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沒有宗教的宗教——論詹姆斯·鮑德溫對宗教的解構(gòu)與回歸

      2012-04-12 05:51:10宓芬芳1譚惠娟2
      關(guān)鍵詞:鮑德溫德里達解構(gòu)

      宓芬芳1,譚惠娟2

      ?

      沒有宗教的宗教——論詹姆斯·鮑德溫對宗教的解構(gòu)與回歸

      宓芬芳,譚惠娟

      (1.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外國語學院,杭州310053;2. 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杭州310058)

      美國黑人作家詹姆斯·鮑德溫的宗教情感經(jīng)歷了從信仰到背叛再到回歸的過程,其宗教觀與德里達“沒有宗教的宗教”有異曲同工之妙。從解構(gòu)主義角度出發(fā),分析鮑德溫以《向蒼天呼吁》和《阿門角》為代表的宗教主題作品對上帝中心主義的消解,解讀其沒有宗教的宗教觀。鮑德溫在解構(gòu)和批判偽善、狹隘的現(xiàn)實上帝的同時,極力塑造公正、博愛的民間上帝,從而實現(xiàn)對宗教的回歸。他對上帝愛恨交加的矛盾情感,是由其社會歷史背景、個人心理發(fā)展,以及20世紀美國黑人文學走出自然主義抗議文學窠臼、走向以黑人文化為基礎(chǔ)的新型現(xiàn)代黑人文學的發(fā)展趨勢所決定的。

      詹姆斯·鮑德溫;《向蒼天呼吁》;《阿門角》;宗教;解構(gòu)

      美國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鮑德溫(James Arthur Baldwin,1924—1987)14歲成為牧師,17歲稱看透上帝的偽善與無能離開教堂,投身寫作。三年的布道經(jīng)歷對其生活和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決定性影響。鮑德溫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宗教主題為依托,憑借深刻的宗教象征和燃燒的布道激情脫穎而出。1953年,鮑德溫完成并出版第一部宗教素材的長篇小說《向蒼天呼吁》(,下文簡稱《向》)。同主題劇本《阿門角》(,1958,下文簡稱《阿》)、小說《假如比爾街能說話》(,1974)、《就在我頭上》(,1979)相繼問世。鮑德溫對宗教的情感還體現(xiàn)在他臨死前創(chuàng)作但未發(fā)表的戲劇《歡迎之桌》()中?!啊畾g迎之桌’象征著一張另一個世界的桌子——教堂的祭壇,在這張桌子上,疲憊的旅客將找到他們渴求的‘牛奶和面包’……”這部作品陪伴鮑德溫走過生命的最后一刻,最能體現(xiàn)其崇高愿望,即走出教壇,走向世俗,用筆端向世人傳播愛的福音,讓所有人以平等的身份歡聚一堂。此外,鮑德溫的散文《沒有人知道我的名字》(,1961)、《下一次將是烈火》(,1963)等都展現(xiàn)了他福音布道式的雄辯文風。鮑德溫究竟是宗教信仰者,還是背叛者,是學術(shù)界爭論不休的問題。筆者認為,這兩種觀點過于對立,只有完整動態(tài)地把握鮑德溫以宗教為主題的文學創(chuàng)作,結(jié)合其人生經(jīng)歷和個人言論,才能正確認識其宗教觀及成因,從而客觀評價其為挖掘黑人宗教文化做出的卓越貢獻。

