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國外二語寫作領域的“聲音”研究

      2012-04-12 06:06:04梅婷
      關鍵詞:對話性聲音二語

      梅婷

      (華中農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430070)

      一、“聲音”探源

      “聲音”這一概念肇源于以巴赫金為代表的對話性理論。該理論是前蘇聯(lián)巴赫金學派語言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理論的核心理論之一。對話性指話語或語篇中存在兩個以上相互作用的“聲音”,它們形成同意和反對、肯定和補充、問和答等關系。[1]“聲音”是對話理論的一個基本概念,它指說話者在某一話語或語篇中的存在。巴赫金指出“聲音不僅適用于口頭交流,也同樣適用于書面交流?!保?]

      根據“聲音”,語篇可分為獨白性語篇和對話性語篇。在獨白性語篇中,作者試圖以自己的聲音淹沒所有其他的聲音,所要求的只是承認而不是回應,因而這種語篇是權力者或獨裁社會的標志。[2]在對話性的語篇中則存在兩個或更多相互作用的聲音,即“多聲”。傳統(tǒng)上的獨白性語篇主要指書面語篇。但辛斌和陳騰瀾指出,對話性和獨白性是兩個相對的概念,是個程度問題,即使最典型的獨白性語篇也會具有某種程度的對話性。因為任何語篇都有所指向,都預先假定了其受話人。[1]語篇的對話性程度取決于發(fā)話人在多大程度上考慮到受話人和其他聲音的存在,并把這種考慮在語篇中表現(xiàn)出來。書面語篇的生成雖無需受話人身臨其境,卻并不意味受話人不存在。語篇中的任何一個符號都針對某個人,即“具有內在的對話性”。[3]書面語篇所假定的讀者經常并不具體,也不在面前,作者無法與之進行面對面的對話交流,他所能做的是不斷地將自己置于讀者的位置,審視和組織自己的每一句話。如Widdowson承認:“寫作時,我對讀者的反應作出判斷,并預測我認為他在理解和領會我的說明時可能會遇到的任何困難”。[4]

      對話理論于20世紀60年代傳入歐美,迅速引起西方文學界的廣泛興趣。對話理論以及“聲音”這一概念被廣泛運用于文學批評中,對歐美文學批評理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但在語言學界,由于長期受到結構主義的影響,對話理論直至上世紀80年代初才開始逐漸受到語言學家的關注。寫作研究者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關注“聲音”。本世紀以來,“聲音”成為了一語和二語寫作研究領域共同關注的熱點之一。二語寫作研究領域的國際權威雜志 《二語寫作》曾在2001年的第10期推出??懻摿恕奥曇簟?。鑒于國內尚無介紹“聲音”的文章,本文將對國外的相關研究做一回顧和述評,希望對我國英語寫作教學和研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國外二語寫作領域的“聲音”研究

      寫作領域對“聲音”的研究于20世紀80年代興起于北美,21世紀初開始逐漸延伸至墨西哥、日本、土耳其等非英語國家。諸多學者給“聲音”下了定義。Elbow認為“聲音是作者觀點的明確體現(xiàn)”,也就是讀者在閱讀時能“捕捉到的作者的觀點”。[5]Bowden認為“聲音”是個隱喻概念,是指讀者能“通過文字觸摸、感知到某個人的存在,哪怕這個人僅僅是作者在作品中創(chuàng)造的一個角色”。[6]Stewart將語篇中的“聲音”視作“某個特定作者對自己重要個性的表述”,并指出:“一篇好的作文應當體現(xiàn)作者的身份,能讓讀者聽到作者真實的聲音”。[7]在美國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中,“聲音”一直是寫作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否能清楚體現(xiàn)作者的“聲音”也是衡量作文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8]例如,紐約州高中英語會考的作文評分標準中就明確指出:高質量的作文應“語言準確,有吸引力,能明確體現(xiàn)作者的 ‘聲音’,對讀者和寫作的目的均有清楚的認識”。[9]

