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美國人的文明觀及其對菲律賓的占領 (1898-1914)

      2012-04-13 04:52:56劉義勇
      關鍵詞:菲律賓人菲律賓文明

      劉義勇

      (北京大學 歷史系,北京 100871)

      1898年美國占領菲律賓,是其走向帝國主義的標志性事件。國內(nèi)外學術界關于美國占領菲律賓過程的探討已經(jīng)非常詳盡,對美國帝國主義的研究更是汗牛充棟。但是,這些傳統(tǒng)研究大多是從經(jīng)濟和權力的動機來看待美國對菲律賓的占領和統(tǒng)治,而很少論及支撐美國統(tǒng)治菲律賓的思想意識根源。本文試圖從觀念層面探究美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帝國主義行為,認為美國對菲律賓的統(tǒng)治受到當時流行的一整套文明觀念的影響,這套文明觀念將不同民族和地區(qū)置于文明演進的不同階段,并認為美國所代表的最先進的文明“有權”對“野蠻”和“半文明”地區(qū)進行征服和改造,以使其迅速達到“文明”的階段。這種文明觀念深刻地塑造了美國對菲律賓的政策,成為支撐美利堅帝國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

      一、美國人眼中菲律賓人的“半文明”形象

      一般而言,美國人認為菲律賓人是所謂的“半文明人”。他們將菲律賓人定位在半文明階段的首要依據(jù)是其“無知”。在美國人眼中,菲律賓人智力并不差,但缺乏教育。他們不能理解自治政府的意義,更不用說運行這個作為“盎格魯—薩克遜文明”精華的政治體制。即使給他們一個自治政府,沒有美國監(jiān)護,菲律賓人也會將之變回為東方式的專制政體。其次,菲律賓人未能完全進入文明階段還體現(xiàn)在缺乏“體質(zhì)活力”(physical energy),用更通俗的話說,就是懶惰。群島上有豐富的物質(zhì)和生活資源,不需辛勤勞作便可吃飽喝足,加之氣候炎熱,這個種族普遍顯得較為慵懶。第三,在美國人看來,菲律賓社會組織結構松散落后,不足以形成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美國人用“部落”這樣的詞貶低菲律賓社會構成,指出沒有美國統(tǒng)治,菲律賓將陷入內(nèi)戰(zhàn)。有報紙還列出時間表詳細地預言,美國撤離菲律賓后阿奎那多將何時跟部下反目,何時各部落因意見不同而混戰(zhàn),何時阿奎那多排除異己建立獨裁統(tǒng)治。①“The Philippine Problem,”New York Observer and Chronicle,Vol.76,No.27,July 7,1898,p.11.第四,菲律賓人大多數(shù)信仰天主教,②據(jù)統(tǒng)計,菲律賓800萬左右的人口中,約27萬伊斯蘭教徒,7500佛教徒和信奉儒家思想的人,26萬“萬物有靈”的信奉者。W.M.Anderson,“Young People’s Societies,”Christian Observer,Vol.96,No.12,March 18,1908,pp.8-9.到過菲律賓的美國人發(fā)現(xiàn),菲律賓人的天主教跟歐美的天主教大不一樣,近于迷信和異端。菲律賓人更感興趣的是盛典的浮華、香燭、彩窗、音樂等刺激感官的東西,而“沒有圖像,沒有光亮或者儀式”,就不知道如何禮敬上帝。①Phelps Whitmarsh,“The Philippine Native,”O(jiān)utlook,Vol.65,No.7,June 16,1900,p.391.菲律賓反抗西班牙統(tǒng)治也是由“異端教會組織”煽動的。②James A.LeRoy,“The Religious Situation in the Philippine Islands,”Congregationalist,Vol.91,No.1,January 6,1906,p.19.

