人格成為主體人格,其性格和人品完全改變,友情、親情、倫理等驟然消失。正如劉麗(2010:8)在評論《麥克白》與《大悲寺外》的主人公形象時所說,“誘惑猶如潘多拉的盒子,一打開,邪惡、混亂便跑了出來?!魅斯鎸Φ恼T惑不同,其反應不同,打開這象征著邪惡的盒子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后繼人格的產(chǎn)生問題實際上就是精神分析學上時常提到的人格轉(zhuǎn)換問題。在《穿藍裙子的魔鬼》里,莫斯利生動地描寫了由色欲和貪欲引發(fā)的人格轉(zhuǎn)換現(xiàn)象。人物的后繼人格的出現(xiàn)帶有偶發(fā)性、突然性和非理性的特點,通常踐踏社會認同的道德倫理準則。達芙妮的繼父一見到漂亮的養(yǎng)女,其后繼人格馬上出現(xiàn),尋機奸淫,并企圖長期霸占,他的所作所為嚴重違反和踐踏了為人之父的基本倫理;黑人偵探易斯見到好朋友杜普里的漂亮情人科蕾塔小姐,占有之欲油然而生。趁杜普里酒醉昏睡之際,易斯主動挑逗科蕾塔,并與她勾搭成奸,其以色欲為主導的后繼人格踐踏了兩人之間的多年友情。
莫斯利在小說中描寫得最引人入勝的是由貪欲引發(fā)的后繼人格。酒吧老板吉沃霹為了使情人達芙妮免遭敲詐,甘冒殺頭之罪打死了科蕾塔和霍華德·格林,但當?shù)弥_芙妮帶有三萬美金巨款時,貪婪使吉沃霹的人格發(fā)生裂變,其驟然產(chǎn)生的后繼人格迅速否定了其原來的主體人格。他不但拋棄了與達芙妮的愛情和友情,而且還主動與追捕達芙妮的德維特勾結(jié),追蹤、劫持、毒打達芙妮,企圖搶走她的錢財。吉沃霹的同謀德維特曾在佐治亞州擔任過律師,本受雇于雄獅投資集團總裁卡特爾去尋找達芙妮。在尋找途中,獲悉達芙妮偷走了卡特爾的三萬美鈔時,他的人格也發(fā)生裂變,不再是一名忠于職業(yè)道德的經(jīng)紀人,而是轉(zhuǎn)變成為一個被貪婪性后繼人格占據(jù)心靈的魔鬼。完成卡特爾委托的尋找任務(wù)已不再是其工作目標,搶走達芙妮的巨款成了尋找達芙妮的唯一目的。雷蒙德是易斯最好的朋友,多次救了易斯的命。每當易斯遇到危險時,他都會挺身而出,協(xié)助易斯渡過難關(guān)。但是,當雷蒙特獲悉易斯新交的女友達芙妮持有三萬美金時,其人格也發(fā)生裂變,貪婪的后繼人格使其喪失理性。雷蒙德對達芙妮說,“盧璧,現(xiàn)在你得為自己擔擔心了,寶貝。你知道,說到錢,人是六親不認的”(249)。當他得知吉沃皮和德維特追捕達芙妮的目的是為了搶錢時,他毫不猶豫地殺死了這兩人。其殺人動機并不是要保護達芙妮,而是為了避免他們參與分錢。他不顧易斯與達芙妮剛建立的情愛關(guān)系,強行把達芙妮的三萬元一分為三,拿走一萬元。由此可見,在其貪婪的后繼人格里,友情、愛情和法律都是可以漠視的。
卡爾·馬克思(2000:145)在論述貨幣的功能時曾說:“它把堅貞變成背叛,把愛變成恨,把恨變成愛,把德行變成罪行,把惡行變成德行,把奴隸變成主人,把主人變成奴隸,把愚蠢變成明智,把明智變成愚蠢。因為貨幣作為現(xiàn)存的和起作用的價值概念把一切事物都混淆和替換了,所以它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混淆和替換。從而是顛倒的世界,是一切自然的性質(zhì)和人的性質(zhì)的混淆和替換”。這一論述正好闡釋了莫斯利筆下的吉沃霹、德維特和雷蒙德等人的品行變異。他們正是在追逐金錢的過程中,不斷顛覆自己的使命、倫理和道德,通過后繼人格的顯現(xiàn)來尋找利己價值觀的最大值。在這種尋找的過程中,“人物的命運發(fā)生了改變,無論是變好還是變壞,都使得生命陷入了另一種生存的困境”(葉瀾濤2010:19)。
莫斯利筆下的后繼人格和主體人格在情感、態(tài)度、知覺和行為等方面是非常不同的,通常處于劇烈的對立面。薩利.S.厄克霍夫說,“在主體人格是積極的、友好的、順應社會的和有規(guī)可循的地方,后繼人格可能是消極的、攻擊性的、逆社會的和雜亂無章的”(Eckhoff 1990:74)。莫斯利通過后繼人格的貪婪性表現(xiàn)點明了小說的主題,色欲和貪欲能使好人變壞、壞人更壞。對貪婪之念的放縱猶如對潘多拉魔盒的開啟,不僅踐踏人倫、毀滅法治,而且使當事人迷失自我,難以善終。
