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郭飛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湖北武漢 430072)
過程可靠論的“普遍性難題”及其解決方案
喻郭飛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湖北武漢 430072)
“普遍性難題”(The Generality Problem)是針對認識論中的外在主義立場、特別是過程可靠論提出的一個質(zhì)疑。Conee和Feldman在其1998年的“可靠論的普遍性難題”一文中,全面地考察了對此問題的種種回應方式,并且認為外在主義無法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而近些年來關于此問題的爭論,特別是自然主義認識論的發(fā)展,使得人們對“普遍性難題”的理解更加深入,并出現(xiàn)了一些解決這一問題的新方案。
普遍性難題;過程可靠論;自然主義認識論
當代西方認識論中針對外在主義提出的“普遍性難題”,是指引起某個認知者產(chǎn)生一個信念的相關的具體事件的序列是一個信念形成過程的標記(token),而可靠性主要是用作評估信念形成過程的類型(type)。由于同一個標記可能被劃歸到不同的類型之中,而不同的類型在產(chǎn)生的信念的可靠性方面存在差異,因此,外在主義的可靠論必須給出一個普遍性的標準,以便幫助每個具體的信念形成過程的標記確定其相應的類型。以Conee和Feldman為代表的內(nèi)在主義者認為,可靠論不能很好地回應“普遍性難題”,因而可靠論不能作為一個可行的辯護理論,他們的論證結(jié)構(gòu)可以概括如下:
(1)可靠論者需要提出某種具有普遍性的認知指導原則幫助認知者確定某一個認知過程標記的相關類型。
(2)某一個認知過程標記可能被劃歸到(可靠性)不同的類型之中。
所以:
(3)可靠論者無法確定與一個信念形成過程標記相關的可靠的認知過程類型。
Conee和Feldman認為,可靠性作為一種趨勢[1],它刻畫的是某種持續(xù)的認知機制或者可重復的過程類型??煽空撘f明具體是哪種過程類型使得某一標記的可靠性得到了辯護,因此,回答“普遍性難題”,一方面要對于何種過程類型是可靠的給予充分的說明,另一方面要確定一種過程類型的哪些運作條件影響到相應的過程標記的可靠性。Conee和Feldman提出了解決“普遍性難題”的三個必要條件:第一,解決方案必須是原則性的。也就是說,只有當我們知道是什么決定了相關的類型使得一個標記變得可靠,我們才獲得了一個有實際內(nèi)容(informative)的可靠論。它必須能夠在存在與辯護相關的明確事實的情況下幫助我們確定相關的過程類型,盡管這并不要求人們給出具體的“相關性”的充分必要條件。第二,必須進行可辯護的認識論機制的分類。也就是說,確定的過程類型必須具有與所產(chǎn)生的信念的辯護之間相應的可靠性。第三,忠實于可靠論的宗旨。
筆者認為,對于“普遍性難題”主要存在以下幾類可能的回應路徑:(1)承認這個問題是可靠論需要面對的一個難題,但是它不僅僅針對可靠論,而是所有辯護理論共同面臨的方法論難題;(2)認同Conee和Feldman的論證中的某些觀點,但是認為他們的論證存在缺陷,沒有對于可靠論構(gòu)成真正的挑戰(zhàn);(3)承認“普遍性難題”是一個真正的難題,但是認為可靠論有辦法作出回應。
筆者將簡要考察前面兩類路徑,并將重點集中在第三類路徑,具體考察近年來關于回應這一問題提出的新方案,并指出自然主義認識論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不錯的方向。
筆者認為Conee和Feldman的論證中的條件(2),即“某一個認知過程標記可能被劃歸到(可靠性)不同的類型之中”,并沒有先天地支持“過程類型的可靠性差異使得決定相關的類型變得不可能”這一結(jié)論。我希望指明的是,關于不同過程類型之間的可靠性是否存在差別,這是一個需要通過科學研究來回答的問題,而這一點并沒有和可靠論的主旨發(fā)生任何沖突。可靠論者并非打算先天地確定哪種過程類型的可靠性與相關性,而Conee和Feldman的論證中卻先天地預設了各種過程類型的可靠性肯定是有差別的。其次,我們可以對于條件(2)是否適用于可靠論者關于認識論的基本看法提出疑問。也就是說,可靠論者對于某種認知過程的可靠性的評估真的是從過程標記開始的嗎?事實上,自然科學家考察認知者的認知模式的可靠性,大體都是先進行認知模式分類,從考察一組一組的人群、一個一個模式開始,因而他們對于認知過程的考察程序是一個類型接著一個類型(type by type),而非一個標記接著一個標記(token by token)。再次,即便我們承認在具體考察某個認知過程標記的時候會面臨“如何將它劃歸到一個相關的類型”這樣的問題,這一關于認知過程如何分類的問題,也是一個普遍的方法論問題,而不僅僅針對可靠論。