      美國人經(jīng)常拿菲律賓人和印第安人類比。有美國人將阿奎那多視為菲律賓的華盛頓,但參議員威廉·斯圖爾特 (William Stewart)說阿奎那多和印第安的部落首領特庫姆塞 (Tecumseh)、坐牛 (Sitting Bull)等倒是更為相似。③Walter L.Williams,“United States Indian Policy and the Debate over Philippine Annexation: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Imperialism,”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Vol.66,No.4,March 1980,p.827.有人認為阿奎那多殘暴方面類似印第安人,他們驚呼,將菲律賓交給阿奎那多這樣的“野蠻人”將會是對“文明”的一種犯罪。④John J.Janney,“Another‘Plea for the Oppressed’,”Friends’Intelligencer,Vol.56,No.16,April 22,1899,p.309.也有將菲律賓人比作黑人的情形。戴維斯夫人 (Mrs.Jefferson Davis)說,“我反對把菲律賓變成美國領土的首要原因是,那里3/4的人口都由黑人構成”。“我們怎樣處置這些多出來的黑人呢?文明化他們?你可能把所有文明進程的成果一股腦兒用在他們身上”,但結果總讓人失望。吞并菲律賓后,這個國家將增添大量黑人和混血兒,他們比南部各州的黑人“更加無知,更加墮落”。⑤Mrs.Jefferson Davis,“Why We Do not Want the Philippines,”The Arena,Vol.33,No.1,January-June 1900,pp.4-6.

      美國人常出于政治和經(jīng)濟需要而對菲律賓人橫加污蔑。在菲律賓人反抗美國占領時,反抗者就成了徹頭徹尾的“野蠻人”。有記者說:“我們的軍隊某種程度是在比賽射殺黑鬼,戰(zhàn)爭所處的環(huán)境已撕下了他們文明的脆弱外殼……他們不認為射殺菲律賓人跟射殺白人是一樣的。這不僅因為菲律賓人是黑鬼 (niggers),也因為他們非常鄙視菲律賓人的詭計多端和奴性。士兵們覺得是在和野蠻人而非軍人作戰(zhàn)?!雹轗ichard E.Welch,“Atrocities in the Philippines:The Indictment and the Response,”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Vol.43,No.2,May 1974,p.241.臭名昭著的雅各布·史密斯將軍 (Jacob Smith)曾辯解說,南部菲律賓人比北部“野蠻”很多,因此迫不得已采取非人道的方式。⑦“The Philippines Islands,”The Independent,Vol.54,No.2801,August 7,1902,p.1863.還有雜志聲稱,對“野蠻人”進行“文明戰(zhàn)爭”是對牛彈琴,只有隨著“文明的區(qū)域漸漸擴大,野蠻的范圍漸漸縮小,薩馬島宿霧的屠殺才會結束”。⑧“Prospects in the Philippines,”O(jiān)utlook,Vol.69,No.10,November 9,1901,p.617.

      也有一些對菲律賓文明較正面的看法。1898年,杜威向參議院提供一份官方報告說,“菲律賓人的自治能力不容懷疑。阿雷納諾 (Arellano)、阿奎那多等領導者都高度有教養(yǎng);9/10的人會讀和寫;所有人都是熟練的手工生產(chǎn)者;他們勤奮、節(jié)儉、溫和”。在一個最窮、最難引起人興趣的省份,杜威派遣的兩位士官生受到熱情招待,在被視作“野蠻人”和食人族居住的呂宋島心臟地帶,宴會上身著歐洲款式禮服的女子和紳士們的智慧與舉止,竟令他們“很難相信正呆在這個被看成是半野蠻的地區(qū)”。此報告還稱美國人被幾年前在巴塞羅那的一場展覽誤導,那次展覽上,僅身著一塊纏腰布的男子和簡陋裙子的婦女被當作是典型菲律賓人。他們實際是從山區(qū)捕獲的野生伊哥洛特人,尚處在非常低的文明階段,同塔加祿人還有很大差距。⑨“A Report From Travellers in the Philippines,1898,”The Friend,Vol.74,No.10,September 22,1900,p.74.

      美國人與菲律賓人接觸的增加也改善了菲律賓人的形象。菲律賓警察局助理局長哈特福德(J.G.Hartford)就極力夸贊菲律賓人的彬彬有禮,對家庭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以及熱情與好客。⑩John Bancroft Devins,“Speakers at the Mohonk Conference,”New York Observer,Vol.87,No.44,November 4,1909,p.591.菲律賓人對美國統(tǒng)治的合作態(tài)度以及學習西方文明的熱情,使其在美國人心目中漸漸擺脫了原始野蠻的形象。有人甚至認為,稱他們是“非文明人”已經(jīng)不合適了。?Geogre Amos Miller,“Has the Filipino a Future?”O(jiān)verland Monthly and Out West Magazine,Vol.52,No.4,October 1908,p.372.1905年美國發(fā)布的人口報告就將700萬左右的菲律賓人都劃入了文明人的范圍。①“Census of the Philippines,”Zion’s Herald,Vol.83,No.16,April 19,1905,p.483.