      對于鮑德溫的宗教信仰,評論界普遍稱他為上帝的“背叛者”,認為其文學作品滲透著濃厚的反宗教情緒。桑德拉·奧尼爾認為鮑德溫對基督教的強烈指責“開啟了當代反基督教的閘閥,開創(chuàng)了脫離圣經(jīng)為寫作基礎(chǔ)的美國黑人文學”。羅爾夫·倫丁認為鮑德溫是個“沒有信仰的人”。陳世丹教授認為鮑德溫“把宗教表現(xiàn)為資本主義種族社會使黑人甘心被白人奴役并忍受種族迫害的麻醉劑……”,而筆者認為徹底否定鮑德溫的宗教信仰是對其人生和文學作品的扭曲?!磅U德溫對基督教的抗議是發(fā)展于他對基督教禁戒的內(nèi)在認識和他個人對信仰和上帝追求基礎(chǔ)之上的?!彼麖奈捶艞墝ι系鄣那笏?,他曾指出:“教堂是非常令人興奮的地方,……沒有任何音樂敵得過教堂里的音樂,沒有任何戲劇比得上教堂里的儀式。……身處正在布道的教堂里,我有時候感到巨大的力量和榮譽,……我們相互分享彼此的痛苦和歡樂。”鮑德溫所批評的是制度化、刻板化的基督教教義及基督教無法真正滿足宗教所代表的道德信條的問題。本文從解構(gòu)主義角度出發(fā),通過分析鮑德溫以《向》和《阿》為代表的宗教主題作品對上帝中心主義的消解和對民間上帝的重塑,解讀鮑德溫沒有宗教的宗教觀及其成因,從而解答這個重要的歷史問題:鮑德溫是上帝的信仰者,還是背叛者?

      一、鮑德溫與德里達宗教觀的相似性

      仔細閱讀鮑德溫的文學作品,筆者發(fā)現(xiàn)其宗教觀與雅克·德里達“沒有宗教的宗教”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德里達把西方傳統(tǒng)的哲學稱為“在場的形而上學”,其解構(gòu)主義理論旨在顛覆“一個中心、一個本原、一種絕對真理”的“邏各斯中心主義”。而全知全能的上帝是邏各斯中心主義的產(chǎn)物,上帝高高在上,代表真理與權(quán)威,萬物是上帝的補充物、對立面和客體,是被支配、被觀看、被征服的對象。德里達把解構(gòu)主義運用到對傳統(tǒng)上帝和宗教的解構(gòu)之上,不斷質(zhì)疑、挑戰(zhàn)和解構(gòu)傳統(tǒng)獨斷的有神論,使宗教從傳統(tǒng)有神論的獨斷論中轉(zhuǎn)化出新意。因此,解構(gòu)主義視角下宗教思想是“一種非傳統(tǒng)宗教獨斷論的獨斷……這樣的宗教將剔除傳統(tǒng)宗教中那些制度化的教條或僵死的獨斷論,其本質(zhì)乃是脫離信仰條款的約束……”在1994年“宗教的回歸”主題研討會上,德里達指出“宗教回歸必然涉及到宗教的解構(gòu)……并在解構(gòu)之中,宗教來創(chuàng)新肯定自身,實現(xiàn)普遍的博愛與和解”。可見,德里達對宗教的“解構(gòu)”并不是對宗教本身的解構(gòu),而是以新的思維重塑嶄新的上帝形象,即用道德和公正來定義的“沒有宗教的宗教”。

      鮑德溫逃離教堂投身寫作的人生經(jīng)歷及其文學作品對上帝的剖解和闡釋,與德里達對宗教的解構(gòu)有異曲同工之妙。一方面,通過分析背叛上帝的圣徒形象來解構(gòu)和批判教堂里排外、單一的耶穌形象。另一方面,通過探討圣徒的生活經(jīng)歷和命運結(jié)局重構(gòu)博愛、公正、賜予快樂的民間上帝。鮑德溫對上帝的解構(gòu)和批判不是對上帝本身的解構(gòu),而是對制度化的教條或僵死的上帝獨斷論的批判,從而根據(jù)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創(chuàng)作來重新定義宗教和上帝。他的宗教情感經(jīng)歷了從信仰到背叛再到回歸的過程,他對“宗教的回歸”建立在他對宗教本身的理解之上,是對傳統(tǒng)宗教的挑戰(zhàn)和延拓。德里達的“沒有宗教的宗教”并不是“取消主義”,也不是“虛無主義”,而是多元宗教的價值體現(xiàn)。同樣,鮑德溫對上帝的解構(gòu)和批判是探索和重構(gòu)上帝的前提,體現(xiàn)了鮑德溫對多元宗教價值觀的思考。

      二、對上帝的質(zhì)疑和批判

      小說《向》和劇本《阿》分別塑造了少年和青年時期的鮑德溫形象——約翰和戴維。約翰雖然一直徘徊在對上帝的困惑和質(zhì)疑中,但最終獲得拯救;而戴維卻放棄教堂鋼琴手的職務(wù),與母親逃離教堂,追求音樂夢想。鮑德溫對上帝的解構(gòu)和批判充分體現(xiàn)在約翰對上帝的質(zhì)疑、戴維對上帝的背叛以及加布里埃爾和瑪格麗特等教徒對上帝旨意的曲解中。

