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黛
(山西大同大學(xué)朔州師范分校,山西朔州036000)
淺析《螢窗異草》中的“情”和“癡”
王黛
(山西大同大學(xué)朔州師范分校,山西朔州036000)
以《螢窗異草》為例,探討對“情”和“癡”的思考以及對自由人生和本真狀態(tài)的追求。《螢窗異草》在“情”這方面既肯定和贊美情愛領(lǐng)域內(nèi)的情,主張“凡人有情”;又將情擴大到人的欲求領(lǐng)域,認(rèn)為“情”是欲望的根源,只有突破情關(guān),才能獲得自由狀態(tài),主張“圣人無情”。在“癡”的方面有三個層面,一般意義上的傻、智障;出自肺腑的天真和善良;絕無所欲,絕無所求,是純天然沒有經(jīng)過世俗污染的一塊心靈凈土。
《螢窗異草》;“情”;“癡”;自由;本真
《螢窗異草》作為仿《聊齋志異》的作品,雖然模仿的痕跡很濃,但仍然不失自身的特點,書中138篇文言短篇小說,有近1/3的篇章是婚戀故事。在其婚戀故事中,長白浩歌子對“情”和“癡”這兩個范疇多有表現(xiàn),從作者對“情”和“癡”的表現(xiàn)中可以看出其思想的復(fù)雜性,同時也能反映出在當(dāng)時社會背景下文人的內(nèi)心世界。
作者對“情”的看法,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認(rèn)為“情”是男女之間的感情,并在世俗世界中,肯定這種情感的作用,主張“凡人有情”;二是作者又把“情”擴大到人的欲求領(lǐng)域,認(rèn)為“情”是欲望的根源,從而引導(dǎo)世人突破情關(guān),達到無欲無求的境界,主張“圣人無情”。
首先,在作者看來世俗中幸福的婚姻,必定是建立在愛情的基礎(chǔ)上,那些有愛且為愛而結(jié)合的婚姻,一般是幸福而長久的。
古代人們在擇偶時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種觀念壓抑了青年男女對自由愛情的追求,《螢窗異草》通過一部分作品傳達了浩歌子對傳統(tǒng)觀念的質(zhì)疑和挑戰(zhàn)?!短胰~仙》中狐仙桃葉仙與書生尚延采相遇并各自傾心,兩人“生死俱所不辭”。但由于人狐終為異類,尚延采和桃葉仙結(jié)合后,不久就感到不適,到最后病得越來越嚴(yán)重,有可能危及到生命。桃葉仙“引為己過”慚愧不已,“蓋自尚之疾也,女為情所系,為憂所迫,漸不能隱其形。”為挽救尚生的生命,桃葉仙毅然奔赴靈山采集救命的靈芝草,在歸來的途中被一道士捕獲,命在旦夕。臨死前,她非但沒有求饒,反是懇請道士盡快把靈芝草送給尚生,救尚生一命,自己情愿以死謝罪。道士終于被桃葉仙的真情打動,幫助治愈了尚生的病,而且成人之美,讓有情人終成眷屬。篇末外史氏評曰:
太上忘情,特不自溺于情中。而于人之有情者,未嘗不心焉許之。觀道士見女啣芝,即開密網(wǎng),諄諄以節(jié)義為言,非因其情而憐之乎?至于眾人,未必皆鐘情之輩,乃為女所感,泣下沾襟,反為之居間而排難。情之動人,一至于此!然非尚之深于情,女之癡于情,吾知忘情者終屬無情,不及情者又何知有情也耶?
