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艾略特《詩篇》的互文性解讀

      2012-04-07 09:17:47王祖友
      關鍵詞:艾略特詩篇互文性

      王祖友

      (河南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南 焦作454000)

      艾略特《詩篇》的互文性解讀

      王祖友

      (河南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南 焦作454000)

      《詩篇》是艾略特早期的作品,它表現(xiàn)出了艾略特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大特色:互文性寫作?;ノ男詫懽鲗Π蕴貥O為重要,他堅信,對于一個詩人的作品,最個人的部分也是最有力地表明他們不朽的地方。探求文本的用典其實是以互文性理論為依據(jù)的一種閱讀策略。本文意欲挖掘《詩篇》在用典方面的現(xiàn)象,把互文性手法當做是解讀其詩歌的一種策略,這不僅有利于加深對其詩作的理解和欣賞,而且有助于對其詩歌理論的認識和把握。

      詩篇;互文性;用典;詩歌理論

      互文性寫作是艾略特大部分詩作的一個突出特色。他為自己樹立的詩歌語言目標——“愈加廣博,愈加隱晦,愈加委婉”[1]在他的詩作中均有表現(xiàn)。他的詩作廣征博引:前人的名言、同代人的佳句、他民族的典籍、本民族的篇章等,都盡收文本之內,通過借用“他語”的方式來傳達明意,使其詩作文本與廣闊的社會、文化、歷史之間形成了一種廣泛的互文性關系。

      結構主義陣營中的熱奈特把互文性分為三個亞范疇:引語、典故和剽竊,因此,探求文本的用典其實是以互文性理論為依據(jù)的一種閱讀策略。

      本文尤其要挖掘艾略特1920年的《詩篇》(Poems)在引語和用典方面的現(xiàn)象,既欲說明艾略特是一個對互文性理論有所貢獻的先行者,更欲說明可把互文性手法作為一種閱讀策略來解讀詩歌。這樣一種閱讀方法不僅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而且也能增加許多閱讀的樂趣。

      《詩篇》包括《小老頭》、《帶著旅游指南的伯班克與叼著雪茄的布萊斯坦》、《筆直的斯威尼》、《一只處理雞蛋》、《社長》、《一個胡亂的混合體》、《蜜月》、《河馬》、《在餐館里》《艾略特先生的星期日早晨禮拜》和《夜鶯聲中的斯威尼》。其中,《社長》、《一個胡亂的混合體》、《蜜月》和《在餐館里》是用法語寫成,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

      一、引語

      (一)直接援引

      艾略特《詩篇》中詩歌的引語可以分為直接援引其他文本和不完全忠實地援用其他文本,前者是指某些文本片段直接以原文形式出現(xiàn),沒有任何改動?!对娖分写蟛糠衷姼璧脑娛滓Z都是直接援引,如《小老頭》、《帶著旅游指南的伯班克與叼著雪茄的布萊斯坦》、《筆直的斯威尼》、《一只處理雞蛋》、《河馬》、《艾略特先生的星期日早晨禮拜》和《夜鶯聲中的斯威尼》等的詩首引語都是直接引用前人作品,或英文,或法文,或拉丁文。

      《小老頭》“你既無青春也無老年,而只象飯后的一場睡眠,把兩者夢見”,引自莎士比亞《一報還一報》的第三幕第一場。戲中公爵告訴即將受刑的克勞狄奧,生活不值得留戀,所有的最多是夢中的經歷。引詩無疑點明了全詩的主題[2]。

      《帶著旅游指南的伯班克與叼著雪茄的布萊斯坦》的詩首引語更是極其有趣。引語如下:Tra-la-la-la-la-la-laire-nil nisi divinum stabile est; caetera fumus-the gondola stopped, the old palace was there, how charming its grey and pink-goats and monkeys, with such hair too!so the countess passed on until she came through the little park, where Niobe presented her with a cabinet, and so departed.[3]

