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楊度憲政主張的正途與歧變

      2012-04-14 02:40:35陳先初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2年3期
      關鍵詞:楊度帝制救國

      陳先初,劉 峰

      楊度憲政主張的正途與歧變

      陳先初,劉 峰

      楊度一生以救國為己任。在救國的名義下,他曾肯定“騷動”的進步意義,表露出某種激進色彩。然而他并不贊成共和革命,而是主張通過君主立憲,為實現(xiàn)所謂“金鐵主義”即打造經(jīng)濟軍事強國提供制度保障。辛亥革命之前,這種不乏愛國真誠的憲政主張大體屬于正途。辛亥革命之后,鑒于時局變動,他一度擁贊共和。但因固守其原有立場,且受多種因素影響,他很快站到共和對立面,并以“君憲救國”為由,擁袁助袁,鼓吹帝制,從而導致其憲政主張與帝制主張趨同的歧變。

      楊度;騷動;金鐵主義;君主立憲

      近代史上楊度被稱為“憲政專家”,憲政救國是其曾經(jīng)的政治追求。不過楊的憲政主張并不那么“單純”,其中摻入了不少雜質,以致日后發(fā)生歧變。往昔學界對楊的憲政主張多采不承認主義,近些年來風氣轉向,楊又成了一名憲政主義者。其實情緒化的否定或者肯定都不可取,惟有以客觀、求實的態(tài)度,對楊的思想作動態(tài)、整體的考察,正視其所經(jīng)歷的正途和歧變,才有可能獲得較為全面、準確的認識。

      楊度關注政治較早,但最初其興趣不在憲政,他是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并借著一些特定機緣走上追求憲政之路的。

      大致說來,1906年之前的楊度是一位較為激進的愛國主義者。楊度的愛國主義激情,凸顯于甲午戰(zhàn)爭之后。當時,受甲午戰(zhàn)敗之刺激,國內涌起了要求變革的浪潮,一些人傾向于漸進式改革,一些人主張激進式革命。楊度沒有加入革命陣營,但其立場和思想?yún)s與革命相近。他開始對國內政局表示不滿,不時以詩“刺時”[1](8);對“東夷犯順,挫我徂旅,侵暴關?!保?](10)等列強侵華事件導致的“時?!保?](13),他憂心忡忡,并遷怒于腐敗無能的朝廷,斷定其“王氣”已經(jīng)“黯然”,有如“斜陽”下的“衰草”[1](19)。由于對朝廷已經(jīng)失望,同時出于對國家命運前途的擔憂,他開始思考中國的出路,探求有效的“夷務應付之方”[2](68)。

      20世紀初年,楊度先后兩次留學日本,第一次歷時半年,第二次歷時四年。這期間,楊度參與了中國留日學生團體的愛國活動,與正在日本的孫中山、黃興等人有過交往,閱讀了一些近代西方啟蒙著作。在這一過程中,他的思想發(fā)生了新變化,其激進程度有所加強。他曾公開發(fā)表演說,揭露西方列強在義和團運動之后采取的所謂保全主義的侵華政策,指出其實質在于無形之瓜分;[1](91)并作《湖南少年歌》激勵湘人,要他們學習當年德國的普魯士人和希臘的斯巴達人,“盡作國民兵”,以敢于赴死的英雄氣慨挺身而出,“先救湖南后全國,破釜沉舟期一戰(zhàn)”,而他自己則愿充當一名“旗下卒”[1](95),在前方?jīng)_鋒陷陣。

