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蓮
(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7)
2009年,我國航天事業(yè)的奠基人,享譽海內外杰出的科學家錢學森逝世后,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聯(lián)合《新安晚報》給時任教育部的部長及全國教育界發(fā)出一封公開信:“人們在緬懷和追思中,不時會被錢老提出的一個問題所震撼——‘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上個世紀,英國生化學家李約瑟在其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也曾提出了著名的難題:“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頓這樣的偉大人物都是歐洲人,而不是中國人呢?為什么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只產生在歐洲呢?”這被稱為“李約瑟難題”?!板X學森之問”與“李約瑟難題”是從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同一問題:中國在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曾遙遙領先于世界,歐洲能從中世紀的千年落后背景下創(chuàng)建近現(xiàn)代科技,為何近代落后的中國不能急起直追,培養(yǎng)出自主創(chuàng)新型杰出人才,再度成為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強國呢?特別是迄今為止已有八位華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但無一人為中國本土的華人,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北大教授詹克明在分析中國未獲諾貝爾獎的原因時認為,從素質上比,中國科學家與外國科學家的差距并不明顯,明顯的只是所處的科學環(huán)境與科學土壤。移居美國的華人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等獲諾貝爾獎就是證明。是什么影響了我們的科學環(huán)境與科學土壤,以使“境內為枳,過海為橘”?為什么我們培養(yǎng)不出杰出的科技人才,以致迄今與諾貝爾獎無緣?一些學者從經濟基礎、政治制度、資源因素、地理環(huán)境、市場化等不同角度來破解這一問題。本文試圖從思想、文化的層面來思考和分析影響中國科技發(fā)展的因素。
(一)語言文字的影響
語言文字與文化密不可分,對文化具有重大的影響作用。世界上有幾千種文字,從基本單位記錄的語言單位來看主要分為三類:記錄音素的音素文字,如英文;記錄音節(jié)的音節(jié)文字,如日文的假名;記錄語素的語素文字,如漢字。音素文字和音節(jié)文字合起來叫做表音文字,也叫拼音文字。表音文字的基本單位是字母,語素文字的基本單位是字。漢字是語素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漢字最初是根據(jù)事物的形態(tài)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字,契刻的甲骨文和鑄模的金文還是象形字,經過大篆、小篆、隸書的演變,基本喪失了圖畫形狀,楷書誕生后,漢字在形體上確立了由基本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也稱為“方塊字”。經過幾千年的演變,漢字由原來的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變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體系屬于表意文字,即通過筆畫的勾勒,就能概括它所代表的事物的含義。漢字不需要通過詞的內部形態(tài)變化來表達語法作用,只要關鍵詞語在意義上搭配得攏,就能言簡意賅地達到交際目的。漢字為獨體字,書寫均勻,一字一音,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于一體的特性。漢字的這些特征使?jié)h字具有其他文字無以能比的靈活性,意合性和簡約性,給以人美的享受,引起人們美妙的聯(lián)想。而且從使用角度而言,漢字能設計出各種版式,具有其他文字所不能比擬的審美性和趣味性,尤適用于各種視覺上的文字游戲。如漢時蘇伯玉之妻所作盤中詩,將詩寫于盤中,從盤中央起句,一點點往外讀,回環(huán)盤旋而至于四角。北朝前秦女詩人蘇蕙作《璇璣詩》,以五色絲線織成《璇璣圖》。這首詩共有841個字,縱橫各二十九字,方陣縱、橫、斜、交互、正、反讀或退一字、選一字讀均可成詩,詩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有人說可以讀出幾千首詩。類似的文字游戲和中國語言文字有關,西方文字是根本做不到的。
