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漢魏六朝詩歌中的宮廷女性之怨*

      2012-04-08 00:52:16郭建勛
      關(guān)鍵詞:班婕妤昭君君王

      郭建勛,劉 祥

      (湖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湖南長沙 410082)

      漢魏六朝詩歌中的宮廷女性之怨*

      郭建勛,劉 祥

      (湖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湖南長沙 410082)

      中國古代宮廷女性比普通女性面臨更多的窘迫和危機(jī),漢魏六朝詩歌對此有多方面的表現(xiàn)。緣于長門幽怨和班婕妤故事的“宮怨”類詩歌,敘寫了宮闈競爭的殘酷與失寵妃嬪的悲怨;緣于劉細(xì)君和王昭君故事的“和親”類詩歌,抒發(fā)了政治設(shè)局中公主遠(yuǎn)嫁異域、青春被毀的憂傷;《中山王孺子妾歌》、《銅雀臺》、《碧玉歌》等樂府詩題以及大量風(fēng)格香艷的宮體詩,則揭示了地位低下的宮女在生活中是君王玩狎的對象,在詩歌中只能是審美性物化符號的悲慘命運。

      漢魏;六朝詩歌;宮怨類;和親類;宮女命運

      宮廷女性,是與宮廷的所有者——帝王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一個人群,主要指帝王的配偶皇妃,以及公主、宮女等。地方諸侯王的女眷作為此概念的延伸,亦可包含于內(nèi)。中國古代宮廷女性的悲劇,根源于整個女性群體在男權(quán)社會中的弱者地位。隨著原始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轉(zhuǎn)變,女性從掌控經(jīng)濟(jì)命脈與生殖繁衍的女神逐漸淪為男性感官享樂的對象和傳宗接代的工具。宮廷女性(尤其是妃嬪)作為女性中的一個群體,同樣無法擺脫王權(quán)和夫權(quán)的雙重壓迫。相對于普通女性,她們甚至要面臨更多的窘迫和危機(jī),這不僅表現(xiàn)在一旦進(jìn)入宮墻之內(nèi),就意味著人身自由和選擇權(quán)的喪失,以及與親人乃至整個外部世界的隔絕,更為重要的是,能否得到君王的寵愛是決定她們一生命運的關(guān)鍵所在。問題在于,要想在“佳麗三千”的后宮脫穎而出,獲得君王長期不變的寵幸,幾乎比登天還難。后妃數(shù)量的眾多、帝王喜好的變化、青春美麗的短暫,使她們爭寵、固寵的努力顯得格外艱難與殘酷,其結(jié)果是“失寵”成為絕大部分妃嬪的宿命。這在漢魏六朝以“宮怨”為核心內(nèi)容的詩歌中得到了充足的反映。

      抒發(fā)“宮怨”最早的文學(xué)體類是辭賦。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和班婕妤的《自悼賦》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前者代失寵于漢武帝的陳皇后敘寫后妃幽怨,后者以被漢成帝疏遠(yuǎn)的妃嬪之身訴說獨處的哀傷。盡管陳皇后之事無史可證,《自悼賦》是否確為班氏所作亦多有疑問,但鑒于相如的文名和班氏遭趙飛燕之忌而被疏的史實,“后宮幽怨”這一題材得到歷代詩人的廣泛關(guān)注?!伴L門幽怨”的典故經(jīng)過后人不斷運用,漸次發(fā)展成古代詩賦中一個重要的原型意象;而以《長門賦》、《自悼賦》及其相關(guān)史實、傳說為本源,則在后世衍生出《長門怨》、《班婕妤》、《婕妤怨》、《蛾眉怨》、《怨歌行》、《宮怨》等一系列“宮怨”類樂府詩題。

      《樂府詩集·長門怨》解題曰:“長門怨者,為陳皇后作也。后退居長門宮,愁悶悲思,聞司馬相如工文章,奉黃金百斤,令為解愁之辭。相如為作《長門賦》,帝見而傷之,復(fù)得親幸。后人因其賦而為《長門怨》也?!保?]樂府詩題《長門怨》應(yīng)該形成于南朝蕭梁時期,柳惲、費昶各有一首存世,大抵以秋風(fēng)流月渲染其孤獨,以嘆息憂愁敘寫其哀傷,以懷念“金屋貯嬌時”的榮寵,表達(dá)其對君王復(fù)幸的期盼,皆為平庸之作。值得一提的是費昶的《有所思》:

      上林烏欲棲,長門日行暮。所思郁不見,空想丹墀步。簾動意君來,雷聲似車度。北方佳麗子,窈窕能回顧。夫君自迷惑,非為妾心妒。[1]