      但這并不意味菲律賓人就成了真正的“文明人”:首先,美國人一般認為菲律賓經(jīng)濟比政治文明。大部分菲律賓人在物質(zhì)條件上已成為“文明人”,但從政府形式、社會組織結構、政治素質(zhì)等方面看,菲律賓人是否文明人還有爭議。胡戈·米勒 (Hugo Miller)談到菲律賓文明狀況時說道,“文明是個很復雜的術語,包含政府、文學、藝術、道德、食物、衣著、住所、娛樂等各方面內(nèi)容”。在他的書中,文明這個術語嚴格限制在經(jīng)濟方面,他才敢將塔加祿人和米沙鄢人歸為“文明”部落。②Hugo H.Miller,Economic Conditions in the Philippines,Boston:Ginn and Company,1913,p.21.其次,美國人也常說菲律賓的一些部落是“文明”的,但他們只是在相對意義上使用這個詞。菲律賓委員會主席雅各布·舒曼 (Jacob Schurman)說:“我的意思不是那兒的文明可以同任何其他國家的文明相提并論,即便是西班牙?!雹跩ohn G.Schurman,“The Philippine Islands and Their Peopl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New York,Vol.32,No.1,1900,p.138.菲爾普斯·惠特馬什(Phelps Whitmarsh)也糾正菲律賓人是“文明人”的說法:“菲律賓土著既不像某些東方作家說的那樣,是文明的,也不是原始的。他們身上一部分是野性和原始的,一部分處在馴服的野蠻狀態(tài)下,另一些是半文明的,在少數(shù)情況下又是文明的?!雹躊helps Whitmarsh,“The Philippine Native,”p.389.稱菲律賓人為文明人更多時候只是一種恭維或委婉之詞。第三,整個菲律賓文明分布很不均衡。塔加祿人文明程度最高,因此往往會得到“文明”的評價,而其他很多部落沒有被視為“文明人”。

      美國國內(nèi)雖然對菲律賓文明評價不一,不過也顯示了一定程度的穩(wěn)定性,即菲律賓人“文明”水平還較低,一般來說在中國人之下,關于菲律賓人是“文明”人的說法也并不占主流。以菲律賓人“半文明”形象為出發(fā)點,美國的帝國主義者們試圖去論證美國侵占和改造菲律賓的正當性。

      二、“文明擴張”與美國對菲律賓的占領

      既然菲律賓人處于“半文明”狀態(tài),那么就需要處于“先進文明”階段的美國去“拯救”。以這種偏見為基礎的文明觀念幫助帝國主義者形成了對美國外交政策的理解,以至于他們認為美國沒有推行“帝國主義”,而只是在進行“文明的擴張”。

      有一部分帝國主義者極其羨慕英國、荷蘭的對外殖民,他們直言不諱地指出,“文明和野蠻之間的永恒對抗”要求美國開展海外征服。他們鼓吹熱帶殖民,盼望美國白人大量移居菲律賓。羅斯福等人非常推崇英國社會學家本杰明·基德 (Benjamin Kidd)的《控制熱帶》(Control of the Tropics)一書,認為憑借西方文明和科學的力量,白人可以戰(zhàn)勝各種熱帶地區(qū)的疾病,將熱帶納入白種文明的控制。他們相信建立一個“帝國”和美國的政治體制可以相互促進。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富蘭克林·吉丁斯 (Franklin Giddings)1900年出版了《民主和帝國》 (Empire and Democracy),認為文明發(fā)展經(jīng)由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帝國通過強制手段實現(xiàn)統(tǒng)一,進而使境內(nèi)的人們具有同質(zhì)性;第二階段是帝國解體、“野蠻人”入侵和新秩序建立,社會實現(xiàn)了個人自由、契約自由和憲政。在享受現(xiàn)代政治文明成果的時候,有人卻會忘記帝國帶來的遺產(chǎn),否定帝國的作用。他說:“我相信小國并入大國的趨勢將會持續(xù),直至所有半文明、野蠻人和原始人的社會都被置于文明大國的保護下。”⑤Franklin Henry Giddings,Democracy and Empire,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01,pp.7-8,1.