      同時,楊度對于腐敗落后的清朝統(tǒng)治給予了更多的批評和揭露,明確肯定激進主義或騷動主義的革新之道為今日中國所必需。他在一次與自己的日本老師(嘉納治五郎)的辯論中鮮明地表達了這種觀點。他首先為騷動主義的合理性進行辯護,指出,騷動是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一種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若以此而促文明,則并不得盡謂之為流弊,即謂之為大利,亦無不可”。歷史上,騷動曾多次扮演過正面角色,在推動文明進步方面立過大功勞?!皵?shù)千年之歐洲,不聞以和平進步,必待近百余年來法國大革命之后,生出全歐革命,經(jīng)一大騷動,而后驟進于文明;數(shù)千年之日本不聞以和平進步,必待近三十年來傾幕之兵,立憲之黨,一大騷動,而后驟進于文明”,就是例證。由此看來,“騷動者所以促文明之進步,而非所以阻文明之進步者也?!保?](59)談到中國歷史和現(xiàn)狀,他認為真可謂百弊叢生?!氨謬倮簦m不必謂其絕無賢者,然各為其私,以利相市”,“除保全爵位以外,不知其他,時或辦一二事,亦皆為其爵祿上之關系”,全“無心為國家辦實事,為國民謀公益”[1](47)。又,“敝國政事專以防弊為主,此其所以弱也,今又以此為教,而惟民氣發(fā)揚之是慮”,致學術無由發(fā)達。在他看來,欲謀國家之進步,必須“取數(shù)千年之錮蔽,一洗而空之”,亦即來一次大騷動。與其“和平而不進步,不如騷動而進步”。另外,騷動也為今日避免列強進一步干涉中國所必需。他說:中國眼下正處列強“環(huán)逼”之“至危極急”之形勢,和平主義已無力應對。若一味主張和平,不僅不能求得茍安,還會導致“國事之日壞”,且促使列強進一步干涉并利用傀儡“以奪我國民之權利”之后果;而要想“于百亡之中而求一存,(亦)只有孤注一擲之謀”,即采騷動。他告誡國人:“為國如此,即不騷動,亦豈有不亡之理耶?故予以為他日者,若以國民之進步得獨立而自存,當亦由騷動而來,即令事不能成,而或摧于內,或壓于外,亦不過歸于亡國而已,別無他患也。然與其亡于此,無寧亡于彼,故知此者必不以外人干與為慮也”[1](59-60)。

      楊度站在進步主義立場上肯定騷動的歷史作用,鼓勵國人以騷動求進步求獨立求自存,這種頗為激進的言論和主張,是他在清末民族危機及其引發(fā)的政治危機不斷加劇的情況下就國事進行的第一次非正式表態(tài),代表了他在留日期間政治思考的重要收獲。不過應該看到,這一時期楊度的政治思考并不是單向度的,對騷動的首肯并不表明他已承認革命。他的言論中看不到針對專制制度的批判和對民主思想的伸張,他的思想中沒有體現(xiàn)出反清革命的明顯內容,他和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刻意保持著距離,后者的革命主張并未得到他的響應或認同。倒是,當時另一種政治活動正日益吸引著他的注意力,這就是君主立憲。

      在中國,較早宣傳君主立憲并采取實際政治行動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康有為和梁啟超。在革命思潮興起之前,康梁倡導的立憲改革思想最具號召力,社會影響也最大。楊度后來主張君主立憲,即與此有關。楊度早在戊戌時期就與梁啟超有了交往,留日期間,二人的交往更為密切。其時楊度曾寫給梁一首五言詩,追憶戊戌年春天在長沙共論春秋公羊傳之往事;又附信一折,稱“今同處異國,于眾人之中,而求可以匡吾過而救吾失者,無如足下”。梁閱讀此詩此信后,甚為感激,將楊引為“良友”[3](56-57)。這時楊度雖然沒有直接和梁討論政治問題,但從他與梁的交往及其對梁的尊崇態(tài)度看,他對梁的政治主張不會不加認同。也許正因為這一層原因,故當孫中山1905年勸他加入同盟會時,他以“政治主張不同”表示了拒絕。之后革命派與立憲派之間圍繞著要不要革命的問題展開了長達兩年之久的思想論戰(zhàn),革命派通過論戰(zhàn)擴大了影響,立憲派也通過論戰(zhàn)保住了陣地。楊度沒有直接參與論戰(zhàn),但他的立場實際上傾向立憲派一邊。他不再繼續(xù)談論那高調一時的騷動的進步主義,而是伸開雙臂去擁抱那曾經(jīng)冷對的和平的進步主義。終于,到了1906年以后,隨著清廷預備立憲的開場,他正式亮出了自己新的政治主張?!膀}動”的楊度不復存在,“和平”的楊度出現(xiàn)了。