      詩作雖未脫《長門賦》的基本套路,但“簾動意君來,雷聲似車度”逼真地刻畫了女主人公焦急企盼的心境,而設(shè)想君王寵愛李夫人乃陳皇后受冷落的原因,也是一種頗有意味的推測。沈約《江蘺生幽渚》中云:“財殫交易絕,華落愛難終……愿回昭陽景,持照長門宮?!眲t又把冷落之因歸結(jié)為陳皇后容顏的衰老。而君主的移情與女性年華的消逝,也確是導(dǎo)致妃嬪失寵兩大誘因。

      漢魏六朝“宮怨”詩中,以吟詠班婕妤者最多?!稑犯娂ぐ噫兼ァ方忸}曰:“一曰《婕妤怨》?!稘h書》曰:孝成班婕妤,初入宮為少使,俄而大幸,為婕妤,……其后趙飛燕姊弟亦從微賤興,班婕妤失寵,稀復(fù)進(jìn)見。趙氏姊弟驕妒,婕妤恐久見危,求供養(yǎng)太后長信宮,帝許焉?!稑犯忸}》曰:《婕妤怨》者,為漢成帝班婕妤作也。婕妤,徐令彪之姑,況之女。美而能文,初為帝所寵愛。后幸趙飛燕姊弟,冠于后宮。婕妤自知見薄,乃退居?xùn)|宮,作賦及紈扇詩以自傷悼。后人傷之而為《婕妤怨》也?!保?]解題中所說的賦即《自悼賦》,“紈扇詩”即《文選》所載《怨歌行》,全詩如下:

      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tuán)團(tuán)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fēng)發(fā)。??智锕?jié)至,涼風(fēng)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2]

      詩人以“紈扇”自喻,炎夏時“出入君懷袖”,親近喜愛;秋冬時“棄捐篋笥中”,恩愛斷絕。作品用比興的傳統(tǒng)手法,表達(dá)了妃嬪如物品一般,君王愛之則近、棄之則疏的無奈。此詩是否為班氏所作確有可疑之處,但從西晉開始,便不斷有唱和賡續(xù)者,卻是不可否認(rèn)的事實。就兩晉南朝而言,陸機(jī)、江淹、沈約、何思澄、劉孝綽、梁簡文帝蕭綱、梁元帝蕭繹、孔翁歸、劉令嫻、陰鏗、何楫等人,都作過詠懷班婕妤的詩篇。這些同題材的作品,大多基于傳為班氏所作《自悼賦》、《怨歌行》中所述情節(jié),結(jié)合《漢書》所載相關(guān)史事,通過春苔、秋草、蛛網(wǎng)、駁蘚、寒霜、黃昏等富有晦暗特征的意象,突出婕妤失寵后的孤寂和哀怨,并將造成“君子恩未畢,零落在中路”(江淹《怨歌行》)悲劇的原因歸結(jié)為“鉛華誰不慕,人意自難終”(孔翁歸《班婕妤怨》)的命運。其中頗有代表性的是女詩人劉令嫻的《和婕妤怨》:

      日落應(yīng)門閉,愁思百端生。況復(fù)昭陽近,風(fēng)傳歌吹聲。寵移終不恨,讒枉太無情。只言爭分理,非妒舞腰輕。[3]

      篇中以昭陽殿君王與新寵趙飛燕歡宴的“歌吹聲”,反襯班姬獨居長信宮的冷落“愁思”,并代班氏表明態(tài)度:不恨君王的“寵移”,只恨新寵的“讒枉”;不嫉妒新寵的美麗,只求取一個份內(nèi)的道理。此詩在表達(dá)班氏之怨方面是很有新意的,然而作者在觀念上與其他許多作者一樣,將產(chǎn)生宮怨的根源歸咎于宮廷女性內(nèi)部的爭斗,而對君王的責(zé)任卻不著一詞,甚至還有作者希望“彩色世所重,雖新不代故”(江淹《班婕妤詠扇》),為君王設(shè)計一條喜新亦不厭舊的折衷道路,表現(xiàn)出對君權(quán)和男性話語霸權(quán)的普遍認(rèn)同。