青年男女之間純真的愛情的力量是強大的,甚至可以感動道士,讓其愿意破例成就這段姻緣。不能不說,這樣的愛情是感人至深的。
很多愛情故事都讓人潸然淚下。比如《秦吉了》,文士梁緒和劍南巨家美婢一見鐘情,秦吉了為傳達二人的愛慕之心,為其傳信。但天有不測風(fēng)云,鳥在途中不幸被惡少彈丸打中而死。婢女因為鳥兒的死亡,被其他婢女誣賴與人有染。主人聽說之后,醋意大發(fā),搜查了房間,搜到他們傳情的書畫,更加的生氣,于是對婢女嚴(yán)刑拷問。后來,美婢被打得奄奄一息,埋于野外。這個時候,死去的鳥托夢給梁緒,梁緒得知后,趕緊跑到埋藏美婢的地方,刨開棺木,救出了還沒有死去的美婢。后來,二人喜結(jié)連理。
文章的結(jié)尾,外史氏對秦吉了牽線的功勞很是贊揚。但是,梁緒和美婢最終的結(jié)合都要歸功于梁緒摒棄世俗的偏見,癡情于美婢一人,為得到真愛真心地付出。
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對世俗的情情愛愛是持肯定的態(tài)度的,認(rèn)為青年男女追求真愛的時候,可以不理會傳統(tǒng)禮教、不在意世俗異議的眼光。只要真情在,就勇敢地去追求有愛的婚姻自由。
其次,作者認(rèn)為墜入情網(wǎng)不能自拔的人為“情”所困,對人是有害的,應(yīng)當(dāng)摒棄或遠離,最好能超脫出來。
作者對為情所困的人們也指明了一條自我解救的方式。這在《銷魂獄》中有很明顯的體現(xiàn)?!朵N魂獄》主要描寫了一個多情的少年周生遇到一位商人之女,為其美貌和才情所吸引,隨后不可自拔。但是,商人拒絕了周生的求親。從此,周生相思成疾,日漸消瘦。后來,商人之女的表兄幫助她們完成了心愿。婚后二人恩愛異常,但好景不長,周生吃了官司,與妻子被迫分開。分開之后,該女子難熬于分別之痛,日益憔悴,還碰到強悍的女婢滋生事端,病情越發(fā)的嚴(yán)重。周生回來之后,四處求醫(yī),終究回天乏術(shù),該女難逃死去的命運。該女對周生有著很深的愛戀,行將就木之時,口中仍碎碎念念著對周生的不舍。該女死后,周生悲傷欲絕,不能自拔。這時,曾給過周生警示的冥中無常宜陽董生出現(xiàn),使周生恍然大悟。銷魂獄似乎專為癡情之人所設(shè),讓其經(jīng)歷之后而頓悟,之后超脫出來。
外史氏評曰:“人生不能無事,因不能無情,此銷魂獄之所由設(shè)也。故不獨柔曼當(dāng)前,能失精魄,嬌癡生側(cè),易蕩心神……”這里所提及的“情”似乎是亂人心性的有害事物。最后,周生出家于某寺,才真正解脫出來。
無獨有偶,《女南柯》也大概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不過故事的主人公是女性。故事開頭敘寫了主人公黃畹蘭自小才高體弱,貌美動人。她性格多情,愛多想,甚至在觀魚的時候發(fā)出了“魚水之樂竟如此乎?”的感慨,這也為她與一巨魚的結(jié)緣打下了情感的基礎(chǔ)。在一次乘舟春游中,黃畹蘭不勝酒力,獨自在船中休息,于是做了一個夢。在夢中她變成依蒲國的王后,與國王感情篤厚,恩愛有加,舉國為之慶賀。但是鄰國覬覦她的美貌和賢能,不斷地對依蒲國發(fā)動戰(zhàn)爭,并且提出如果想避免戰(zhàn)爭,就送王后給吞舟國。在國難當(dāng)頭的狀況下,依蒲的大臣露出了搖尾乞憐的求生狀,國王對此很是擔(dān)憂,但沒有想出任何應(yīng)對之策。后來,王后挺身而出,提出為免于戰(zhàn)亂,愿效仿昭君。依蒲國王雖萬般不忍,但也同意了。王后最終在船駛?cè)胪讨蹏硟?nèi)后,投江自盡。這個時候黃畹蘭夢醒。這個夢讓黃畹蘭回家之后,不顧家人阻撓,毅然入棲霞觀修道,并改名“悟枕”。
篇末外史氏評曰:……夢中之憂樂,身實受之,猶可謂無情乎?惟其有情,故臨池而感,推枕而悟,總不出情字之中。而樂則極其纏綿,憂亦不勝憤懣,夢中人既不自禁,醒時人亦不自解。于是超出情關(guān),猛登道岸,豈真曰‘魚,我欲也’,而以其身殉之哉!