      1905年下半年,清政府舉辦的“新政”開始進入關注憲政的階段,其標志是派遣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五大臣由于憲政知識極為缺乏,無法探得外國憲政要領,乃指派隨員熊希齡前往日本,商請梁啟超和楊度代擬介紹東西洋各國憲政之文字,以向朝廷交差。二人欣然接受了這個任務。不久,梁啟超寫成《東西各國憲政之比較》,楊度寫成《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和《實施憲政程序》。三篇文章被五大臣作為考察憲政報告的藍本上奏朝廷,直接促成了1906年9月清廷“預備仿行立憲”詔書的頒布,同時也把楊度引向了借助現(xiàn)有體制謀求憲政的軌道。

      楊度代五大臣撰寫考察憲政之文,是對官方憲政活動的最初涉足;而進一步的介入,則是1908年4月經(jīng)張之洞和袁世凱聯(lián)名奏保,上諭命其著四品京堂候補,在憲政編查館行走之后。楊度從此正式步入清朝官場,實際參與清政府的預備立憲進程。不過此后的楊度雖然“成了一個為清廷推行君憲準備工作突出的新人物”,[4](45)其立場卻與清廷有別。清廷打出預備立憲旗號,旨在抵制革命以維持自身統(tǒng)治,實屬迫不得已;楊度則是出于救國之目的,希望通過君主立憲,使國家自立自存。楊度的這種憲政救國主張,集中體現(xiàn)在他于1907年所著《金鐵主義說》一文中。

      所謂金鐵主義,是楊度就如何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經(jīng)濟戰(zhàn)爭國”提出的一種獨特理論。楊認為,今世西方所謂文明國,“無一而非經(jīng)濟國,又無一而非軍事國”;而其所挾以披靡世界者,無非憑借兩種勢力,“一曰經(jīng)濟之勢力,一曰軍事之勢力”。西方“文明國”以其“經(jīng)濟戰(zhàn)爭國”之實力不斷相互進行經(jīng)濟戰(zhàn)爭,又不斷對“不文明國”發(fā)動經(jīng)濟戰(zhàn)爭?!岸袊?,則正在各文明國相互為經(jīng)濟戰(zhàn)爭之渦中,又正在各文明國與中國相對為經(jīng)濟戰(zhàn)爭之渦中”。由于“經(jīng)濟力不如彼,軍事力不如彼”,故只能“仆倒于經(jīng)濟戰(zhàn)爭之下”。因此要改變中國之地位,惟有努力發(fā)展經(jīng)濟力和軍事力,將中國變?yōu)榻?jīng)濟戰(zhàn)爭國,使之對外能夠“謀其自立”,對內能夠“謀其自存”。這是中國的“立國之道”。他強調:中國“茍不能為經(jīng)濟戰(zhàn)爭國,則所謂經(jīng)濟者為無氣力之經(jīng)濟,不能為經(jīng)濟之戰(zhàn)爭;所謂軍事者為無意識之戰(zhàn)爭,亦不能為經(jīng)濟之戰(zhàn)爭,仍將劣敗于經(jīng)濟戰(zhàn)爭之中,而卒底于亡”[1](224,221)。

      既然金鐵主義以造成經(jīng)濟戰(zhàn)爭國為目標,那么這一目標如何才能實現(xiàn)呢?楊度的看法是,宜從內外兩方面下手。對內:“富民——工商立國——擴張民權——有自由人民”;對外:“強國——軍事立國——鞏固國權——有責任政府”。依此,發(fā)展經(jīng)濟,富民強國,是最基本的任務;而欲致民富國強,又須以工商立國、軍事立國為基本國策。不過工商立國和軍事立國只是造成經(jīng)濟戰(zhàn)爭國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要滿足充分條件,還必須在政治層面采取措施,以使人民生命財產能夠享有安全之保障。他說,中國國民并不享有生命財產之安全,因為中國政府從來“未有保護人民生命財產之意,即或口為保護之言,亦不過虛偽以欺人,不旋踵而自相違反矣”。因此“欲人民經(jīng)濟之發(fā)達,不可不先有以保護其生命財產之安寧”,而要保護人民,必須擴張民權。另外,中國政府也從來不知保護國權,甚至不知國權為何物,“內政之事,隨處受人干涉而不知憤,亦不知拒絕之”;對于洋人入侵也不加抵抗,但求息事寧人,以致“數(shù)十年來,政府與洋人交涉一次,即必損失國權一次”。國權遭受損失,人民之生命財產更為之不保。因此鞏固國權,亦為中國今日“重要之一國是”。不過國權之鞏固,最后仍取決于民權之擴張?!胺敲駲鄶U張之結果,則無由鞏固國權”。[1](229-231)如此一來,擴張民權成為最為關鍵的一著,它關涉工商立國策和軍事立國策能否落實,關涉經(jīng)濟戰(zhàn)爭國之目標能否實現(xiàn)。