      《漢書·外戚傳》記載:“成帝游于后庭,嘗欲與婕妤同輦載,婕妤辭曰:‘觀古圖畫,賢圣之君皆有名臣在側(cè),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無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太后聞之,喜曰;‘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兼フb《詩》及《窈窕》、《德象》、《女師》之篇。每進(jìn)見上疏,依則古禮。”[4]班婕妤誦讀儒家經(jīng)典,行為謹(jǐn)守傳統(tǒng)禮法,在受到漢成帝“大幸”之時,從不恃寵驕縱,反而能“辭輦”以遵從古制,并以賢圣之君的原則告誡成帝;她失寵后不妒不忿,安然退居長信宮服侍太后,以避禍亦兼盡婦道;即使作《怨歌行》,依然不失溫柔敦厚之旨。顯然,她所有的言行都符合正統(tǒng)倫理道德的規(guī)范,她幾乎是妃嬪的人格楷模。劉孝綽《班婕妤》曰:“詎憶游輕輦,從今賤妾辭?!绷汉單牡邸对垢栊小吩唬骸霸缰L信別,不避后園輿?!逼溆屋偂⑥o輦的掌故不斷被詩人們提起。也就是說,詩人們所注重的,主要是班婕妤美德懿范的倫理意義。

      然而與后世詩人注重“德”的倫理尺度不同,在更多的情況下,君主卻往往偏重于妃嬪之“色”。據(jù)《漢書·外戚傳》,李延年的妹妹李夫人,因“妙麗善舞”而得到漢武帝的寵愛,后來久臥病塌,漢武帝前往探視時,她蒙上被子說:“妾久寢病,形貌毀壞,不可以見帝?!笔潞笏龑δ锛医忝谜f出了堅持不見君上的原因:“我以容貌之好,得從微賤愛幸于上。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絕。上所以攣攣顧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今見我毀壞,顏色非故,必畏惡吐棄我,意尚肯復(fù)追思閔錄其兄弟哉!”[4]

      李夫人以“容貌之好”而獲得“愛幸”,班婕妤雖有“德”,卻因容貌比不上趙飛燕而在爭寵中失敗,可見容貌對于宮廷女性的重要性。但女性的“色”不可能永恒擁有,故“以色事人”的妃嬪若非有其他手段,終有一天會遭到君主的“畏惡”而色衰愛弛,從而使失寵的悲劇具有不可避免的特性。同時,失寵妃嬪的不幸更甚于一般的“棄婦”,因為漢魏時期的民間女性即使被拋棄,尚可回到娘家,得到親人的慰藉,有的甚或能通過改嫁的途徑,開始新的婚姻生活,而后妃則必須直面強(qiáng)大的王權(quán)和極為嚴(yán)密的制度化宮廷禁忌,即使失寵,也只能終生忍受隨之而來的歧視、孤寂、傷感乃至所有的苦難,絲毫沒有其他選擇的機(jī)會。似乎可以說,在她們的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封建制度和道德對女性精神的戕害與人性的剝奪。惟其如此,歷代宮闈爭寵的競爭才會那么激烈殘酷,失寵妃嬪的悲怨才會那么深長濃重。也正因如此,“后妃幽怨”便自然地成為此時期詩人普遍關(guān)注的題材。

      嚴(yán)格說來,女性的性別具有三種屬性,即生理性別、倫理性別和政治性別,宮廷女性與一般女性相比,其政治性別占有更為重要的位置,因為她們總是與王權(quán)膠著在一起,政治成了影響她們命運的直接因素?!渡袝虻洹分杏涊d堯“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5],以娥皇、女英的婚姻為代價,去考察虞舜的政治素質(zhì)。又如有虞氏二女之嫁少康,施氏的女兒妹喜之嫁夏桀,蘇部的妲己之嫁商紂,褒國的褒姒之嫁周幽王等等,宮廷女性的女性性別必須服從政治的需要,她們的婚姻幾乎都擺脫不了與政治聯(lián)姻的宿命。

      既然與政治的關(guān)系如此密切,宮廷女性的命運便往往與一些突發(fā)的政治事件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并由此導(dǎo)致她們?nèi)松瘎〉纳涎?。例如?zhàn)爭作為政治沖突的集中體現(xiàn),就會給屬于失敗方的宮廷女性帶來滅頂之災(zāi)?!妒酚洝ろ椨鸨炯o(jì)》載項羽在垓下四面楚歌中所唱的那首著名的《垓下歌》云:“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引《楚漢春秋》,記錄了一首感嘆此事的“歌”:“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6]君死則妾亡,虞姬因其西楚霸王妃子的身份,不得不承擔(dān)本與她無關(guān)的戰(zhàn)敗的后果。盡管英雄美人的凄惋情節(jié)在后世演繹出那么多傳奇,卻無法掩蓋虞姬與烏騅馬同等的依附地位,以及對命運不可自主的被動性。