      約翰的所見、所聞、所感不僅惟妙惟肖地再現(xiàn)了黑人的宗教生活,而且生動地展現(xiàn)了鮑德溫孩提時代的宗教經(jīng)歷。上世紀哈迪·克拉倫斯指出:“鮑德溫的第一部小說所描述的宗教文化和70到80年代黑人宗教現(xiàn)狀非常相似。”小說通過對約翰在困惑和掙扎中得到救贖、皈依宗教的心理變化的描寫及其繼父、母親、姑姑對過去生活的回憶,無情地抨擊了黑人宗教的偽善,揭示了鮑德溫對當代黑人教堂里上帝的質(zhì)疑和困惑。

      首先,約翰皈依宗教的最初動機是尋求上帝的庇護,逃脫繼父的控制。約翰生活在擁有四個孩子的繼父家里,難免遭到父親的唾棄和母親的冷落。繼父不但未遵守承諾,善待約翰,而且還在肉體和精神上凌辱他:“約翰長的是撒旦臉。那上挑的眉毛,那粗硬的頭發(fā)在眉毛上方形成的V字形……兩只大眼睛,寬而低的前額,三角形的鼻子,大嘴巴,下巴頦上有一個隱約可見的裂口……這個裂口是魔鬼的手留下的記號?!彼麑s翰的形象妖魔化,造成其罪惡感和人格分裂,成為他成長和身份認同的重要心理障礙。繼父還把親生兒子的墮落無故歸因于約翰,認為約翰剝奪了他們的長子地位。為了戰(zhàn)勝繼父,約翰別無他法,只能皈依宗教,指望得到上帝的庇護。

      黑人慘淡的生活現(xiàn)狀使約翰對上帝充滿質(zhì)疑和困惑。白人的奢華生活與黑人的貧苦現(xiàn)狀形成鮮明對比。百老匯大街上白人無需祈禱,便能身穿綾羅綢緞,手帶珠寶玉器,享受人間美味。而不管黑人如何虔誠地祈禱,都得住在擁擠不堪、骯臟丑陋、充滿灰塵、汗臭、尿味和家釀酒的哈萊姆貧民窟里。黑白人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現(xiàn)狀使約翰納悶:為什么白人無需祈禱便能過上如此優(yōu)越的生活,而不管黑人在上帝面前怎樣賣力歌唱、哭泣、叫喊,都得活得如此狼狽?

      上帝容不得世俗的性愛和跨種族之愛,這不得不使約翰對上帝產(chǎn)生質(zhì)疑。當天早晨,約翰有了性覺醒,手淫了。從生理學上看,這一現(xiàn)象是正常男性性成熟的表現(xiàn),但在黑人原教旨主義下成長的約翰卻因此背上了沉重的罪惡十字架。年輕牧師伊萊沙和埃拉·梅相互傾慕,因在敬拜上帝時走亂步子而遭嚴厲訓斥,少男少女青澀的情感因此夭折。此外,繼父加布里埃爾扭曲上帝博愛的旨意,教育約翰憎恨白人。老師的關(guān)懷,校長的肯定,老人的微笑都讓約翰質(zhì)疑繼父的上帝所倡導(dǎo)的狹隘的愛。鮑德溫在散文《下一次將是烈火中》感嘆:“教堂里沒有愛。這是一張隱藏著憎恨自我和他人的絕望面具……當我們被告知要愛‘所有人’時,我以為我們該愛每個人。但是,不是。我們只是去愛自己認為該愛的人,并不包括白人?!奔s翰的質(zhì)疑揭示了鮑德溫對現(xiàn)實上帝的無情批判:基督教教義下的上帝是狹隘、偏激、制度化的專斷主義者。

