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剝削的價值負載——論埃爾斯特關于馬克思剝削理論的規(guī)范性分析

      2012-04-12 05:27:42雷力嫣
      湖北行政學院學報 2012年1期
      關鍵詞:正義資本主義工人

      雷力嫣

      (華中科技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4)

      剝削的價值負載
      ——論埃爾斯特關于馬克思剝削理論的規(guī)范性分析

      雷力嫣

      (華中科技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4)

      在英美分析馬克思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喬恩·埃爾斯特看來,剝削理論是馬克思理論中活著的部分,在社會公平的實際探索中起著重要作用。他在深度解讀馬克思文本的基礎上,認為剝削具有規(guī)范性和解釋性的雙重意義。喬恩·埃爾斯特在其著作《理解馬克思》中分析了馬克思剝削理論的規(guī)范性意義,關注剝削的價值負載,考察剝削的非正義問題,并試圖就其在批判資本主義剝削時所提出的兩難困境作出評價。

      剝削;道德;自由;強迫;強制;非正義

      作為分析馬克思主義(Analytical Marxism)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和創(chuàng)始人之一,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喬恩·埃爾斯特(Jon Elster)教授在深度解讀馬克思文本的基礎上,在《卡爾·馬克思導論》一書中對馬克思哲學中活的部分和死的部分進行了總結?!榜R克思的剝削理論是活的,其對應的是馬克思的分配公正的構想”[1](P195)。他在《理解馬克思》一書中,將馬克思主義中剝削的意義概括為雙重的,“首先,在一個社會中,剝削的存在為外部觀察者進行規(guī)范的批判提供了一個基礎:剝削是錯誤的;剝削者在道德上應該受到譴責;一個容忍或產(chǎn)生剝削的社會應該被廢除。其次,剝削可能為被剝削者采取反對這一制度的個人行動或集體行動提供基礎,因而引發(fā)了對這種行為的解釋”[2](P162)。本文主要關注剝削的第一重意義,即討論關于剝削規(guī)范性意義的分析,論述剝削的價值負載,從道德角度考察剝削的非正義問題,并延伸出對共產(chǎn)主義分配正義的思考。

      一、剝削不是一個基本的道德概念

      埃爾斯特在解讀馬克思的剝削理論時,明顯受到了美國另一位分析馬克思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約翰·E·羅默(John E.Roemery)的影響,繼而修正了自己的看法:“以前,我曾提出將剝削定義為通過市場交易榨取剩余勞動,從而有效地否定奴隸是受剝削者?,F(xiàn)在,我相信,這是一個錯誤”[2](P163)。他現(xiàn)在把剝削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非市場剝削”,即通過(經(jīng)濟以外的)直接強制來榨取剩余價值,如勞動地租;另一種是“市場剝削”,即通過環(huán)境強制而導致的市場來榨取剩余價值,如勞動市場剝削。他似乎認為剝削就是無償?shù)卣加袆e人的剩余價值。在《理解馬克思》中,埃爾斯特說:“從倫理的觀點看,剝削不能是一個基本概念”[2](P167)。在《卡爾·馬克思導論》中,他也說:“剝削不是一個基本的道德概念?!盵1](P195)筆者認為埃爾斯特持這種觀點是因為剝削在某些時候是合理的,至少是不應受到譴責的。他列舉了羅默“窮人剝削富人”的例子。在一種極端情況下,窮人和富人之間擁有不同的閑暇偏好。富人傾向于消耗,希望利用一切資本(包括體力)來擴大財富積累。除了充分利用他擁有的大量生產(chǎn)資料雇人為其工作以外,甚至還想受雇于人掙錢。而窮人偏好閑暇,他寧愿利用自己小量的生產(chǎn)資料雇人工作。這樣,富人就可能為窮人工作,受窮人剝削。在這一案例中,富人愿意被剝削,因此窮人不必受到任何責備。此處的剝削不必受到道德譴責。

      有時,剝削甚至是合理的。埃爾斯特認為剩余價值可以使工人代際受益?!澳切]有使工人立刻受益的未來生產(chǎn)的部分有一部分將被資本家消費,但還有一部分將用于再投資,因而使下一代工人受益”[2](P172),工人目前的受益來自于通過榨取早期工人的剩余價值才可能獲得的投資。即使剝削不會帶來實際工資的增加,但也不會因為沒有投資而導致工人失業(yè)。如果引入技術過程的話,再投資的剩余價值甚至可能以一種增加實際工資的形式有利于工人。