      在殘酷的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方的妃嬪很難避免自殺或被擄的命運?!侗笔贰ず箦鷤鳌酚涊d,齊后主極為寵愛的馮淑妃,在齊亡后落入北周軍隊手中,幾經(jīng)輾轉(zhuǎn)被賜給代王為妾,亦為代王所寵。一日,淑妃彈琵琶,因弦斷,作詩曰:“雖蒙今日寵,猶憶昔時憐。欲知心斷絕,應(yīng)看膠上弦。”[7]這首《感琵琶詩》以弦斷喻心絕,抒發(fā)對過往生活的懷念、世事難料的無奈和身不由己的悲哀。即便她如此忍辱負(fù)重,強(qiáng)作歡顏,最終也被迫自殺,難逃一死的悲慘結(jié)局。

      政治權(quán)力的爭奪也是導(dǎo)致宮廷女性悲劇的重要原因。據(jù)《漢書·外戚傳》,漢高祖生前寵愛戚夫人,數(shù)度欲改立其子為太子。高祖死后,漢惠帝即位,呂后掌權(quán),將當(dāng)年的政敵兼情敵戚姬囚禁于永巷,髡發(fā)入舂市,戚姬且舂且歌曰:“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dāng)誰使告汝!”[4]將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呂后聞之大怒,殺了趙王如意,而戚夫人也因之有了“人彘”之禍。《漢書·武五子傳》載,漢武帝子燕王旦與上官桀、鄂邑蓋長公主勾結(jié),欲行謀逆。事情敗露,面臨慘禍,憂懼不已,燕王旦自作歌,其妃華容夫人亦為歌曰:“發(fā)紛紛兮置渠,骨籍籍兮之居。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裴回兩渠間兮,君子獨安居!”[4]燕王旦以綬自絞后,華容夫人與其他二十余名妃子隨之自殺,真如歌中所預(yù)言的那樣,亂發(fā)紛披,尸骨縱橫。一場政變的破滅,連帶摧折了一群妃嬪的生命。據(jù)《后漢書·皇后紀(jì)》,漢末中平六年,董卓廢少帝為弘農(nóng)王,第二年派人逼他喝毒酒,少帝悲歌一曲以為訣別,唐姬抗袖而歌曰:

      皇天崩兮后土頹,身為帝兮命夭催。死生路異兮從此乖,奈我窮獨兮心中哀。[8]

      死生路異,生離死別,當(dāng)皇權(quán)崩頹、帝王即將殞命之時,唐姬深知隨著她所依賴之基礎(chǔ)的毀滅,必將是自我災(zāi)難的來臨。胡應(yīng)麟評此歌“意極凄慘”[9],因為它道出了唐姬發(fā)自內(nèi)心的無奈和恐懼。

      上述宮廷女性的悲劇,直接原因或為戰(zhàn)爭的失敗,或為爭奪皇室繼承權(quán)的失利,或為皇權(quán)的崩塌,但均與政治沖突緊密相連,而且除戚夫人以外,其他宮廷女性基本都沒有直接參與導(dǎo)致她們悲劇命運的政治事件。因為她們所依附的對象是君王,便注定了要承擔(dān)政治斗爭的后果。在這里,她們性別中的生理屬性和倫理屬性退居次要地位,政治屬性成為決定其命運的主要因素?!钝蛳赂琛?、《唐姬歌》等詩作,并非文人作品,皆是當(dāng)事人因直面突發(fā)事變而發(fā)為慷慨之音。清人費錫璜《漢詩總說》認(rèn)為此類作品,“皆到發(fā)憤處為詩,所以成絕調(diào),亦不論其詞之工拙,而自足感人?!保?0]這種即興抒懷、不論工拙的特點,造成了它們率真自然、慷慨愁絕的抒情風(fēng)格,而與文人創(chuàng)作的精裁密構(gòu)判然分途。

      宮廷女性政治性別特征最突出地表現(xiàn)在“和親”這一特殊的國家行為中。如上所述,家庭、部族、諸侯之間通過婚姻來鞏固雙方關(guān)系,以達(dá)成某種契盟,這樣的政治聯(lián)姻由來已久。到了漢代,隨著疆域的擴(kuò)大和外交活動的頻繁展開,漢族中央王朝為了籠絡(luò)周邊國家尤其是西北少數(shù)民族,以維護(hù)其政治利益,屢屢選擇公主,或以宗室女充任公主,帶著大量財物出嫁外藩?!稘h書·西域傳》曰:“漢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細(xì)君為公主,以妻焉?!瓰鯇O昆莫以為右夫人?!ツ昀?,語言不通,公主悲愁,自為作歌?!逼涓璞环Q為《悲愁歌》,全文如下: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yuǎn)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nèi)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xiāng)。[4]