      這些引語源于不同之處,但都跟威尼斯有關系。“Tra-la-la-la-la-la-laire ”取自法國詩人戈蒂埃(Theophile Gautier)的組詩《威尼斯狂歡節(jié)變奏曲》(VariationsontheCarnivalofVenice)中的第二首《在瀉湖上》”(OntheLagoons)的第一行?!锻崴箍駳g節(jié)》是一首傳統(tǒng)的流行曲子,它使戈蒂埃在詩的結尾懷念起往昔的威尼斯:“The city joyous, free and light /Of Canalettos day!” 艾略特在本詩十九行就提到了 Canaletto: “At a perspective of Canaletto.” Canaletto(卡納萊托)是意大利風景畫家,尤以準確描繪威尼斯風光而聞名??梢?,卡納萊托所生活時代的威尼斯是多么地光芒四射,那里的生活是多么快活[4]。 “nil nisi divinum stabile est; caetera fumus”是刻在15世紀的意大利畫家曼特尼亞創(chuàng)作的、圣索非亞宮的壁畫圣塞巴斯提安(圣經傳說中一位羅馬的殉道者,他曾在羅馬的軍隊中傳道,后被反對基督教的羅馬皇帝逮捕,并命令用亂箭把他射死)上的一句話,意為:

      一切如云煙,不會長久,除非是神的。(Nothing is permanent unless divine; the rest is smoke.[5])

      這無疑是暗示威尼斯也許曾那么充滿活力,以雕塑、繪畫和建筑著稱,可惜現(xiàn)在已經失去了曾經的輝煌[4]。

      “the gondola stopped, the old palace was there, how charming its grey and pink”出自亨利·詹姆斯的《阿斯本文稿》,與原文略有不同。原文為:

      The gondola stopped, the old palace was there... “How charming! It’s grey and pink!”...[6]

      亨利·詹姆斯在該小說中講述了一個美國人為了得到一位詩人阿斯本的文稿前往威尼斯。在阿斯本情婦的侄女的陪同下乘坐gondola(小船)參觀了威尼斯的一所宮殿,美國人被宮殿的灰色和粉紅色深深吸引住了。這句還是渲染了威尼斯建筑的魅力[4]。

      “goats and monkeys”與莎士比亞的《奧賽羅》有關。在第三幕第三場中,伊阿古以極其歹毒的方式描述凱西奧和苔絲狄蒙娜子虛烏有的通奸(在西方傳統(tǒng)文化中,山羊和猴子是欲火、欲望的象征),讓奧賽羅開始控制不住地懷疑妻子與人私通。伊阿古是這樣說的:

      It is impossible you should see this,

      Were they as prime as goats, as hot as monkeys,

      As salt as wolves in pride, and fools as gross

      As ignorance made drunk. But yet, I say,

      If imputation and strong circumstances,

      Which lead directly to the door of Truth,

      Will give you satisfaction, you may have’t.[6]

      到了第四幕,奧賽羅以為自己偷聽到了苔絲狄蒙娜承認她對凱西奧的愛,他一邊氣極而走,一邊大喊:“Goats and monkeys!” 這無疑是指他心中的這對奸夫淫婦,伊阿古說過的話產生效果了[7]。

      “with such hair too”取自英國詩人勃朗寧(Robert Browning)的AToccataofGaluppi《格魯比的一首托卡塔》。該詩記載了一位現(xiàn)代科學家與18世紀意大利作曲家格魯比的靈交,科學家聽著這位前輩的旋律,覺得在如此富有生機的音樂背后,一定曾有過威尼斯人的浪漫生活,它成就了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比如那些長著“如此一頭金發(fā)”的女人們,“臉頰如此豐盈,嘴唇如此紅潤”,可她們卻隨時間消逝,化作塵埃。而無論藝術還是科學,無論藝術家和科學家多么自信,都難以拯救和維系真實生活中如此豐富的浪漫,因而也都不應以永恒的、靈智的名義蔑視肉體。格魯比是18世紀威尼斯的一個作曲家,他所處時代的威尼斯是一個青春的、愛的、具有偉大傳統(tǒng)的城市,也是繁榮昌盛的城市。然而,勃朗寧痛苦地發(fā)現(xiàn)他所處的威尼斯已經不再美麗,所以他說:“Dear dead women, with such hair, too.”這些話語暗示了現(xiàn)代威尼斯人在道德上墮落了[4]。

      最后一句涉及尼俄伯(希臘神話人物),取自英國劇作家馬斯頓(John Marston)的假面劇《愛麗絲的娛樂,德比的伯爵遺孀》。希臘神話中的尼俄伯為自己7個英俊的兒子和7個美麗的女兒頗感自大,并在勒托女神面前表現(xiàn)狂妄,因為勒托僅有阿波羅和阿爾忒彌斯2個孩子。尼俄伯甚至要求人們應該崇拜自己而不是勒托,由此激怒了勒托,勒托派阿波羅和阿爾忒彌斯殺死了尼俄伯的孩子們,于是尼俄伯落得了一個終日悲傷不已的下場。但在馬斯頓的假面劇中,她變成一個膽小退縮、支持伯爵夫人的人物。艾略特通過這個故事表明沒有人能永保輝煌。尼俄伯遞給伯爵夫人的那只盒子可以被看作是潘多拉的盒子,裝著以后難以預料到的不幸,其中就有伯班克的墮落、布萊斯坦的邪惡和沃琉品的劣跡;又或者,這位喪失了親人的母親把自己不幸的命運傳給了當代的伯爵夫人[4]。