      埃爾斯特指出馬克思在1847年關于“工資”的手稿中已經(jīng)認識到了這一點:提高工資的主要條件是生產(chǎn)資本的增加和盡快增長。所以,使工人能夠勉強生活的主要條件是他使自己的生活狀況比資產(chǎn)階級愈來愈降低,是他盡量增加自己敵人的力量——資本。這就是說:工人只有在他生產(chǎn)并加強和他敵對的力量即他本身的對立者的條件下,才能勉強生活下來……。盡管馬克思當時也許并不相信工人會主動妥協(xié),但是當埃爾斯特將其與把資本主義比作一場動態(tài)游戲的蘭開斯特模型(Lancaster Model)比較時,分析出這段話暗示了脫離了自利(self—interest)的工人為了確保未來能夠得到更好的福利,可以接受少于他們所要求的工資。

      有學者認為埃爾斯特主要從否定和批評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各項基本原則出發(fā),是站在資本主義立場上對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全面進攻。筆者并不贊同這一觀點。因為埃爾斯特指出剝削不是一個基本的道德概念并不意味著他反對馬克思對剝削的批判,而只是從分析的角度,探討了馬克思剝削理論中某些并不明顯,但值得人們注意的一些新的可能性。他認為馬克思的剝削理論是活的,并從剝削的概念特征以及分配正義的角度論證了它的非正義性。

      二、剝削概念的限定性特征:強制和強迫

      在羅默的那個極端案例中,市場剝削可以建立在一定意義上的自由、自愿而非強迫上,因此不必受到批判。這包含著一個西方學者意見分歧的焦點,即是否應該把強迫、強制作為剝削的限定性特征。埃爾斯特站在馬克思的立場,論證了工人在資本主義社會確實是被迫地出賣其勞動力,從而達到了批判剝削的效果。

      埃爾斯特首先討論了工人的自由問題。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有兩個自由的概念:積極的自由(實在的自由)和消極的自由(形式上的自由)。他把前者等同于“自我實現(xiàn)”,是一種作為自主的自由觀;后者則像工人被認為在形式上脫離了其雇主時那樣。他認為,馬克思強調市場中形式上的自由的消極作用,并指出它會造成一種關于實際選擇范圍的意識形態(tài)的幻覺。例如,“消費者的自由是資本主義的一個永恒特征”[2](P197)。馬克思在1851年的手稿《反思》中認為工人既可以把工資為子女買肉和面包,也可以為自己買白酒喝掉。但事實上,該自由只會使生產(chǎn)者為了工資(可用于自由消費的貨幣的形式、交換價值的形式)而勞動,使工人比奴隸更賣力。工人作為生產(chǎn)者的自由及其在勞動市場中的自由更是一種假象。馬克思在《經(jīng)濟學手稿》(1857——1858)中寫道:“這種形式是表面現(xiàn)象,而且是騙人的表面現(xiàn)象”[3](P462)。在《資本論》第1卷中也同樣論述了形式上的自由的欺騙性:“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雇傭工人則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他這種獨立的假象是由雇主的經(jīng)常更換以及契約的法律虛構來保持的”[4](P629-630)。

      埃爾斯特接著論證了不僅變換雇主的自由具有虛假性,而且工人成為自己或他人的雇主(脫離工人階級)的自由也是不可能的。前一種自由是從這樣一個事實推出的,即一個給定的工人獨立于任何特定的雇主,于是就得出他擺脫了所有雇主(獨立于資本)的結論。第二種自由則是從這樣一個事實推出的,即任何一個工人都能獨立于資本,那么便得出所有工人都可能實現(xiàn)這種獨立的結論。如果混淆了這兩種自由,很可能產(chǎn)生這樣一種觀念,即工人通過選擇而非必然性仍處于工人階級之中。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在這種資產(chǎn)階級社會里,確實會有這樣的情況,即只要一個工人絕頂聰明,善于投機鉆營,天生具有資產(chǎn)階級的本能,而運氣又非常好,那他自己就能變成他人勞動的剝削者”[5](P136),但是,“個別人偶爾能戰(zhàn)勝它們,它們控制的大量人卻不能,因為它們的存在本身就表明,各個人從屬于而且必然從屬于它們”[3](P111)。由此,埃爾斯特認為,任何一個工人都可能成為他人的雇主(轉變成剝削者),但只有少數(shù)人能真正做到這一點。所以,工人并非通過選擇,而是別無選擇地必然地處于工人階級之中,他們并非自愿受剝削,他們沒有不受剝削的自由。