      本世紀伊始,“聲音”逐漸開始受到二語寫作研究領域的關注。許多研究者指出,“聲音”在二語寫作中同樣重要,二語學習者應當學會或至少了解如何在作文中強化自己的“聲音”。如,Ivanic和Camps通過分析六位墨西哥籍研究生的作文發(fā)現(xiàn),寫作者通過概念定位、人際定位、語篇定位來構建“聲音”,且這些作文中存在著多重“聲音”。他們指出,身份與“聲音”的協(xié)商是任何寫作行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高二語寫作者對“聲音”的認識,能夠幫助寫作者在作文中清楚表達自我身份。[10]Hyland分析了240篇選自10份權威學術期刊的論文,找出了所有指代作者的代詞。研究發(fā)現(xiàn),第一人稱代詞可幫助作者表明自己的研究領域,亮出作者身份,贏得讀者認可。Hyland還將64名香港本科生撰寫的項目報告與相同領域已發(fā)表的學術論文進行了對比,重點考察了指稱作者的代詞的使用情況,發(fā)現(xiàn)香港學生的論文中指稱作者的代詞偏少。[12]Hyland指出,語言教師應告知學生可體現(xiàn)作者“聲音”的語言手段,增強學生的“聲音”意識,幫助他們更好的完成學術寫作,實現(xiàn)跨文化學術交流。Matsuda和Tardy對“聲音”在學術寫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進行了實證研究。[13]他們收集了一本修辭與寫作研究類雜志處于盲審階段的數(shù)篇論文。通過分析稿件和審稿人的評論,對審稿人和論文作者進行訪談,他們發(fā)現(xiàn)在盲審階段審稿人比較注重論文中的“聲音”。讀者,即審稿人,通過某些語言特征和非語言特征來理解作者的身份和“聲音”。

      然而,一些西方學者認為寫作中的“聲音”是與西方個人主義意識形態(tài)密切相連的。他們認為“聲音”是作者身份的體現(xiàn),是“個人主義的理想隱喻”。[5]Berlin和Bowden都曾指出,個人主義在西方社會廣為傳播并扎根于既定意識形態(tài)之中,“聲音”作為表現(xiàn)自我的重要手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個人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他們認為,西方寫作教學中隱含著一個共同前提,即個性是人類的基礎,寫作就是要將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的表達與展現(xiàn)。[6,14]西方學生在寫作中能體現(xiàn)出自己的“聲音”,這只是西方文化使然。還有學者指出,亞洲學生的英語作文普遍缺乏“個性化聲音”,[15]是亞洲文化使然:亞洲學生 (如中國、日本)往往受到集體主義思想和等級觀念的影響,喜求和諧,缺乏批判性思維能力,在表達觀點時缺乏“個性化聲音”,求同而不愿存異。

      隨著二語寫作研究的不斷深入,以上觀點逐漸開始受到質疑。Littlewood分別調查了一批來自8個亞洲國家和3個歐洲國家的學生,要求他們回答是否將老師視作權威人物。調查表明,亞洲學生并非如通常所描述的那樣順從、被動和消極。[16]Stapleton調查了70名日本本科生,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在面對權威時敢于各抒己見。Stapleton指出,亞洲學生在隨著時代發(fā)展而變化,新一代的具有“個性化聲音”的亞洲學生正在形成。[17]Matsuda研究了一位日本女性用日語撰寫的網絡日志。[13]研究發(fā)現(xiàn),該日志作者通過使用片假名、第一人稱代詞 (日語中有51個第一人稱代詞,且不含口語和方言中的人稱代詞)、終助詞構建自己的“聲音”。這些表示自我身份的語言特征多為日語所獨有,無法轉換成對應的英語。Matsuda認為,日本學生的英語作文中缺乏“個性化的聲音”,并不是因為他們不會構建“聲音”,也不是因為他們受到集體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束縛,而是由于日語和英語中構建“聲音”的方式和語言特征不同。Matsuda的研究表明在任何語言中,即使是在與集體主義價值觀相聯(lián)系的語言中,都可以找到“聲音”,但不同的語言中賴以構建 ‘聲音’的方式是不同的。Hirvela和Belcher研究了三名發(fā)表過數(shù)篇學術論文的成人寫作者。[18]他們發(fā)現(xiàn),這三名研究對象在用母語寫作時都能成功地構建自己的“聲音”,但在用英語撰寫學術論文時卻存在構建“聲音”的困難。以上研究均有力反駁了“聲音”是西方個人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產物這一看法,證明二語學習者可以構建自己的“聲音”。