      但更多的帝國主義者則認為,繼續(xù)留在菲律賓只是美國的責任,不是要建立“帝國”,美國出現(xiàn)在菲律賓,是解救古巴人民時引發(fā)的出乎意料的結果。既然如此,就應負責到底,不能輕率地退出。這些帝國主義者還大力宣揚美國的“利他主義”。西奧多·羅斯福稱,很少有“文明”大國能像美國這樣秉持“如此的智慧和公正去處理菲律賓事務,讓菲律賓人真正學會管理自己”。⑥“Mr.Taft’s Report on the Philippines,”The Independent,January 30,1908,p.225.塔夫脫也提出“為了菲律賓人的菲律賓”的口號,表示要從菲律賓人利益出發(fā)治理菲律賓。還有作家比較了美國和日本的殖民政策:“誰會懷疑日本在朝鮮的首要目的是為日本人自己呢?但現(xiàn)今美國在菲律賓卻為的是造福菲律賓人民。”①Charles F.Thiwing,Education in the Far East,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09,pp.238-239.帝國主義者經(jīng)常陶醉在利他主義錯覺中,而看不到殖民統(tǒng)治給菲律賓人帶來的傷害。

      許多帝國主義者相信,美國抱著善意和利他的姿態(tài)去占領菲律賓,為當?shù)厝酥\福利,因此不能算作帝國主義,而當時的反帝主義者并不這么看。首先,在他們眼里,“責任”、“利他”等只是“新帝國主義”的一種借口;另一個重要原因源于反帝主義者對“帝國主義”的一個特別的定義: “政治家們對國家未來前途的一種規(guī)劃,即讓這個國家不再是一個僅僅由州、以及正在變?yōu)橹莸念I土所構成的民主共和國,而是要讓這個國家變成一個帝國:她有著中心帝國權力,并將會一直擁有殖民地和附屬領地,就像古羅馬、英格蘭和荷蘭的情形一樣?!雹凇癐mperialism and the Philippines,”O(jiān)hio Farmer,Vol.94,No.15,October 13,1898,p.271.

      可見,在很多反帝主義者眼里,帝國主義是統(tǒng)治不文明異族的代名詞。喬治·理查德森(George A.Richardson)指出,反帝主義者最為關注的是這些島嶼上“700萬文明程度低下、密集居住的人口”。種族問題曾導致美國的分裂和內(nèi)戰(zhàn),而如今菲律賓眾多的異族人口又將如何處理?因此,很多美國人對擴張對象十分挑剔:必須要這塊土地“無人居住,或人口十分稀薄,或要由在種族和文明上適合成為美國公民的人民居住”。“他們反對給聯(lián)邦增加大量文明程度過低且種族完全不同的人口,迫使聯(lián)邦要為這些人的政治行為負責”。③George A.Richardson,“The Subjugation of Interior Races,”O(jiān)verland Monthly and Out West Magazine,Vol.35,No.205,January 1900,p.49-50.

      帝國主義者們則將“文明”的擴張作為占領菲律賓的正當理由。他們問道,擴張的反義詞是停滯和萎縮,難道人們寧可看到美國文明像中國文明一樣萎縮,而竟不愿看到她沿著以往的道路繼續(xù)擴張嗎?④Lindley M.Keasbey,“The Urgent Need of Interoceanic Communication,”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14,No.4,December 1899,p.605.這些人還指出,只有像英國那樣,永久占有印度和蘇丹,在當?shù)亟⒁惶子绍娛铝α孔鞅U希赡竾蔚闹趁駲C構進行統(tǒng)治才是典型帝國主義。美國只是打算向菲律賓人傳播自由制度,讓當?shù)厝藢W會管理自己,并建立自己的自治政府,跟帝國主義相差甚遠。

      關于“文明”擴張的說法具有很大迷惑性。當時有人評論說,看起來很奇怪,英美兩國分別卻幾乎同時進行的對布爾和菲律賓的兩場戰(zhàn)爭中,兩個對手都想建立自治政府,而英美都打著自由和“文明利益”的旗號加以阻止,“這本身便是一個進步的標志。之前,一個致力于征服的國家并不想在道德層面取得文明的合法性,相反,他們的原則是只要有機會奪取領土,擴大貿(mào)易,就有充足的理由派遣一支軍隊占領當?shù)亍?。⑤“Review of the Month,”Gunton’s,Vol.17,No.6,December 1899,p.2.很多人甚至天真地認為美國沒有占領菲律賓的意圖,是菲律賓人誤會了美國才引起戰(zhàn)爭。

