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昆
(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焦作454000)
托爾斯泰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羅斯最偉大的文學家和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稱頌為“最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但除了迷戀哲學以及道德哲學外,對其他并不感興趣。
托爾斯泰的“宗教意識”并不是人們對教會的意識,而是指人們心中與生俱來的、對上帝的信仰和敬畏。但是,即便如此,他的所謂“真正的藝術”也過于狹隘了。由此推論的話,他自己的許多作品也算不上“真正的藝術”。確實如此,他為了確立自己的藝術觀,不惜將他自己的許多作品,甚至像《安娜·卡列尼娜》這樣的杰作,都稱之為“老爺式的消遣”而予以否定。他所肯定的,只有那些民間故事,只有它們才真正表達了俄羅斯人的“宗教意識”。
托爾斯泰在《什么是藝術》中從宗教思想出發(fā),無情地貶低和斥責了一批著名的作家、音樂家和藝術家。他從藝術應該為大眾服務的淳樸的宗教感情出發(fā),否定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奏鳴曲,認為它還不如村婦的歌唱動聽,因為它表現(xiàn)的是曖昧不清的感情,另外,對莎士比亞的《李爾王》,他也從宗教思想出發(fā)進行了否定。
托爾斯泰不僅這樣批判別人,而且還以創(chuàng)作實踐為自己的宗教理論尋找正確的依據(jù)。在《復活》和《安娜·卡列尼娜》中,他力圖證明,真正的基督教藝術是真誠的、偉大的藝術。他認為,藝術發(fā)展到頹廢派時代,已經成為一種“極端無意義的東西”。頹廢派、象征派、自然主義等現(xiàn)代主義藝術注定要失敗,其原因在于它們以享受為目的,缺乏深刻的宗教意識。托爾斯泰認為宗教意識是最好的感情,因為它是某一時代人們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刻理解。當然,托爾斯泰所說的宗教不是官方的、被他稱之為偽宗教的東正教,而是“作為當代人類進步的必要指南的宗教意識?!痹谶@里,托爾斯泰顯然想為俄羅斯提供一條在他看來是顛撲不破的藝術真理,他希望社會按照他所主張的方向前進。批判一種思想,這是托爾斯泰一生的追求。
托爾斯泰的宗教思想首先表現(xiàn)為對道德的宣揚和肯定。眾所周知,道德在產生的時候就和宗教結下了不解之緣,聯(lián)系的紐帶是圖騰。圖騰崇拜其實就是一種原始的道德規(guī)范。根據(jù)弗洛伊德的考證,原始部落的圖騰和后來產生的法律具有相同的功能,那就是對人的本能——食欲和性欲的節(jié)制。遵守這種規(guī)則的人往往被視為有道德的人,反之則被視為無道德的人。托爾斯泰在自己的作品中從來都不會忘記為我們塑造出一位道德的“高人”。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中,高人的名字叫列文和吉提,在《戰(zhàn)爭與和平》中,高人的名字叫比爾和娜塔莎,在《復活》中,高人的名字叫聶赫留朵夫。雖然列文、娜塔莎、聶赫留朵夫、吉提、比爾都曾經犯過錯誤,但在信仰宗教的托爾斯泰看來,這并不能妨礙他們成為道德上的楷模。因為在他們看來,任何人只要“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不僅如此,托爾斯泰認為,犯過錯的人其實更符合宗教所宣傳的“犯錯、懺悔、復活”的宗教教義。
托爾斯泰在宣揚樹立文學形象道德楷模的時候還常常將他們的品質和精神“理想化”,使他們具有神圣的色彩。在聶赫留朵夫的道德自我完善之后,他為瑪絲洛娃所做出的犧牲感動了所有的人,也包括曾經對他恨之入骨的瑪絲洛娃本人。事實上,也正是在這種忘我的犧牲精神的感召下,瑪絲洛娃,一個已經墮落的女人也良知回歸,斷然拒絕了聶赫留朵夫的愛情,實現(xiàn)了由利己主義向利他主義的轉變。為了別人的幸福而斷然犧牲自己的利益,這就是托爾斯泰心目中無比向往的英雄。