      在中國言擴張民權,即是讓人民去掉其數(shù)千年來不受政府保護也不受法律干涉的所謂“哲理上之自由”,而享有現(xiàn)代立憲政府、法治社會下的“政治之自由”,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有自由人民”。楊度認為,政治上之所謂自由,實即所謂自治。因為,人民若享有政治上之自由,則“必能以人民之自由意志組織政府,編撰法律,以保護各個人之生命財產,而政府即以此法律,而實行于人民之間。在形式上雖若政府為治者,而人民為被治者,然政府者人民之所立,法律者人民之所定,政府乃以此而治人民,斯與人民自治何異焉?而此政府者,又對于人民而負不得不治之責任,負不得不保護之責任,故謂之責任政府”[1](233)。楊度將政治上之自由理解為人民自治,即人民依自由意志組織政府和編撰法律,而政府和法律之目的乃在于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等自由權利不受侵犯,這已經(jīng)是一種現(xiàn)代憲政意義上的自由觀;而其中所論及的責任政府,也已經(jīng)是現(xiàn)代憲政意義上的政府,即立憲政府了。

      組建立憲政府是近代歐美國家較為普遍的政治現(xiàn)象,然立憲政府的具體形式卻不盡一致,較為通常的有兩種,一為君主立憲,一為民主立憲。前者以英國(后有日本)為代表,后者以美國為典型。在中國,在人們學習西方進行政治變革的年代,兩種立憲主張曾各盛行一時。而如前述,楊度比較早的已經(jīng)接受了康梁一派所主張的君主立憲。現(xiàn)在楊度所堅持的仍然是這一政治立場,因此他所設想的憲政改革方案也是以此為基礎而展開。按照楊度的政改方案,重點是對中央政府進行改造,而改造政府之方法,則在召開國會。他指出,同樣有君主,君主立憲國在精神上與君主專制國卻大為不同,其關鍵之點在于,“立憲國之君主無責任,而專制國之君主有責任”。在君主專制國,由于君主身負至重且大之責任,而又不受任何權力約束,故其實際負責與否,純取決于君主本人之道德?!叭羝滟t也,則仁民愛物,一國人之生命財產,乃得少免危險之虞;若其不賢,則人民之生命財產,徒為其所犧牲而無可如何,至于迫不可忍,則惟有人民革命以誅民賊而已。而繼起為君主者,其賢否不可必,其負責任與否不可必,又與前者無異,人民非再革命,仍無以自保其生命財產也”。這樣一來,人民之生命財產永遠得不到切實保障,革命也陳陳相因,無時或已。君主立憲國則不然。因君主不負實際責任,責任全歸于由國會產生之內閣。若內閣不能盡保護人民生命財產之責,國會便可將其去掉而重新組閣。這樣既可避免產生劇烈的社會震蕩,又能保證政府始終能夠成為人民的政府。兩相比較,優(yōu)劣立判:“以革命軍改換君主,其事甚難,而所得又常不足以償其所失。反之,而以國會改換政府,其事甚易,而所改者必優(yōu)于所去者”。楊度認為,中國是一個有著兩千余年專制歷史的東方國家,雖經(jīng)歷無數(shù)次流血革命,仍無改變,就在于“但知以專制易專制,而不知以立憲易專制也。變詞言之,則但知怒君主之不負責任而欲去之,而不知移君主之責任于政府,以改換君主者改換政府也”[1](306)。因此當今政治改革之要務,就在于召開國會,以國會產生內閣,由內閣負實際責任,把中國由君主專制國改造成為君主立憲國。