      在當時的社會語境下,帝國主義者借助在菲律賓問題上的爭論,樹立起一套特點鮮明的“文明意識形態(tài)”:這就是通過以文明化和同化為主的方式不斷向外擴張。他們反駁“反帝國主義者”的批評,聲稱自由理念從未遭到背叛,大陸擴張和海外擴張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杰斐遜不僅是《獨立宣言》的主要作者,同時也是購買路易斯安娜的決策者,杰斐遜本人也經(jīng)常不遵守“統(tǒng)治需征得被治者同意”的原則。在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指引下,多數(shù)帝國主義者不認為占領菲律賓是出于私利,而是美國作為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美國沒有追隨歐洲的帝國主義狂潮,只是繼續(xù)著杰斐遜以來向外擴張、傳播自由和“文明”的使命,因此美國從事的是不同于其他列強的“高遠的帝國主義”。

      三、“文明化”:美國對菲律賓的改造

      這種“文明意識形態(tài)”又如何塑造占領之后美國的對菲政策呢?

      首先,美國激烈批評和清算了在菲律賓的“西班牙文明”。美國只欣賞同屬盎格魯—薩克遜文明的英國殖民政策,他們認為法國的殖民很失敗,德國靠拳頭稱霸的方式 (mailed fist)也效果不佳,西班牙更是給所到之處帶去了“詛咒”。①Goerge F.Pentecost,“American in the Philippines,”The Arena,Vol.33,No.186,May 1905,pp.491-492.美國人指責西班牙是世界人民“殘暴的壓迫者”,將“錯誤和邪惡的制度引入西半球”,給拉美國家留下了后遺癥。②S.L.Thurlow,“The Repetition of History in Our War With Spain,”Forum,Vol.25,No.6,August 1898,pp.723-725.他們感嘆,如果是英國在統(tǒng)治菲律賓,就不至于引發(fā)暴動了。③Henry C.Potter,“The Problem of the Philippines,”Century Illustrated Magazine,Vol.51,No.1,November 1900,p.131.

      為了清算西班牙文明,美國在菲律賓重新分配了土地,改變了修道士廣占田產(chǎn)的局面;改革西班牙殖民者政教合一的體制,讓菲律賓人享有更多政治自由和地方自治;廢除西班牙的法律,代之以盎格魯—薩克遜民族的法律;還實行了“宗教自由”,打算借此改變天主教的統(tǒng)治地位,甚至夢想變菲律賓為新教國家。美國政府的這種做法引起了國內(nèi)天主教徒的不滿。他們指出,西班牙修會在菲律賓進行的孜孜不倦的傳教,根據(jù)當?shù)仫L俗所做的改革,都是在很困難的情況下做出的。此前天主教傳教士在北美西部地區(qū)對印第安人的文明化也是初見成效,反而是美國人的到來讓印第安人幾近絕跡。事實證明,西班牙修道士才真正懂得根據(jù)土著人的生活習慣、種族特性等實際情況去使之“文明化”。一些帝國主義者則堅持美國的“文明化”優(yōu)于西班牙天主教的“文明化”政策。他們解釋說,印第安人和其他地區(qū)土著人不同,后者在極端惡劣狀態(tài)下也能生存繁衍,而印第安人一旦接觸文明,生育率就會陡降,人口大幅減少,菲律賓人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④“Native Tribes of the Philippines,”The American Antiquarian and Oriental Journal,Vol.26,No.1,F(xiàn)ebruary 1904,p.47.美國人雖然無法自證美國文明在改造異族方面比西班牙文明更出色,但對于西班牙文明的排斥一直貫徹在美國的對菲政策中。

