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自我”與“他人”
      ——薩特的人際關系異化論及其啟示

      2012-04-11 23:20:03陳慧平
      黑龍江社會科學 2012年4期
      關鍵詞:對象化第三者自我

      陳慧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北京100732)

      “自我”與“他人”
      ——薩特的人際關系異化論及其啟示

      陳慧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北京100732)

      “他人是自我的地獄”貫穿于薩特思想發(fā)展過程的始終。在后期的著作《辯證理性批判》中,薩特把匱乏作為人際關系異化的物質起源,把意識的投射性作為人際關系異化的心理基礎,對“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異化關系做了進一步的分析,并企圖通過“第三者”的設定來超越“他人即地獄”的困境。雖然這一“超越設定”本身存在問題,但薩特的人際關系異化論有其深刻之處,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薩特;自我;他人;辯證理性批判;人際關系異化

      存在主義關注個體人的感受和生存境況,早期的薩特認為每一個“自我”都是孤立而神秘的實體,是不可通約的存在,但是“自我”在世界中卻總是受制于外部環(huán)境,總是要同“他人”打交道,并在這一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喪失個性的獨立和尊嚴,遭遇異化的命運,對“自我”來說,“他人”即地獄。到了后期,薩特的思想有所轉變,他試圖接受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并把目光從“自我”轉向了群體,希望通過群體的實踐獲得個體的解放。

      一、匱乏:人際關系異化的物質起源

      神圣的“自我”為什么不能總是被當做目的?人與人之間為什么不能總是友愛、團結?人際關系為什么總是會被“異化”?薩特在《辯證理性批判》中對這些問題的追問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存在主義的語境,而是上升到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語境中。他認識到,人際關系的異化是在物質實踐中發(fā)生的:其一,物質實踐的發(fā)端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外部環(huán)境,對有意志的人來說,這本身就具有異化的性質;其二,人在實踐過程中必然要從事對象化活動,要根據工具的特點組織人力,這同樣會導致人的某種“不由自主”的異化;其三,人從事實踐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生存和發(fā)展所需要的物質產品,而從歷史上看,人類的物質產品總是匱乏的,即不能完全滿足所有人的需要,這就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性異化關系。這三層關系層層遞進,從最直接的基礎上看,可以說匱乏是人際關系的物質起源。

      在《辯證理性批判》中,薩特提及馬克思與黑格爾的“異化”之不同:“馬克思主義含義的異化是同剝削一起開始的,黑格爾把異化變成任何對象化的固定特點。我們是否要回到黑格爾?既要又不要。必須認識到,作為整體化的實踐同作為惰性物的原初關系,迫使人在非自身的環(huán)境中對象化,并把一種無機的整體展現為對象化的實在……毫無疑問,人只要不是作為生命的簡單再現,而是作為不斷活動的生命體,他就會在對象化的世界中被異化;被作為惰性、被對象化,并因惰性而存在,實際上,他是一個非人(non-homme),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反人(contre-homme)?!保?]227可以看出,薩特是在廣義上使用異化,在論述人與人的關系時,他回到了黑格爾,把異化理解成為人際關系的普遍形式。按照薩特的觀點,人只要不是像動物一樣簡單地再現自身的生命,人的實踐只要受制于物質環(huán)境,是在物質環(huán)境中的對象化活動,在實踐中形成的人際關系就必然要遭受異化的命運,因為異化會通過物而傳遞到人。通過物而傳遞到人的異化以匱乏為作用機制。世界由無數個人組成,從每個人的角度看,世界是為他存在,但世界上的自然資源和產品(物質的、精神的)并不是均勻地分給每個人,“不平等”在外觀上成為人類持續(xù)不斷的實踐的特征。物的匱乏帶來了人與人關系的排斥性,每個個體都是潛在的被敵視對象?!懊總€人的自然存在被匱乏界定為同時對另一個人甚至對每一個人經常性非存在的威脅?!保?]129匱乏決定了人不可能完全從“人性”出發(fā)對待他人。抽象的人性并不存在,人與人之間的互相認知建立在社會認知的基礎上,人與人的多元依附關系在一種膠質狀態(tài)中保持為一個“社會”,并貫穿著異化特征。薩特指出,人們?yōu)榱顺洚敳倏v者而先操縱自己。起初操縱只是對待“他人”的技術,最后變成了自身異化的普遍規(guī)律。總之,為了應付環(huán)境,需要人與人的團結與合作,但根本性的匱乏又決定了人與人之間存在著非人性的異化。在薩特看來,所謂異化關系就是不由人自主的外在性關系,人與人之間必然處于外在性關系中,因為“匱乏作為所有人同物質的單一關系,最終變成物質環(huán)境的一種客觀社會結構。而每個人都使這種結構內在化,他同他人的關系由于來自物質,所以是一種外在性關系?!保?]131