      埃爾斯特進一步區(qū)分了強制(coerce)和強迫(force),“用強制表示一個有意圖的當事人或強制者的存在,而強迫表示的不過是那些沒有為選擇留有余地的限制的存在”[2](P201)。他認為資本家的強制干預可能采取干擾信用市場、威脅低價出賣工人或使用“劃分和征服”策略淡化工人的階級意識等各種形式。馬克思雖然沒有否認資本家具有強制工人的手段,但也沒有過多地關注它。埃爾斯特指出這里隱含了馬克思的一種遠見,“即資本主義剝削是以匿名的和非個人的市場為中介的”[2](P203)。他強調,馬克思相信工人是被迫出賣其勞動力的。據(jù)他了解,馬克思并不是從嚴格意義上這樣說的,即馬克思沒有說工人不出賣勞動力就只能餓死。對于這一觀點的最合理解釋是:工人除了出賣勞動力以外,還有其他方式可以生存,但是“那種允許工人生存下去的選擇性過程的存在是不相干的,如果它們如此缺乏吸引力,以致沒有人按他的意愿來選擇它們的話”[2](P204),那么工人只能出賣勞動力來實現(xiàn)最優(yōu)化。美國圣地亞哥大學教授R·G.佩弗在其著作《馬克思主義、道德和社會正義》中正是借用了埃爾斯特的這一觀點駁斥了某些人對當代資本主義的辯護:在當代資本主義的福利國家中,無產(chǎn)者完全可以選擇依靠福利來生活,不是只有一種選擇,所以他們出賣勞動力就不是被迫的。

      最后,埃爾斯特根據(jù)羅默關于“撤出”(withdraw)的命題進行了總結:盡管馬克思本人只強調了被迫的部分,“一個工人無論是被強制還是被迫出賣其勞動力,都可能受到剝削”[2](P205)。由此可見,他主張將強迫、強制作為剝削的限定性特征。

      三、剝削的非正義性

      埃爾斯特發(fā)現(xiàn)馬克思論述剝削時,往往不去談論作為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正義和公平。他斷定馬克思否認存在客觀的、超歷史的正義標準。在他看來,馬克思是想揭露資本的交易是一種超歷史的正義的假象,但是“當他否認其超歷史的正義時,他否認的是‘超歷史的’而不是‘正義’的”[2](P209)。在此處,埃爾斯特在某種意義上覺得資本家的剝削似乎是正義的。

      盡管如此,筆者認為埃爾斯特從個人情感上來說,仍然和大多數(shù)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者一樣,相信馬克思所說的剝削是非正義的?!皠兿鳌边@個詞具有很高的價值負載,本身就含有道德不當或不公的意思。埃爾斯特指出,馬克思在《經(jīng)濟學手稿》(1857-1858)中“認識到產(chǎn)品是勞動能力自己的產(chǎn)品,并斷定勞動同自己實現(xiàn)條件的分離是不公平的、強制的?!盵3](P460)此句中使用的是“認識”(Erkennung),而非“相信”這樣的主觀性詞語。這就意味著,不公平是資本主義的一個事實,對這一事實的認識是廢除資本主義的動機的一個合理的組成部分。他沿著諾齊克式(Nozich-like)的思路論證道,當代資本家的財產(chǎn)由于起源于早期資本家的原始積累,所以是非正義的。這一觀點類似于初始生產(chǎn)資料分配不公是剝削非正義性的道德基礎的看法。所以,馬克思在談論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交易時,常常用“搶劫”、“偷盜”、“盜竊”等詞語。馬克思一般只涉及當前的交易,而埃爾斯特卻進一步回溯到歷史中,認為那種非正義的原始積累并不局限在直接的遺產(chǎn)中,這不僅僅使原始積累者及其后人的財產(chǎn)是非正義的,而且使與這些積累者進行貿易而致富的人們的財產(chǎn)也是非正義的。按照這種推導,筆者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有產(chǎn)者的財產(chǎn)幾乎都是非正義的,在這非正義財產(chǎn)上進行的剝削也是非正義的。