南柯一夢之后,頓悟而入道,超脫于情關(guān),不失為人生的另一個境界。在作者眼中,身處“情”海,難免受到牽絆。正所謂“樂則極其纏綿,憂亦不勝憤懣,夢中人既不自禁,醒時人亦不自解”。人處于凡塵中,喜怒哀樂都逃不過一個情字,情感的根源都源于人們對欲望的追求。無欲無求才可超脫于情之外。然而,無欲無求到底屬于儒釋道中圣賢、佛、仙哪一種至高境界,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知道的是,無欲無求則不會一生為碌碌無為而苦惱,不會受世俗憂樂的困擾,不受利欲的誘惑。
由此可以看出,在世俗的情感領(lǐng)域,作者是贊同“有情”的,情感是愛情產(chǎn)生的基礎(chǔ),是人們追逐愛情的源動力所在,是與封建禮教抗?fàn)幍幕I碼。在超出凡人的所謂“圣人”領(lǐng)域內(nèi),主張“無情”,是在人性自由領(lǐng)域內(nèi)追求不受羈絆的心靈自由,要求摒棄世俗一切欲求的束縛,達到人生本真狀態(tài)的一種境界。
《螢窗異草》中寫“癡”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癡婿》、《癡狐》、《挑繡》三篇,雖然對于“癡”的解讀不盡相同,但總體體現(xiàn)了作者思想和內(nèi)涵的復(fù)雜性。
《癡婿》主要講述的是一位賢婦將癡婿變聰明的故事。故事中的癡婿是一個典型的弱智殘疾人:不辨菽麥、不懂禮儀、口流涎水、四體不靈,故事最終讓他變成了一個正常人。這個“癡”可以理解為一般意義上的傻、弱智、智障。
《癡狐》中塑造了一位妙齡少婦的形象。吳公剛見到這個女人的時候,覺得她就是一個妙齡美女。交談之后,發(fā)現(xiàn)此女連姓氏都記不清,完全一副憨憨可愛、純真無邪的狀態(tài)。后來嫁給吳公做妾,雖然對男女之事不甚明了,但是對吳公很是細心,還很體貼,照顧得無微不至。因此,吳公寫詩贊美:“抱璞誰知美玉盛,人前故作太憨生。只因一語留情后,始信聰明盡遜卿。”吳公生病,此女侍奉湯藥,衣不解帶。眼看吳公的病情日益嚴(yán)重,竟然連床都起不來了,此女忽然飲毒酒先行離開人世,只為吳公驅(qū)逐地下的狐貍。后來吳公把她葬在吳氏的墳塋,立了墓碑,提“癡狐墓”于碑上。
篇末外史氏評曰:“古今來愚忠愚孝,人未必不以為癡,媚亦何獨不然?茍從肝鬲中流出,而惟恐不適其意,不悅其心,是即癡也?!弊髡咭磉_的這種“癡“是一種天真和善良的本性,但是由于作者所處年代的影響,狹隘地把這種美好品質(zhì)和善良之舉放到了封建婦道忠貞的規(guī)范層面。
《挑繡》描寫了一段婚戀故事。主人公是一對“癡女”、“癡男”。作者花費了大量的筆墨去表現(xiàn)“癡女”挑繡的“癡”。而“癡男”鄒生,弱冠之年,風(fēng)姿綽美,皮膚白皙但是性子愚笨,咿唔一室中牝牡不知,時藝文字外無所曉,活脫脫一個書呆子形象。鄒生獨自在寺中讀書,到了夜晚有女子愿與其共枕,但是鄒生沒有絲毫為之動容。一幫女子笑話他的癡傻,于是讓同樣癡傻的女子挑繡去陪伴他。兩個癡人在一起,越發(fā)的癡傻,沒有發(fā)生本該發(fā)生的床笫之事。白天鄒生只是專心讀書,挑繡就做一些陶瓷瓦罐的活計。到了晚上,二人分床而睡,同床睡也是方向相反而臥。鄒生的朋友聽說這件事之后,對他大加嘲諷,并且為他細致地講解了夫妻之道。慢慢地,鄒生和挑繡了解了床笫之事。挑繡連生了三個孩子,他們倆的生活也富足起來。他們的故事有這樣的結(jié)尾本該是皆大歡喜的。但在篇末外史氏卻評道:
癡者天全以其癡,絕無所欲也。故雖艷質(zhì)當(dāng)前,淫妖觸目,而彼無見無聞。具此質(zhì)地,可以仙,可以佛,并可以圣賢,所全不亦大哉!乃自燕朋失志,導(dǎo)以情關(guān),后遂不能復(fù)癡。如此之友,最能壞人心術(shù),且宜遠之。在人以為救癡之藥石,予以為禍生之疚疢,良不可不辨。
此類癡者是未經(jīng)世俗污染的最自然、最本真的狀態(tài),在作者看來,這種天然的狀態(tài)是不可被破壞的,否則就失卻本原狀態(tài),是一種禍害行為。