      薩特認為傳統(tǒng)哲學下的二元對立的道德觀本身就是匱乏的產物,善惡對立論的“惰性道德觀”包含了“一種受難的距離、一種被體驗的無能,以及建立在匱乏之上的命運,總之,是惰性的物質環(huán)境對人進行的實實在在的控制”[1]134。薩特認為,從古至今,匱乏引起的沖突有兩種表現方式,一種滲透于一般性的對立斗爭的生活中,一種通過極端化的暴力手段來表現。人類實踐中的對立已經超越了匱乏本身而成為“實體化惰性”,這種惰性已成為實踐的一般結構,它始終伴隨著人類,它甚至在摧毀后也能獲得再生。

      在物質及其匱乏的制約下,異化甚至表現在個體與群體的關系上。人群的不同組織表面看來是人們在實踐中的自覺創(chuàng)造,實際上它是在實踐——惰性場域內、在已給定條件下的被動適應。薩特尖銳地指出,在社會生活中,獨立的個體也是不存在的,除非這種獨立是為社會所需的?!叭藘H僅在特定的環(huán)境和社會條件下才作為人而存在”[1]97-98。說到底,個人與群體的關系是物的制約的結果,為使群體的實踐正常運行,就要在功能上來限制個體。功能對個體而言是限制性異化,功能一旦確定,就不可能輕易變更。

      二、意識的投射性:人際關系異化的心理基礎

      人與人的關系“異化”不能離開人的主觀體驗,人的實踐是心理、意識伴隨下的活動。在《辯證理性批判》中,薩特發(fā)揮了前期意識論哲學的長處,進一步分析了“異化”的心理基礎。

      意識的投射性是人際關系異化的心理基礎,這首先來源于對“他人”的哲學考察。所謂人與人的關系不外乎人群中“你”、“我”、“他”的關系,對“我”而言,“你”與“他”都是異于我的“他人”。在《辯證理性批判》中,薩特有一句濃縮性的話:“人是一個通過他人為了他人的他人存在?!保?]670“他人”通過“我”的意識來折射,而折射總是相互的。沒有我就沒有他人,沒有他人也就沒有我?!拔覀兊纳眢w,其特性即本質上是被他人認識的:我認識的東西就是他人的身體,而我關于我的身體所知道的主要來自他人認識它的方式,就像他人用來看我的方式?!保?]我的身體的本性把我推向他人的存在和我的為他人的存在。有身體就有相應的意識:我對自己的意識是與我對他人的意識,特別是與他人對我的意識相聯系的。只有認識到他人之將我認做客體,我才會真正認識到我是主體。確切地說,當且僅當我認識到我是為他人而存在的,我才在自我意識的水平上為我自己而存在。