      歌詞相當(dāng)簡單,卻真實地記錄了這位年輕公主為王朝政治的需要而青春被毀的不幸和思鄉(xiāng)難歸的沉痛心情。徐摛《胡無人行》感嘆曰:“刻楹登魯?shù)?,擁絮拭胡妝。猶將漢閨曲,誰忍奏氈房。遙憶甘泉夜,暗淚斷人腸?!保?]朱熹也因其情感的真摯與哀怨,評謂“詞極悲哀”[11],并將它輯于《楚辭后語》中。

      北魏祖叔辨《千里思》云:“細(xì)君辭漢宇,王嬙即虜衢。寂寂人徑阻,迢迢天路殊?!睗h代“和親”外嫁的宮廷女性,以王昭君的影響最大。王昭君本名王嬙,是從民間選入宮廷的宮女。《西京雜記》云:“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于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后宮第一,善應(yīng)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國,故不復(fù)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12]《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曰:“匈奴盛,請婚于漢,元帝以后宮良家子明君配焉。初,武帝以江都王建女細(xì)君為公主,嫁烏孫王昆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送明君亦然也。其造新之曲,多哀怨之聲。”[1]可見吟詠昭君出塞之怨,與細(xì)君遠(yuǎn)嫁是一脈相承的。傳為昭君自作的《昭君怨》是一首四言詩:

      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于苞桑。養(yǎng)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云,上游曲房。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抑沈,不得頡頏。雖得委食,心有徊徨。我獨伊何,改往變常。翩翩之燕,遠(yuǎn)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1]

      按照《樂府詩集》“解題”,此詩乃昭君“恨帝始不見遇”而作。詩歌以美麗的鳥兒自喻,言己離宮絕曠,壓抑心中情感,不得與君王比翼頡頏,最終只能遠(yuǎn)赴西域,離開故鄉(xiāng)和父母。盡管此詩顯然并非昭君自作,卻由此開創(chuàng)了一類感懷昭君故事的新的詩歌題材。后世《昭君怨》、《明妃怨》、《王明君》、《王昭君》、《明君詞》、《昭君嘆》等樂府詩題,皆屬此類。從西晉開始,石崇、鮑照、沈約、蕭綱、王褒、庾信、劉令嫻、陳后主,乃至唐代著名詩人盧照鄰、駱賓王、沈佺期、李白、劉長卿、白居易、李商隱等皆有此題材的作品傳世,因而在中古詩歌史上蔚成大觀。

      就六朝時期感懷昭君的二十余首詩歌而言,抒情主線集中在“悲遠(yuǎn)嫁”的視角上,其中以石崇的《王明君》為最早,也最詳盡。該詩以第一人稱,用敘事的方式代昭君抒寫心中的哀怨。從遠(yuǎn)赴邊庭到路途悲傷,再到在匈奴難以適應(yīng)的痛苦生活、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最后以“傳語后世人,遠(yuǎn)嫁難為情”作為告誡。篇中“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父子見陵辱,對之慚且驚。殺身良不易,默默以茍生。茍生亦何聊,積思常憤盈。愿假飛鴻翼,乘之以遐征”一段心理描寫,敘述昭君雖然對匈奴環(huán)境習(xí)俗非常厭惡,但無法改變,只能默默茍活,希望借助飛鴻之翼返回故鄉(xiāng),頗為細(xì)膩動人。后繼的此類詩作,也大多側(cè)重寫昭君在邊地的痛苦哀傷。其中沈約《明君詞》可為代表:

      朝發(fā)披香殿,夕濟(jì)汾陰河。于茲懷九折,自此斂雙蛾。沾妝疑湛露,繞臆狀流波。日見奔沙起,稍覺轉(zhuǎn)蓬多。胡風(fēng)犯肌骨,非直傷綺羅。銜涕試南望,關(guān)山郁嵯峨。始作陽春曲,終成苦寒歌。唯有三五夜,明月暫經(jīng)過。[1]