西方文字來源于古拉丁文字,屬于拼音文字中的音素文字。音素文字的基本單位——字母只有幾十個。例如,英文字母有26個,德文字母有27個,俄文字母有33個。每個字母有確定的音值而沒有意義,書寫時需按照字母的音值把詞的發(fā)音記下來組成長短不均的書面文字。西方拼音文字需要借助詞的內部變化表達語法作用,書寫必須留有空間,否則會混亂不堪。因此, 拼音文字的文字游戲遠不如漢語豐富,使用的趣味性和審美性也大為遜色。使用拼音文字語言國家的人不喜歡填詞賦詩行酒令,更不善于猜燈謎、對對子的文字游戲,于是只好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科學游戲之中。比如意大利的達·芬奇,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師、科學巨匠、工程師和發(fā)明家,而如果他生長在中國,很可能會成為一個在自己的畫上題詩的藝術家和一個了不起的書法家。再則,相較于拉丁語系的西方文字,中國的表意文字缺少邏輯性,中國的古文字系統(tǒng)尤難以對科學的描述做出準確的定義和演繹,這嚴重阻礙了科學氛圍的形成和科學技術的傳播與發(fā)展。因此,雖然中國古代也產生過做出很大貢獻的科學家,但他們受人尊敬的程度遠不及文人。這說明科學思想在中國這塊古老土地上扎根和探求不夠,科學土壤和科學環(huán)境不盡如人意。不得不承認,科學在西方擁有更好的群眾基礎和文化氛圍。
(二)哲學理念的影響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印度哲學并稱世界三大哲學體系,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以儒、釋、道為主干,具有豐富的內容。其中儒家思想是主流,佛家和道家思想只有一部分人了解和信仰,并在一定程度上也兼有儒家思想。因此中國人的哲學理念基本上以儒家思想為代表,而最為重要、浸潤至國人骨髓、對人們的言行起著指導作用的理念主要有四種:
一是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哲理的陰陽五行思想,它是傳統(tǒng)文化各個領域共同的哲學根據(jù)。主要是以《太極圖》的模式形象地表明一切事物陰陽并存、對立統(tǒng)一,用陰陽兩種對立的力量此消彼長來解釋自然界的運動變化;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來說明世界的起源和多樣性的統(tǒng)一。在陰陽五行思想指導下,中國人習慣用陰陽交替、五行相生相克模式探討人、事、物間的生克關系,善于“由小見大,見微知著”, 講究為人處世以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積極心態(tài)辯證地看問題,認同事物的相對性和向對立面轉化的必然性。
二是解釋大自然與人類社會關系的天人合一理念,主要認為宇宙是一個整體,人是天地萬物中的一部分,人類社會在大自然中生成并發(fā)展,人與自然相類相通。由此強化人道和天道合一,人道要以天道為準則,人要適應尊重自然,事事處處要“順應天時”,順從天地的發(fā)展。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本精神中最根本的一條,體現(xiàn)了中國人辯證地認識人與自然的整體關系的文化思考。
三是指導解決社會問題的中和中庸理念,主要是尊重和正確認識事物的多樣性,差異性,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追求和諧;通過中庸的方式和手段實現(xiàn)萬事萬物的多樣性統(tǒng)一和復雜的平衡。中國人以“和”為萬物興盛的根本,以中庸為實現(xiàn)和諧的根本之道,講究不偏不倚,強調做人的藝術和處事的方法。
四是指導如何對待自身的修身克己理念,主要是以修身為本,對人自身進行塑造,正確處理好人與自我的關系,實現(xiàn)人生價值;通過“內省”、“慎獨”、立志有恒等方法努力求仁克己,磨礪自我,克服自私自利之心,培養(yǎng)恢宏的氣度,修煉真、善、美的品格。
從歷史上看,對中國影響最為深遠的哲學流派主要是儒、道、法、墨四家。儒家哲學充滿了人類社會世俗理性和道德實踐精神,思考的都是關于人生的問題、人與人的關系問題和人與社會的問題。儒家文化至今影響最深的是“學而優(yōu)則仕”,讀書做官,治國平天下。1300多年的科舉制,使得讀書做官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中國社會的“精英集團”,全國的知識分子的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如何考官和如何當官,使官場文化主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