      “文明意識形態(tài)”還導致美國在排斥西班牙文明同時,計劃將美國文明全盤移植到菲律賓,將菲律賓人改造為美國人。菲律賓委員會秘書丹尼爾·威廉姆斯 (Daniel Williams)在日記中寫道:“這是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我懷疑世界歷史上是否有過類似嘗試,竟可以如此之快地將一個文明的觀念與成就移植到另一個文明。(菲律賓文明之前的)整個結構都會被打破;將很少會有什么東西存留下來。在著手修理‘機器’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所有部件都要更換才能保證它的運轉(zhuǎn)。”⑤Daniel R.Williams,The Odyssey of the Philippine Commission,Chicago:A.C.McClurg&Co.,1913,pp.320-321.為了實現(xiàn)此目的,美國將教育作為主要手段,教育方式也圍繞著“文明化”來設計?!秱惗貢r報》評價道:“聽到菲律賓學生用糟糕的發(fā)音將拉丁文翻譯成英文,或埋頭專研幾何學與系統(tǒng)植物學,并非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钡绹嘶貞f,既然英國人想讓他的孩子去伊頓和哈羅公學鉆研幾何學,菲律賓人也應擁有同等機會。讓普通大眾學習有用的技藝就很好了,但“為了文明的進步,更重要的任務是讓一些孩子受到更廣泛的教育,使他們未來適合做一個領導者”。⑥“Philippine Schools,”The Independent,Vol.69,No.3239,December 29,1910,pp.1471-1472.

      美國人非常急切地想要將美國的觀念和制度推廣給菲律賓人,并對菲律賓的民主化寄予了很高期望。菲律賓委員會成員牛頓·吉爾伯特(Newton Gilbert)指出,西班牙統(tǒng)治下的菲律賓沒有媒體和言論自由,更沒有參與政府管理的權利。而在美國統(tǒng)治下,菲律賓的媒體和言論自由可媲美美國本土,人民擁有請愿權、集會權等之前無法想象的權利。⑦Newton W.Gilbert,“American Achievements in the Philippines,”O(jiān)utlook,Vol.90,No.8,October 24,1908,pp.451-452.克拉克大學教授喬治·布萊克斯利 (George H.Blakeslee)稱贊美國在菲律賓的改革是東方的一場文藝復興運動,“只要一個人有著進步與文明的世界觀,相信歷史的進化”,都會期待遠東從絕對主義 (absolutism)走向憲政主義 (constitutionalism),“亞洲今天做的正是歐洲數(shù)十年前所做的事情”。⑧Parris T.Farewell,“The Problems of the Far East,”Zion’s Herald,Vol.87,No.38,September 22,1909,p.1196.

      美國的這種“文明意識形態(tài)”也導致在殖民政策的方法和目標上,與英國產(chǎn)生了不大不小的分歧。占領伊始,英國人便積極為美國出謀劃策,建議美國采取英國的方法管理殖民地。但美國方面認為,英國殖民政策盡管帝國主義色彩不太重,可仍然是帝國主義的,不值得效法。菲律賓第二任總督萊特 (Luke Wright)說道,仿效英國“皇家殖民地” (crown colony)將與“美國傳統(tǒng)和美國觀念背道而馳”。①Luke E.Wright,“The Situation in the Philippines,”O(jiān)utlook,Vol.75,No.2,September 12,1903,p.111.美國這種態(tài)度和做法也引發(fā)了英國人的公開批評。

      英國批評者說,自治政府需長期進化,即使在英國,也經(jīng)過了諾曼征服、大憲章、光榮革命等重大事件才建立起自由的社會,東方人沒有經(jīng)歷這種過程,難以形成像西方一樣的“文明”社會。②Alleyne Ireland,“American Administration in the Philippine Islands,”O(jiān)utlook,December 31,1904,pp.1086-1087.他們斷定,靠教育提升菲律賓人注定要失敗,東方人的性格只適合專制;美國鼓吹的教育成就也很可笑,英國在殖民地同樣進行了教育,取得的成績并不遜色于美國。一個地方的“文明化”更多依賴于經(jīng)濟建設,但菲律賓人天生懶惰,應引進華工,使菲律賓在適者生存的法則中“文明化”。③Louis livingston Seaman,“The Hopes of the Philippines,”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Vol.185,No.615,May 17,1907,p.201.最令英國人不滿的是,美國不僅不屑于學習英國的殖民經(jīng)驗,竟然還對英國的殖民政策指手畫腳,要求英國給予印度自治權。④“Japan,the Philippines and India,”The Independent,Vol.57,No.2909,September 1,1904,p.520.

