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新 王芳 韓樹森
口腔種植義齒修復是近年來發(fā)展較快的一種修復上下牙列缺損和缺失的固定修復方法,具有避免磨損鄰牙、美觀舒適、咀嚼效率高等優(yōu)點,為越來越多的患者所接受。自2009年3月以來,我科應用瑞士Straumann種植系統(tǒng),為92例上下牙齒缺失患者進行種植修復,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在我科行種植義齒固定修復的上下牙齒缺失患者92例,共植入158顆Straumann種植體,其中男40例,女52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40歲;其中外傷性缺失牙30例,共植入56顆種植體;單顆牙缺失42例,2顆以上牙缺失50例,共植入116顆種植體。
1.2 種植系統(tǒng) 采用瑞士Straumann(SLA)種植系統(tǒng),共植入158顆Straumann種植體。種植手術使用Straumann種植外科工具盒,種植體的類型根據(jù)患者受植區(qū)牙槽骨質情況及患者自身經(jīng)濟條件選擇,使用瑞士NOUVAG微動力系統(tǒng)MD20型種植機。
1.3 植骨材料 采用Geistlich Bio-Oss無機骨材料和Bio-Gide膠原膜,自身骨移植材料采用自體髂骨骨移植。
1.4 術前檢查 種植手術前應仔細檢查口腔內(nèi)上下牙列缺牙區(qū)牙齦組織及牙槽骨骨質情況,常規(guī)拍攝上下牙列數(shù)字化牙片、曲面斷層片檢查,伴有口腔頜面部嚴重骨缺損病例,需行上、下頜骨螺旋CT斷層掃描,了解種植術區(qū)牙槽骨骨質高度、寬度、缺損情況、相鄰牙齒牙周健康情況及上、下頜骨的解剖結構情況(如下頜導管、上頜竇底等),測量受植區(qū)垂直骨量與黏膜厚度,取石膏模型記錄并制作外科導板,進行種植位置的設計及后期修復設計。
1.5 種植手術方法 按照種植外科手術操作步驟植入術前選定的Straumann種植體,術后應用抗生素3~7 d,7 d后拆線。對于牙槽骨缺損骨量不足患者,需采用GBR技術、Onlay植骨術、垂直骨劈開術及骨擠壓術、上頜竇提升術、牙槽嵴擴增骨移植術等多種方法聯(lián)合應用。
1.6 修復方法 種植手術6周~6個月后檢查種植體愈合情況并拍攝數(shù)字化牙片、曲面斷層片檢查,確認種植體骨結合情況良好后進行烤瓷冠固定修復,垂直向骨缺損及齦緣線較高者可采用人工牙齦恢復。定期復查種植修復體使用情況等。
本組92例患者共植入158顆Straumann種植體,種植手術6周~6個月后經(jīng)X線片檢查顯示種植體頸部及種植體周圍骨組織穩(wěn)定,行固定義齒修復。經(jīng)過2個月~3年的臨床觀察,在修復后14個月有1例后牙區(qū)2顆種植體上部3顆烤瓷聯(lián)冠修復體因咬合過緊出現(xiàn)基臺螺絲松動,去除冠后重新上基臺修復;分別在修復后11、25個月時有2例后牙區(qū)2顆種植體上部3顆烤瓷聯(lián)冠修復體因咬合過緊出現(xiàn)松動,重新粘結固定。其余種植體固定修復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種植體留存率100%,患者自我感覺舒適,咀嚼和語言功能以及容貌美觀得到了較好地恢復。
3.1 Straumann牙科種植體系統(tǒng)的優(yōu)點 Straumann牙科種植體系統(tǒng)的SLA表面是大顆粒噴砂加酸蝕技術,使種植體表面有巨大的粗糙度和雙重的微細結構,種植體表面特殊的螺紋設計保證了種植體良好的初期穩(wěn)定性。愈合早期,具有骨誘導生成作用的SLA表面提高了新生成骨與種植體的結合能力[1]。幾周后,種植體將獲得良好的二期穩(wěn)定性。SLA表面加速種植體與骨結合速度,減少愈合周期,植入6周后,就能進行早期負載。
關于Straumann牙科種植體系統(tǒng)的成功率與留存率,張志勇等[2]報道5 532枚種植體7年留存率為98.36%,本文報道的病例均留存且無1例失敗,原因可能與樣本數(shù)量較少、觀察時間較短有關,近期效果滿意,遠期效果有待進一步繼續(xù)觀察。
3.2 Straumann即刻種植體臨床應用 Straumann牙科種植系統(tǒng)所有的兩段式種植體,除有禁忌證外,均可進行即刻修復,無論是在全口牙缺失還是部分牙缺失病者中。但即刻修復前提是種植體應有良好的初期穩(wěn)定性與承受一定的功能性咬合力。鄰近的種植體之間應用修復夾板連接,在無牙頜情況,至少應種4顆種植體用夾板連接。在上頜或下頜的磨牙區(qū)、單個冠修復的種植體不宜采用即刻修復、即刻負載。