道家是中國哲學中惟一側重于探討宇宙觀、人生觀問題的哲學流派。它提出了“道”的概念并進行了論證,認為“道”是世間萬物的終極本質或者自然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總是向自身的反面發(fā)展的規(guī)律。道家思想充滿了辯證法的光輝,將這種思想推廣到人生觀上的時候,一方面展現(xiàn)了人們對自由境界的向往,另一方面也導致了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傾向。道家的思想與儒家的理論互補而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主干。兩漢時期,儒家學說經過新的整合取得了思想上的統(tǒng)治地位,而道家學說則成為影響中國最大的非正統(tǒng)思想。
法家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論和樸素唯物主義哲學體系,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君主制國家就是按照法家的理想建立起來的。但法家宣揚的絲毫不加掩飾的君權專制、惟法是尊而不分貴賤親疏的非道德主義主張,不適合于中國后來的宗法社會現(xiàn)實,故在秦亡以后趨于瓦解,但其倡導的刑罰、法治等合理思想被保留在了儒家思想體系中。
墨家在先秦時與儒家并稱兩大“顯學”。墨家學說對哲學的主要貢獻是認識論,是中國惟一自覺講求邏輯學和認識論的學派,是中國古代罕見的對自然科學研究感興趣的一個哲學流派,但因漢代統(tǒng)治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成絕學,其傳承亦絕。這使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先天缺失嚴密的邏輯體系,不能上升到理論層面。缺乏系統(tǒng)理論和基礎學科支撐的科學技術只能停留在經驗技術的層次,體現(xiàn)出工匠文明的特征。這是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綜上分析,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不是以研究本體論和認識論為主,而以人生哲學為核心,強調天人合一,追求天人和諧。中國哲學具有明顯的實用主義特征,與政治倫理緊密聯(lián)系,重視現(xiàn)實的人生,崇尚中和中庸。中國哲學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精神和無神論傳統(tǒng),富于辯證法思想,講求對立統(tǒng)一,強調事物發(fā)展變化的連續(xù)性與合理性。中國哲學總體上不像西方那樣以自然為認識對象,而是把自然人化,或者把人自然化,以人倫推天道,以人事推天理,使思維對象指向自身而非自然。因此中國自然哲學的主要動力不像西方那樣向外發(fā)現(xiàn)和尋找宇宙秩序的規(guī)律,而是在系統(tǒng)內尋找有機聯(lián)系,從而導致中國對自然和諧與自然變化有深邃的哲學理解。
(三)思維方式的影響
中西方文字和哲學的差異也導致了中西方思維的差異。中國文字的靈魂是表意符和聲符并用文字,體現(xiàn)出典型的整體性思維。中國哲學把天地、宇宙、自然、社會、人生視為一體,具體的認識路徑是從總體的直觀到經驗到直覺,依靠體驗、證悟等方式從總體上把握對象,通過類比聯(lián)想對客體進行抽象,尋求其普遍性,具有鮮明的直覺經驗性整體特征。這與西方字母文字體現(xiàn)出典型的線性思維和西方哲學導致的解析思維有著根本的不同。西方人的思維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凡事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思考,做深入的分析研究,從已知推導未知。中國人的直覺經驗性整體思維機制,容易把握事物發(fā)展的全貌,但不向分析判斷的抽象思辨發(fā)展,忽視了演繹和因果關系的探求,難以對事物現(xiàn)象背后的深層原因進行分析,很少進行枯燥的純理論研究,以致長期沒有建立起嚴謹?shù)睦硇运季S體系。在科學研究方面,中國人崇尚整體論的思想方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對世界從整體把握,籠統(tǒng)而隨意,具有不確定性。因此,中國科學家從整體上把握復雜體系規(guī)律的能力比誰都強,但由于缺乏希臘式的理性自然觀或公理化的知識系統(tǒng),中國古代雖有重大的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卻沒有上升到系統(tǒng)理論。