Michael Bishop認為,某種形式的“普遍性難題”是任何可行的辯護理論都要面對的,而不是僅僅針對過程可靠論。在他看來,任何可行的辯護理論都必須承認“反思辯護”的情況,即認知者S的信念p的辯護基礎是S知道獲取信念p是經(jīng)過一個十分可靠的推理方式的結(jié)果。如果“普遍性難題”無解,則沒有理論能夠?qū)Α胺此嫁q護”進行說明[2]286。Bishop 認為,由于實際上存在得到辯護的假信念和未得到辯護的真信念,如果每個人都認為某些信念得到辯護是依賴于生成它們的一個相關函數(shù)的可靠性,那么所有可行的辯護理論都將面臨著某種形式的“普遍性難題”。
在Bishop看來,任何對于目標信念的辯護都要訴諸信念形成過程類型(BFPT)的可靠性,即使對于內(nèi)在主義者,他們的二階信念能夠為目標信念提供辯護也除非是在BFPT的可靠性與目標信念的認識論地位之間存在緊密聯(lián)系的情況下。他認為,可靠論者面臨的“普遍性難題”是未加限定的形式,即針對一切信念;而對于非可靠論者,則限定在需要靠二階信念進行辯護的那類信念[2]291。而他本人認為這種限定性的“普遍性難題”也沒有辦法得到解決。限定性的“普遍性難題”的特點在于推理者自身確定了某個BFPT作為相當可靠的、并且自己能夠決定如何使用這一BFPT。但是由于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限定性的“普遍性難題”難以解決:(1)一個信念是否得到辯護取決于認知者如何確定劃分導致那一信念的過程標記所屬類型,但是這一確定過程存在著任意性,有時可靠有時不可靠;(2)一個信念得到辯護是由于它是經(jīng)過一個通常情況下會產(chǎn)生真信念的過程得到的,但是這一方案不是一個原則性的解答,它沒法解釋一個特定信念為何是得到辯護的;(3)在“反思辯護”中,關于二階信念為何能夠?qū)τ谀繕诵拍钐峁┺q護語焉不詳,并且為何認知者持有的一階信念不能為信念內(nèi)容辯護也沒有得到說明;(4)存在一個基本的認識論原則認為對基本信念(basic belief)的辯護可以獨立于可靠性或者二階信念。
Bishop認為“普遍性難題”可以分為兩個子問題,其一是提供一個原則性的辦法確定相關的BFPT,這個辦法要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而且不涉及符合我們直覺的特設性的類型選擇;其二是確定BFPT的性質(zhì)J,J對于由BFPT引起的信念的認識論地位至關重要。在他看來,如果內(nèi)在主義者能夠?qū)ο薅ㄐ缘摹捌毡樾噪y題”的兩個子問題提供答案的話,可靠論者也可以給出相應的回答,因為很顯然,他們已經(jīng)將第二個子問題中的J性質(zhì)當成了可靠性。
“普遍性難題”的論證結(jié)構(gòu)在 Conee和Feldman那里的表述可以概括為:
P1過程可靠論除非能夠提出一個針對“普遍性難題”的原則性的解決方案時才是可以接受的;
P2不存在對于“普遍性難題”的滿意解答;
C 過程可靠論是不可接受的。
Brokes認為,P1這個前提是過程可靠論者不會接受的,因為它依賴于進一步的內(nèi)在主義假設,盡管他本人認為P2是對的,但是即便如此,也沒法得到結(jié)論C。