      綜上所述,楊度關于召開國會、建立責任政府以實行君主立憲制的政治主張,是在其闡述金鐵主義的過程中邏輯地展開的。它雖然包含了楊度基于人民生命財產等自由權利之保護的某種認知,直接目的是擴張民權,但總體說來,它是服務于打造經(jīng)濟戰(zhàn)爭國這一總要求,服務于使中國自立自存即救中國這一根本目的的。楊度指望通過實行君主立憲以使民富國強的思想,和近代以來許多先進人士一樣源于對本國歷史和現(xiàn)狀的不滿,以及對西方先進國家成功經(jīng)驗的中國式歸納。他把立憲和富強聯(lián)系起來,認為“無責任政府之國,其民雖欲富而不可得,其國雖欲強而不可得。反之而有責任政府之國,其民亦雖欲不富而不可得,其國亦雖欲不強而不可得”;強調“政府而負責任,而必以發(fā)達國民為務,人民既日得其保全而發(fā)達,則豈有不民富而國強者!故改造責任政府為中國今日救國之唯一方法”[1](307)。這就進一步表明,楊度的立憲主張歸根結底來自于他內心深處的民族主義情愫,同時凸顯了楊度與清政府在立憲問題上的根本區(qū)別之所在。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fā),革命進入高潮。隨即,中華民國建立,帝制壽終正寢,革命取得偉大勝利。然而沒過多久,革命果實落入袁世凱之手。袁甫一得勢,即冒天下之大不韙,圖謀恢復帝制,攪得民國政壇濁浪翻滾,以致辛亥革命成果得而復失。在這一天下巨變的過程中,楊曾一度順應革命,擁贊共和;但很快,他便與共和告別,轉而站到共和的對立面,擁袁助袁,扮演起袁世凱帝制謀士的角色。

      楊度與袁世凱結交甚早且因袁曾保薦其進入官場而對袁有知遇之恩。進入官場后,袁以楊“精通憲法”繼續(xù)予以提攜,楊也將袁視作一位“有為者”,把實現(xiàn)君主立憲之希望寄托在袁的身上,兩人關系愈加緊密。1909年1月袁世凱被開缺“回籍養(yǎng)疴”,武昌起義后重獲起用,其間楊一直與袁保持著聯(lián)系,且參與了促袁出山的工作。袁出山后擔任內閣總理大臣,楊成了袁內閣的學部副大臣。任上,為配合袁即將與南方展開的和談,楊先是受命與剛被特赦的革命黨人汪精衛(wèi)聯(lián)名發(fā)表成立國事共濟會宣言,表示君主立憲黨與民主立憲黨之主張雖有分歧,然兩黨均抱一共同目的,即成立立憲國家以救危亡之禍;強調處此艱難時刻,兩黨要停止爭論,“發(fā)起國民會議,以國民之意公決之,無論所決如何,君主、民主兩黨皆有服從之義務,不服從者即為國民公敵”[5](537-538)。國事共濟會的成立及宣言所倡,雖含有袁世凱借國民公意壓迫南方讓步之目的,但就楊度而言,其對民主立憲黨擺出緩和姿態(tài),也不失為對當時革命形勢的某種順應。