      這些來源各異的詩首引語要揭示的是威尼斯過去的偉大和現(xiàn)在的沒落以及由此形成的強烈的對比。如果我們不去了解它們的出處,就會錯失很多了解該詩的機會。

      《筆直的斯威尼》的詩首引語引自英國劇作家弗朗西斯·鮑蒙特(1584—1616)的《少女的悲劇》(TheMaid’sTragedy)。這段話是劇中女主角阿斯帕提亞失去她的愛人后說的,它否定愛情,充滿了絕望厭世的情緒。隨后詩中相繼出現(xiàn)的阿莉德尼、瑙西卡等所攜帶的悲傷、無愛主題與現(xiàn)代女性的類似困境相互交織、相互映襯,無非是要告訴我們:從古到今,悲傷、情欲、無愛、絕望厭世是反復出現(xiàn)、無法擺脫的主題[8]。

      《一只處理雞蛋》的詩首引語引自維永(Francois Villon)《大遺言集》(LeTestament) 的開頭兩行。維永是中世紀末法國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小遺言集》(Lelais)和《大遺言集》?!洞筮z言集》共有2 023首詩,最有特色的是對直面絞死,還有對其他形式的苦難和死亡的反復描寫。它把對時光流逝的思考、苦澀的嘲諷、痛罵和宗教狂熱等混在一起,與當時的詩風大相徑庭[9]。本詩的引用恰當?shù)乇磉_出主人公在欲望的地獄里曾經歷過的各種恥辱。

      《河馬》的第一個詩首引語引自安提阿的圣依納爵(St. Ignatius of Antioch)《使徒后期教父著作》的“圣依納爵對特拉林們如是說”。 圣依納爵是公元2世紀初敘利亞阿提安城主教、神學家,他在被捕押赴羅馬殉教途中寫下了7封書信,成為后世了解早期基督教信仰和重要制度的文獻。第2個詩首引語引自《圣經·新約》《歌羅西書》的第4章16節(jié)?!陡枇_西書》是保羅寫給歌羅西及附近城市教會的書信,在書信中保羅要求老底嘉教會的教徒(據(jù)《圣經·啟示錄》所述,在基督教早期,老底嘉教會的教徒對宗教不冷不熱)在公眾場合將他的信朗讀出來。而《河馬》的主旨是抨擊羅馬天主教會已經背離了其禱告的崇高理想[10]。

      《艾略特先生的星期日早晨禮拜》的詩首引語引自克里斯托弗·馬洛戲劇的《馬耳他島的猶太人》,此話為巴拉巴斯的仆人所說。在該劇中,兩個托缽會修士在金錢的誘惑下,想要赦免一個毒死了某修道院眾多修女的猶太人的罪行,但結果是他們受到了猶太人的戲弄,該詩表現(xiàn)出了對這些教會長老的挖苦厭惡的態(tài)度。艾略特對其堂兄弟、神格一位論派牧師福瑞德·艾略特的星期日早禮拜心生厭惡,由此促成了本詩的產生。它譴責了神格一位論派教會對世人在宗教上進行的欺騙[8]。

      《夜鶯聲中的斯威尼》的詩首引語是特洛伊戰(zhàn)爭結束后希臘聯(lián)軍統(tǒng)帥阿伽門農回家被妻子和她的奸夫刺死臨終前說的一句話,這也是全詩內容的提示。本詩通過對野獸般發(fā)泄性欲的斯維尼的描寫傳遞出作者的看法:現(xiàn)代人不過是一個野蠻版的阿伽門農,他們墮落、不仁不義,同樣會有可怕的命運在等著他們。

      除了詩首引語之外,詩歌文本中也有很多地方直接援引他人作品。如《艾略特先生的星期日早晨禮拜》第四行“太初有道”“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就是引用了《圣經·新約·約翰福音》第一章的原話。