      詩作從辭別漢闕、遠(yuǎn)赴匈奴寫起,描述昭君面對未來惶恐的心緒,邊地黃沙彌漫、北風(fēng)刺骨的嚴(yán)酷環(huán)境,以及昭君銜涕南望故鄉(xiāng),卻關(guān)山重重,無法逾越。收束處用十五明月反襯身處異鄉(xiāng)他國,不能與親人團(tuán)圓的悲傷。他如“朝辭漢闕去,夕見胡塵飛”(庾信《王昭君》),“寒樹暗胡塵,霜樓明漢月”(張正見《明君詞》),“霜鞞旦夕驚,邊笳中夜咽”(鮑照《王昭君》),“狼山聚云暗,龍沙飛雪輕。笳吟度隴咽,笛轉(zhuǎn)出關(guān)鳴”(陳后主《昭君怨》)。大多以“胡塵”與“漢月(漢闕)”對舉,突出匈奴與家鄉(xiāng)相距遙遠(yuǎn);以霜樓、邊笳、狼山、龍沙等富有邊地特征的景物,渲染昭君遠(yuǎn)嫁后生活環(huán)境的艱難。也有少數(shù)作品,名為感懷昭君,實則借此抒發(fā)作者本人的情感,例如庾信和王褒的《明君詞》,詩中“片片紅顏落,雙雙淚眼生”、“寄書參漢使,銜涕望秦城”等描寫,顯然蘊涵著詩人飄泊北方、思念故國的身世之感。

      據(jù)《后漢書·南匈奴列傳》,昭君所嫁呼韓邪單于死后,“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fù)為后單于閼氏焉”[8]。先后成為兩代單于的妻子,這對出身漢族的昭君來說,顯然又是一次精神上的摧殘。那么造成她人生悲劇的根源在哪里呢?梁簡文帝蕭綱《明君詞》曰:“玉艷光瑤質(zhì),金鈿婉黛紅。一去蒲萄觀,長別披香宮。秋簷照漢月,愁帳入胡風(fēng)。妙工偏見詆,無由情恨通。”[1]強(qiáng)調(diào)昭君的美麗因“妙工”即毛延壽等畫師阻隔,無法讓漢元帝了解,以致得不到寵愛,最終被迫遠(yuǎn)嫁出塞。這首詩是最早將昭君之悲劇歸咎于畫工的,唐代此類詩歌尤其多,如“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李白《王昭君》)、“毛延壽畫欲通神,忍為黃金不為人。馬上琵琶行萬里,漢宮長有隔生春”(李商隱《王昭君》)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這是歷代詩人不自覺地為“天子”及其制定的和親政策開脫,努力將有意的政治設(shè)局篡改成偶然的人為事故,使造成公主幽怨的政治原因大為沖淡了。

      《后漢書·皇后紀(jì)》云:“夏﹑殷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矣。《周禮》王者立后,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女御,以備內(nèi)職焉?!保?]周代君王所擁有的妃嬪宮女已達(dá)120人之多,漢代的后宮制度則更加嚴(yán)密。《漢書·外戚傳》曰:

      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適稱皇后,妾皆稱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至武帝制婕妤、婧娥、傛華、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儀之號,凡十四等云。[4]

      帝王倚仗其至高無上的政治權(quán)力,搜羅數(shù)量眾多的女性充實后宮,以為其生殖、性欲和生活起居服務(wù),這種由來已久且頗為完備的后宮制度,不但使宮廷女性徹底喪失了個體的獨立性與人的尊嚴(yán),而且也使處于后宮的這些女性之間總是形成一種緊張和競爭的關(guān)系。她們不得不為了親寵君主,為了獲得較好的生存環(huán)境而掙扎。而在這個等級森嚴(yán)的女性群體中,宮女又是處于最底層、處境最艱難的一個階層。

      上文曾論及的李夫人,其實本來是一名普通的宮女。她“本以倡進(jìn)”(《漢書·外戚傳》),出身低微,因其“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美貌與“妙麗善舞”的技能,才得到漢武帝的親幸。而最終能擁有較高地位,并在死后得到漢武帝的緬懷,武帝死后又被尊稱為“孝武皇后”,一方面是因為她“少而蚤卒”,將青春美麗定格在武帝的內(nèi)心深處,而更重要的則是因為生了昌邑哀王,母以子貴的緣故。[4]李夫人作為完美的生殖工具和性欲對象,符合君王的全面要求,實現(xiàn)了一個宮女所能達(dá)到的最高理想,也成為后世所有宮女夢寐以求的目標(biāo)。陸厥《中山王孺子妾歌二首》其一云:“未央才人,中山孺子,一笑傾城,一顧傾市。傾城不自美,傾市復(fù)為容。愿把陵陽袖,披云望九重?!保?]庾肩吾《未央才人歌》亦曰:“從來守未央,轉(zhuǎn)欲訝春芳。朝風(fēng)凌日色,夜月奪燈光。相逢儻游豫,暫為卷衣裳?!保?8]《漢書·藝文志》錄有《詔賜中山靖王子噲及孺子妾冰、未央才人歌詩四篇》之目,原作今已失傳,陸、庾之作,大抵承原作而來。篇中才人、孺子皆為宮女,詩歌描寫了她們盼望憑借年輕美麗,得到君主垂青寵愛的迫切心情,以及嘆惋春華逝去的憂傷。事實上,歷代難以計數(shù)的宮女,像李夫人那樣的幸運者畢竟只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shù)人無法避免孤寂終生的結(jié)局。正如陸厥另一首詩作《李夫人及貴人歌》中所描寫的那樣:“寡鶴羈雌飛且止,雕梁翠壁網(wǎng)蜘蛛。洞房明月夜,對此淚如珠。”