      美國的帝國主義者回應說,統(tǒng)治一個在皮鞭下工作的種族不符合美國的理念,菲律賓人熱情好學,實現(xiàn)自治并非遙不可及。至于華工,他們的低賤地位、無宗教信仰的可悲精神世界、毫無下限的生活水準,只是為貪婪的商人提供天然的牟利工具,倘若不予以排斥,美國文明必將受到嚴重威脅。不僅在美國本土,而且在夏威夷,在菲律賓,都要嚴格限制“苦力”的進入。

      美國帝國主義者將英國人鼓吹的經(jīng)濟建設看作是其一貫貪婪本性的暴露。詹姆斯·勒羅伊(James LeRoy)回擊道,英國不像美國那樣致力于當?shù)厝死?,改善東方人缺乏的衛(wèi)生習慣和條件,反而在香港任由瘟疫擴散,使香港成了“文明的恥辱”。而馬尼拉這個國際港口一直實行嚴格的檢疫政策,沒有一個病例的輸入或輸出;馬來各邦僅有百分之二的收入用于教育,美國僅在摩洛省就有百分之二十五的收入用于教育事業(yè),英國在道德和文明事業(yè)上的水準要遠低于美國。至于英國人不惜夸大自己的教育成果來抹黑美國的開明政策,更是不值一駁。⑤James A.LeRoy,“American Rule in the Philippines,”O(jiān)utlook,April 29,1905,p.1063.

      英美產(chǎn)生分歧的一個較明顯的原因是美國比英國更看重平等和民主的價值觀。亨利·韋伯斯特 (Henry Webster)發(fā)表的題為《上帝和兄弟》(Gods and Brothers)的文章,指出兩國殖民政策的差別:對印度人而言,英國人像上帝;而美國人則只將自己定位成當?shù)厝说摹靶值堋?,沒有高低貴賤之分。⑥“No Title,”Life,Vol.57,No.1490,May 18,1911,p.968.英國人在菲律賓也驚奇地發(fā)現(xiàn),似乎看不到美國有在菲律賓獲利的強烈欲望,而卻往往總在一些跟民主有關的問題上鉆牛角尖。⑦Wallace Rice,“A New Observer in the Philippines,”The Dial,Vol.37,No.4,July 1,1904,p.7.但許多英國人既不理解,也不同情美國的殖民政策,他們認為美國的民主無法應用到“野蠻人”身上。

      另一個較深層的原因可以歸結為美國帝國主義者的“文明意識形態(tài)”。美國的多數(shù)帝國主義者認為,美國文明和英國文明的發(fā)展模式是不一樣的,英國通過建立“帝國”向外擴張,而美國通過“文明化”進行擴張。帝國主義者指出,英國既有北美這樣以白人為主的殖民地,也有印度、馬來西亞這樣種族和文化迥異的地區(qū),在統(tǒng)治大量異族人口的意義上,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帝國”。而美國通過“文明化”印第安人和西進運動,獲得大片地廣人稀的領土,從東部沿海一直擴張至太平洋沿岸,從而使“文明”得以遍布這片大陸。美國西部新建立的州在聯(lián)邦內(nèi)與其他州之間也是平等的關系,人民的“文明”水平也是較為一致的。因此,美國打算在菲律賓也采取這種擴張模式,讓菲律賓人在足夠“文明”、精神上成為美國人之后,有可能作為新的一個州加入聯(lián)邦。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美國成為一個“帝國”的風險。但是,對菲律賓人“文明化”的政策不被英國人看好,他們建議美國人采取東方人較為適應的統(tǒng)治手段,例如實行等級式的種族統(tǒng)治,政府機構不要雇傭過多的菲律賓人等。但美國還是更愿意采取本國傳統(tǒng)的擴張模式,這可以說是美國“文明意識形態(tài)”的實質(zhì)。

      不過面臨菲律賓的各種復雜情況,美國帝國主義者這種“文明意識形態(tài)”的目標也日益出現(xiàn)了不確定的情形,到底是為了擴張美國的領土,還是僅僅只為了讓菲律賓人成為美國人,讓菲律賓成為西方文明和美國文明的一部分?美國這種不明確的立場困擾著渴望獨立的菲律賓人。