      《一只處理雞蛋》中的第9、13、17、21行的“I shall not want...”[11]顯然出自《圣經·詩篇》第二十三章第一節(jié): “The LORD is my shepherd, I shall not want.”《詩篇》原意是“我”不想要什么,“我”已滿足了,意即牧者是“我”的滿足,有了牧者的同在就夠了,即使外面有很多難處,即使要面對很多艱難和重擔,但因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就必定不會懼怕,并且能得到滿足的快樂。而艾略特詩里說“我”不會缺少什么是因為“我”在天堂里可能會得到很多很多,列舉的種種似乎有些夸張,這些夸張無疑具有反諷的意味,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對基督教福音書并非全信,對天堂的存在也有潛在的懷疑。

      《河馬》第23行“God moves in a mysterious way”[10]摘自18世紀英國詩人威廉·古柏(William Cowper)的《基督生命頌歌》(HymnsonTheChristianLife)中的《黑暗中的亮光》(LightShiningoutofDarkness)的第一句。艾略特借此要表達他對羅馬天主教教會的諷刺挖苦:上帝確實夠仁慈的,教會“不需要動一動”、“又吃又睡”,卻能“生機勃勃、精神振作”,“與上帝合為一體,充滿歡欣”[2]。但是,盡管整個世界在一片黑暗之中,亮光還是能夠穿透黑暗[8]。

      (二)不完全忠實援引

      第二種情況是不完全忠實援引,有的略作改動,有的卻比較片斷、雜湊。如《小老頭》的開頭:

      Here I am, an old man in a dry month,

      Being read to by a boy, waiting for rain.

      與本森(A.C. Benson)的傳記《愛德華·菲茨杰拉德》(EdwardFitzgerald)中的一句話只有幾個詞不同:“Here he sits, in a dry month, old and blind, being read to by a country boy, longing for rain…”[10]

      第17—18行“Signs are taken for wonders. ‘We would see a sign!’The word within a word, unable to speak a word”與朗塞洛特·安德魯斯(Lancelot Andrewes)關于耶穌誕生的布道文的一段也很相似:

      Signs are taken for wonders. “Master, we would fain see a sign”…the Word without a word; the eternal word not able to speak a word…[10]

      艾略特把“the Word without a word ”(道而無詞)改為“the word within a word”(詞中有道)是大有深義的。他想暗示讀者,真正的宗教用以表達其真意的話語不必拘泥于字面意思,這些話語本質上是象征符號,必須將它們掘開,去理解詞中之“道”。只有通過對詞語所隱含意思的理解,或者只有理解了“道”,人們才能發(fā)現(xiàn)宗教和上帝的神跡和光輝[8]。第21行“In depraved May, dogwood and chestnut, flowering judas”與美國19世紀的作家、政治家亨利·亞當斯的《亨利·亞當斯的教育》第18章中的“Here and there a Negro log cabin alone disturbed the dogwood and the judas-tree...The tulip and the chestnut tree gave no sense of struggle against a stingy nature ... No European spring had shown him the same intermixture of delicate grace and passionate depravity that marked the Maryland May”有著難分難解的聯(lián)系。亨利·亞當斯描寫了五月里籠罩著放蕩植物的熱氣,意味著一種強烈的情欲,艾略特用“dogwood”“chestnut”“flowering judas”意味著人類的縱欲、背叛。在維多利亞時代,萸花被男性用來送給自己要追求的女人,表示對她的感情,猶大花因為與背叛耶穌的猶大同名而被賦予背叛的象征含義[8]。

      第41—42行“Given too soon/Into weak hands…”與雪萊的《阿多尼斯》關于濟慈之死的一句“Too soon, and with weak hands”何其相似[10]。

      《河馬》第33行“He shall be washed as white as snow”顯然是脫胎于圣經《詩篇》第51章第7節(jié)中的“wash me, and I shall be whiter than snow”。

      還有,《筆直的斯威尼》第25—26行 “The lengthened shadow of a man is history, said Emerson”顯然是模仿愛默生的《論自助》中的一段話:“An institution is the lengthened shadow of one man…. and all history resolves itself very easily into the biography of a few stout and earnest persons.”艾略特是想把“筆直”的“現(xiàn)代人”和愛默生筆下理想的人進行對比,對現(xiàn)代人的荒淫和墮落做出嘲諷和抨擊。艾略特模仿愛默生對歷史的定義,似乎是想拿詩中瑙西卡和波呂非摩斯與“患癲癇病的”和斯維尼進行對比,盡管前二者延伸出的影子是否是后二者難以確定,但它們確實為本詩畫出了一個輪廓[8]。