Brokes認為,過程可靠論所面臨的將相關過程類型個體化的困難使得對于信念標記的辯護看似是一個不足道的或是任意的行為[3]146。盡管多數(shù)人對“普遍性難題”的回答都旨在提出并辯護一條非任意的、一般性原則以確定相關的過程類型。但是Mark Heller卻認為“可靠性”是依賴于情境并且可以用情境的一些特征來確定相關類型。換言之,人們可以在缺乏明確原則條件下對于每一目標信念的相關過程個體化。但是Conee和Feldman不同意這一做法,他們批評說,這一做法沒能對于相關過程的細節(jié)進行說明,如果過程可靠論不能給出對于“普遍性難題”的原則性回答,那么過程可靠論就會淪為:信念在認知上可靠當且僅當它們是由一個可靠類型的一個信念形成過程標記所導致,而一個可靠信念形成類型即能夠可靠地產(chǎn)生真信念的過程。這一論題不僅空洞無物,而且對于可靠性的說明也是循環(huán)的。但是Brokes認為,Conee和Feldman在此所謂的空洞與循環(huán)的判斷乃是根據(jù)一個內(nèi)在主義的、關于認知辯護的元理論標準;而外在主義者的辯護理論顯然將我們直觀上認為有根據(jù)的信念當做事實上有根據(jù)的,他們的任務只是提供可以有效說明這一事實的理論[3]148。筆者十分認同Brokes對于外在主義與內(nèi)在主義在此處的差別的分析。過程可靠論的任務旨在表明其理論并非循環(huán)或空洞的,并且從其外在主義立場來看他們給出的說明也并非毫無用處。
Brokes通過保險政策設計的例子表明“普遍性難題”不是缺乏相關信息的問題,而是更為復雜的概念劃分難題,特別是涉及概率可靠性、“直接推理”中的“參照類”問題(確定與一個特定推理過程相關的唯一參照類)的時候。Brokes認為,如果將可靠性理解為非限定性的統(tǒng)計概率的話,那么“參照類難題”和“普遍性難題”的實質(zhì)是一樣的,由于過程可靠論訴諸自然主義,它便更多地涉及物理概率而非認知概率。在“普遍性難題”中,重要的是我們關于自身的認知過程的可靠性的判斷,而非過程自身的可靠性,對于可靠性的判斷的確會涉及認知因素[3]151。但實際情況是,我們在日常的很多場合下能夠成功地使用“直接推理”,我們合理地使用著其中涉及的相關概念。所以Brokes的建議是,如果事實上我們沒法確定相關的過程類型是作為我們使用一些概率概念更有力的根據(jù)而不是證明事實上的確不存在這些過程類型的話,那么缺乏確定這些過程類型的規(guī)則就不應該被看做對于我們的認知辯護理論有什么特別的害處。
Alder和Levin認為,與一個信念相關的過程類型并不包含那些涉及不同因果變量的值起作用的標記[4]99,并且人們對于他們所要確定的相關過程類型也具有某些常識。Conee和Feldman批評Alder對于過程類型所涉及的變量的說明不夠詳細。比如識別楓樹那個例子中,“樹葉上的斑點數(shù)”這一特征并沒有給出確定相關變量的一般性根據(jù),盡管Alder用變量而非其數(shù)值作為輸入排除了一些作為相關過程類型的備選項,但是這一做法不能確定每一個信念形成過程的相關類型[4]101。事實上,Alder認為,如果“普遍性難題”針對可靠論有效,那么類似的問題在所有科學理論那里都會產(chǎn)生。但是Conee和Feldman認為,即便特定變量的數(shù)值相同,在得到辯護的程度上也可能存在差異,比如說清晰度的差異。但是這至多只能說明人們對于變量的規(guī)定不充分,而Alder恰恰認為相關的類型包含的過程涉及所有引起這一信念的心理因果因素的全部的數(shù)值[4]103。確定哪些因素相關及其數(shù)值都屬于認知科學的工作。
Adler認為 Conee和 Feldman對于 Alston的相關論證的反駁也存在問題,在識別楓樹的例子中他們僅僅是對于相關函數(shù)進行了更為細致的描述。實際上,不存在僅僅由函數(shù)形成的信念過程的標記也是作為既包含葉片斑點數(shù)目也包含其他因素的信念形成過程的標記[5]90。換言之,<7,maple>并非 < <7,brown>,maple>的例子,Conee和Feldman的反例忽視了標記和應用之間的區(qū)分。Levin認為Conee和Feldman對于Alston的“最大限度的具體化”的解讀有點過頭,甚至是某種形式的誤解[5]95。因為他們將函數(shù)中的變元與變元的值混淆,才會引出所謂的“單例難題”和“無差別難題”。
可靠論者認為一些信念可以被先天地判定為知識,這些信念得到辯護與其所產(chǎn)生的方式并沒有直接的關聯(lián),因而對于這類信念而言,挑出其實際的形成過程并對其可靠性進行評估對信念本身的認識論地位并無直接影響,所以這類信念不存在所謂的“普遍性難題”。而為了確定我們的經(jīng)驗性的信念所涉及的過程類型,人們提出了不同的辦法來保證合適的普遍性。
