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劍 黃永奎 呂 霞
(廣東培正學院,廣東 廣州 510830)
校紀校規(guī)是高等院校為實現(xiàn)教育目標而制定的、要求學生嚴格遵守的行為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是高等院校維護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的重要保證。本文將從德、情、法等各方面闡述高校應如何防范和應對違紀行為的發(fā)生。
高校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對學生思想政治狀況進行定期調查,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學校要定時在學生中開展關于思想狀況的調查,組織學生干部深入班級和宿舍,及時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學生在思想、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建設。充分發(fā)揮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教學主渠道作用,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明白物質與精神、奉獻與索取、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
(三)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高校以基本道德規(guī)范為基礎,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深化和內化基本道德規(guī)范,教育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和社會、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做到自我實現(xiàn)和社會目標的有機統(tǒng)一,并將之作為大學生自覺的道德行為。
(四)加強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事業(yè)心的教育。高校應引導學生確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社會責任感,學生一旦放任自己處于無所事事的狀態(tài),就很容易無事生非,產生很多違紀行為,因此,要增強學生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增強對各種錯誤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抵御能力。
(五)與時俱進,占領網絡道德教育新陣地。目前與網絡相關的違紀行為有不斷增高的趨勢,高校要用正確且有效的思想和文化在網絡上開展道德教育,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氛圍,給大學生以積極、健康的熏陶,因為只有一個具有良好道德風尚的人,才會有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才能自覺地遵紀守法。
情感是人生中的重要內容。在傳統(tǒng)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往往會誤認為大學生作為成人,已經具備了人的情感。其實,對于絕大多數(shù)的大學生而言,他們的情感屬于可轉化或者是可利用的范疇,更多地蘊含著生命的激情與沖動,在這一過程中暗含著更多的違紀的可能性。
人都有一種潛意識中的自身的情感需求,但這種需求如何與符合社會道德和社會規(guī)章制度的標準有機的結合起來,這其中就需要一個情感教育與內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正確且及時地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高校加強對學生違紀行為預防的重要一環(huán)。加強對大學生的情感教育,不僅意味著培養(yǎng)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培養(yǎng)他們的頑強意志,同時也意味著要教育他們正確面對人生中的負面情感,擺脫諸如悲傷、失落、挫折等種種不利情緒的影響。
情感教育就是在學生普通而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加強學生對社會與環(huán)境的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加強對挫折與失敗的抵抗力、免疫力,加強心理的調試能力與抗干擾能力,并在此過程中學會與社會群體和他人相處,學會如何正確地面對生命負面狀態(tài)中的磨難,重新認識生活的美好,而不是以一種消極的情緒和違紀的行為去面對人生中的挫折。
注重對大學生加強情感教育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加強對大學生的情感教育會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保持樂觀豁達的品性,以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去處理自我與他人、與世界的關系,能夠以充滿朝氣的心態(tài)去與周圍的世界交流。另一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會引導學生正視生命中的挫折,明白沒有苦難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殘缺的人生,我們只有面對苦難,敢于嘗試挑戰(zhàn)苦難,才能苦盡甘來,才會珍惜生命中的真、善、美,學會愛、學會樂觀、學會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人生。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是高等教育學生管理的重要章程,是高校進行學生管理的主要憑借依據。高校應該在這一基礎上,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建立起符合學生特點和本校特色的管理制度,因為大學生良好的文明行為和道德思想,除了靠堅持不懈的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外,還必須通過必要的規(guī)章制度進行嚴格的管理。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一方面能為學校的管理提供法律支撐,保障學生管理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進行,實現(xiàn)高校的育人功能,在另一方面,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其應遵循的規(guī)章制度、基本行為規(guī)范以及應當履行的義務,這一過程事實上也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是學生對管理制度學習、認同、內化以及自控的過程。