托爾斯泰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里為我們講述了兩個故事,一個是安娜和渥倫斯基的,一個是列文和吉提的。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人們之所以對安娜的命運抱以同情,認可安娜為小說中的正面形象,原因就在于“勿以暴力抗惡”的宗教思想還是讓托爾斯泰決定放棄對追求真愛和自由的歌頌。女人的世界一在臥室,一在廚房。很難想象具有這樣婦女觀點的托爾斯泰會從根本上原諒安娜對自己丈夫的背叛。雖然托爾斯泰也承認卡列寧的冷漠和像機器一樣的性格讓人不堪忍受,但同時,托爾斯泰也固執(zhí)地認為這一切都不能成為安娜紅杏出墻的理由。情欲,作為萬惡之源,為托爾斯泰的宗教和貴族道德所不容。既然懲戒惡的唯一方法是不抵抗,那么,面對不十分如意的家庭生活,安娜還有什么理由選擇背叛和抵抗呢?況且,安娜的生活并不算賴:丈夫敬業(yè),兒子乖巧,高朋滿座,衣食無憂。難怪有人在對安娜的命運抱以同情的時候發(fā)出了這樣的疑問:卡列寧有時確實是一個不錯的人呢!安娜對這樣的生活還不滿足,還要為外面的花花世界和渥倫斯基所引誘,安娜做得對嗎?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既然不為托爾斯泰所肯定,那么她又為何能讓讀者為她的命運唏噓不已呢?主要的原因在于熟悉而產生的同情心。人們在評判和處理矛盾與糾紛的時候,總是習慣于將天平的砝碼往自己熟悉的一方傾斜。情感在這時往往能輕而易舉地戰(zhàn)勝理智而成為人們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通過閱讀,讀者和安娜的關系由陌生發(fā)展到了熟悉。如果說在莫斯科車站第一次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安娜·卡列尼娜還只是一個高貴、漂亮、典雅的貴族少婦,與讀者并無多緊要的關系的話,那么通過小說的情節(jié)推進,等到她臥軌自殺的時候,讀者覺得她已經成了自己的一個十分熟悉和要好的朋友了。托爾斯泰在小說中由于敘事的需要總是將安娜放置于前臺,而將她的丈夫卡列寧以及其他人的活動作為背景材料來處理。這樣“景致錯落”的描寫使得讀者總是習慣于將安娜看作是自己的親人,而將卡列寧和其他人當成一個個遠離自己生活的人,有時甚至是一個個壞人——因為他們總是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和自己的親人安娜為難。除此之外,安娜的優(yōu)秀品質和性格特征也是導致人們喜愛她的原因。時代的變遷在帶走一個時代的審美觀和價值觀的時候,當然也會帶來新的審美標準和價值標準。安娜的道德觀念和她大膽追求愛情的勇氣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標準。在渥倫斯基剛一出現(xiàn)的時候,安娜表現(xiàn)出了驚慌,但這種驚慌馬上就被驚喜所代替。長久的壓抑讓安娜比渥倫斯基更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愛情。在她和渥倫斯基的愛情遭到丈夫的斥責和威脅的時候,安娜的坦誠襯托出卡列寧的虛偽,安娜的勇敢襯托出卡列寧的懦弱。我們知道,托爾斯泰在開始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的時候,他的本意是要塑造一個失足的婦女形象。托爾斯泰是要利用這個失足的婦女形象向人們發(fā)出警示,勸導人們引以為戒的。為了說明安娜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托爾斯泰在小說的結構安排上煞費苦心,特意安排了這樣兩條故事線索。一條是安娜的眾叛親離,最終不得不臥軌自殺,一條是吉提的幸福美滿,和列文終成正果。
小說中列文和吉提的故事雖然不如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故事有趣,但從托爾斯泰的創(chuàng)作意圖來分析,其分量一點也沒減輕。托爾斯泰在講安娜的故事的時候,經歷了難言的痛苦。他一方面要維護上帝的神圣和尊嚴,一方面他也不愿意扼殺安娜的充滿活力和美麗的愛情。托爾斯泰在具體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多次被安娜的悲慘命運所打動,他也曾不止一次地想將安娜作為一個正面人物處理,但最終,情感的托爾斯泰還是沒能戰(zhàn)勝理智的、說教的托爾斯泰而跨出這勇敢的一步。正是在這樣的創(chuàng)作情緒影響下,托爾斯泰才開始賦予安娜以越來越多的同情。