      二、典故

      用典是艾略特詩歌作品的突出特征之一,在《詩篇》中,艾略特的用典基本上以《圣經》、《變形記》和希臘羅馬神話等流傳廣泛的故事為主。

      (一)圣經典故

      《小老頭》第47行的“the wrath-bearing tree”就是伊甸園里的智慧樹,《河馬》中第7、8行“While the True Church can never fail/For it is based upon a rock”[10]典出《馬太福音》16章第18節(jié),耶穌告訴彼得他要把他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即彼得本人上,因為彼得在拉丁文中意為“磐石”[11]。而第29行的“Blood of the Lamb shall wash him clean”[10]無疑是用了耶穌作為替罪羊拯救世人的典故。熟悉圣經的人都很清楚:耶穌的血,以圣餐酒為象征,讓圣徒們從這一贖罪的獻祭中得到救贖。

      (二)希臘羅馬古典作品

      《夜鶯歌聲中的斯威尼》中的“the bloody wood”(血淋淋的林子)既可能指索??死账埂对诳屏_諾斯的俄狄浦斯》中復仇三女神所在的樹林,因為那里有夜鶯在鳴唱,有如阿伽門農被謀殺的血淋林的悲劇發(fā)生;也可能指奧維德《變形記》中忒柔斯強奸菲羅墨拉并割去其舌的樹林,后來菲羅墨拉變成了夜鶯[10]。

      《筆直的斯威尼》中的“Nausicaa and Polypheme”(瑙西卡和波呂非摩斯)都是荷馬《奧德賽》里的人物。瑙西卡是淮阿喀亞王阿爾喀諾俄斯之女,她把沉船落水的奧德修斯帶到她父親的宮殿,希望這位使她動情的英雄成為自己的丈夫,但奧德修斯一心一意要返回家鄉(xiāng),最終淮阿喀亞王幫助奧德修斯回國。波呂非摩斯是獨眼巨人,奧德修斯及同伴被其抓獲,奧德修斯設計弄瞎他的獨眼才得以逃命。在奧維德的《變形記》及其他記載中,波呂非摩斯愛上了仙女伽拉忒亞,但她鐘情于牧羊人阿喀斯,獨眼巨人一怒之下用巨石砸死了他的情敵[1]。

      (三)神話傳說

      《筆直的斯威尼》第2行的“the unstilled Cyclades”中的Cyclades(基克拉迪群島)位于愛琴海,是希臘神話中漂浮的島嶼,Aeolus(埃俄羅斯)在古希臘神話中是風神,“Which tangle Ariadnes hair/And swell with haste the perjured sails”(狂風吹亂阿里安娜的頭發(fā),又猛鼓起給假消息的帆船)。顯然是用了希臘神話中國王米諾斯之女的典故,Ariadne(阿里安娜)是希臘傳說中克里特國王米諾斯的女兒,被丈夫忒修斯拋棄后自殺身亡,而忒修斯在返回家鄉(xiāng)雅典的途中忘了與其父親有約,沒有將船上掛的表示失敗的黑帆換成表示勝利的白帆,致使其父誤以為兒子已死而悲憤投海自殺[1]。

      (四)歷史典故

      《艾略特先生的星期日早晨禮拜》中的奧利金(Origen)是早期希臘教會中最有影響的神學家和圣經學者,生于公元183年,死于254年。青年時期自閹,以便抵擋肉體的誘惑,輔導新入教的婦女。enervate“無陽剛氣”即出于此[1]。

      《一只處理雞蛋》提到的菲利普·西德尼爵士和阿佛萊德·蒙特爵士都是歷史人物,前者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詩人、廷臣、軍人;后者是19世紀英國實業(yè)家、金融家和政治家。緊接著文中提到的科利奧蘭納斯是公元前5世紀羅馬共和國的英雄。由于他性格上的弱點——脾氣暴躁,不肯低頭——得罪了群眾,成了羅馬的敵人而被放逐;他轉而投靠敵人伏爾斯人,帶兵圍攻羅馬;后接受其母勸告,放棄攻打,但這又背叛了伏爾斯人,最后在戰(zhàn)亂中被伏爾斯人殺死。1605年到1608年莎士比亞根據(jù)這一歷史事件創(chuàng)作了同名歷史悲劇《科利奧蘭納斯》[12]。所以艾略特在詩中說:“I shall not want Honour in Heaven/For I shall meet Sir Philip Sidney/ And have talk with Coriolanus /And other heroes of that kidney.” “I shall not want Capital in Heaven/For I shall meet Sir Alfred Mond.”[10]文中提到的還有盧克麗霞·博爾吉亞,是文藝復興時期臭名昭著的意大利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私生女,15世紀末歐洲有名的美女,深陷家族亂倫丑聞,有過三次政治婚姻[13]。勃拉瓦茨基夫人是俄國神學家、招魂術士[1]。所以詩人說:

      I shall not want Society in Heaven,

      Lucretia Borgia shall be my Bride;

      Her anecdotes will be more amusing

      Than Pipit’s experience could provide.