      國事共濟會宣布成立后不到一個月,即因其主張無人響應而宣布解散。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東南十余行省已在共和旗幟之下”。鑒于此種形勢,楊度又與人發(fā)起成立共和促進會,旨在促成北方實行共和,進而實現(xiàn)南北統(tǒng)一。其在發(fā)起成立之宣言書中說:值此清廷即將遜位、南方已宣布共和之際,一些親貴王公及頑舊之徒“忽大張君主立憲之幟,破壞阻撓不遺余力”,何其本末倒置若此其甚乎?宣言書指出:“度等前此主張君主立憲,乃以救國為前提,而非僅以保存君位為目的;乃以促政治之進步,而絕不愿以殺人流血勉圖君位之保存”。楊度此一表態(tài),是對前此君主立憲主張的明顯修正。時人有對楊度此一舉動表示不解者,責其“向主君主立憲,不應忽主共和”。楊致書回應,稱:“度向主君主立憲而不主共和革命者,因吾國為世界各國勢力所集之地,一有革命,則全國擾動,領土不易保全,恐召干涉瓜分之禍,故不敢以一國家為冒險之舉。求其和平救國,莫如君主立憲,非如鄉(xiāng)曲陋儒有所謂君臣大義,又非于滿漢感情獨與人異,以擁戴之為樂也。其惟一之理由,即在和平救國。今革命已造,和平已破,再持和平以成君主立憲之說,豈非癡愚!無已,則惟主戰(zhàn)爭以成君主立憲耳。今日南北設復戰(zhàn)爭,豈有不全國糜爛、立召瓜分之事?凡有人心,誰肯出此?”[5](533-534)楊度表示他是基于革命已造、和平已破、以和平方式求君主立憲而不可得的情況下不得不贊成共和革命的;他不愿看到南北繼續(xù)陷于戰(zhàn)爭,不愿看到國家陷于分裂而召瓜分,為了“國家大計”,他才決心作出“犧牲黨見,改換宗旨,贊助共和”的選擇[5](547)。這雖然流露出些許無奈,但也還保持著某種清醒。

      然而,楊度并沒有從思想上真正認同民主立憲,他始終沒有放下對于國家可能陷于分裂和瓜分的擔心。之前他據(jù)此反對共和立憲而主張君主立憲,現(xiàn)在“和平已破”,共和已成,可是革命能否停止?和平能否復現(xiàn)?國家能否穩(wěn)定?領土能否保全?等等這些都還是疑問。這些疑問糾纏著楊度。為了使疑問得到正解,楊度認為最要緊的莫過于建立一個穩(wěn)定的、強有力的政體,以“措國家于磐石之安”[5](585)。而這樣的政體,非君主立憲莫屬。因此當袁世凱促使清帝退位,接任民國最高權力,并圖謀廢棄共和后,楊度也就很快把一度贊成的民主立憲撇到一邊,轉而通過擁袁、“助袁”,以實現(xiàn)所謂的“君憲救國”夢去了。

      “君憲救國”是袁世凱當政時期楊度政治思想的主旨。其基本觀點,楊度在1915年4月所撰《君憲救國論》一文中有過詳細闡述。楊在文中認為,“辛亥之役,必欲逼成共和,中國自此無救亡之策矣”。如今欲圖救亡,必須改弦更張,廢棄共和而行君主立憲,否則“欲為強國無望也,欲為富國無望也,欲為立憲國亦無望也,終歸于亡國而已矣!”為什么這樣說呢?楊度的理由是:首先,立憲與求富強有不可分離之關系,欲求富強,必先求立憲。他說:富強者國家之目的,立憲者目的之方法,“不立憲而欲其國之富與強,固不可得;既立憲而欲其國之不富不強,亦不可得”。一國政局最忌人存政舉、人亡政息,而惟有立憲國,才能保證人存政舉,人亡而政不息。因為立憲之國,國家有一定之法制,自元首以及國人,皆不能為法律外之行動,人事有變,而法制不變?!皣矣写艘欢ㄖㄖ埔詾橹黧w,則政府永遠有善政而無惡政,病民者日見其少,利民者日見其多。國中一切事業(yè),皆得自然發(fā)達,逐年遞進,循此以至于無窮,欲國之不富不強,烏可得乎?”其次,欲求立憲,必先有君主,有君主才可以止亂,止亂才可談立憲。他說:“法、美皆為共和,亦復皆行憲政,則于中國共和國體之下實行憲政,胡不可者?而必謂改為君主乃能立憲,此說無乃不經(jīng)?”這是因為中國人民程度不及法、美。在法、美不可能發(fā)生之舉兵爭大總統(tǒng)之事,在中國則在所難免,且將無有已時。故國家欲永保安寧,最重要者就是除去競爭元首之弊,“易大總統(tǒng)為君主,使一國元首立于絕對不可競爭之地位”,成為“一定之人”?!霸子幸欢ㄖ?,則國內更無競爭之余地。國本既立,人心乃安。撥亂之后,始言政治,然后立憲乃可得言”?;谝陨侠碛桑瑮疃鹊贸鼋Y論:“非立憲不足以救國家,非君主不足以成立憲。立憲則有一定法制,君主則有一定之元首,皆所謂定于一也。救亡之策,富強之本,皆在此矣。”[5](563-570)