由此看來,此處之“癡”是有別于前述“愚傻”之癡和“天真善良”之癡的,此處之“癡”是絕無所欲,絕無所求,是種純天然沒有經(jīng)過世俗污染的一塊心靈凈土。那么,如果“導(dǎo)以情關(guān)”,雖不復(fù)癡,卻徹底將這心靈凈土破壞。作者在此透露出道家“無為”思想,保持自然本真狀態(tài),拒絕后天開發(fā)、改造。“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相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莊子·應(yīng)帝王》)。在此,“不復(fù)癡”和“渾沌死”的結(jié)局是相同的,都是將原初狀態(tài)開鑿,破壞其原本面目。長白浩歌子通過《挑繡》所表達的思想與此相近。而在《癡狐》中卻將癡狐的那種癡忠癡貞不自覺地納入到儒家倫理規(guī)范當(dāng)中,由此可以窺視作者思想的復(fù)雜性:既無法擺脫根深蒂固的儒家倫理規(guī)范,又渴望擁有一片未經(jīng)世俗污染的心靈凈土。
皋于厚先生在《明清小說的文化審視》一書中說,“明清小說中表現(xiàn)出來的進步思想和具有近代人文主義色彩的啟蒙意識,仍然是朦朧的、稚嫩的,而且又往往和落后的封建意識交織、纏繞在一起。這種矛盾復(fù)雜的現(xiàn)象是時代矛盾在小說中的反映,也是小說家們無法超越的時代局限所致”。長白浩歌子《螢窗異草》中對“情”和“癡”的思考有其復(fù)雜和矛盾之處,但在這朦朧的意識背后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對自由和進步的追求和向往?!段灤爱惒荨分袑Α坝星椤?、“無情”的表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在對世俗世界中愛情婚姻領(lǐng)域內(nèi)的“凡人有情”觀和超世俗世界中摒棄世俗欲求的“圣人無情”觀的描述。無論哪一種描述,都是在表達作者對自由人生狀態(tài)的一種追求。至于“癡”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絕無所欲,絕無所求,是種純天然沒有經(jīng)過世俗污染的一塊心靈凈土。所以,無論是對“情”還是對“癡”的描述,都能看到作者對自由人生和本真狀態(tài)的追求與向往。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Yingchuangyicao as an example,attempting to explore the opinions of the writer on“l(fā)ove”and“obsession”and his pursuit of the freedom of life and original state.In the aspect of“l(fā)ove”,this book supports and praises the love between men and women and advocates“ordinary people have love”.In addition,the writer expands it into the field of human's desire.In his opinion,love is the root of desire and only by breaking the shackles of love can people become truly free.He advocates“saints are heartless”.There are three levels in the“obsession”,the general sense of the stupid,retarded;sincere innocence and goodness; no desire,no prayer,a pure natural heart without worldly pollution.
Key words:Yingchuangyicao;love;obsession;freedom;original state
An Elementary Analysis of the“Love”and”O(jiān)bsession”of Yingchuangyicao
WANG Dai
(Shuozhou Normal School of Datong University in Shanxi Province,Shuozhou 036000,China)
I242
A
1001-7836(2012)06-0131-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2.06.053
2011-12-12
王黛(1980-),女,山西五臺人,助教,從事明清文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