      此外,鮑德溫通過刻畫加布里埃爾虛偽可憎的教徒形象,揭示了扭曲上帝形象的罪魁禍首。加布里埃爾曾是個吃喝嫖賭、打架斗毆、拋妻棄子的浪蕩子。在前妻的幫助下,他皈依了宗教,但不過多久,便與名叫埃絲特的女子鬼混。當?shù)弥=z特懷孕時,他偷了妻子的積蓄強迫埃絲特離開,以此掩蓋罪行。他不僅間接害死了埃絲特,而且未能承擔照顧私生子的責任。為了維持牧師的地位,他不敢與親生兒子相認,眼睜睜地看著他橫尸街頭。可笑的是,他不僅把大兒子的死推卸到情人埃絲特身上,而且還把二兒子的墮落歸結(jié)到妻子伊莎貝拉和養(yǎng)子約翰身上。通過塑造加布里埃爾這個偽善的牧師形象,鮑德溫提出質(zhì)疑:“上帝為何指派內(nèi)心如此丑惡的人來充當其神圣的使者?”

      劇本《阿》對上帝的解構(gòu)和批判更進一步。正如小說《向》一樣,《阿》被眾多評論家片面地定格為反宗教作品?!栋ⅰ方沂玖恕吧駥W的恐怖”,它告訴讀者教堂只是黑人短暫的避難所。

      通過剖解瑪格麗特變化發(fā)展的宗教觀,鮑德溫有力地消解了教堂里制度化的、刻板的上帝形象。瑪格麗特是位專橫跋扈、自私自利的牧師,她的上帝不僅禁止教徒享受世俗的幸福,還殘酷地處罰無辜者。她因饑餓失去胎兒,但是總武斷地認為這是上帝對她與丈夫快樂生活的懲罰。“上帝要我離開。我們一直像動物一樣,像孩子一樣活著,只知道尋歡作樂……我一直在想我們不能這樣下去——過去我們太快活了?!碑斦煞虼顾罆r,她不顧兒子的懇求,遠赴費城做布道。在她眼里,愛情是罪惡的根源,而像莫拉教徒那樣的老處女才值得尊敬和驕傲。她教育孩子不看滑稽書,阻止教友開載酒車謀生,禁止戴維欣賞父親的爵士樂。這些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教堂里卻是罪孽?,敻覃愄貙ι系鄣脑忈専o疑是鮑德溫批判和控訴上帝的重要手段。

      看到兒子出走,丈夫垂死,教徒為教堂開支爭吵,瑪格麗特對她篤信的上帝逐漸產(chǎn)生懷疑。教友的指責——“……當你不能善待你能親眼看到的教友時,你怎么可能去愛你看不見的上帝?”——使瑪格麗特從對上帝的迷信和曲解中清醒過來。丈夫的愛情使她再次回歸到愛情和親情中,她承認“沒有人能像盧克那樣讓我開心……我心里仍然愛著他”?,敻覃愄靥与x教堂無法避免,因為她誤解了上帝的旨意,沒有找到賜予幸福的上帝。

      隨著劇情的發(fā)展,戴維愈加清晰地認識到上帝的無能和虛偽。他否認自己的音樂天分是上帝賜予的;為看父親的爵士樂表演,他拒絕跟母親赴費城做布道;當父親垂死時,他拒絕下跪禱告;當幾個音樂愛好者多次來到教堂,他深信是鋼琴聲而不是教堂的布道吸引了他們。在父親的鼓勵下,戴維選擇離開教堂追求音樂夢想??梢姡瑢τ谏系鄣某髳好婺?,戴維比約翰看得更清楚,他深信教堂里的上帝無法滿足人們對愛和理想的追求。

      通過對約翰的質(zhì)疑、戴維的叛逃和加布里埃爾與瑪格麗特可惡行徑的抨擊,鮑德溫徹底解構(gòu)和批判了傳統(tǒng)宗教的獨斷論,暗示著其信仰的徹底瓦解。但是,解構(gòu)并不是完全取消其意義,而是給它一個全新的解釋。在解構(gòu)宗教的同時,鮑德溫用自己的方式重構(gòu)上帝形象,并對宗教的意義做出嶄新的闡釋。