      1907年,菲律賓進行了全國性的下院議員選舉。但這次選舉出來的下院權力十分有限,完全在上院控制之下,而且失去一個眾議院最為重要的權力:“控制錢袋”。①Erving Winslow,“The Conditions and the Future of the Philippines,”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Vol.189,No.642,May 1909,p.715.即便如此,很多人還批評美國政府走得太遠,馬尼拉主教布倫特(Bishop Brent)說, “澳大利亞式無記名投票”(Australian ballot)應當是作為“文明的最后一份禮物而非第一份禮物”,不應提前送出。他認為美國只是想洗清“帝國主義”的惡名,做出了不負責任的舉動。②“Secretary Taft in the Philippines,”Zion’s Herald,Vol.85,No.43,October 23,1907,p.1348.美國政府的矛盾心態(tài)體現(xiàn)在:既希望菲律賓人學習建立“自治政府”的能力,又不愿放棄對菲律賓的最終控制。

      根本上說,“文明意識形態(tài)”強調(diào)美國文明的擴張和輸出,直接吞并“文明化”了的地區(qū)是最理想的結果。但是,這種意識形態(tài)又造成美國傾向采用跟英、荷等傳統(tǒng)帝國主義有所區(qū)別的方式去統(tǒng)治菲律賓,希望讓經(jīng)過充分政治訓練的菲律賓人自己來決定是否獨立,這就給了菲律賓人一些合法的空間爭取民族的獨立和自由。盡管如此,美國也不會將殖民權益拱手讓出,還需要菲律賓人與美國殖民者進行艱苦的斗爭,才能結束受外族統(tǒng)治的歷史。

      總之,美國對菲律賓的占領政策受到本國“文明意識形態(tài)”的塑造和影響,美國不僅占領了菲律賓的領土,擁有了對菲律賓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上的控制權,同時還有意識地對菲律賓的文明進行了系統(tǒng)的改革,在菲律賓群島上打下了美國文明的烙印。而美國“文明意識形態(tài)”的最終目標還存在不確定性,這也導致美國在是否永久吞并菲律賓問題上比較猶豫,有利于菲律賓人爭取獨立。

      四、結 語

      美國在帝國主義時期的擴張不僅是政治的和經(jīng)濟的擴張,也是一種文明的擴張。這個時期美國人關于占領菲律賓的理由、怎樣管理和統(tǒng)治菲律賓等問題也都有一套較為完整的思想體系和行動原則,這就是“文明意識形態(tài)”。這種意識形態(tài)通過將菲律賓人塑造成“半文明人”,將美國的帝國主義侵略美化成“文明擴張”,從而使美國對菲律賓的占領具備了正當性,也使美國對菲政策呈現(xiàn)出與美國人文明觀念緊密相關的一些特點。在改造菲律賓的過程中,美國對西班牙文明的排斥,與英國就殖民政策方法問題產(chǎn)生的爭執(zhí),向菲律賓人灌輸?shù)膬r值理念等,都揭示了這種文明意識形態(tài)對美國帝國主義政策所產(chǎn)生的特殊作用。如果我們放寬觀察的眼界,就可以看到,在這個特殊時期,帝國主義不僅影響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同時也對文明的關系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從文明互動的角度看,帝國主義也是一種單方面、強制性的文明交流方式,在美國人的強烈文明優(yōu)越感和“文明意識形態(tài)”面前,菲律賓人被迫接受了一次美國文明的“洗禮”,受到了美國文明的同化。但是,文明上的同化并不能消除菲律賓人獨立的愿望,相反,這種文明意識形態(tài)內(nèi)在的矛盾還給了菲律賓人以機會和空間去爭取建立屬于自己的“自治政府”,也為菲律賓后來的獨立打下了基礎。

      猜你喜歡
      菲律賓人菲律賓文明
      2022年上半年菲律賓大米進口增加近30%
      7.0級強震襲擊菲律賓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漫說文明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菲律賓?邦板牙省
      菲律賓獨特的“綁架產(chǎn)業(yè)”
      世界博覽(2014年24期)2015-01-12 20:45:38
      上萬在利菲律賓人拒絕撤離
      誰最矮
      辉县市| 渝北区| 聂荣县| 观塘区| 龙门县| 井研县| 莆田市| 汾西县| 五寨县| 承德县| 隆回县| 手机| 汽车| 弋阳县| 四川省| 繁峙县| 嵊泗县| 吴桥县| 澜沧| 昌邑市| 右玉县| 梓潼县| 贵南县| 靖远县| 黑水县| 南澳县| 茶陵县| 康乐县| 济源市| 客服| 沙坪坝区| 泰和县| 绍兴市| 东宁县| 新巴尔虎左旗| 凯里市| 孝感市| 南召县| 阳高县| 天峨县| 谢通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