      I shall not want Pipit in Heaven,

      Madame Blavatsky will instruct me

      In the Seven Sacred Trances;

      Piccarda de Donati will conduct me ...[11]

      “the Seven Sacred Trances” (七重神圣游仙)就是招魂術的一個術語[2]。而詩中Piccarda de Donati(皮卡爾達·多納蒂)是但丁朋友的妹妹,也是《神曲》中但丁在天堂碰到的第一個人物。

      《不朽的低語》中有詹姆斯一世時期的英國戲劇家約翰·韋伯斯特,其作品充滿了關于欲望、暴力和死亡的描寫,還提及了英國玄學派詩歌代表人物約翰·多恩。前者想方設法通過肉體消亡的種種具體意象來說明死亡的可怕,后者則試圖以肉體結合的意象傳遞出這樣一個信念:兩個靈魂在精神上的結合就算是死亡也無法拆散。因此詩人如是說:

      Webster was much possessed by death

      And saw the skull beneath the skin;

      Donne, I suppose, was such another

      Who found no substitute for sense.[10]

      (五)其他文學藝術作品

      《詩篇》中的詩首引語都引自文學藝術作品,英國、法國、意大利的,或小說,或詩歌,或戲劇,或繪畫,如莎士比亞、戈蒂埃、曼特尼亞、弗朗西斯·鮑蒙特等的作品。

      《帶著旅游指南的伯班克與叼著雪茄的布萊斯坦》的32行“ Time’s ruins, and the seven laws”[3]源自約翰·羅斯金的《建筑的七盞明燈》和《威尼斯的石頭》。羅斯金把威尼斯藝術的興盛和沒落跟這顆亞得里亞海的明珠(指威尼斯)在道德和文化上的沒落聯(lián)系起來[8]。

      《河馬》顯然與戈蒂埃的《河馬》有關:戈蒂埃以皮膚硬厚的河馬表明他信念之堅定,對資本主義社會及其美學觀念置之不理。他的信念就是肯定美的絕對價值,美高于功用。而艾略特的河馬所代表的則完全與此相反:他們沉浸在功利主義的那些老套里,與宗教所主張的超凡脫俗相對立[14]。

      《不朽的低語》“標題戲仿華茲華斯《童年時代的回憶對永恒的暗示》(IntimationsofImmortalityfromRecollectionsofEarlyChildhood)。華茲華斯主要寫的是人怎樣在經驗中失去天真,艾略特則是借題發(fā)揮”[2],也是為戈蒂埃的Emaux et Camées 《琺瑯和雕玉》向他表示敬意,《琺瑯和雕玉》中有這么幾句:

      You could not see the skeleton

      in the happy days of pagan art!

      Man,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ive senses,

      content with beauty, searched for nothing.

      與本詩的第2行“And saw the skull beneath the skin”相呼應[10]。

      《夜鶯聲中的斯威尼》標題中的夜鶯典故內容豐富,含義復雜。首先是出自奧維德的《變形記》,指菲羅墨拉,也有評論家認為詩中的夜鶯典故出自伊麗莎白·勃朗寧的詩《夜鶯聲中的貝安卡》,詩寫到了阿伽門農之死,詩中夜鶯的叫聲是跟仇恨與死亡緊緊相連。此外,英語俚語中“夜鶯”亦有妓女之意。“因此,裘小龍認為艾略特的這首詩就暗示了陰謀、女人、謀殺等內容。”[2]

      盡管《詩篇》只是艾略特的早期作品之一,遠沒有《荒原》、《四個四重奏》等那么出名,但是通過對艾略特《詩篇》的互文性解讀,我們也能加深對作家的了解,加深對其詩作的理解,更覺得他的詩作確實是一座豐富多彩的藝術寶庫。實際上,把互文性手法當做是解讀其詩歌的一種策略,不僅有利于加深對其詩作的理解和欣賞,而且有助于對其詩歌理論的認識和把握。