      三、對上帝的改造和回歸

      德里達批判海德格爾的本體論神學,反對宗教的圣化觀念以及把形象固定化的認知方式,這是他“沒有宗教的宗教”的緣由所在。在“沒有宗教的宗教”里,可以找到一個宗教性的決斷所具有的全部激情和責任。鮑德溫小說《向》和戲劇《阿》中各人物的生活經(jīng)歷和命運結(jié)局,就是其充滿激情和責任的宗教性決斷的具體體現(xiàn):上帝嚴懲了罪惡,拯救了善良。

      約翰最終得到上帝的拯救,而加布里埃爾卻落得妻離子散的下場。約翰得到上帝的拯救是肯定的,精心安排的故事細節(jié)有力地證明了這點。約翰的救贖發(fā)生在他生日當天,這暗示著他將獲得重生。母親為約翰特意準備的生日禮物是對他最好的鼓勵。當天,約翰感到欣喜若狂,心中萌生無限力量,猶 如“引擎”、“巨人”、“暴君”、“征服者”和“救世主”。其次,約翰在與教友伊萊沙的搏斗中第一次獲勝,預(yù)示著他獲得拯救的時機即將到來。再者,文本中頻繁出現(xiàn)的宗教象征和布道言辭證明了救贖的真實性。“約翰看見了主……一道他無法忍受的靈光照亮黑暗……他覺得自己逃離了黑暗、烈火、死亡的恐怖,正在上升,與圣徒們相會……他那飄忽不定的靈魂已經(jīng)堅定地同上帝的愛互相交匯;牢牢地固定在那千古不朽的磐石之上……光明與黑暗已經(jīng)接吻,永遠結(jié)合在一起?!?sup>

      雖然加布里埃爾在上帝的眼皮底下為所欲為,但他的罪孽最終未能逃脫上帝的懲罰。他的私生子橫尸街頭,二兒子放蕩不羈,對他充滿仇恨。當他打妻子耳光時,兒子詛咒他說:“不準你打我母親的耳光,那是我的母親。你這黑雜種,你要是再打她,我向上帝發(fā)誓,我會殺死你?!奔硬祭锇柕谋瘧K下場證明鮑德溫筆下的上帝是懲惡揚善、公正公平的救世主。

      《阿》中,鮑德溫某種程度上把上帝批判得體無完膚,以至于多數(shù)評論家都指認鮑德溫為上帝的背叛者。這種片面的定論源于西方神話盛行的“非對即錯”、“非善即惡”的二元對立的傳統(tǒng)觀念。德里達“沒有宗教的宗教”對西方神話中的二元對立做出解構(gòu),這與鮑德溫對宗教的理解不謀而合。雖然鮑德溫一開始就意識到“上帝是白人”的歷史現(xiàn)實,皈依宗教后又逃離教堂投身寫作,但是上帝告誡人類要相互憐憫、仁慈、謙虛、溫柔和忍耐的思想在鮑德溫內(nèi)心深處扎根,這是他主張用愛來融合黑白種族的非暴力抗議創(chuàng)作的主要原因。鮑德溫對上帝的情感貌似矛盾,實屬統(tǒng)一,他努力通過寫作塑造博愛的民間上帝。故事結(jié)尾異常和諧,當瑪格麗特決定離開教堂時,她對教友們說:“熱愛上帝要我們?nèi)鬯淖用瘛凶用瘢腥?——跟他們一起分享痛苦與歡樂,從不計較需付出多少代價!”

      瑪格麗特這段肺腑之言是她一生最震撼的布道,她告訴大家熱愛上帝是要去愛所有人。在西方神話中,上帝一直處于“在場”的地位,他是創(chuàng)世者,控制著整個宇宙,而世界上的人們始終處于“缺場”的地位,他們必須以上帝為中心,把自己放在一個卑微的地位。而這段布道與這種神話背道而馳,它把人與人之間的愛提升到對上帝的愛的高度。鮑德溫在嚴厲批判上帝的同時,隱晦地向讀者傳達了重構(gòu)上帝形象的可能和期望。上帝不再是“本原”、“中心”和“真理”,而是“道德”、“公正”和“博愛”。鮑德溫擺脫傳統(tǒng)信仰的束縛,對宗教做出徹底解構(gòu),證明上帝的可改造性,從而實現(xiàn)了對宗教的回歸。他通過作品呼吁人們?yōu)檫@個偉大的工程奉獻力量:“人類能夠擴大、改造上帝的本質(zhì),這將是每個人創(chuàng)造力的永遠體現(xiàn)?!?/p>