根據(jù)過程可靠論,一個真信念可以被當做知識當且僅當這一信念是由一個可靠的信念形成過程類型在認知主體那里引起的。它需要提出一個原則性的辦法對于這樣的可靠過程類型進行適當?shù)目坍嫞?]20。這個原則性的辦法所涉及的標準既不能太寬泛也不能太狹窄。如果標準過窄的話,某一個過程類型可能只包含一個現(xiàn)實的過程標記,而一個過程類型的單個標記不足以作為此過程類型的可靠性的證據(jù),這是所謂的“單例難題”(single case problem);反之,如果標準過寬的話,一個過程標記可能會被劃分到可靠性不同的多個過程類型之中,這是所謂的“無差別難題”(no distinction problem)。因而對于“普遍性難題”的解決方案必須考慮到以上兩個方面。
Mark McEvoy認為,可靠的、獨立于信念的過程(BIP)可以被視為一個函數(shù),其輸入是關于初始事態(tài)的信念,而輸出是通常為真的信念。一個過程是獨立于信念的當且僅當這一過程沒有將信念作為輸入,比如視覺就是獨立于信念的。直觀上理解的獨立于信念的過程(BIP)會面臨“無差別難題”,比如視覺,在相同的觀察條件下的許多不同的視覺信念得到辯護的程度會是千差萬別的。避免“無差別難題”的出路之一是將BIP的使用限定在特定類型的信念。這一方案認識到使得某人的視覺信念變得可靠的部分原因在于此信念所涉及的對象的性質(zhì)[6]31。這里我們可以借用戈德曼的“知覺等價物”概念。在戈德曼的Trudy-Judy例子中,兩個信念屬于同一類型,當且僅當這些信念的內(nèi)容所描述的情況是“知覺等價”的;而兩種觀察條件是“知覺等價”的,當且僅當在這些情況下通過知覺產(chǎn)生的信念所具有的性質(zhì)無法被認知主體通過產(chǎn)生這些知覺經(jīng)驗的感覺手段所區(qū)分[6]25。BIP所起到的作用是將過程類型同觀察條件與信念類型關聯(lián)起來。
BIP對于“單例難題”的解決是訴諸可能世界的想法。BIP作為從知覺條件到信念的函數(shù),非正常的過程運作會干擾甚至阻礙某個特定BIP類型的標記的產(chǎn)生,所以兩個類似的過程標記如果處于以下情況則不會被視為屬于同一類型:認知者的認知狀態(tài)的某些特征在相鄰的可能世界中會阻礙此過程的一部分的正常運作[6]29。
很多情況下,認知者持有的一個得到辯護的真信念不能被視為知識在于此信念的形成過程中涉及認知運氣。Duncan Pritchard認為,一個信念源自求真性的認知運氣當且僅當認知者的信念p在現(xiàn)實世界中為真卻在所有鄰近的可能世界里按照現(xiàn)實世界中的形成模式下為假[7]354。Becker對此定義作了一定的弱化,只要求這樣的信念在現(xiàn)實世界中為真而在某些鄰近的可能世界中為假。而一個信念是源自反思性的認知運氣,即此信念在現(xiàn)實世界中為真在鄰近的可能世界中為假,這些可能世界與一個人可以通過反思可知的情況是一致的。對于可靠論的一種反駁就是允許反思性的認知運氣同持有知識相兼容的情況出現(xiàn)。
Becker認為產(chǎn)生認知運氣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在某些情況下碰巧產(chǎn)生真信念的不可靠的形成過程(process luck),另外一個是現(xiàn)實世界的某些特征使得認知者產(chǎn)生了一個可靠形成的、但卻碰巧為真的信念(world luck)。他認為,我們消除過程運氣與世界運氣需要區(qū)分出一個人在特殊情況下形成一個信念的特別方式與一個人形成信念的一般性過程,也就是要找到適用于個體信念并可以消除過程運氣的方法和適用于多個不同信念標記的消除世界運氣的過程[7]357。
Becker的方案是先盡量窄地對普遍性的信念形成過程進行個體化,但是要避免導致“單例難題”,繼而用模態(tài)化的趨真性條件來消除源自現(xiàn)實世界的特征引起的世界運氣。他認為,戈德曼的“內(nèi)容中立”要求可以使人避免以特設性的方式來對過程類型進行個體化,而狹窄的個體化使我們避免了“無差別難題”?!皟?nèi)容中立”滿足了Conee和Feldman所設置的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原則性的解決方案”;第二個條件是“可辯護的認知分類”,即具有不同認知能力的認知者有些獲得了真知而另一些沒有;第三個條件是“忠實于可靠論精神”,即一個過程是否可靠僅僅取決于最窄的因果性運作的、內(nèi)容中立的特殊過程類型是否是趨真性的。這樣的話,知識就是以不涉及認知運氣的方式形成的真信念,消除認知運氣也就為“普遍性難題”提供了一條解決方案。
