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靜茹
(河北省優(yōu)撫醫(yī)院西藥房,河北 石家莊 050051)
脫水亦稱失水,是機體攝水過少或失水過多,超出機體生理調節(jié)能力時所致的體液容量缺乏(首先為細胞外液減少)的一種病理現(xiàn)象。兒童新陳代謝較成人快,但水電平衡調節(jié)能力差,所以更容易發(fā)生脫水,需要進行液體療法,筆者就液體療法常用藥物總結如下。
可補充由呼吸、皮膚蒸發(fā)及排尿所丟失的水分,糾正體液高滲狀態(tài),但不能補充體液丟失,包括飲用水及葡萄糖注射液。5%及10%葡萄糖注射液是臨床常用的非電解質液,5%葡萄糖注射液接近血漿滲透壓,靜脈滴注時不破壞紅細胞,葡萄糖在體內迅速被代謝,產(chǎn)生熱量和二氧化碳,或轉變成糖原儲存于肝臟、肌肉細胞內;10%葡萄糖注射液可提供更多熱量,滲透壓比5%葡萄糖注射液高1倍,需緩慢靜脈滴注,可迅速被血液稀釋及代謝。
可補充體液丟失,糾正體液低滲狀態(tài)及酸堿失衡(含鉀溶液可糾正低血鉀),但不能補充由呼吸、皮膚蒸發(fā)及排尿所丟失的水分。
2.1 氯化鈉注射液及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 臨床常用于急性嘔吐引起的脫水酸中毒及遷延性嘔吐所致的低氯性堿中毒,滲透濃度與體液接近,但氯離子濃度比正常血漿的氯離子濃度高,不利于代謝性酸中毒的糾正,尤其嬰幼兒腎臟排泄氯離子能力較差,大量靜脈滴注時容易引起高氯性代謝性酸中毒。
2.2 復方氯化鈉注射液 即Ringer液,為含鈉、鉀、鈣、氯的等滲溶液,滲透濃度與氯化鈉注射液接近,同樣不利于糾正代謝性酸中毒,且溶液中含有鈣離子,與抗凝藥物混合可致血液凝固,故輸血時不宜使用。
2.3 氯化鈉乳酸鈉注射液(2∶1溶液) 由2份0.9% 氯化鈉注射液和1份1/6 moL乳酸鈉或1.4%碳酸氫鈉配制而成,滲透濃度同0.9% 氯化鈉注射液,氯離子濃度與血漿一致,且含碳酸氫根,濃度明顯高于血漿,可提供堿儲備,糾正酸中毒。
2.4 達羅液及改良達羅液 為含鉀、鈉的等滲液。達羅液的配方為:0.9%氯化鈉注射液450 mL,1 moL乳酸鈉溶液54 mL(或5%碳酸氫鈉90 mL),15%氯化鈉17.5 mL,加5%~10%葡萄糖注射液至1 L。改良達羅液的配方為:0.9% 氯化鈉注射液415 mL,1 moL乳酸鈉溶液54 mL(或5%碳酸氫鈉90 mL),15%氯化鉀20 mL,加5% ~10%葡萄糖注射液至1 L。改良達羅液含鉀略高,臨床較常用,除能補充累積損失、糾正脫水外,主要用于糾正或防止低鉀血癥。為避免靜脈滴注時引起高血鉀、心臟驟停,應首先采用不含鉀的電解質溶液擴充血容量,待腎臟功能恢復,患兒排尿后,緩慢靜脈滴注達羅液及改良達羅液繼續(xù)糾正脫水。
2.5 1.4%碳酸氫鈉溶液及1/6 moL乳酸鈉注射液 均為等滲堿性含鈉液,能增加體液堿儲備,中和氫離子,糾正代謝性酸中毒。
2.6 3.64%三羥甲基氨基甲烷 針劑為7.28%溶液,稀釋1倍后成為3.64%溶液(即等滲溶液)后才能緩慢靜脈滴注。為有機氨基酸,能進入細胞內與氫離子中和,對呼吸性及代謝性酸中毒均有效,且不含鈉,不增加體內鈉負荷。但藥物堿性度高,刺激性強,不適合小血管內注射,滲漏至皮下可引起皮下組織壞死,目前兒科應用較少。
除嚴重脫水、休克或低滲脫水患兒,應首先采用等滲含鈉液體快速靜脈輸入,以迅速補充血容量、恢復腎臟循環(huán),臨床常使用等滲電解質液的稀釋液,既能補充體液的累積損失,又能補充由呼吸、皮膚蒸發(fā)及排尿所丟失的水分,有利于腎臟對水、電解質平衡的調節(jié),以及及時排出體內堆積的酸性代謝產(chǎn)物,同時防止發(fā)生高血鉀。常用的為3∶4∶2溶液(由3份5% ~10%葡萄糖注射、4份0.9%氯化鈉注射液、2份1/6 moL乳酸鈉或1.4%碳酸氫鈉溶液組成)、3∶2∶1溶液(由 3份 5% ~10%葡萄糖注射、2份 0.9%氯化鈉注射液、1份1/6 moL乳酸鈉或1.4%碳酸氫鈉溶液組成)、口服補液鹽(氯化鈉3.5 g,碳酸氫鈉2.5 g,氯化鉀1.5 g,無水葡萄糖20 g,用飲用水稀釋至1 L口服)、生理維持液(由5% ~10%葡萄糖注射800 mL、0.9% 氯化鈉注射液200 mL、氯化鉀1.5 g組成)。
3%氯化鈉注射液主要用于治療低鈉血癥,5%及10%氯化鈉注射液便于攜帶,多用于配置不同濃度的氯化鈉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