中國傳統(tǒng)的官場文化塑造了崇拜權力、對上負責的奴化性格,社會的等級化和官本位,使得上級喜歡聽話和順從的下級,而下級則是千方百計揣摩上級的意圖,按上級的意思行事。這種文化觀念形成人們的思維方式是“聚合思維”,講究的是集中、求同、正向的思維,而不是發(fā)散、求異、逆向的思維。中國人以“中庸”作為觀察問題、認識問題的基本方法,為人處世講合情合理。這使中國人的思維又具有典型的人際思維特征,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互惠關系。而人與人之間的互惠是一種長期的信任關系,在任何一個時點都不可過多地計較,一個太明確、太認真的人會讓人覺得小氣和難以相處。大家喜歡含含糊糊的和氣,做人做事講究“差不多”,追求難得糊涂。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很難產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難以有創(chuàng)造性的萌芽和創(chuàng)新性的成果。
(四)宗教信仰的影響
信仰尤其是宗教信仰,會告誡人們做什么事都是有底線的,有些事情是要承擔責任的。有了信仰,人們就會對彼此負責,對自己負責,對一種更高的真理負責??次鞣娇茖W家傳記會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許多自然科學家都相信宗教。例如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定律,建立經典力學體系的牛頓,信仰耶穌基督和救世主,并寫了大量宗教方面的手稿;電磁理論的集大成者麥克斯韋,認為是上帝命令人們征服地球,提供個人動機去追求科學事業(yè);發(fā)展了電學和磁學基礎概念的法拉第,積極從事教堂的活動,對圣經和祈禱有持久的信仰;現(xiàn)代遺傳學的奠基人孟德爾,不僅有強烈的宗教信仰,而且選擇了修道士的生活;被稱為原子理論之父的道爾頓,天文物理學的奠基人開普勒,細菌學之父巴斯德等,都是具有強烈宗教信仰的教徒。
科學和宗教從根本上而言是相互矛盾的。但在西方,科學精神和宗教土壤卻有著一定的淵源。歐美傳統(tǒng)的基督教文化,培養(yǎng)了深厚的宇宙宗教感情,即相信上帝創(chuàng)造了世界,世界在本質上是有秩序、有規(guī)律的,人生在世的意義就是追求真理、認知世界。這使西方歷史上形成了信仰上帝并按上帝旨意辦事的文化環(huán)境與傳統(tǒng)。知識分子把發(fā)現(xiàn)和論證大自然的秩序和規(guī)律當作是認識上帝創(chuàng)造的世界,證明上帝的偉大的方法,是為上帝做事。這一信念一直以來成為知識分子擺脫仕途的誘惑,追求并獻身于科學研究活動的強大心理動機?;浇涛幕ぐl(fā)了西方的科學精神,鼓勵人們從事探險活動,不斷地去探索、征服未知世界。宗教對終極世界的執(zhí)著信仰和追求,能夠增強抵抗風險、挫折等險途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把人從私欲的鐐銬中解放出來,成為科學的強大動力。宗教精神中包含的堅忍、執(zhí)著、犧牲、為信念獻身等成分對從事枯燥的科學研究十分有用。如果沒有那種對宇宙認知合理性的深信不疑,沒有信徒般的清心寡欲,許多艱巨的科學研究工作是根本難以完成的。
與西方相比,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沒有孕育出嚴格的宗教體系。中國人追求天人和諧,而不是認識和征服自然。中國人信仰“天神”,敬奉諸神,缺少基督教那種對上帝的絕對敬畏,相信天神與諸神多位一體,天地萬物無不有神靈。比如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土地有土地神,一棵樹長得久了也有了樹神,一般不會去砍伐它。中國人遇事求“老天爺”,信奉舉頭三尺有神明,天與神靈庇護有德行做善事的人,相信“人在做,天在看”,人要通過修身克己,提升修養(yǎng)品德取得神靈的保佑。在西方人看來,尤其是信基督教的人看來,世界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上帝同時創(chuàng)造了人和自然界,人和自然界在上帝的面前是兄弟關系,兄弟關系就可以打架。中國人講“天生地養(yǎng)”,天地養(yǎng)育了我,我不能違背天地的意志,不敢向自然開戰(zhàn)。因而就不能站在主人的立場上去反觀自然,自主意識處于沉睡不醒之中。因此在中國,知識分子“以佛修心,以道養(yǎng)身,以儒治世”,以人與天地的精神往來為意境,體悟萬物生靈的情感交融,在與自然宇宙的溝通合一中,品味人生的悲喜憂愁,追求生活的情趣和美感。這種中國式的“美學”宗教,有助于營造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但并不鼓勵人們鉆研科學??茖W技術的發(fā)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因受這種精神的制約而受到限制。