      四、鮑德溫宗教觀的成因

      盡管鮑德溫與杜波伊斯(W.E.B. Du Bois,1868—1963)、拉爾夫·埃利森(Ralph Ellison,1914—1994)都高度肯定黑人宗教在黑人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可他們的宗教觀卻不盡相同。在杜波伊斯看來,奴隸解放前,上帝是欺騙者,他宣揚的“宗教宿命論深入人心,這在‘湯姆叔叔’這個人物形象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婚姻成了鬧劇,懶惰是種美德,財富意味著偷竊……在教堂的陰影下,白人和黑人的家園被摧毀,他們開始習慣得過且過,抗爭中的希望不復(fù)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慍怒中的絕望?!痹诮夥胚\動中,上帝是無能者,他不但袖手旁觀,而且企圖無故邀功。解放后的今天,上帝仍然無視黑人的生活狀態(tài),他逃避問題、隨波逐流?!叭缃瘢烫靡寻l(fā)展成大型的社交和商務(wù)機構(gòu),為教徒提供信息和娛樂,謹慎地逃避黑人內(nèi)部或外部不愉快的問題,用語言或行動說教:及時行樂。”杜波伊斯對上帝的批判是自始自終、毫無掩飾的。而埃利森則恰好相反,他對上帝的信仰是肯定的,永恒不變的。這在其小說《六月慶典》中的黑人牧師希克曼身上得到了體現(xiàn):他希望通過把白人繼子桑瑞德培養(yǎng)成牧師來解決黑白種族問題,盡管困難重重,但他從未放棄用宗教福音去感化桑瑞德。埃利森借希克曼之口闡釋了他的信仰,“我們要把主的話看作是食品和住所,我們要把主的話看作是建造一個新國家的基石……即將上帝的話轉(zhuǎn)換為一盞明燈,這樣我們就不會迷失方向?!迸c杜波伊斯不同,鮑德溫的不幸童年使他對上帝抱有特殊期待,即得到上帝的庇護,擺脫繼父的控制和惡劣的生活現(xiàn)狀。然而,鮑德溫也不像埃利森那樣篤信上帝,當他發(fā)現(xiàn)上帝無法幫助自己得到解脫,未能主持公道、傳播愛時,他便開始質(zhì)疑上帝。其次,黑人民族的歷史使鮑德溫對宗教因愛生恨。從黑人奴役到種族隔離再到種族歧視,鮑德溫對不公平的美國社會深惡痛絕。當上帝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和社會現(xiàn)狀時,鮑德溫開始質(zhì)疑和憎恨上帝。這就是鮑德溫離開教堂投身寫作的原因。此外,鮑德溫勇于挑戰(zhàn),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性格也使他不盲目輕信上帝。他放棄體面的牧師職業(yè)投身寫作,通過文學“弒父”反對理查德·賴特(Richard Wright,1908—1960)的自然主義抗議小說及公開創(chuàng)作同性戀文學等事實,都體現(xiàn)了他不同尋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對上帝的質(zhì)疑、批判和改造正是他敢于挑戰(zhàn)、賦予創(chuàng)造力的性格所致。

      雖然鮑德溫的一生都未停止對上帝的解構(gòu)和批判,但是,他對上帝的愛根深蒂固,貫穿其一生。他曾感嘆:“宗教這個問題……真切地困擾著我?!蹦呐略谒砘际车腊T诘┫r,鮑德溫還不忘提及宗教。戴維·李明在《鮑德溫傳記》中指出:他意識到宗教在他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內(nèi)在詞匯”方面。至于更寬泛的問題,他不“相信”上帝,但是,他能感覺到——尤其是在他單獨一個人時——“上帝的某些意義?!?/p>