筆者認為,“普遍性難題”的核心在于可靠論者無法給出一個合適的確定信念形成標記與信念形成類型的相關性標準,而有一些解決思路正是圍繞相關性標準展開的。比如,Kappel承認,我們需要用“相關性標準”與“決策理論”來說明是什么使得一個過程類型而不是其他的類型能夠說明一個信念標記是得到辯護的,但是他認為不存在確定相關類型的事實性條件,因為信念形成序列涉及特定的信念形成方法,即“一個信念形成序列的相關認知可靠性是相關方法相對于一定領域、條件之下的可靠性”[8]527。在 Alston 那里,對于任意信念形成序列而言,相關的方法M是由因果地支持這一序列的現(xiàn)實的心理機制的最大限度地具體化的函數(shù)性描述所決定的,相應的范圍D和條件C是由M的典型使用方式所決定的。Kappel認為Alston面臨的困難在于,這些方法的個體化是由在特殊信念形成過程中起到因果作用的某些現(xiàn)實世界中的特征所決定的,而我們確定相關的過程類型實際上就是要找到一些事實以確定相關的MDC三元組。針對以上問題,Alston做出修正,將函數(shù)性描述限定為自然類函數(shù),但是這也面臨“單個信念過程可能涉及多個可靠性不同的心理機制”這一問題;Kappel繼續(xù)考察了對于認知者的認知意圖、信念形成習慣、實際行為策略的描述等修改方式來限定MDC的做法,但是他認為這些都不能成功地回應“普遍性難題”,因此不存在非語言的自然限制可以劃分出相關的MDC三元組,它們并非由語言事實所確定[8]547。因而,Kappel提出所謂的“非決定性論題”,即不存在非語言事實可以確定相關的MDC三元組,可靠論者面臨的困難不在于他們無法提出可行的相關性標準,而在于他們無法說明某些標準比另外一些更為正確。這樣的話,就不可能提出涉及相關性的正確標準,而辯護與可靠性之間的關聯(lián)也因此受到質(zhì)疑。
筆者認為,在Kappel那里,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對于相關性與情境因素之間關聯(lián)的想法,而這一點在情境主義那里被明確地提出來。
Marker Heller認為,Conee和Feldman針對相關類型的普遍性程度提出的要求并不合理,因為相關性標準依賴于情境因素(context)?!翱煽啃浴睂τ谠u價者所處的情境相當敏感,Heller不僅認為“可靠性”的運用標準依賴于情境,并且我們實際理解的、運用到過程標記的“可靠性”是多種類型的實例。所以針對可靠論者提出的解決“普遍性難題”的三個要求中的“原則性要求”就是不合理的,因為恰當?shù)钠毡樾猿潭葧S著情境而改變。我認同他對于Conee和Feldman的這點批評,但是Heller并沒有清楚地說明如何在具體的情境中確定與一個信念相關的過程類型的辦法。他提出以對情境的考慮來回應“普遍性難題”,即將其分為兩個子問題:一個是確定對于描述信念形成過程合適的普遍性層次,其二是確定對于描述信念形成的情境合適的普遍性層次[9]504?!叭绻粋€產(chǎn)生真信念的過程是可靠的,它應該允許信念持有者將實際世界W與其他非W世界區(qū)分開來?!保?0]而依靠情境確定哪一個非W世界是相關的則要依賴給定情境的有效標準,并且只有評價者的情境才能給出這個標準,而不是認知者自身,所以Heller持有論題C:
對于任何情境C,如果有人做出形如“S知道p”或者“S相信p是有根據(jù)的”的陳述,涉及信念形成過程的相關類型,因為術語“導致S相信p的過程”是相對于情境C而成為由情境決定的類型。
Conee和Feldman認為,對于論題C的一個根本性反駁在于情境因素并不能明確得出與一個“導致S相信p的過程”這一用語相關的確定的過程類型。一般而言,沒有一類信念形成過程的類型會變得對于情境而言是顯著的。當我們判斷某人持有的真信念是知識的時候,沒有發(fā)生對于備選過程類型的情境式的縮減。此外,即便知識的持有者在頭腦中具備關于某種信念形成過程類型的想法,認知者的想法也沒有以對可靠論者同樣有效的方式確定相關的類型。Conee和Feldman認為,對于“普遍性難題”的解決要訴諸信念形成過程中實際涉及的事實,而不是訴諸關于認知者頭腦之中關于那些過程可能錯誤的看法。所以論題C是不對的,因為在多數(shù)擁有明確真值的知識和判斷性陳述的典型情境中不存在由情境確定的類型。