      薩特考察了胡塞爾、黑格爾和海德格爾關于他人的理論:(1)在胡塞爾的現象學還原法則之下,他人不僅作為空間經驗而顯現,而且作為時間統(tǒng)一體的恒常條件而對這世界在場。意向性投射消解了外在的他人觀。實際上,我的經驗自我并不比他人的自我更可靠,然而胡塞爾在意向性理論中還是保留了一個主體,它不同于他人的自我。他人的存在和我的存在之間建立的唯一的聯系,是認識的聯系,而不是存在的聯系。(2)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闡述的自我意識有三個環(huán)節(jié),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意識擁有一個對象,自我意識分裂為二,只有在雙方相互承認的條件下,才有自我意識的運動,在這一運動中,每一方都試圖消滅對方,自我意識發(fā)展到主奴關系階段。獨立的、自為的存在的一方是主人,依賴的一方是奴隸,但奴隸在他自身發(fā)展的過程中過渡到他的反面。他成為自己返回到自己的意識,并且具有了獨立性。主奴關系理論的深刻之處在于:我是依賴他人的,不是“我”和“我的意識”決定了他人的存在,而是他人的存在使“我”和“我的意識”成為可能。薩特認為黑格爾的他人理論仍然存在問題,首先,黑格爾過于樂觀,他認為各種意識通過他人對我的認識并通過我對他人的認識能夠實現一種客觀的統(tǒng)一,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他人作為對象與我作為主體之間沒有任何共同的尺度。其次,在本體論上,黑格爾是站在大全的立場上來考察他人問題。他把自己的意識確立在所有的意識之外,但“大全視角”是不合法的、虛妄的。我和他人的關系仍然是認識與認識的關系。(3)海德格爾認識到我和他人的關系是本體論的,在《存在與時間》中他提出了“共在”的概念,指出我的此在和他人的此在之間的關系是本體論的關系,諸種“此在”在存在中互相依賴。但薩特看來,共在中的“共”是虛假的,薩特認為對“他人”的這種理解是空間的、外在的,失去了時間性與運動性,海德格爾的共在所依靠的本體論基礎也和康德的抽象主體觀相似,沒有達到真正的本體論,共在不是靜態(tài)的,它要以時間性的“朝向……”為前提,因為自為作為自在的虛無化被時間化為“向……流逝”。

      薩特對“他人”的理解有以下幾個要點:(1)“他人之在”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結構,是始源性的。(2)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是存在與存在之間(或稱為本體論)的關系,而不是認識與認識(或稱為認識論)的關系。(3)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是動態(tài)的雙向否定,與時間性的流逝結構一致,而非空間的、靜態(tài)的“共在”。在辯證運動中,他人規(guī)定(否定)我,我又規(guī)定(否定)他人。(4)他人不是我的經驗中的一個經驗現象,而是在根本上能夠推向一切可能經驗之外的現象。他人之在的本體結構決定了“我”和“他人”之間體現為對立和沖突的關系。這種對立和沖突滲透于日常生活中的人與人關系的底蘊,相互獨立的意識與意識間的困擾與不適存在于一切人類關系之中。世界是一,也是多,人與人存在于一個共同的世界,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世界。在從我的視角出發(fā),以“我”為中心的世界里,我是主體,“他人”是客體,但在從“他人”視角出發(fā),以“他人”為中心的世界里,“他人”是主體,我是客體。視角與視角之間,或者說意識與意識之間的沖突是難免的。我不能成為他人,他人也不能成為我,出于維持自己主體性的本能,我把他人當做隨自己的意向轉移的對象,他人也把我當做隨他的意向轉移的對象,意識中的“主奴關系”結構使沖突和異化成為人際關系的本質。

      三、第三者:人際關系異化的“超越設定”

      外部的物質匱乏與內在的意識投射為人際關系布下了異化的羅網,這一羅網似乎無法突破。然而在社會實踐中,人與人之間同時又存在著相互依存、信任、合作的一面,即使良好的人際關系總是伴隨著異化的陰影,沖突和對抗從來沒有退出歷史的舞臺,人們也仍然期盼在未來的社會中能夠克服人際關系的異化,每個人都能成為自由獨立的主體,人與人的交往充滿著和諧的人性光輝。薩特作為一個人文知識分子,無疑更加強烈地渴望使人際關系擺脫異化,獲得解放,在《辯證理性批判》中,他提出了一個“第三者”的概念,試圖使這一概念發(fā)揮統(tǒng)一體的作用,從而以超越的方式解決“自我”與“他人”的沖突。