      在君王衡量宮女的價值時,相對于等級較高的妃嬪,其政治與倫理因素要輕淡許多,而色藝成為最重要的尺度。李白《中山王孺子妾歌》中曰:“中山孺子妾,特以色見珍。雖不如延年妹,亦是當(dāng)時絕世人。”[1]可見這位中山王妾起初因其“色”而被珍愛,只是后來年齡老大,“芙蓉老秋霜,團(tuán)扇羞網(wǎng)塵”,才色衰愛弛的。青春老去的宮女或留在宮中充任雜役,或恩準(zhǔn)放回民間改嫁他人,但過慣了宮廷生活的她們很難重新融入社會。謝朓《詠邯鄣故才人嫁為廝養(yǎng)卒婦》云:“生平宮閣里,出入侍丹墀。開笥方羅縠,窺鏡比蛾眉。初別意未解,去久日生悲。憔悴不自識,嬌羞馀故姿。夢中忽仿佛,猶言承燕私。”[3]在宮廷養(yǎng)成了“方羅縠”、“比蛾眉”的生活習(xí)慣,出宮日久,盡管顏色憔悴,仍帶著做宮女時的“故姿”,不時夢想君王的寵幸。她們幾乎不可能平復(fù)曾經(jīng)的創(chuàng)傷,復(fù)雜的身世、心理的落差注定了她們后半生的焦灼與不安。而留下的宮女更加不幸,因為不僅要忍受長期的孤獨,即使在君王死后,那些無子嗣者依然要隨侍于陵園,以保持對故主的忠貞?!稑犯娂芬多挾脊适隆罚骸拔何涞圻z命諸子曰:‘吾死之后,葬于鄴之西崗上……妾與伎人,皆著銅雀臺。臺上施六尺床,下繐帳,朝晡上酒脯粻糒之屬。每月朝十五,輒向帳前作伎。’”[1]一群失去了獨立人格和選擇權(quán)力的宮女,被迫毫無尊嚴(yán)地在銅雀臺上,對著未曾愛憐過她們的君主之亡靈舞蹈歌唱,以讓君主能延續(xù)生前的尊貴與享受。銅雀臺宮女的悲慘命運引發(fā)了后世很多詩人的同情,以《銅雀臺》、《銅雀妓》、《雀臺怨》為題的詩歌多達(dá)數(shù)十篇。謝朓《銅雀妓》云:

      繐帷飄井干,樽酒若平生。郁郁西陵樹,詎聞歌吹聲。芳襟染淚跡,嬋娟空復(fù)情。玉座猶寂寞,況乃妾身輕。[1]

      魏武帝陵墓的歌吹,掩蓋不了歌者的哭泣;陪伴玉座的寂寞,緣于宮女身份的低微。后來唐人羅隱《銅雀臺》更滿懷激憤地控訴:“強(qiáng)歌強(qiáng)舞竟難勝,花落花開淚滿繒。只合當(dāng)年伴君死,免教憔悴望西陵?!?/p>

      在漢魏六朝描寫宮女的詩作中,“色藝”始終是男性敘寫者所關(guān)注的重點。蕭繹《采蓮賦》中引了一首《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來嫁汝南王;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因持薦君子,愿襲芙容裳?!保?3]又《樂府詩集》引《樂苑》曰:“《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以寵愛之甚,所以歌之?!保?]所收汝南王《碧玉歌》共三首。其一云:“碧玉破瓜時,郎為情顛倒。芙蓉陵霜榮,秋容故尚好?!逼涠疲骸氨逃裥〖遗?,不敢攀貴德。感郎千金意,慚無傾城色?!彪m文詞略有不同,但均刻意描寫“碧玉”的臉色、衣香、秋容等嬌美外貌,以及“持薦”、“破瓜”的感官享受。傳為梁武帝所作的《碧玉歌》則更為香艷:“杏梁日始照,蕙席歡未極。碧玉奉金杯,淥酒助花色?!保?]蕙席歡愛,美人淥酒,玩狎之情毫無掩飾。如果說兩漢以來,宮廷中地位低下的宮女,主要只能憑色藝獲得君王的喜愛,那么隨著東晉南朝宮妓制度的流行,大批女藝人進(jìn)入宮廷,她們既是君王的性對象,也是歌舞的表演者,卻又沒有明確和固定的妃嬪身份,她們獻(xiàn)身君王的目的,大多只是求得金錢的回報,甚至連固寵的奢望也沒有。而就男性君王而言,因為無須忌諱倫理的約束,可以盡情地消費這些臨時性宮女的“色”和“藝”,并在詩作中將其作為雅事加以鋪陳與張揚?!氨逃裆蠈m妓,出入千花林”[14],碧玉一類憑色藝取悅君王以獲利的女性,雖然在梁陳大量的宮體詩中被不斷描寫,但始終缺乏鮮明的個性和人的情感,而淪落成一個概念化、模式化的群體。