(五)人性理論的影響
中西方人不同的人性理論及對人性的基本判斷,影響著文化的根本構造,也影響了科學的地位和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總體上對人性持樂觀主義態(tài)度,其主體部分是性善論,即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每個人都有成為堯舜的可能性。從“人性本善”的信念出發(fā),儒家學說進行了完美的道德設計,為理想主義道德的追求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將理想人格形象定位于君子和圣賢。這種人性論一方面蘊含著對法律的漠視,因為人心內在是善的,也就沒有必要用外在強制的手段來制約人的行為。另一方面導致國家治理的理想主義方案,政治設計的核心是尋求一個“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統(tǒng)治,保證選拔最優(yōu)秀、最可靠、最完美的“德才兼?zhèn)洹闭弋斦?。這是“人治”社會的政治設計思路。這種思路將“出相、入將”作為人生最大價值體現(xiàn),科學和科學家沒有社會地位,科學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沒有厚重的社會土壤。尤其是宋代以來,以朱熹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念, 要求人們消除各種欲望,服從集權制度下“三綱五?!敝贫?,杜絕非分之想和奇巧之念,從禮儀乃至從法律的層面禁錮創(chuàng)新意識和行為,嚴重地扼殺了人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動力。
西方的文化觀念對人性持悲觀主義態(tài)度,一般主張性惡論,認為只有饑餓才能使人勤奮,只有法律才能使人為善。對公共權力也多持否定性傾向,認為公共權力本身就是“惡”,用好了能以“惡”制“惡”,用不好就更是變本加厲,雪上加霜。所以,政治設計的核心是尋求一個好的制度安排,這種制度使“好人”不會變“壞”,使哪怕是“壞人”也無法“作惡”。 這是“法治”社會的政治設計思路,這種政治設計思路形成以 “國”為特征和單位的西方政治學說,是被公認的現(xiàn)實主義治國方案。這種治理方案注重民主和科學,注重人的價值最大體現(xiàn),科學發(fā)現(xiàn)和科學發(fā)明受到極大的重視,科學家受到應有的尊重。
(六)價值取向的影響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人倫輕自然、重群體輕個體、重義輕利、重道輕器的價值取向特征。儒家思想提倡道德價值至上,關注的是人和社會,肯定人的至上價值不是以否定自然本身的獨立價值為前提,形成了“重文輕理”、“重政治輕科學”的社會風氣和文化形態(tài)。中國歷代知識分子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理想進行自我約束、自我激勵和自我塑造,重視儒家經典和偏愛文學,主張文以載道,崇尚立德、立功、立言。這種道德價值取向把人的興趣和精力引向道德修養(yǎng)和政治活動,絕大部分知識分子對科技知識或無所用心,或斥之為淫技奇巧,不以從事科學研究為己任。因此,中國古代的科學家并沒有身為科學家的自豪感,相反,在中國科技史上做出巨大發(fā)明的科學家大多困窘潦倒,結局可悲。比如發(fā)明造紙術的蔡倫,被西方學者列為影響人類歷史的一百位名人之一,因不能擺脫宮廷政治的陷害而最終服毒自殺;三國時杰出的醫(yī)學家華佗,因得罪了丞相曹操,被拘捕下獄,后被曹操殺害;北宋時期的沈括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所著科學巨著《夢溪筆談》被西方人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但他卻連遭儒學大師朱熹強烈的人身攻擊,其科學巨著也被貶斥為是亂說。
今天,中國科學家的地位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影響力仍遠遠低于其他國家的科學家。比如,幾乎各國的貨幣都有科學家的頭像,而中國的人民幣上卻沒有一個科學家?!栋偌抑v壇》里人氣最旺的演講者是那些講解人文歷史養(yǎng)生知識的學者,普及自然科學的學者卻鮮有人掛懷。這與歐美國家科普節(jié)目擁有極高的收視率的狀況形成鮮明對比。追其根源,這可能和我們的核心價值取向有關,使得我們的民族對科學缺乏一種自發(fā)的興趣,使我們對于科學總是有一些隔閡。