      艾略特是西方現(xiàn)代詩派的先驅人物,又是一位著名的批評家, 其“非個性化”的詩歌批評理論對于現(xiàn)代文學本體論批評觀念的確立起了先導作用,在西方文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在《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這篇論文中,艾略特精心塑造了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傳統(tǒng)概念,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詩歌的“非個性化”理論,對積弊重重的浪漫主義表現(xiàn)理論發(fā)起了挑戰(zhàn)。而從其前后的文藝思潮來看,艾略特的理論既是革命性的,又不是孤獨的。這倒不是強調詩歌的“非個性化”理論由來已久(如柯勒律治、赫士列特、濟慈等),而是單單指他那個時代已經暗潮涌動的強大的反浪漫主義的潮流,后來被證明為同樣偉大的作家,如里爾克、喬伊斯等,實際上都從不同的角度納入了這一潮流。而這樣的互文性解讀,反過來印證了艾略特的正確性。

      艾略特的“非個性化”的文學思想確立了他現(xiàn)代詩歌先鋒的地位。然而,他那厚重的歷史感,對歐洲文化和文學傳統(tǒng)的恪守,又使他成為一位傳統(tǒng)意識很強的詩人。艾略特認為“傳統(tǒng)是具有廣泛得多的意義的東西”,他說“不但要理解過去的過去性,而且還要理解過去的現(xiàn)存性,歷史意識不但使人寫作時有他自己那一代的背景,而且還要感到從荷馬以來歐洲整個的文學及其一國整個文學有一個同時的存在,組成一個同時的局面”[2]。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是在強調歷史意識的共時性,從而給出傳統(tǒng)的共時性。這種共時性意味著傳統(tǒng)不是簡單的時間交替,它已經作為一種累積永遠植根于個人的生活之中,個人將被迫與它發(fā)生聯(lián)系;另外,共時性還意味著“傳統(tǒng)”是作為一個整體進入個人生活的,也正是這種共時性,使得“過去”具有了“現(xiàn)存性”。雖然艾略特對于共時性更為重視,但他從來都沒有取消傳統(tǒng)的歷時性的屬性。只有這種歷時性,才是更根本地傳達了在不可逆轉的時間次序之中的傳統(tǒng)的支配地位,它就像歷史意識一樣,無論你接受與否,你都已經居于其中了。所以他又說:“這個歷史意識是對于永久的意識,也是對于暫時的意識,也是對于永久和暫時的合起來的意識。就是這個意識使一個作家成為傳統(tǒng)性的,同時也就是這個意識使一個作家敏銳地意識到自己在時間中的地位,自己和當代的關系?!盵2]因此,他竭力把一個作家的作品往他的前輩身上靠,往傳統(tǒng)的隊伍里靠,積極用典,古為今用,甚至不惜走向最終的“非個性化”。 艾略特本人是醉心于各種文化傳統(tǒng)并獲益匪淺,在他的作品中充斥著不同時期、不同作家以及不同語言的引語,在排列它們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把這些引文所代表的原有的文本、傳統(tǒng)帶到一起來,從而使個人淹沒在傳統(tǒng)之中,但這種淹沒本身卻又是一個創(chuàng)造。為此,他極力要求詩人的學識要豐富,要隨時不斷地“歸附更有價值的東西”,他所做的工作無非就是以個人的才能去理解這個傳統(tǒng)罷了。真正可貴的情感與個性只能是消融于傳統(tǒng)再從傳統(tǒng)的深處復活過來的情感和個性。

      互文性寫作對艾略特極為重要,他堅信,對于一個詩人,“作品,不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個人的部分也是他前輩詩人最有力地表明他們的不朽的地方”[2]。這就解釋了為何艾略特在自己創(chuàng)作中大量用典的用心所在?!霸娙?,任何藝術的藝術家,誰也不能單獨地具有他完全的意義,他的重要性以及我們對于他的鑒賞就是鑒賞對他以往詩人以及藝術家的關系?!盵2]所以才有“影響的焦慮”(布魯姆語),也正是對這種焦慮的超越才成就和見證了偉大詩人之偉大。“詩人必須獲得或發(fā)展對于過去的意識,也必須在他的畢生事業(yè)中繼續(xù)發(fā)展這個意識?!盵2]這種說法既是對于“傳統(tǒng)”闡釋的必然結果,也是“非個性化”理論的一個根據(jù)。通過分析艾略特《詩篇》的互文性寫作,我們很容易明白他在《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一文中倡導的“非個性化”詩學理論的實質。

      [1] 艾略特. 荒原 [M]. 趙蘿蕤,張子清,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2] 艾略特. 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EB/OL]. 卞之琳,譯.[2011-02-24].http://www.shigeku.org/xlib/lingshidao/shilun/yijie/15.htm.