      三、啟示

      國外寫作研究領域對“聲音”的研究雖起步較早,但就意識形態(tài)仍存在分歧,導致對“聲音”的研究不夠深入和全面,還存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例如,一些學者對在二語寫作課堂中是否應該教授“聲音”和強調“聲音”的重要性存在著爭論,究其原因,主要是針對聲音與寫作質量關系的實證研究匱乏。雖已有研究進行了相關探討,但這些研究或存在設計上的缺憾,或僅限于學術寫作,或研究對象為非二語學習者。在對“聲音”概念的界定上存在各持己見的現(xiàn)象,需要進一步歸納并加以確定。僅有少數(shù)研究就與“聲音”相關的語言特征進行了研究,且研究的語言特征僅涉及第一人稱代詞的使用。就如何評測作文中“聲音”的強度,僅有極個別學者作出了嘗試。至于如何增強學生的作者意識,如何在寫作中體現(xiàn)作者的“聲音”以及如何通過語篇與讀者展開對話,均缺乏實證性研究成果。

      國內二語寫作領域的“聲音”研究與國外存在很大差距??v覽中國知網,筆者發(fā)現(xiàn)未有文章對寫作中的“聲音”進行過介紹,僅有四篇文章與“聲音”有關,足見“聲音”在國內缺乏足夠的重視。這與我國現(xiàn)行的二語寫作教學實踐和評測體系是分不開的。在美國,作者的“聲音”是所有重要寫作考試的評分標準之一;在國內,寫作教學目標和評分標準仍停留在語言的準確性、流利性和復雜性上。重要英語考試如CET4/6,TEM4/8等均未將“聲音”納入作文的評分體系。Li曾比較了中國和美國教師對好作文的評判標準。[19]該研究揭示,美國教師認為好的作文應“體現(xiàn)作者對生活的獨到見解”,即作者的“聲音”,但中國教師從未用過這一標準來評判學生的作文,作文“成了僅僅反映語言水平的載體,而不是交流的工具”。[20]

      國內的二語寫作教學和測評在“聲音”上的滯后已經造成了后續(xù)的影響,并且已經引起了一些有識之士的關注和思考。如,何其莘等人早已指出,我國的外語教學“在語言技能訓練中往往強調模仿記憶卻忽略了學生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分析問題和獨立提出見解能力的培養(yǎng)”。[21]文秋芳指出,“在多年的研究生教學中注意到,有人閱讀文獻時分不清是作者的觀點還是作者在闡述他人的觀點”。[22]文秋芳認為,這可能是由于文科學生的思辨能力差。但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另一原因可能是許多學生并不了解語篇的對話性,缺乏對“聲音”的認識,在閱讀文獻時對作者的身份缺乏敏感度,故而分不清文中的各種“聲音”??梢韵胂螅@些研究生要用英語撰寫學術論文,要體現(xiàn)自己的“聲音”,實現(xiàn)跨文化學術交流,將是頗有難度的。反觀我國的二語寫作教學,時有老師抱怨學生的作文空洞無物,可讀性差,缺乏獨立見解。如果我們的學生不了解語篇的對話性,缺乏讀者意識,不知如何體現(xiàn)自己的“聲音”,就算有獨立見解,又怎能恰當提出?

      我國的二語寫作教學不敢于打破現(xiàn)狀。作文應該不僅是反映語言水平的載體,更應該是交流的平臺和工具。語言教師在寫作教學中除了應講授傳統(tǒng)的寫作方法和技巧,還應努力增強學生對語篇對話性的了解,幫助學生加強讀者意識和作者意識,講授構建“聲音”的語言特征和手段,從而讓學生在作文中亮出自己的“聲音”,構建好作者身份。

      [1]辛斌,陳騰瀾.語篇的對話性分析初探 [J].外國語,1999(5):8-13.