      把“第三者”作為解決人際關系異化困境的“超越設定”,薩特的出發(fā)點實際上仍然是意識論的哲學框架。由于“自我”只能遇到“他人”,卻不能隨意構成他人,每一個“他人”都具有不可還原的性質,要克服“他人”之于自我的異在性,只有在第三者的注視下,“自我”與“他人”同為客體,同為客體的“自我”和“他人”事實上已經構成了一個新的共同體,他們的“同為客體”相當于“同為主體”。在第三者的注視下,“自我”與“他人”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共同的敵人,這是確?!白晕摇焙汀八恕眻F結起來的兩個要素??梢?,第三者相當于一個意識上的超越者,由這個第三者發(fā)揮“超越之眼”的作用,在這個超越之眼的作用下,“自我”與“他人”不再作為對立的子系統(tǒng),而是融合為一個大系統(tǒng),相互依存。如此一來,人與人的對立和沖突也就有了緩和、協(xié)調的可能。

      第三者的“超越之眼”是否是“上帝之目”?薩特多次強調第三者的統(tǒng)一不是先驗的,第三者是群體中的每個人,第三者意識的統(tǒng)一發(fā)生于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發(fā)生在經驗層面上。“第三者在他的實踐中從物質的意義和指稱出發(fā),把關系中的每個人統(tǒng)一為一種達到某些目的的工具”[1]366。第三者也不是固定的某些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而且必然會成為第三者,在人類關系中,中介總是相互的。第三者根據自己的意識來統(tǒng)一外界的時候并不是作為“全知者”,而是作為“無知者”。注視和理解的基礎是一種本體論的、向著未來的超越運動,我的注視是“朝向……”,他們的行為也是“朝向……”,在我的個人感知中,他們在宇宙中作為一個整體而統(tǒng)一起來,盡管其中的每一個與另一個存在潛在的對立結構。

      發(fā)揮統(tǒng)一作用的第三者是對多元復合性實踐過程的統(tǒng)一,同時也是對多元復合性實踐過程的超越,因為無論注視者還是被注視者都處于不斷進行的實踐過程中,都受無處不在的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同時又不斷超越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注視的對象是動態(tài)的、多元的,注視者也是動態(tài)的、多元的,被第三者的“眼睛”所注視的每個人都會與第三者發(fā)生關系,對于一起執(zhí)行某項任務的兩個人來說,每個人都根據對方的行為來改變自己的行為,每個人在將他人的身體變?yōu)樽约旱墓ぞ邥r也將自己的身體變?yōu)樗说墓ぞ?,每個人都預測他人的身體動向并以此作為實踐手段同自己的運動一體化。但這種相互關系依靠動態(tài)的物質環(huán)境,即工具的性質、工廠的結構、需要做的工作、要使用的物品等來決定,并由一個第三者通過客體的中介來選定。第三者的動態(tài)統(tǒng)一作為規(guī)則記錄在實踐過程中。在物的制約下,第三者就是“客體我們”中的每個人。第三者的存在也意味著群體中的人際關系不是“我”與“他人”的二元關系,而是三元關系,薩特認為“把群體看做一種二元關系,這是迄今為止許多社會學家的共同錯誤”[1]374。群體的每個成員都是第三者,因此第三者的關系在群體的實踐環(huán)境中是中介相互性的人類關系,它既是第三者之間的群體中介,又是群體和其他第三者之間的每個第三者的中介。即使當人面對面的時候,他們的相互性關系也是通過第三者的中介而實現的,只是這種相互性在通過中介的同時立即脫離中介并關閉自身。

      薩特提出的“第三者”真的能夠解決人際關系的異化嗎?這是令人懷疑的。按照薩特的說法,第三者只是群體的一分子,群體是制約他行為的結構,第三者與群體的這種關系決定了他不可能對群體進行真正的統(tǒng)一,從而也不可能對群體中的每個“自我”與“他人”進行真正統(tǒng)一。除了第三者的“超越之眼”是“上帝之目”,否則它的注視和統(tǒng)一永遠存在缺口,如此一來,設定一個執(zhí)行意識統(tǒng)一作用的第三者在邏輯上難以成立。

      四、薩特人際關系異化論的幾點啟示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心理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在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的今天,協(xié)調和改善人與人的關系更是具有重要的意義。從薩特的人際關系異化論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1.深入反思抽象人性論,慎用“異化”概念