即刻種植手術時特別注意采用微創(chuàng)拔牙方法,盡可能地保存牙槽骨,特別是唇頰側骨壁,盡量減少種植體與牙槽窩的間隙,要求能將種植體植入牙槽窩底下方3~5 mm,盡量選擇直徑較大的種植體以增加種植體表面積,提高種植體的初期穩(wěn)定性[3];減少植骨量,提高即刻種植的美學效果和成功率。對于根部存在病變的患牙,拔牙后應徹底刮除牙槽窩周圍的肉芽組織及其它異物,用無菌0.9%氯化鈉溶液仔細沖洗創(chuàng)口,再按照種植外科手術操作步驟植入種植體,同時要避免污染種植器械。本文選擇合適患者22例,即刻種植共植入37顆種植體,均留存且無1例失敗。
3.3 引導骨再生膜技術(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 引導骨再生膜技術采用生物材料制成的生物膜在牙齦軟組織與骨缺損之間人為地豎起一道生物屏障,阻止軟組織中成纖維細胞長入骨缺損區(qū),確保成骨過程在無成纖維細胞干擾的前提下逐漸完成,最后實現(xiàn)缺損區(qū)完全的骨修復[4]。GBR技術不僅能引導骨缺損的再生,還能使骨量增加,增加種植區(qū)局部牙槽突的高度和寬度,可在種植術前、種植同期單獨或聯(lián)合其它骨增量技術同時應用,特別在即刻種植方面有許多優(yōu)點。
Bio-Gide膠原膜是目前應用較多的可吸收性生物膜,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和自行降解等優(yōu)點,很多學者臨床實驗均證明植入Bio-Oss無機骨材料并用Bio-Gide膠原膜覆蓋,聯(lián)合修復骨缺損,可誘導新骨和牙骨質形成,骨形成速度較快,廣泛用于治療牙周病和種植中的骨缺損[5]。
本文選擇合適患者31例,共植入64顆種植體,均采用GBR技術修復,即采用Bio-Oss無機骨材料和Bio-Gide膠原膜聯(lián)合修復骨缺損,同時根據(jù)情況采用Onlay植骨術、垂直骨劈開術及骨擠壓術、上頜竇提升術、牙槽嵴擴增骨移植術等多種方法聯(lián)合應用,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3.4 創(chuàng)傷骨缺損區(qū)牙種植修復 隨著我國道路與交通工具的迅速發(fā)展,頜面部創(chuàng)傷急劇上升,同時造成上下頜骨骨折、牙槽骨骨折缺損、上下牙列缺損和缺失病例日趨增多。創(chuàng)傷造成的失牙往往導致牙槽骨高度嚴重不足,尤其上、下牙列多顆牙連續(xù)缺損和缺失、牙槽骨粉碎性骨折缺損、黏膜損傷、牙弓弧度改變,種植修復的困難和風險明顯增加,需要根據(jù)情況采用GBR技術、牙槽嵴擴增骨移植術等多種方法聯(lián)合應用。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主要采用自身骨移植材料。不會引起免疫排斥反應的患者自身的骨組織,具備良好的骨誘導性、骨引導性和成骨性,被稱為骨移植的“金標準”[6]。自身骨移植材料多采用髂骨骨移植,髂骨取骨術通常選擇髂嵴帶皮質骨的骨塊,可以修復相對較大的頜骨缺損。
本文選擇嚴重創(chuàng)傷性上下頜骨骨折、牙槽骨骨折缺損、上下牙列連續(xù)多顆牙(4顆牙以上)缺損和缺失合適患者5例,采用自身髂骨骨移植技術修復,同時根據(jù)情況聯(lián)合應用GBR技術、骨劈開術及骨擠壓術等多種方法,同期共植入14顆種植體,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基本恢復了上、下牙列牙弓弧度形態(tài),重建了上下牙列咬合關系,恢復了患者的咀嚼和語言功能以及容貌美觀,患者主觀評價滿意。
1 徐昊,趙保東.種植體表面粗糙度引導成骨細胞趨化及骨結合的效應:Straumann種植系統(tǒng)臨床應用.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3075.
2 張志勇,黃偉,賴洪昌,等.Straumann種植系統(tǒng)7年臨床應用回顧分析.上??谇会t(yī)學,2008,17:267-268.
3 李鳳,班宇.即刻種植的臨床研究新進展.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2012,28:126-127.
4 邱蔚六主編.口腔頜面外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21.
5 田智慧,陳敏,房付春,等.Bio-Oss聯(lián)合Bio-Gide治療牙周炎垂直型骨吸收的臨床療效觀察.北京口腔醫(yī)學,2012,20:92.
6 宿玉成主編.現(xiàn)代口腔種植學.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