正如Bishop所說,戈德曼在1979年就提出以“epistemics”取代聚焦于辯護問題的傳統(tǒng)認識論,而轉(zhuǎn)向?qū)τ谖覀冋J知活動所涉及的心理機制的評估與指導。Stich在1992年也提出“科學認識論”這一概念,將認識論看作關于人類推理策略的評價的理論。因而那些有自然主義認識論傾向的哲學家都越發(fā)重視認識論對于我們認知活動的指導意義,并希望將這一工作與心理學、神經(jīng)科學的成果結(jié)合起來。
1、William Alston的心理學實在論。
Alston試圖借助認知心理學幫助確定相關的信念形成過程,他將信念形成過程標記看作屬于某個自然類。但Conee和Feldman認為,僅僅宣稱信念形成過程是一個自然類對于說明相關性無濟于事,因為每一信念形成過程標記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被納入到不同的科學法則之中。對此,Alston承認單個過程標記可以屬于不同的自然類,但僅有一種是“心理學上現(xiàn)實的”。對于任一信念形成過程標記t而言,相關的類型是如下的自然類:它包括并且只包括那些與t具有相同的、從輸入經(jīng)驗到輸出信念過程的因果性影響特征的元素,這一自然類是心理學上現(xiàn)實的。
Conee和Feldman認為,只將分享全部內(nèi)在因果性前提(predecessors)的信念歸到一個相同的相關類型會導致“單例難題”。并且這樣做也無法在碰巧根據(jù)顯著特征所做的猜測而得到的信念和基于充分理解之后的分類所做出的專業(yè)性判斷之間進行區(qū)分。Alston主張用“最大限度的具體化”標準來進一步刻畫這一過程,即“任何函數(shù)的輸入方面的差異都意味著一個不同的函數(shù)”;而Baergen認為存在程度不同的范疇化分類,粗略的范疇化發(fā)生在較低的層次,而越精細的范疇化處在越高的層次,相關的類型是由形成信念的最佳心理學理論所確定的類型。即對于任一信念形成過程標記t而言,相關的類型是一種心理學自然類,它屬于對于t產(chǎn)生的信念最佳心理學說明的一部分。而Conee對于是否存在這樣的最佳心理學說明以及這樣的說明能夠勝任確定相關過程類型這一任務持悲觀態(tài)度。
這樣的話,“普遍性難題”是否是一個真正的問題以及它是否有解,就依賴于一個人的認識論預設。換言之,我們在什么條件下才能接受可靠論。Newman認為,對于“普遍性難題”的外在主義回答需要承認某種特殊形式的關于心理學或認知科學的局部實在論。比如Conee和Feldman批評Alston對于感覺輸入和信念輸出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的理解忽視了存在多個函數(shù)關系描述同一過程的可能性。而作為回應,Alston認為作為外在主義者必須假定某種強版本的心理學實在論,即對于每一個信念形成標記只存在唯一的自然類函數(shù)。Newman認為,可靠論在認識論層面預設了心理學實在論,并且在形而上學層面預設了事實上存在唯一可靠的相關的自然類函數(shù),它被某一信念形成過程的標記所例示[11]119。
對于外在主義者而言,即便我們沒有明確意識到我們的信念,只要它們實際上是通過可以由心理學或認知科學所刻畫的可靠的信念形成機制產(chǎn)生的,那么相關信念就是得到辯護的。這一關于辯護的理解就是純粹不考慮認知者自身的二階信念,而只要求第三人稱視角的關于可靠性的準確報告,而這樣的準確報告由認知心理學來完成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2、對于判斷竅門的研究。
正是在自然主義的指導思想下,近年來科學家對于人類的認知活動進行了許多細致而富有成效的研究。Gerd Gigerenzer對于人類的信念形成過程中所涉及的判斷竅門(judgment heuristics)提出了不少洞見。他認為人的心靈類似于計算器,為了能夠?qū)ζ溥\作機制進行充分的描述與說明,對于判斷竅門(judgment heuristics)的刻畫方式應該說明它們是如何通過信息格式與函數(shù)關系產(chǎn)生關聯(lián)[12]1211。Lee認為Gerd關于判斷竅門的表述所設置的這個嚴格標準對于自然主義認識論具有兩方面的影響,其一是排除了一些刻畫不當、不適合用作對信念進行評價的過程;其二是為“普遍性難題”的解答提供啟示。Lee認為自然主義認識論,特別是過程可靠論將關注重點置于信念的形成過程,并且希望借助函數(shù)關系、因果性的功能說明來解釋單個信念的認識論地位與其所涉及的過程類型的可靠性之間的關系。