(一)以人為本,重視國民科學素養(yǎng)
人類科技發(fā)展史證明,人是第一生產力的開拓者,國民科學素養(yǎng)的高低決定著一個國家科技人才的數(shù)量和質量,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yǎng)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yǎng)的公民比例為3.27%,相當于日本、加拿大和歐盟等主要發(fā)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國民科學素養(yǎng)和文化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文化是人類與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斗爭的產物,亦是一個國家、民族長期思想行為教育和統(tǒng)治的沉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人文精神為特點。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下,中國人的人性被奴性化,同質化。人治治人拜權意識深植于我們的文化習俗、生活習慣中,一代一代猶如血脈一樣傳承下來,導致我國家庭與社會教育長期以來注重實用和功利,忽視國民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今天,中國的父母仍是世界上最功利的父母。他們衡量教育孩子的標準是用有用和無用來劃分。能幫助升上重點中學、大學的有用,能找到好工作的有用,能當上公務員的有用,能權財兼收、有房有車的有用,簡而言之是錢、權、名,或曰“成功”的有用。為此,被西方人認為不可理喻的“虎媽”、“狼爸”在中國遍地都是,剝奪孩子興趣施加沉重學習壓力成為社會普遍現(xiàn)象。臺灣教育部門在反思大學聯(lián)考制度時說:“一個國家如果大多數(shù)國民只知道在個人的近利和物欲中打拼,這個國家的前途著實堪憂?!苯陙恚扔诰蜆I(yè)的壓力,一些大學和大學生只注重職業(yè)與就業(yè)功能,大學生一入校,就探討將來的職業(yè)和收入。長此以往,我們國民的科學素養(yǎng)很難提高,很難造就大批優(yōu)秀的科技人才。因此我們應當注重科學和人文的動態(tài)平衡,轉變用單一的模式和標準來塑造人才的格局,改革用人和容人機制,創(chuàng)造各類人才應運而生的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探求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及新知識能力的機制,重視創(chuàng)造能力、動手能力,轉變跟蹤國際新科學、新技術的被動為自主創(chuàng)新開拓的主體,使中國社會涌現(xiàn)出更多的創(chuàng)新人才。
(二)打破慣性思維,克服迷信權威心理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帶有濃厚的倫理專制主義色彩,在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上,以倫理原則作為絕對價值尺度的衡量標準,重群體,輕個體,強調人對社會的服從,強調家長、師長、長官的絕對權威,要求一致性,反對多樣性,忽視獨立人格,打壓個性化需求。受這樣文化的長期熏陶,個人的利益和需要不被重視,從小就被要求聽話,從托兒所、幼兒園到大學,聽話的就是好孩子、好學生。工作后聽領導的話、聽組織的話,凡聽話的就順達,不聽話的就被糾正。這種削足適履的育人和容人方式不僅導致整個社會缺乏鮮活多彩的個性,在思維領域也會形成迷信權威的慣性思維和從眾心理,對各個領域的諸如權力上、知識上、學術上的“權威人士”“迷信”,對書本和古人、名人迷信,固守本本、墨守成規(guī)。我們常常習慣于引證權威和書本的觀點,執(zhí)著于執(zhí)行領導、專家或是書本的方案和意見,導致思維僵硬固化,失去靈性和創(chuàng)意,注重繼承和模仿,缺少原創(chuàng)動力。長此以往,抑制了人們探索性智慧和好奇心,阻礙了人格的全面發(fā)展,壓抑了人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思維發(fā)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創(chuàng)新性的人才,首要的思維品質就是批判性。沒有批判性的思維品質,一個人是不會有太大的創(chuàng)造力的,是不會取得抑或是取得大的創(chuàng)新性的工作業(yè)績的。因此,必須打破“迷信權威”的局面,營造“批判探究”的氛圍,消除人們的從眾心理、惰性心理,培育大膽質疑、謹慎求證、勇于創(chuàng)新和探索的品格。要結合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弘揚創(chuàng)造性教育,重視人的個體發(fā)展對社會的創(chuàng)造作用,挖掘無窮的創(chuàng)新能力,大力培養(yǎng)學習型、創(chuàng)新型的人才,成就經濟轉型下的中國式創(chuàng)新。