      隋煬帝《賜守宮女》曰:“我夢江都好,征遼亦偶然。但存顏色在,離別只今年。”其題下注云:“帝將幸江都,東都宮女半不隨駕,泣留帝,言遼東小國,不足煩大駕,愿擇將征之。帝意不回,因戲飛帛,題二十字賜守宮女?!保?3]其作質(zhì)木無文,然隋煬帝所透露的態(tài)度卻大可玩味。他對宮女所看重的只是“顏色”,他作此詩只是“戲飛帛”,重色藝的價值取向和戲謔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決定了宮女們在生活中是君王玩狎的對象,在詩歌中則只能是審美性的物化符號。

      [1]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蕭統(tǒng),李善.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徐陵,穆克宏點校《玉臺新詠》[M].北京:中華書局,1985.

      [4]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郭建勛.新譯尚書讀本[M].臺北:三民書局,2005.

      [6]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7]李延壽.北史[M].上海:中華書局據(jù)乾隆四年殿本??荆硎模?/p>

      [8]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9]胡應(yīng)麟.詩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0]費錫璜.漢詩總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1]朱熹.楚辭集注.楚辭后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2]葛洪.西京雜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3]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梁元帝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4]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Palace Women’s Complaints in the Poetry of Han,Wei and Six Dynasties

      GUO Jiang-xun,LIU Xia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

      Palace women in ancient China were faced with more difficulty and crisis than common women,which was embodied in many ways in the Poetry of Han,Wei and Six Dynasties.Poetry on palace women’s complaints portrays their resentment of being ignored and the cruelness of competition for the emperor’s favor.Such type of poetry originated from the story of A Jiao and Banjieyu.Poetry on making peace by marriage expresses the princess’s sadness of being married to a foreign land and ravaged their youth in the political scam.Poetry on Liu Xijun and Wang Zhaojun is precedent of such type.Yue Fu poetry like Emperor Zhong Shan commemorating his concubine,Tong Que Tower and Bi Yu Ge and palace poetry promulgate that the disadvantaged palace women are play with frivolously.In poetry,those women only play the tragic role of an aesthetic symbol.

      poetry of Han;Wei and Six Dynasties;poetry on palace women’s complaints;poetry on making peace by marriage;palace women’s destiny

      I207.22

      A

      1008—1763(2012)02—0070—05

      2011-05-10

      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魏晉南北朝詩歌之女性書寫研究”前期成果(07YB32)

      郭建勛(1954—),男,湖南漣源人,湖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文學(xué)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

      猜你喜歡
      班婕妤昭君君王
      合歡扇
      劇作家(2023年2期)2023-05-30 13:10:13
      昭君
      黃河之聲(2021年6期)2021-06-18 13:57:14
      回望班婕妤
      海峽姐妹(2021年4期)2021-04-19 03:09:08
      班婕妤,世間最具才情卻孤獨的女子
      昭君
      草原歌聲(2020年2期)2020-09-25 08:38:04
      “笑”諫君王
      姜太公釣魚
      昭君別院
      中國三峽(2016年5期)2017-01-15 13:58:51
      烽火戲諸侯
      活著就是君王
      宁武县| 和林格尔县| 宁城县| 镶黄旗| 安平县| 汶川县| 延安市| 仪征市| 云安县| 肃宁县| 新化县| 库伦旗| 舟山市| 衡阳县| 浦县| 龙川县| 左贡县| 临洮县| 平阴县| 蒙自县| 聂拉木县| 高平市| 麦盖提县| 大埔区| 威宁| 宁陕县| 石渠县| 达州市| 招远市| 宁国市| 邳州市| 博罗县| 宜都市| 东阳市| 红桥区| 封开县| 佛教| 喜德县| 财经| 偏关县| 嘉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