Gerd旨在尋求一種“生態(tài)學合理性竅門”。在他看來,“普遍性難題”之所以成為可靠論者面臨的一個問題,就在于確定單個信念的相關類型與其認識論地位緊密相關。換言之,一個用作刻畫產(chǎn)生某個信念的過程類型的“普遍性”決定了相關信念的認識論地位。而Conee和Feldman認為可靠論者難以在一種合適的普遍性層次上對于相關過程類型進行刻畫?!叭绻覀兛梢砸驗橐粋€認知過程沒能滿足一個重要的描述與說明的充分性的標準,那么我們就可以藉此作為確定一個信念標記的認知地位時的排除方法?!保?2]1212
Gerd認為,在他之前由Kahneman進行的對于判斷竅門的研究在細節(jié)之處顯得過于模糊,特別是關于輸入的類型和竅門所要求的信念格式方面,因而Kahneman沒能給出一個關于判斷竅門的合適的心理學方面的說明。而Gerd要求對于判斷竅門的心理學說明必須滿足一定的具體性和說明力,也就是心理學說明必須涉及的認知過程模式確定了相關過程是如何對信息的表征產(chǎn)生了函數(shù)關系,既不能說得太多,也不能說得太籠統(tǒng)。Gerd極力推薦的頻率算法的規(guī)范性并未嵌入到算法本身,而是通過它與使用環(huán)境或者情境的符合關系部分地決定的。對于頻率算法和實驗任務之間的契合的規(guī)范適當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這一契合關系關乎任務使用情境中貝葉斯規(guī)則的統(tǒng)計學有效性;這一契合關系是一種生態(tài)學合理的,即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下能夠可靠地產(chǎn)生真信念。Gerd認為,自然主義認識論與認知心理學家對于“普遍性難題”的解決應該著眼于“為了尋求心理學說明,人類認知過程該如何刻畫”這一方法論問題。筆者認為,隨著對于判斷竅門以及人類認知活動機制的心理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對于特定認知目標合宜的相關信念形成過程類型,將會獲得恰當?shù)男睦韺W說明。
3、策略可靠論取代傳統(tǒng)認識論。
Bishop認為,之所以會產(chǎn)生所謂的“普遍性難題”,是因為存在對于一個產(chǎn)生特殊信念的信念形成機制的多種刻畫方式[13]178。戈德曼希望確定的是引起信念的最窄的、起因果作用的過程類型,而這一過程必須是心理學上可實現(xiàn)的。因而Bishop認為,如果我們將可靠論看作關于認知卓越性(epistemic excellence)而非認知辯護(epistemic justification)的話,那么“普遍性難題”就可以避免[13]180。在他看來,由于策略性的可靠論旨在對推理過程而非信念標記進行評價,而不同的推理策略之間具有不同的認知性質(zhì),因而沒有必要要求關于認知卓越性的可靠論對于引起一個信念標記的過程進行唯一的刻畫。策略性的可靠論從關注一個信念是否得到辯護轉(zhuǎn)到這個信念的形成是否體現(xiàn)了認知上的卓越性。認知卓越性就是為了達到特定的認知目標而在一個時間過程中體現(xiàn)出的性質(zhì)。根據(jù)他的理解,策略可靠論并沒有對于一個推理事件作出唯一的、意義明確的簡單評價,其原因在于:首先,關于認知活動的相關復雜細節(jié)需要精細的心理學和認知科學說明作為支持;其二,認識論是一項著眼于長遠的事業(yè),對于過去進行的信念評價不是認識論的主要任務,它的主要工作是提供關于認知卓越性的清晰可行的標準以便對于相互競爭的推理策略的相對性質(zhì)作出判斷[13]181。策略性的可靠論關心的是提出自主的推理策略,使得認知者能夠選擇是否用作指導自身的認知推理活動。由此可見,從Alston到戈德曼、Kitcher,再到Bishop,對于認知過程的可靠性的說明越來越注重吸收認知心理學關于人類認知活動的經(jīng)驗研究成果,從某種角度上說,可靠性的重要作用不再停留在為信念是否得到辯護提供根據(jù),而是轉(zhuǎn)移到揭示我們的認知活動為何能夠?qū)τ谕獠渴澜缧纬蓽蚀_的表征,認知者如何利用這些經(jīng)驗研究所揭示出來的規(guī)律對于我們的認知行為進行指導和修正,以便更好地達到我們的認知目標。策略性的可靠論者的認識論目標是改善性的(ameliorative),他們會根據(jù)自然科學關于人類認知活動的研究而不斷對其認知建議作出必要的修改,因而提出一個僵化不變的所謂“普遍性”指導原則并非可靠論的初衷,確定對于特定認知目標合宜的認知手段與策略是需要通過自然主義認識論對于認知活動的機制與細節(jié)的研究才能完成,而這并不像傳統(tǒng)認識論理解的那樣主要依靠反思性的方法。