(三)弱化“官本位”,改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
在傳統(tǒng)“官本位文化”的影響下,權力的大小與個人收益和聲譽成正比,中國人的崇權媚權求權意識根深蒂固,在官場表現(xiàn)為唯上是從,在民眾表現(xiàn)為唯官是從。當下,官本位意識更是越演越烈,做官被看做是人生成功的標志,是身份、尊貴、權利、金錢的象征。人們以“官”的職位來衡量人的社會價值,與官不相干的職業(yè)也比照“官”來定位,甚至寺廟的僧侶也有處級、科級之分,社會被嚴重等級化、官僚化了。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說:“中國最大的博士群體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場”,“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大學教師開始在意‘位子’而不是教學質量”。一些科技人員、學者、教授不惜荒廢自己辛苦耕耘的專業(yè),稍有成績就作為資本跑官爭官,甚至出現(xiàn)四十個教授爭一個處長位置的情形。即使有些人不去爭官,上級也要給你安排個一官半職,以示肯定、獎勵或者說是一種待遇。這樣的生存生態(tài)環(huán)境,使公務員成為獲取成功和相關利益的最合情合理合算的不二選擇。加之,一些掌握公共權力的人在用人制度、容人制度、就業(yè)制度等方面的錢權交易、潛規(guī)則運行、特權招聘、內部政策等方面的違規(guī)操作,造成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公和社會分層的不平等,吸引人們無論在哪個行業(yè),無論做什么,最終的發(fā)展前途都要向官場邁進。任何時候,做官第一成為一種社會價值觀念,成為知識分子最大的人生追求,這個社會就會從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實現(xiàn)方面阻礙主體意識和創(chuàng)造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扼殺創(chuàng)造產生的基本因子,不利于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因此,必須改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弱化“官本位”意識,把做官第一的價值觀顛倒過來,尤其是要淡化學術領域的官本位,激勵學術創(chuàng)新,才有可能培養(yǎng)大批的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在爭奪人才的“世界大戰(zhàn)”中不打敗仗,推動中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
(四)去高校行政化,還原大學本質教育
大學是最具有科學精神、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專業(yè)性社團組織和機構。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負面包袱的影響,中國的大學有著異常濃厚的“官學”傳統(tǒng),權力過度集中,缺乏應有獨立與創(chuàng)新精神。這不僅體現(xiàn)在教學、科研等方面學術自由受到一定的制約和束縛,在大學的設置和人才培養(yǎng)方面也受行政干擾而缺失獨特的理念和創(chuàng)新。有學者指出:我國儒學時代是知識進入官場,非儒時代的問題是行政進入大學。我國在經過30多年改革之后,大學和研究機構被進一步行政化。尤其是大學實行擴招以來,高校追求辦學層次高、規(guī)模大、學科專業(yè)全的升格風,追求科層等級的行政風。大學在設置和運行方面實行科層制管理,依據(jù)行政和商業(yè)規(guī)則運行。研究經費被無實際貢獻的行政官員占用,一項研究成果有若干無關的人掛名的現(xiàn)象大量出現(xiàn),大學因熱衷于創(chuàng)收而把學位、職稱甚至研究機構的外聘職務當作商品,學術研究在金錢推動下趨于浮躁,學術制假層出不窮等等。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能安于清貧,爭當杰出人才的學人寥寥無幾。