      鮑德溫對上帝的愛無法抗拒,這種愛驅(qū)使他不停探索上帝的真諦。一方面,宗教作為美國黑人重要歷史文化遺產(chǎn)在鮑德溫的內(nèi)心深處扎根。宗教不僅使黑人得到了群體的歸屬感,減輕了他們的孤獨與恐懼,而且使他們長期受壓抑的情感得以宣泄,由此維持心理健康。作為黑人民族的一員,鮑德溫深受宗教影響,他離開教堂并不代表他背叛上帝。另一方面,不幸的孩提時代促成鮑德溫急功近利的性格,黑人宗教是其尋求文學創(chuàng)作突破的重要手段。20世紀美國黑人文學正經(jīng)歷著走出自然主義抗議文學窠臼,走向以黑人文化為基礎(chǔ)的新型現(xiàn)代黑人文學的重要變革,鮑德溫順應(yīng)時代潮流,極力挖掘黑人宗教文化來提升自己的社會影響力。鮑德溫認為斯陀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l811—1896)的《湯姆叔叔的小屋》批判了奴隸制,但沒有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而賴特的《土生子》則把黑人描寫為沒有傳統(tǒng)、習俗、宗教儀式和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空殼,否定了黑人人性的復(fù)雜性,使黑人形象刻板化。為了突破黑人自然主義抗議文學的局限性,鮑德溫著眼于挖掘黑人復(fù)雜人性和傳統(tǒng)文化,旨在建構(gòu)黑人文化身份,而黑人宗教也便成為其重要內(nèi)容。

      五、結(jié)論

      不可否認,鮑德溫的宗教觀和文學創(chuàng)作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他“自相矛盾”的思想觀念和創(chuàng)作風格。這也是鮑德溫遭受評論界嚴厲批評,在文學上始終無法超越賴特的重要原因之一。殘酷的黑人 歷史與現(xiàn)實造就了鮑德溫近乎自相矛盾的宗教觀和創(chuàng)作思想,而這一定程度上也與他急功近利的性格有關(guān)。

      導(dǎo)致目前少許企業(yè)的抵扣鏈條斷層的緣由主要包括兩方面:首先是現(xiàn)行政策不允許抵扣某些支出,或者沒有這方面的抵扣政策;其次是實際操作階段,抵扣有政策,但是又出現(xiàn)不可抗的因素導(dǎo)致不能及時有效地抵扣稅額。

      然而,盡管鮑德溫的思想觀念和創(chuàng)作實踐存在種種不足,但是,我們無法否認他的宗教觀的可貴之處以及他在挖掘黑人宗教文化和探索新型黑人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上的先鋒作用。鮑德溫是上帝的黑皮膚革命家,他對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上帝唯我獨尊的權(quán)威提出質(zhì)疑,用“跨種族之愛”顛覆上帝中心主義,消解中心,使處于邊緣位置的“世俗之愛”去邊緣化,呈現(xiàn)出“世俗之愛”的獨特魅力。解構(gòu)是期待他者的降臨,解構(gòu)是向死而生。鮑德溫通過對宗教的解構(gòu)和批判,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重構(gòu)了公平和博愛的民間上帝,“他不在黑人教堂里,而在家庭的親情、情人的愛情、民族的關(guān)愛中?!薄芭c斯陀夫人和賴特著眼于描寫黑人對外部世界的反應(yīng)相比,鮑德溫已開始注意刻畫黑人的內(nèi)心世界……明顯呈現(xiàn)出‘向內(nèi)轉(zhuǎn)’的趨向?!滨U德溫透過表象看到本質(zhì),他對宗教的解構(gòu)和回歸,是他挖掘黑人文化真諦,展現(xiàn)黑人人性,定位黑人身份的重要手段,體現(xiàn)了他文化研究思想和敘述手法的獨創(chuàng)性和超前性。

      [1] Leeming D. James Baldwin: A Biography[M]. London: Michael Joseph, 1994.

      [2] O’Neale S. Fathers, gods, and religion: perception of christianity and ethic faith in James Baldwin[C]//Fred L. Standley, Nancy V. Bur. Critical Essay on James Baldwin. Boston: G. K. Hall & Co., 1988.

      [3] Lunden R. The progress of a pilgrim: James Baldwin’s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J]. Studia Neophilologica, 1981, 53(1): 113-126.

      [4] 陳世丹. 《向蒼天呼吁》: 走向一種生態(tài)社會[J].山東外語教學, 2011(4): 62-68.

      [5] Lynch M F. A glimpse of the hidden god: dialectical vision in Baldwin’s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C]//Harris T. New Essays on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31.

      [6] Baldwin J. The Fire Next Time[M]. New York: Dial, 1963.