規(guī)章制度既是行為的范例,又是行為的禁止。任何一項規(guī)章制度的存在,如果沒有付諸實施,則只能是一紙空文,不具備任何威懾的意義,學生管理也就無從談起。因此,為讓管理制度落實到實處,一定要加強對規(guī)章制度的執(zhí)行與落實。如果各種違紀得不到譴責和處理,就會使違紀者產生漠視心里,不良行為不僅得不到遏制,反而會擴大影響,被他人仿效,導致學生違紀觀念淡漠,違紀行為就會有增無減。因此,在學生違紀時,一定要秉承違法必究、執(zhí)法必嚴的原則,通過嚴格的執(zhí)法使大學生意識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只有不斷地增強組織性和紀律性,才能養(yǎng)成遵紀守法的習慣。
與此同時,為加強對管理制度的執(zhí)行力度,必須注重對管理隊伍的建設。高校各部門也要重視對自身管理制度意識和服務意識的加強,在嚴格管理上下工夫,因為嚴格管理是建立高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形成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的需要,也是維護制度的權威和尊嚴的需要。
任何一個秩序安定的社會,法律都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價值。鄧小平同志曾強調指出:“要講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僅不犯法,而且積極維護法律?!盵1]P254就學校而言,沒有一系列的紀律和規(guī)章制度來統(tǒng)一學生的步伐,協(xié)調行動,就無法建立起適應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教學、科研和學習秩序。從違紀防范的角度而言,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教育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和宣傳力度,增強法制觀念。這是防范大學生違紀的有效途徑。高校要通過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選取典型違紀案例并剖析動機,通過授課的方式具體化、形象化對違紀的認識,也可以通過在宣傳欄、宣傳刊以及校園網加強對法律知識的宣傳。
(二)加強對違紀后果的深刻認識。高校每年都有一定數(shù)量的大學生因各種原因受到處分,甚至是法律制裁,這不僅傷及他人的合法權利,同時也給本人帶來了巨大痛苦。有的違紀者失去學位證甚至是畢業(yè)證,也失去許多平等的就業(yè)和鍛煉機會,這些違紀處分在檔案中也有不好的記錄,影響自己的前程。只有深刻地明白違紀的后果,會使學生有所忌憚,減少違紀行為發(fā)生的概率。
(三)加強與地方的司法機關的聯(lián)系。高校應定期由司法機關工作人員來學校講座,結合各種違紀違法案例,對學生進行現(xiàn)實的法制教育,強化法制觀念,將防范的工作深入到每個學生的心頭,達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四)重視組織一些法制宣傳的實踐活動。通過深入居民社區(qū)進行法制宣傳活動等,這樣大學生不僅可以更為深入地了解法律知識,提高對法律法規(guī)的熟悉程度和理解能力,同時也可以幫助別人,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知識與心靈的雙充實,并逐步建立、完善或鞏固起學生內心以法制觀念為核心的自律系統(tǒng)。
在高校進行這一教育過程中,輔導員,承擔著最為重要的育人使命。輔導員作為學生的直接管理者,是最直觀、最經常、最有效的育人因素,其一言一行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學生,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引領者和塑造者。學校對輔導員的隊伍建設要按照提高素質、優(yōu)化結構、相對穩(wěn)定的要求,選拔一批德才兼?zhèn)涞闹星嗄杲處煋?。對于已經違紀并受處分的學生,輔導員要做好挽救工作,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正確的認識和對待違紀學生。如前文所言,違紀學生同樣是高等教育教育的對象,不能將違紀學生看成是學生群體中的另類,他們大多數(shù)在本質上是可教育和可轉化的,要幫助他們逐步提高對違紀危害性的認識,讓他們意識到作為學校的一分子,就必須遵守校紀校規(guī)。
(二)培養(yǎng)違紀學生健康的道德情感?!罢嬲慕逃呤且环N情緒豐富的人,他同樣地強烈感受著喜悅、憂愁、激動和憤怒。問題在于:要讓在學生感到自己教師在這些人之常情當中,包含著正直,有道理。”[2]P251在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過程中,避免產生情感上的對立,而要讓他們體會到善意和溫暖,將其情感引入到正確的軌道。
(三)進行適當?shù)男睦砀深A。要對違紀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干預,要以尊重理解為前提,以幫助為原則,預防與發(fā)展相結合,既要實施個別性指導,又要注重整體性發(fā)展,為學生開展心理咨詢服務活動,并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經?;?、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方面下工夫。
(四)加強對違紀學生的跟蹤管理。懲罰不是目的,加強對違紀學生的教育,讓他們認識到過去錯誤的違紀性和危害性,從而自覺守紀,防止違紀行為的再發(fā)生。與此同時,又要關心這些學生的進步,使他們感受到溫暖,明白是非,有效地調節(jié)自己,增強社會適應力,做出明智的抉擇,樹立起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蘇]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譯.給教師的建議.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