安娜的漂亮、純真和敢恨敢愛的性格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列文和吉提的故事不被刪除,安娜作為一個有著許多優(yōu)點的壞女人的形象便不會改變。列文和吉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安娜和渥倫斯基的“照妖鏡”,前者襯托著后者的荒唐。如果托爾斯泰真要為安娜平反的話,只需要將吉提的故事刪除就行。但事實卻并不是這樣,托爾斯泰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卻并沒有改變自己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的初衷。吉提和列文的故事不但被保留了,而且還被賦予了其他的內容,例如農村經濟改革和皈依上帝——這個多次出現(xiàn)在托爾斯泰多部作品中的枯燥的主題故事。安娜臥軌自殺了,渥倫斯基上前線打仗去了,一切都結束了,托爾斯泰什么都沒有留下,但留下不朽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正是由于安娜的悲慘命運,這部小說至今都還被人們或擺在案旁,或擺在床頭。今天的人們已經沒有誰是為了模仿吉提和列文的生活道路而去閱讀這部名著了。人們感興趣的是安娜的故事,是她的雖然悲慘,但卻十分美麗的愛情故事。據(jù)說安娜這個人物形象是有生活原型的,如果屬實,那么安娜和安娜生活原型的在天之靈應該會感到十分欣慰的吧!只是建議她們在感謝后人的寬容和仁愛之心的時候,別忘了也感謝一下托爾斯泰對他們的批判和否定,正是依賴于這種批判和否定,《安娜·卡列尼娜》才獲得了藝術上的成功。雖然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故事惹得許多人流下了眼淚,但列文和吉提明顯是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榜樣,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悲慘結局,列文和吉提的幸福團圓就是托爾斯泰的勸誡和說教。托爾斯泰愛安娜,但他更愛吉提。托爾斯泰愛渥倫斯基,但他更愛列文。這就是托爾斯泰寫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基本態(tài)度。在《復活》中,托爾斯泰將這種訓誡的寫作方式發(fā)揮到了極致?!岸韲?9世紀大文學家托爾斯泰在其名著《復活》中,就通過聶赫留朵夫最后的懺悔與精神復活來形象地論證嚴守基督教戒律的重要以及這些戒律對人的啟示與威力?!保?]。更加露骨的訓誡發(fā)生在小說的末尾,托爾斯泰竟然將《馬太福音》的內容直接搬到了小說中。也就是托爾斯泰有這樣的勇氣,若換成其他任何一位作家,恐怕也不會有這樣的膽量。
51歲之際,如奧古斯丁與盧梭那樣,托爾斯泰也寫下了自己的《懺悔錄》—— “我生活在這個世界已有50年,除了十四五年童年時代之外,我有35年都是個虛無主義者,這是按這個詞的本意來說的:既非社會主義者,又非革命者 (就人們通常賦予這個詞的歪曲涵義而言);虛無主義者,這就是說:毫無信念?!保?]進而,托爾斯泰否定自己早年的作品。新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復活》,相比以往的作品,加入了更多的道德說教——更哲學,也更宗教,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他所堅守的純粹的“為藝術而藝術”的理念已被拋棄。
托爾斯泰對宗教的癡迷還表現(xiàn)在他對待愛情和家庭的態(tài)度上,托爾斯泰本人曾經將自己分為宗教的托爾斯泰和獸性的托爾斯泰。宗教的托爾斯泰是正人君子,而獸性的托爾斯泰則是卑鄙小人。二者的分水嶺主要是對待性欲的態(tài)度,由此可見,19世紀的托爾斯泰的愛情觀更加傾向于西歐社會文藝復興以前的中世紀的保守,而對所謂的愛情自由,托爾斯泰并不是完全贊同。這在他對待安娜和吉提的不同態(tài)度上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和基督教的禁欲主張是一致的。在大多數(shù)宗教看來,禁欲就是圣潔的標志。否則,就是大逆不道,就是骯臟。但也必須看到,托爾斯泰的愛情觀也不是和基督教教會完全一致,托爾斯泰雖然反對安娜式的情欲,但卻并不拒絕家庭和婚姻。而包括基督教在內的幾乎所有宗教都將婚姻和家庭視為洪水猛獸。托爾斯泰思想和愛情觀的矛盾反映在安娜形象的塑造上就是賦予了這個被他否定的女人許多優(yōu)點,使她成了一個具有許多優(yōu)點的壞女人。作為一個現(xiàn)實主義作家,托爾斯泰沒有完全被宗教迷住雙眼,但他對待安娜的態(tài)度顯然不夠公平。在寫作這部作品的時候,靈魂附體的顯然是那個宗教的托爾斯泰。