      [2]Bakhtin,M.The Dialogic Imagination:Four Essays[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1:23.

      [3]Tejera,V.Literature,Criticism and the Theory of Sign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89.

      [4]Widdowson,H.G.Explor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21.

      [5]Elbow,P.Individualism and the teaching of writing:Response to Vai Ramanathan and Dwight Atkinson[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9,23 (3):327-338.

      [6]Bowden,D.The Mythology of Voice[M].Portsmouth:Boynton/Cook Publishers,1999:33.

      [7]Stewart,D.The Authentic Voice:A Pre-writing Approach to Student Writing[M].Dubuque,IA:Brown,1972:65.

      [8]Zhao,C.G.,L.Llosa.Voice in high-stakes L1academic writing assessment:Implications for L2writing instruction[J].Assessing Writing,2008,6 (3):153-170.

      [9]New York State Education Department.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in English:Scoring key and rating guide [EB/OL].(2007-03-02)[2007-05-08].http://www.nysedregents.org/testing/engre/htm.

      [10]Ivanic R.,D.Camps.I am how I sound:Voice as self-representation in L2writi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1,15 (1-2):3-33.

      [11]Hyland,K.Humble servants of the discipline?Self-mention in research articl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1 (3):207-226.

      [12]Hyland,K.Authority and invisibility:Authorial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2,20 (8):1091-1112.

      [13]Matsuda,P.K.,C.M.Tardy.Voice in academic writing:The rhetorical construction of author identity in blind manuscript review[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7,8 (2):235-249.

      [14]Berlin,J.A.Rhetoric and ideology in the writing class[J].College English,1988,6 (5):477-494.

      [15]Atkinson,D.A critical approach to critical thinking in TESOL[J].TESOL Quarterly,1997,21 (1):71-94.

      [16]Littlewood,W.Do Asian students really want to listen and obey?[J].ELT Journal,2000,8 (1):3 1-36.

      [17]Stapleton,P.Critiquing voice as a viable pedagogical tool in L2writing:Returning spotlight to idea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2,5 (3):177-190.

      [18]Hirvela,A.&D.Belcher.Coming back to voice[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1,15 (1-2):83-106.

      [19]Li,X."Good Writing"in Cross-cultural Context[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6:12.

      [20]蔡基剛.大學英語四、六級寫作要求和評分標準對中國學生寫作的影響 [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8(5):49-53.

      [21]何其莘,殷桐生,黃源深,等.關于外語專業(yè)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 [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6(1):24-28.

      [22]文秋芳.論外語專業(yè)研究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9(10):29-24.

      猜你喜歡
      對話性聲音二語
      《海浪》的復調特征解讀
      淺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藝術評鑒(2016年15期)2016-11-29 10:25:56
      從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視敘事節(jié)奏的表達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40:17
      聲音在動態(tài)圖形中的應用
      《教學二語習得簡介》述評
      Ferris與Truscott二語寫作語法糾錯之爭
      國內二語寫作書面糾正性反饋研究述評
      論摘要語篇的對話性與人際意義構建
      二語習得中母語正遷移的作用分析
      高中歷史對話性課堂的構建
      车险| 宁化县| 尼木县| 西贡区| 湖北省| 巴里| 老河口市| 屏山县| 营口市| 孟州市| 巴中市| 佛教| 泉州市| 宾阳县| 资中县| 定日县| 阿合奇县| 扎兰屯市| 龙泉市| 泗洪县| 崇左市| 绵阳市| 苍溪县| 蒙自县| 突泉县| 漾濞| 诸城市| 塔城市| 榆树市| 沂源县| 祁东县| 瑞金市| 临颍县| 贵溪市| 泾阳县| 洞口县| 新龙县| 宜兰县| 滁州市| 徐闻县| 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