      薩特的人際關系論有一個根本性的前提,即設定了一個“理想的人性”,并用這個理想的人性來衡量現實的人際交往狀況,從而得出不同于馬克思也不同于黑格爾的“異化”判斷,這里包含著一個抽象的人性論。馬克思強調:“對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費爾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須由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fā)展的科學來代替?!保?]從抽象的人性論出發(fā)容易陷入兩種誤區(qū):其一是用抽象的人性論來觀照現實,因為人際關系的陰暗面而消極悲觀,玩世不恭;其二是用抽象的人性論來改造社會,憑借主觀意志行事,結果往往不是改變而是加重了人際關系的異化。

      異化并非一個清楚明白的概念,在這一概念的使用過程中存在著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相混淆的情況。從現象上看,人只能在物的制約中存在,只能從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對象化活動,如果對象化即是異化,那么,異化不是后發(fā)于人,而是與人的存在同時存在。只是這種意義上的異化已經失去了人們賦予它的價值批判意義,這就提醒我們謹慎使用“異化”,避免因詞語使用不當帶來的理論困境和實踐誤區(qū)。

      2.從物質根源上解決人際關系的矛盾,使社會的物質財富充分涌流

      薩特在《辯證理性批判》中從社會物質實踐層面來探討人際關系的狀況,他從物質根源上探討人際關系的路徑是正確的,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總體上不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社會需求與供給的矛盾、物質的匱乏仍然存在,這些都是人際關系不協(xié)調的現實基礎。為了構建和諧社會,就需要依托于科學技術,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通過經濟體制改革釋放生產力,使社會的物質財富充分涌流,為和諧的人際關系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3.從心理基礎入手解決人際關系的沖突

      薩特對“自我”與“他人”的意識結構的分析細微而深刻,從一個側面說明人際關系的沖突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人的心理上。從我國的現實生活看,經濟增長不僅會用某一速度改善著人們的物質福利,同時還會以更高的速度增加著人們的社會挫折感。因此有必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

      4.把“超越設定”落實到具體實踐中,用發(fā)展的方式解決前進中的問題

      薩特從意識論哲學出發(fā),設定了一個“第三者”作為解決人際沖突的方法,這在邏輯上是有問題的,但薩特的這個“第三者”又不完全在意識論范圍之內,第三者的“朝向……”的多元復合結構與時間和實踐息息相關??梢哉f,“第三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富有時間內涵的實踐性概念。如果去除薩特的意識論外殼,把“第三者”這一超越設定落實到具體實踐中,那么,在哲學層面上就可以得出結論:一勞永逸的人際和諧是沒有的,要用發(fā)展的方式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通過提升實踐的層次和豐富實踐的內涵,使人際關系的矛盾和沖突可以不斷地獲得動態(tài)的解決。

      [1]Jean·Paul Sartre.Critique of Dialectical Reason[M].Translated by Sheridan·Smith.Wisconsin :NLB,1976.

      [2]薩特.存在與虛無[M].陳宣良,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28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34.

      B1

      A

      1007-4937(2012)04-0011-04

      2012-01-20

      陳慧平(1969-),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副研究員,哲學博士,從事國外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科技與人文研究。

      〔責任編輯:姜昱子〕

      猜你喜歡
      對象化第三者自我
      對象化的思想:人類生活中的信息
      “非對象化”及其人本價值
      把婚姻逼上絕境的,絕不是第三者
      海峽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45
      論對象化及人之存在
      真實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5:20:56
      探討私小說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與自我
      成長中的“自我”
      電影評介(2016年12期)2016-08-23 21:53:01
      對京劇表演對象化思維的反思
      第三者
      四子王旗| 布尔津县| 宝鸡市| 德化县| 垣曲县| 拜泉县| 石渠县| 阿勒泰市| 洛隆县| 宽城| 叶城县| 福海县| 临汾市| 大庆市| 廊坊市| 彭山县| 神池县| 门源| 买车| 抚顺县| 辉县市| 佳木斯市| 巴彦县| 无极县| 南木林县| 县级市| 平顶山市| 休宁县| 河曲县| 招远市| 岢岚县| 东山县| 夏河县| 黄冈市| 姜堰市| 承德县| 孟州市| 泾川县| 连云港市| 邹城市| 巴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