[1]Louis P Pojman.The Theory of Knowledge,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M].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2003:344.
[2]Michael A Bishop.Why the Generality Problem is Everybody's Problem [J].Philosophical Studies,2010,(151).
[3]Aucire Jean Brokes.What does the Generality Problem show[J].Pacif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2001(82).
[4]Richard Feldman,Earl Conee.Typing Problems[J].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2002(65).
[5]Jonathan Adler,Michael Levin.Is the Generality Problem to General[J].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2002(65).
[6]Mark Mcevoy.Belief,Independent Processes and the Generality Problem for Reliabilism[J].Dialectica,2005(59).
[7]Kelly Becker.Epistemic Luck and the Generality Problem[J].Philosophical Studies,2008(139).
[8]Klemens Kappel.A Diagnosis and Resolution to the Generality Problem[J].Philosophical Studies,2006(127).
[9]Mark Heller.The Simple Solution the Generality Problem[J].Nous,1995(29):504.
[10]方環(huán)非,鄭祥福.可靠主義的普遍性難題與出路[J].哲學動態(tài),2010(11):86.
[11]Mark Newman.The No-miracles Argument,Reliabilism and a Methodological Version of the Generality Problem[J].Synthese,2010(177):119.
[12]Carole J Lee.The Presentation of Judgments Heuristics and the Generality Problem[M].D S McNamara,J G Trafton.Proceedings of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TX:Austin,2007.
[13]Michael Bishop,J D Trout.Epistemology and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Judg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B017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
A
1007-8444(2012)01-0048-08
2011-10-10
喻郭飛(1983-),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科學哲學與語言哲學研究。
責任編輯:王榮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