      財產(chǎn)還關涉分配問題,在埃爾斯特看來,相應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非正義性的批判,是他對共產(chǎn)主義設計中分配正義的訴求。共產(chǎn)主義第一階段的貢獻原則和最后階段的需要原則具體化了馬克思的正義理論。依據(jù)貢獻原則(按勞分配),那些在體力或智力上勝過別人,因而能在同一時間內提供較多勞動、或者能夠勞動更長時間的人就能相應地獲得更高的報酬。這種默認個體天賦差異的原則其實是一種不公平的權利。其次,它會導致一個有很多子女的工人和一個無子女的工人工資一樣多,從而使家庭之間的人均收入或財產(chǎn)實際不平等??梢?,貢獻原則是有缺陷的。因此還有一個更高的分配正義原則——需要原則(按需分配)。資本家的不勞而獲是對貢獻原則的違背,資本家的奢侈需求也不能被需要原則證明,所以“資本家的剝削是雙倍的非正義,因為它違背了兩個原則”[2](P217)。

      在這里,埃爾斯特向人們提出了兩個流傳甚廣而且十分重要的疑難。第一個疑難是可能有一條通往資本積累的干凈道路,即在平等的共產(chǎn)主義條件下產(chǎn)生的白手起家的資本家。這種情況顯然不適用于上文中關于原始積累非正義,導致剝削是非正義的論證。它使我們處于兩難困境:要么不應該把這種在道德上無可指責,存在于消費品形式中消耗的勞動和得到的勞動之間的差別稱為剝削;要么就必須承認存在道德上難以駁倒的剝削。后一種選擇顯然與我們的直覺和習慣對立,使得我們幾乎只好不把前者稱為剝削。埃爾斯特把勞動剝削本身是非正義的原因概括為兩個:起源于一種非正義的資金分配(如前述的原始積累);起源于一種來自收入分配的非正義方式(如用正當?shù)呢敭a(chǎn)不正當?shù)卣T使人們出賣其勞動力的情況)。第二個疑難是由管理技能引發(fā)的激勵問題。埃爾斯特考察了純資本主義企業(yè)家的情況:他們沒有資本,卻依靠其管理能力使孤立的工人集合起來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來提高利潤率,從而剝削工人。他們只應該得到他們勞動(集合工人)的報酬而非(被他們集合起來的)工人勞動的報酬。企業(yè)家和工人的收入差別是非正義的,但不能稱之為剝削,因為在埃爾斯特看來,沒有可以把收入的勞動等價物和其付出的勞動相比較的共同標準。筆者認為,這種異質勞動的比較問題始終困擾著他。他強調,收入差別是非正義的論證有一個前提條件,即馬克思認為(埃爾斯特也贊同)技能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本身就能夠得到高回報,再無需用報酬去誘使人們使用技能。

      至此,埃爾斯特借助共產(chǎn)主義的分配原則論證了資本主義剝削的雙重非正義性。但是面對那兩大疑難時,他又陷入矛盾,既認定它們非正義,又不得不否認它們是剝削。這似乎又把剝削與非正義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削弱了。

      四、結論

      埃爾斯特承認馬克思的剝削理論在其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他明確表示它是活著的。不可否認,埃爾斯特對剝削的解讀具有一定的原創(chuàng)性。他認為剝削既有規(guī)范性意義(道德價值方面),又有解釋性意義(意圖性解釋模式)。本文主要就其對前一種意義的分析進行考察。盡管他創(chuàng)造性地把剝削劃分為市場剝削和非市場剝削,從而把對剝削的理解推廣到所有階級社會。但是他并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的剝削的定義。

      在研究方法上,他采用的是分析的方法,不僅對馬克思相關文本進行解釋,還大量引用了羅默等其他學者的觀點,當然他對他們的解讀也進行了修正。埃爾斯特堅持認為,剝削不是一個基本的道德概念,并總結了三個原因,且都和人的差別這一事實相關:第一,人們在先天技能上有差別,所以關于剝削的勞動理論出現(xiàn)困難;第二,人們在閑暇、收入的選擇上有差別,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窮人剝削富人的反直覺的結論;第三,人們在時間傾向上有差別,這可能導致愛忙碌者雇傭他人積累財富而使各方受益。筆者認為后兩個原因可以簡化成個人偏好差別。雖然已有反對意見,但埃爾斯特似乎想要再反駁,以確立這一觀點。筆者并不認為可以像有些學者那樣由此斷定埃爾斯特是為剝削作辯護,他只是用分析的方法,向人們揭示出確實有一些合理剝削(但并不意味著正義)的存在。