在《戰(zhàn)爭與和平》中,托爾斯泰在處理小說中人物的愛情關系時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從小說中人物的愛情結局來看,托爾斯泰宣揚了宗法制度下的愛情和家庭觀點:建立美滿婚姻的關鍵不是愛情,而是責任與義務,情感似乎應該服從理智。我們從彼埃爾和娜塔莎、尼古拉和瑪利亞的結合就可以看到托爾斯泰的愛情主張。此中的關鍵在于托爾斯泰不僅讓他們走進了婚姻的殿堂,而且是讓他們走進了幸福的婚姻殿堂。娜塔莎和阿那托爾的情感雖然炙熱,卻沒有道德。只有娜塔莎和安德烈的愛情是應該歌頌的;但托爾斯泰卻安排了安德烈的死亡。這可能也是襯托托爾斯泰的無奈之舉吧。一方面,作為情感的托爾斯泰,安德烈和娜塔莎的愛情才是托爾斯泰在心底里歌頌的真正愛情;盡管他們之間有許多誤會和爭吵。另一方面,作為理智的托爾斯泰,或者說最為宗法的托爾斯泰,他又不得不極力謳歌彼埃爾和娜塔莎的愛情。作為一代現(xiàn)實主義文學大師,理智的托爾斯泰在描寫安德烈和娜塔莎愛情時常被情感的托爾斯泰戰(zhàn)勝,因此,我們現(xiàn)在就欣賞到了安德烈和娜塔莎愛情的美好。偉大的托爾斯泰不可能將安德烈和娜塔莎的愛情與彼埃爾和娜塔莎的愛情混為一談。在安德烈和娜塔莎的愛情中情愛大于理智,而在彼埃爾和娜塔莎的愛情中理智大于情感。托爾斯泰在這里遇見了一個他一直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彼埃爾和娜塔莎的結合盡管缺乏浪漫和情愛,但符合托爾斯泰的宗教觀。因此,在作品中,彼埃爾和娜塔莎能最終走到一起,而安德烈卻只能死去。這種結局讓讀者感到傷心,讓托爾斯泰感到無奈。因為個性鮮明、生氣勃勃的娜塔莎和沉默寡言的安德烈才是天造地設的一雙。結婚后的娜塔莎變成了一個賢妻良母,她生了幾個孩子,眼里只有家庭、孩子和丈夫。按照理智的托爾斯泰的標準,娜塔莎完全成熟了。托爾斯泰本要通過這樣的結局宣揚自己的反動的婦女觀:女人的天體就是在廚房和臥室里。但事與愿違,由于托爾斯泰在作品前邊對娜塔莎的出色描寫,人們總是對那個天真爛漫、容易上當受騙的娜塔莎疼愛有加,而對那個發(fā)胖的、只知道奶孩子的彼埃爾夫人卻毫無感覺。此結果多少會讓已長眠于地下的托爾斯泰失望。
應該承認,在對待人的情欲的問題上,托爾斯泰和比他晚出生60年左右的勞倫斯相比,顯然要落后很多。后者在《查太萊夫人的情人》等作品中第一次將性愛當成了美好的事情歌頌。“勞倫斯是偉大的,他第一個人把性愛生活寫的那樣美麗迷人,使人并不覺得他是在庸俗、下流的展覽人的性愛,而是在以赤裸的坦誠引導著讀者和人物共同經歷了激動、興趣、狂亂、愉悅的過程,使這一生命活動開掘出其他活動無法實現(xiàn)的人的豐富、深刻、纖細的心理感受力,它在瞬間使人物重新確立了對人生、人類、宇宙的信念,拋棄了舊愛,獲得了新生?!蓖袪査固]能做到這一點,不僅如此,作為宗教的托爾斯泰,這恰恰是他要貶損的內容。否認情愛,甚至否認婚姻中的情愛,這是托爾斯泰反動愛情觀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也是他宗教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
我們注意到,被托爾斯泰肯定的愛情和婚姻,幾乎都和情愛無關。作者在此時更愿意強調道德的價值。彼埃爾和娜塔莎的婚姻,列文和吉提的婚姻,瑪斯洛娃和西蒙松的婚姻,尼古拉和瑪麗亞的婚姻,無不是道德在起著連接的紐帶作用。而以情感為紐帶的男女關系,則常常是不得善終。
托爾斯泰主義是托爾斯泰創(chuàng)立的新宗教,它是以全人類的仁愛精神為宗旨,以勿以暴力抗惡、道德自我完善和懺悔意識為主要內容的宗教學說。
托爾斯泰主義來源之一是東正教思想。東正教是托爾斯泰主義得以產生的土壤。自幼父母雙亡的托爾斯泰由信奉東正教的塔吉雅娜姑姑培養(yǎng)長大。托爾斯泰接受了最初的宗教仁愛精神。托爾斯泰博覽群書,先后受過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歐洲古典哲學家康德和西方近代非理性主義哲學家叔本華等人的宗教觀影響。上大學期間,托爾斯泰還接受了盧梭、休謨、伏爾泰等為代表的18世紀啟蒙思想家的哲學思想。在托爾斯泰心中,盧梭那種回歸自然、平等博愛的自由思想讓托爾斯泰產生了深深的認同。同時,托爾斯泰內心里也產生了具有濃厚的悲觀主義色彩的宗教思想。在創(chuàng)作出《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托爾斯泰對自我靈魂的反思即已啟程。這種反省,藝術上有之,但更多的則是思想上的。