大學偏重于經濟、政治價值,偏離獨立、創(chuàng)新的大學精神內核,不能在打造獨特的精神視野和路徑上沉下心來,是很難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杰出人才的。大學作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種專業(yè)性社團組織,必須建立寬松的研究環(huán)境,給思想以自由馳騁的空間和平臺,使學人們能夠自主地追求大學的核心價值。我們應該放開精神理念,擯棄“官學”傳統(tǒng),改變大學作為政府機關或商業(yè)機構管理的格局,去大學的行政化。要立足于人類大學文化的積淀,建立現(xiàn)代大學制度,超脫于權勢和利益,走內涵式自主發(fā)展的道路。大學管理要以學術、育人為目的和必要的手段,遵從大學發(fā)展的內在邏輯,還原大學教育本質,培養(yǎng)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作為的杰出性人才。
(五)尊重科技人才,提高知識分子待遇
中國要真正崛起,掌握核心技術、成為技術大國是最明顯的標志。而掌握新技術一靠重視人才,二靠資金投入。戰(zhàn)后日本、德國、以色列的崛起都得益于重視人才和對教育的高投入。中國對教育、科技的投入既不如發(fā)達國家,也不如發(fā)展中國家,對科技人才的重視也遠遠未達到應有的程度。改革開放使一批政府官員先富起來,對社會和民眾心理形成一定的影響,官員被當作最重要的人才,政府制定的各種待遇都向公務員群體傾斜。2011年11月,中國人力資源強國戰(zhàn)略高層論壇暨相關成果發(fā)布會透露,中國的公務員平均年薪比事業(yè)單位人員平均年薪高出一萬元,而企業(yè)人員的平均年薪又低于事業(yè)單位人員。這樣的收入現(xiàn)狀體現(xiàn)不出科技人才的價值,科技人員的社會身份和地位處于較尷尬境地。我國缺乏尊重科技人才的相關體制機制的支撐,大量的人才不愿意從事科學研究而流向公務員階層。
另一方面是引進人才問題。中國引進人才往往當成政治任務來完成。有些單位引進人才不是從需要出發(fā),而是當作為政績?yōu)樽约嘿N金,向上交差,人才引進之后就完事大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受益于全球戰(zhàn)亂,全世界高科技人才都聚集到美國,造就了美國今日的輝煌。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在留在美國的頂級科技人才仍占全球的一半左右。而中國高校高科技專業(yè)的頂級人才更是成批量流向美國,學成回國者不及30%。一段時間,中國最好的人才不在中國成為共識。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大力培養(yǎng)和引進有知識、見識和膽識的人才,提高科技人員的待遇,讓科學家、教授成為最受人羨慕的職業(yè)。同時也要有開放吸收人才的眼光和氣魄,面向全球70億人中的人才開放吸收,給他們發(fā)揮個人潛力的平臺和用武之地,真正發(fā)揮引進人才的作用,在開放的心態(tài)中成就中國式創(chuàng)新。
:
[1]俞吾金.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的政治訴求[J].探索與爭鳴, 2009, (4).
[2]田友誼.論中國教育傳統(tǒng)對創(chuàng)造性人才成長的影響[J].教育發(fā)展,2008,(13).
[3]李偉言.中國傳統(tǒng)人性論對德育價值取向的預制及其批判[J].東北師大學報,2005,(4).
[4]白蘇.中國古人為何不崇拜科學家[J].大科技.百科新說,2010,(6).
[5]曾志.哲學引論—中西哲學基礎問題舉要[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
[6]王浦劬.政治學原理[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
[7]儲朝暉.中國大學走偏:重經濟、重政治而輕學術[N].光明日報,2012-01-30.
[8]金開誠.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四個重要思想及其古為今用http://www.gmw.cn,2006-11-12.
[9]郎咸平.中國人的價值觀[EB/OL].http://www.infivision.cn/bbs/viewthread.php?tid=73009.
[10]樓宇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EB/OL].http://www.cssn.cn/news/3793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