      在論證中國應去共和立憲而行君主立憲之同時,楊度對辛亥之前的清廷立憲和民國初年的共和立憲作了批評。指出:“前清立憲之權操于清室,然清室之所謂立憲,非立憲也,不過懸立憲之虛名,以召革命之實禍而已”。其后“民黨之所謂立憲,亦非立憲也,不過借立憲之手法,以達革命之目的而已”。二者在功用上相同,均為預備革命;不同之處在于,清室為他人預備革自己之命,民黨為自己預備革他人之命。由于清室和民黨均非真正之立憲,故他日中國立憲,不能沿襲舊路,而應取“正當”、“誠實”之態(tài)度,力矯以往之弊,使立憲實至名歸。此之所謂“正當”,是說中國立憲應根據(jù)特有國情,在世界三大君主立憲國中舍英國而取法普魯士和日本,即在憲法內容上,以普、日憲法合參而酌取之,以求合于我國程度;在立憲程序上,效法普魯士,先由君主提出,繼由議會承認議決,以求合于我國時勢。他認為,“憲政但能實行,即程度稍低,亦可為富強之國,普、日即以此種憲法而強,是其明證,無取乎高談法理也。中國能如普、日,亦已足矣,此予之所謂正當也”。所謂“誠實”,是指立憲不能欺民?!吧w中國此時人民程度本不甚高,與以適宜之權利,并不至遂嫌其少,唯行之以欺,則必失敗。他日君主立憲,人民之權利,國會之權限,所得幾何,非今日所能預定。然有一至要之言曰:寧可少與,不可欺民”。“少與權利,尚不足為禍害,若夫視作具文,并無實行之意,則人民以為欺己,即怨毒之所由生,無論以何種敷衍之手法及強大之壓力濟之,終必潰裂。故誠實為立憲最重要之義”。楊度把“正當”和“誠實”視為中國立憲應遵守之兩大要義,強調“正當則國安,誠實則民信”,且“前清與民國之弊,皆可掃除”;并且斷定,以此行君主立憲,將是中國之福[5](576-581)。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從學理上看不無一定道理,就實際而言卻不合時宜。清末不是沒有過君主立憲的試驗,但均歸失??;正是由此,才有辛亥革命的發(fā)生,才有中華民國的建立。歷史的潮流既已將中國推上了共和民主的軌道,也就不可能再回到過去。孫中山“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說明了人心之所向。對于這些,精明的楊度不可能認識不到??墒谴藭r的楊度卻以所謂中國人民程度不足和共和將使中國生亂為由,以君憲救國為招牌,主張廢總統(tǒng)立君主,改共和立憲為君主立憲;而且他這些言論的發(fā)表,正值袁世凱帝制活動緊鑼密鼓之時。事實清楚表明,楊度的所謂君憲救國論,完全是服務于袁世凱政治需要的,是為袁世凱復辟帝制進行的理論論證。正因為有著如此明確的政治目的,所以《君憲救國論》甫一寫成,楊度即托人轉交袁世凱。袁則如獲至寶,除將其密印成冊廣事傳播以為帝制活動張本外,還親題“曠代逸才”贈與楊度以示褒獎。楊度獲此褒獎,專折致謝,并將所寫文章、袁的題字以及自己的謝恩折一并在報上公布,帝制活動隨之進入公開階段。此后楊度更加賣力地鼓吹帝制,為袁出謀劃策并積極奔走,跟著袁越陷越深,終至成為留下惡名的“帝制禍首”,遭到國人貶斥。