1899年,《復活》脫稿并在《尼瓦》雜志上發(fā)表。這部小說可以說是托爾斯泰一生思想的總結。它廣泛地概括了19世紀末俄羅斯的社會生活,提出了那個時代最尖銳、最復雜的問題,同時也對這些問題作出了最典型的托爾斯泰的回答。
在小說中,托爾斯泰以最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對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腐敗的官僚機構和虛偽的官方教會進行無情的揭露,表達了對備受苦難和凌辱的下層人民的同情。然而,在提出社會不義、政府無道和道德淪喪等問題的同時,托爾斯泰提出的解決之法,卻是呼吁人們進行“自我懺悔”以求“道德的自我完善”;呼吁人們棄惡從善,皈依福音書中的教誨,求得精神上的“復活”。這就是典型的托爾斯泰思想:一方面,對生活中的不平等、不公正和不道德現(xiàn)象極其敏感,而且敢于直言;另一方面,又反對“以牙還牙,以血還血”,反對一切暴力,主張以道德感化的方式促使上層社會“良心發(fā)現(xiàn)”,使作惡者“懺悔”而達到強弱互愛、貧?;ブ睦硐刖辰?。
在托爾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對現(xiàn)實的無情批判以外,還熱切宣揚悔罪、拯救靈魂、禁欲主義、“勿以暴力抗惡”、“道德自我完善”等觀點,宣揚一種屬于托爾斯泰自己的宗教“博愛”思想,人們稱之為“托爾斯泰主義”。在俄羅斯,其世界觀所倡導的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人道主義,而是基督教人道主義,神人性和上帝的內在性。在托爾斯泰主義中,表現(xiàn)為“道德的自我完善”。所以,托爾斯泰主義定義就是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惡,博愛。
托爾斯泰在作品中,對沙皇俄國時代的一切國家制度、社會制度、教會制度和經濟制度作了強烈的批判。但是,如果我們僅僅認為托爾斯泰的這些否定與批判思想是積極的,而托爾斯泰主義是消極的,那么在我看來,否定和批判卻不是最有價值的,因為,這個世界只有否定和批判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在否定和批判中建構一種新的、值得肯定的東西,《復活》中的否定和批判讓我們的思維明朗,而肯定和建構是讓我們的靈魂感動。簡單地宣稱托爾斯泰主義是一種消極的說教是對托爾斯泰的不恭敬,不論托爾斯泰主義是否太過理想化,畢竟那是托爾斯泰一生思想的沉淀的精華。
托爾斯泰思想中充滿著矛盾,這種矛盾正是俄國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的反映,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在尋求新生活中,清醒與軟弱、奮斗與彷徨、呼喊與苦悶的生動寫照。托爾斯泰的作品縱然其中有反動的和空想的東西,但仍不失為世界進步人類的驕傲,他已被公認是全世界的文學泰斗。所以,托爾斯泰主義是托爾斯泰從藝術家、道德家的角度出發(fā),為俄國人民設想出來的一條擺脫苦難的途徑。他把改造社會的著眼點放在以“仁愛”為核心的宗教道德理想之上。正如列寧所說:“作為一個發(fā)明救世新術的先知,托爾斯泰是可笑的?!保?]然而,托爾斯泰主義與托爾斯泰的文學成就是密不可分的,它們一起構成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以實事求是、一分為二的觀點去認識和看待[4]。
[1] 蔣述卓.宗教藝術論 [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8.
[2] 章其譯.托爾斯泰文學書簡 [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3] 列寧.列寧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 朱湘蓮.淺析托爾斯泰主義 [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