      [8] Derrida J. The Gift of Death[M]. Translated by David W.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9] 陸揚.德里達、瓦蒂莫和伽達默爾:沒有宗教的宗教[J].社會科學, 2006(12): 166-171.

      [10] 單純.論德里達的宗教思想[J].國外社會科學, 2004 (5): 26-33.

      [11] Clarence E. Hardy III. James Baldwin’s God: Sex, Hope, and Crisis in Black Holiness Culture[M]. Knoxville: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2003.

      [12] Baldwin J.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C]//Baldwin J. Early Novels and Stories. New York: The Library of America, 1998.

      [13] Macebuh S. James Baldwin: A critical Study[M]. New York: Third Press, 1973.

      [14] Gounard J F. The Racial Problem in the Works of Richard Wright and James Baldwin[M]. Translated by Rodgers J J. Westport: Greenwood, 1992: 179.

      [15] Baldwin J. The Amen Corner[M]. New York: Dial Press, 1968.

      [16] Du Bois W.E.B. The Souls of Black Folk[M].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9: 140-145.

      [17] 拉爾夫·埃利森.六月慶典[M].譚惠娟, 余東, 譯.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02: 128-129.

      [18] Baldwin J, Mead M. A Rape on Race[M]. New York: Dell, 1971: 83.

      [19] 譚惠娟.詹姆斯·鮑德溫的文學“弒父”與美國黑人文學的轉(zhuǎn)向[J].外國文學研究, 2006(6): 130-138.

      Religion without Religion—A Study of James Baldwin’s Deconstruction of Religion and His Return

      Mi Fenfang, Tan Huijuan

      (1.,,,;2.,,,)

      James Baldwin, a famous African—American writer,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n the view of black religion: from believing in God, to leaving the church, and then returning to write about it. His religious view bears great similarity to Derrida’s “Religion without Religion”. With decon- structionist guid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Baldwin’s d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religion and his view on religion, Religion without Religion, based on an intensive reading of his religious writings represented byand. While deconstructing and criticizing the hypocritical and incompetent God in the fundamental church, Baldwin tries to reconstruct a just and loving secular God, thus to realize his return to religion. His love and hate for God, contradictory but reasonable, is related to his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person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trend of African—American literature in 20th century from the naturalist protest literature to modern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African—American culture.

      ;;;;

      I712.44

      A

      1009-895X(2012)03-0223-06

      2012-01-14

      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研究資助項目(2009Z218);浙江省外文學會專題研究資助項目(ZWZD2009029)

      宓芬芳(1982-),女,講師。研究方向:美國文學。E-mail: fenfangmi1982@yahoo.cn

      ① 筆者譯,原文為“There is something in it.”(見文獻[1])。

      猜你喜歡
      鮑德溫德里達解構(gòu)
      還原
      解構(gòu)“劇本殺”
      金橋(2021年6期)2021-07-23 01:27:14
      于強 保持真實,從生活中解構(gòu)設(shè)計之美
      彭濤形而上的現(xiàn)世解構(gòu)
      中國周刊(2018年4期)2018-05-15 02:57:58
      模仿特朗普,真是活受罪
      露絲· M. 鮑德溫:鐵腕童書太太
      女友·花園(2015年5期)2015-05-30 00:34:34
      被“延異”的語言*——德里達對索緒爾的批判再審視
      外語學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2
      德里達論隱喻與摹擬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06
      解構(gòu)德里達的語言觀
      從“隱喻意義”的流變看尼采和德里達的隱喻觀
      外語學刊(2010年2期)2010-01-22 03:30:49
      加查县| 沐川县| 墨脱县| 余姚市| 江孜县| 尚志市| 武山县| 和顺县| 岫岩| 象山县| 扶余县| 湘乡市| 兴隆县| 宁国市| 乐昌市| 南华县| 临城县| 分宜县| 绵阳市| 台东市| 满城县| 安吉县| 长垣县| 定陶县| 汤阴县| 方山县| 东乌珠穆沁旗| 大冶市| 会昌县| 南昌县| 安溪县| 呼玛县| 沁源县| 大厂| 宿松县| 东台市| 望都县| 邵东县| 北京市| 永寿县| 桂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