在《穿藍裙子的魔鬼》里,莫斯利通過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演繹和錯綜復雜的心理沖突,揭示人格分裂對親情、愛情、事業(yè)、追求與生存等的重大影響,將黑人在種族社會里人格發(fā)生分裂后的心靈創(chuàng)傷、犯罪沖動、惶恐絕望等場景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莫斯利關(guān)于精神分裂中人格多重化的描寫,揭示了美國種族主義社會環(huán)境里心靈扭曲的痛苦、詭秘的氛圍和絕望中的渴望,開拓了美國黑人犯罪小說寫作的新路徑。
莫斯利把小說的題目設(shè)置為《穿藍裙子的魔鬼》,但在小說里喜歡穿藍裙子的人只有達芙妮一個人。那么,達芙妮是魔鬼嗎?不是,但達芙妮從卡特爾那里偷走的三萬元巨款是魔鬼產(chǎn)生的誘因。為了得到這筆巨款,小說中的大多數(shù)人物出現(xiàn)了人格裂變的征兆。他們在激活了潛意識層的后繼人格后,相繼變成了踐踏社會法制和倫理道德的“魔鬼”。其實,人格是在秉性氣質(zhì)、生存狀況和社會環(huán)境中形成的統(tǒng)一、穩(wěn)定、和諧的個性特征。當人格出現(xiàn)分裂時,人就會處于失調(diào)狀態(tài),自我陷在一個分身和另一分身的不斷沖突之中。在這部小說里,莫斯利揭示了欲望在人格分裂方面的巨大驅(qū)動力和破壞力。人格裂變中產(chǎn)生的分身是人物在困境中尋找出路的多種表現(xiàn)形式,也是作家對極限語境里人物心理自在性和變化自為性的嘗試性探索。
附注:
① 下引此作僅注頁碼。
Diehl, Digby.1990.A stiff shot of black and white [J].LosAngelesTimesBookReview(29): 3.
Eckhoff , Sally S.1990.Crime rave [J].TheVillageVoice(38): 74.
Littlewood, Roland.1996.ReasonandNecessityintheSpecificationoftheMultipleSelf[M].London: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Martinez-Taboa, Alfonso.1995.MultiplePersonality:AHispanicPerspective[M].San Juan, Puerto Rico: Puente.
Mason, Theodore O.Jr.1991.Walter Mosley’s essay rawlings: The detective and afro-American fiction [J].TheKenyonReview(14): 174.
Mosley, Walter.1990.DevilinaBlueDress[M].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卡爾·馬克思.2000.198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麗.2010.誘惑·欲望·毀滅:《麥克白》與《大悲寺外》主人公形象之比較[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1):8-10.
葉瀾濤.2010.沉浮于欲望之間:20世紀90年代城市小說的欲望化寫作[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3):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