      縱觀埃爾斯特對馬克思剝削的規(guī)范性意義的探討,他對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即剝削是非正義的)是十分贊成的。筆者認為這是他的基本立場。他在批判剝削的非正義時,主要還是針對資本主義剝削。他通過區(qū)分形式上的自由和實在的自由、強制和強迫,論證了資本主義剝削的非自由、非自愿性,把強制、強迫確立為剝削的限定性特征。他還從資本家的財產(chǎn)來源即原始積累的暴力性、非正義性,論證了資本主義剝削的非正義。并且他在解釋文本時,讀出了他所認為的馬克思忽視了的方面:通過與原始積累者及其后代交易所獲得的財富也同樣不正義。筆者認為,這一解釋有利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進行批判。

      最后,埃爾斯特由資本主義的財產(chǎn)論述到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兩大分配原則——貢獻原則和需要原則。他得出結論:資本主義剝削違背了這兩個原則,因此是雙重的非正義,有力地批判了資本主義剝削及其制度。但是筆者看到,正是由于他大量引證當代馬克思研究者的一些新概念、新觀點,以及運用語言分析這種研究方式,導致他在文字表述上往往出現(xiàn)反復。最后他提出兩大疑難:第一,“社會主義條件下干凈的道路”(就資本來源而言)是否是剝削;第二,技能差別引發(fā)的激勵問題何以解決。他在《理解馬克思》一書中并沒有得出確切的結論。這可能是由于該書成書較早(1985年)的緣故。筆者認為羅默在其著作《在自由中喪失》(1988年)提出的“社會主義剝削”和“社會必要剝削”似乎可以提供一種解決方案。在羅默那里,社會主義剝削專指技能上的差別引起的剝削現(xiàn)象,“終止社會主義剝削的政策,包括付給人們報酬而不管他們的技能的政策,會產(chǎn)生激勵機制方面的惡果”[6](P160)。所以羅默認為社會主義存在剝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激勵勞動積極性)。這應該能夠消除埃爾斯特的困惑。他其實已經(jīng)看到社會主義存在剝削,而且他分析出的奢侈需求、稀缺資源以及人天生不同的自我實現(xiàn)等對共產(chǎn)主義需求原則提出的挑戰(zhàn),都很值得人們深思,對當下我們探索社會公平也具有啟發(fā)意義。盡管在解釋過程中,當他發(fā)現(xiàn)的疑難與其自我倫理直覺相沖突時,沒有提供解決方案,但他的問題意識很強,這也正是埃爾斯特認為剝削理論在當代仍然充滿活力的原因。

      [1]Jon Elster.An Introduction to Karl Marx[M].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喬恩·埃爾斯特.理解馬克思[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約翰·E·羅默.在自由中喪失[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3.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8]沈亞生.20世紀末的挑戰(zhàn)——愛爾斯特及其分析學派的馬克思主義研究[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0]R.G.PEFFER.Marxism,Morality and Social Justice[M].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雷力嫣(1988-),女,湖北武漢人,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倫理學。

      A 81

      A

      1671-7155(2012)01-0016-04

      10.3969/j.issn.1671-7155.2012.01.003

      2011-10-05

      (責任編輯葉劍鋒)

      猜你喜歡
      正義資本主義工人
      為了不吃預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fā)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6
      有了正義就要喊出來
      山東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49
      倒逼的正義與溫情
      調配工人
      讀寫算(下)(2015年11期)2015-11-07 07:21:09
      基層關工人的夢
      中國火炬(2015年11期)2015-07-31 17:28:41
      當代資本主義經(jīng)濟危機的發(fā)展趨勢
      學習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一名關工人的中國夢
      中國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3
      永德县| 湟中县| 中牟县| 襄城县| 谢通门县| 康马县| 淅川县| 平安县| 紫阳县| 界首市| 修武县| 仪征市| 赤壁市| 镇远县| 桐庐县| 张家川| 大姚县| 吴江市| 建平县| 安化县| 洞口县| 阜新| 周口市| 竹北市| 济阳县| 泽普县| 青神县| 华安县| 剑阁县| 什邡市| 文化| 旌德县| 鸡泽县| 阿克苏市| 肇源县| 胶州市| 遵义市| 青阳县| 六枝特区| 含山县| 长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