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
他捐出自己的全部俸祿,發(fā)動紳商捐款、鄉(xiāng)民出力,上下一心,說干就干,很快,一座寬闊高大又堅固的石拱橋建成了,“白橋”的稱呼,被百姓一直延用至今。
公元815年,44歲的白居易因為說了句實話,丟了太子左贊善大夫的官職,被貶出了京城,先是任江州(江西九江)司馬,不久轉(zhuǎn)任忠州(重慶忠縣)刺史。
這些地方異?;臎?,交通又不方便,被貶官員的心情可想而知。
他們往往是一到此地,便想法盡快離開。他們京信常通,炭敬常豐,為此甚至不惜刮地三尺、壓沙求油。
他們有的在朝中尋找自己的靠山,努力將自己的命運和一言九鼎的人捆綁在一起;有的拚命表現(xiàn),打造政績,百姓怨聲載道也置之不顧,以期博得朝廷欣賞、皇上歡心;有的以極其誠懇的態(tài)度,給皇上寫下一封又一封的書信,字字血、聲聲淚,痛悔自己的死罪,感謝皇恩浩蕩,賜給自己重新做人的機會,自己是如何的思念皇上,以求打動皇上,使自己得以咸魚翻身、東山再起……
倘若這些努力付之東流,自己覺得沒有一絲希望了,便干脆大鞋一甩,兀自快活,是否洪水滔天,又與我何干?;蛘咴僦苯有?,官印一掛,抬腿走人,從此永是自由身。
可是這些都不屬于白居易。
他看到百姓常為上山所苦,甚至不時有人滾落山崖喪命,他的心痛了,他決心為百姓修一條天路。
他把朝廷給他修衙門的錢全部捐出,并親自到工地勘測、設計、察看,和民工一起在工地干活。百姓們十分感動,這樣的好官真是千年等一回呀。于是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一條蜿蜒而上的石梯路終于從山崖絕壁上開出。
他看到百姓常為城東的一條大河所困,大河水深流急,甚是不便,便決定為百姓造一座橋。
他捐出自己的全部俸祿,發(fā)動紳商捐款、鄉(xiāng)民出力,上下一心,說干就干,很快,一座寬闊高大又堅固的石拱橋建成了,“白橋”的稱呼,被百姓一直延用至今。
當?shù)亟?jīng)濟落后,百姓常常為生活所愁。經(jīng)過實地考察,他發(fā)現(xiàn)這里具有種植荔枝的自然條件。他知道,自楊貴妃喜歡吃荔枝以來,荔枝的身價便一路飆升。由于荔枝的產(chǎn)量有限,全國只有福建、兩廣等屈指可數(shù)的幾個產(chǎn)地,因此,也只有朝廷官員、皇宮后妃以及朝廷接待的外國使臣才能吃到,即便一般的權(quán)貴,任憑你有錢,也很難滿足要求。假使這里能夠變成荔枝之鄉(xiāng),百姓何愁不富啊?
于是他給兩廣和涪州刺史寫信,請求他們派人到忠州教種荔枝。不久,幾名種植荔枝的官吏和數(shù)千株荔枝苗運來了,白居易帶領(lǐng)全家老小及城中百姓,挖坑、培土、植苗、澆水,多年以后,這里成了著名的荔枝城。
荔枝的結(jié)果期一般要十年左右,有人笑問他:“白大人,你現(xiàn)今種了那么多樹,哪輩子才能吃到荔枝啊?”白居易笑著回答:“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前人種果后人品嘗?!?/p>
百姓們因事來到他的衙門,觸目所見,皆是簡陋寒酸,不禁疑惑地問道:“您不修寓所,不置車馬,反倒修路種樹,是想在忠州這里永久地住下去嗎?”
白居易笑著說:“歸鄉(xiāng)又如何,天涯又如何,只要付出愛,哪里住不得?”揮筆寫下《代州民問》一詩:“龍昌寺底開山路,巴子臺前種柳林。官職家鄉(xiāng)都忘卻,誰人會得使君心?”
摘自《文史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