      清朝末年的楊度,本曾傾向革命,差點與革命派結盟;后來轉向君主立憲,也還帶有救國的真誠。即使在民國成立之初,他也曾一度表示“贊助共和”并且力圖“促進”。然而終究,他沒有走進共和陣營,而是和帝制分子攪到了一起,其原本屬于正途的憲政主張最終發(fā)生了趨同于帝制主張的歧變。對于一向以救國為懷的楊度來講,這是頗為可惜的。楊度之所以走到如此地步,大致有如下原因:一是陷入了認識上的誤區(qū),即片面而且過分看重了中國社會的特殊性,以為中國人民政治素質過低,無法實行共和民主,只能實行君主立憲,否則中國就會大亂,就會萬劫不復。二是受帝王之學影響過深。在晚清,講求帝王之學的代表人物是湘籍大學問家王運。王運曾執(zhí)掌湖南衡陽船山書院,講授帝王之學。青年楊度曾在船山書院就讀,聆聽過王的教誨,成為其得意門生。從此帝王之學便扎根于楊度的腦海里,并影響了他的大半生。他之極力為袁世凱帝制活動鼓吹,是與所接受的帝王之學分不開的。三是不排除隱藏著某種政治私心。楊度因袁世凱保薦而得官,又得袁世凱重用,對袁有知遇之恩。知恩必須圖報。所以在一些重要關頭,他總是挺身而出,“助袁”不遺余力。在這過程中,楊度也得到了某些回報。袁世凱如果帝制成功,可以想見,對于楊度是不會虧待的;即使不被拜相封侯,僅為“開國元勛”,楊度也成就了帝制大業(yè),贏取了蓋世功名,成為不朽之人。當然,楊度未曾表露此種心跡,但從其政治行為看,帶有此種動機是大有可能的。

      楊度曾出于救國目的而主張憲政,又在救國名義下?lián)碓Q帝,其思想發(fā)生過歧變,政治上曾經(jīng)失足。但他失足之后爬了起來,逐漸找到了新的前進方向,最后走向了共產黨,迎來了人生新的轉折。

      [1]楊 度.楊度集(一)[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王代功.湘綺府君年譜(5)[A].近代中國史料叢刊(60)[C].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3]梁啟超.詩話[A].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45·上)[C].北京:中華書局,1989.

      [4]何漢文,杜邁之.楊度傳[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5]楊度.楊度集(二)[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The Right Path and Misguided Transformation of Yangdu’s Constitutional Ideas

      CHEN Xian-chu,LIU Feng

      In all his life,Yangdu regarded national salvation as his own obligation,and in the name of national salvation,he once affirmed th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disturbance,and thus showed some radical tendency.But he was not in favor of republican revolution,which he sought was to create an economic and military power through constitutional monarchy,which he called it“golden-ironism”.Frankly speaking,these genuine and patriotic constitutional ideas were mostly the right path before 1911 Revolution.After that period,he once supported and acclaimed the republic system,but soon came to its oppostion,advocated monarchy,supported and helped Shikai Yuan owing to his inherent position and the influences of other factors,which led to the misguided transformation of becoming the same between his constitutional ideas and monarch ideas.

      Yangdu;disturbance;golden-ironism;constitutional monarchy

      陳先初,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 長沙 410082)劉 峰,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博士研究生(湖南 長沙 410082)

      (責任編校:文 一)

      猜你喜歡
      楊度帝制救國
      “七十老翁何所求”:洪憲帝制中的繆荃孫
      科學救國的和平使者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從?;庶h變共產黨
      楊度給兒子兒媳的贈言
      楊度第二次留學日本就讀學???1903~1907)
      法律史評論(2020年2期)2020-04-13 05:56:34
      一生踐行“科技救國”
      “走出帝制”:歷史先聲與在場記錄——《民國政制史》導讀
      法律史評論(2016年0期)2016-11-08 01:41:49
      楊度的上海之“謎”
      暢談(2015年7期)2015-05-30 10:48:04
      君主制、奴隸制和帝制的根基 社會不平等的締造
      大眾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48
      独山县| 武川县| 册亨县| 黑龙江省| 浦北县| 宣化县| 府谷县| 怀仁县| 夏河县| 台东县| 贞丰县| 宝山区| 墨脱县| 万盛区| 乐至县| 镇沅| 安塞县| 文水县| 青冈县| 彰化市| 象山县| 武隆县| 荔波县| 铁力市| 昭通市| 辉县市| 汤原县| 枝江市| 师宗县| 大理市| 镶黄旗| 天峻县| 松潘县| 富川| 兴城市| 松阳县| 鹤庆县| 仙桃市| 个旧市| 清水县| 甘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