      [3] T S ELIOT. Burbank with a Baedeker: Bleistein with a Cigar [M]. Poems by T.S. Eliot,2006:7.

      [4] NIDHI TIWARI. Imagery and Symbolism in T. S. Eliot’s Poetry [M]. New Delhi : Atlantic Publ and Distributors,2001.

      [5] GEORGE WILLIAMSON. A Reader’s Guide to T.S. Eliot: a poem-by-poem analysis [M].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98.

      [6] WILLIAM SHAKESPEARE. Othello (Shakespeare Library Classic) [M]. Filiquarian Publishing, LLC, 2007.

      [7] SHAKESPEARE NAVIGATORS. Iago’s Beast Imagery[EB/OL].[2011-03-24].http://www.shakespeare-navigators.com/othello/Iagobeas.html.

      [8] C R MITTAL . Eliot’s early Poetry in perspective [M]. New Delhi : Atlantic Publishers, 2001.

      [9] 維永. 維基百科[EB/OL].[2011-04-24].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B%B4%E6%B0%B8.

      [10] IAN LANCASHIRE. Representative Poetry Online[C].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Dec. 15, 1994.[EB/OL].[2011-03-24].http://rpo.library.utoronto.ca/poem/778.html.

      [11] WARREN E,BERKLEY. From Expository Files 1.11[EB/OL].[2011-03-24].http://www.bible.ca/ef/expository-matthew-16-16-18.htm.

      [12] 陸谷孫. 科利奧蘭納斯[EB/OL].[2011-03-24].http://baike.baidu.com/view/662910.htm.

      [13] 博爾吉亞家族[EB/OL].[2011-03-24].http://www.hudong.com/wiki/%E5%8D%9A%E5%B0%94%E5%90%89%E4%BA%9A%E5%AE%B6%E6%97%8F.

      [14] RAFEY HABIB. The early T.S. Eliot and Western Philosoph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責任編輯 位雪燕]

      IntertextualInterpretationofEliot’sPoems

      WANGZu-you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2,Henan,China)

      Poemsis one of the early works of Eliot. However, it shows one characteristic of Eliot’s poetry: the inter-textualizational way of writing, which is so important for him that he spoke with the conviction that “the most personal part as well as the best part of his poems, is where his predecessors most effectively show their immortality”. Pursuing the allusion is actually a reading strategy on the basis of intertextuality theory. Taking intertextuality as a way to interpret Eliot’s poem,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and illustrate the phenomenon of allusion in hisPoems. This is conducive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Eliot's theory of poetry as well so as to be helpful for deepening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his poetry.

      Poems Eliot; intertextuality; allusion; theory of poetry

      2012-08-20

      2011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2011FYY013)。

      王祖友(1968—)男,安徽馬鞍山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美國文學和西方文論研究。

      E-mail:wiziyi@gmail.com

      H315

      A

      1673-9779(2012)04-0454-07

      猜你喜歡
      艾略特詩篇互文性
      英語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猶主義研究
      民族學刊(2022年7期)2023-01-23 04:14:30
      中華詩篇
      黃河之聲(2021年19期)2021-02-24 03:25:28
      “愛到永遠”
      ———攝影大師艾略特·厄維特拍的一組情侶照片
      北廣人物(2020年42期)2020-11-04 04:56:28
      春天的詩篇
      心聲歌刊(2020年3期)2020-08-12 09:37:32
      雪峰山詩篇
      湖南文學(2019年9期)2019-09-24 18:30:12
      《紅樓夢》與《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讀
      律詩篇法體式
      中華詩詞(2018年5期)2018-11-22 06:46:20
      “浪子回頭”中的倫理敘事——《基列家書》與《家園》的互文性解讀
      大城市里的小象
      “谷歌退出中國”美方新聞報道的互文性分析
      大方县| 乌鲁木齐县| 新宾| 温州市| 景洪市| 保定市| 开平市| 邮箱| 施甸县| 黔东| 阿拉善盟| 上犹县| 陆川县| 广灵县| 海门市| 莲花县| 成武县| 昆明市| 娱乐| 福海县| 玛曲县| 民乐县| 横山县| 华坪县| 丰顺县| 祁东县| 鹿邑县| 瑞丽市| 鹤山市| 高碑店市| 囊谦县| 会同县| 休宁县| 柏乡县| 武威市| 江永县| 博客| 丰都县| 泰顺县| 吴堡县| 彰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