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英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未核準吳英死刑,案件發(fā)回浙江高院重審。備受關注的吳英案在輿論和民意的反對聲中得到現在這個結果,可以說是“輿論監(jiān)督”的范例,也體現了法律進步。
不少人有一個誤區(qū),認為對于法院正在審理的案件,人民不能評論,媒體不能干擾審判。其實,我國法律從來就沒有這么一條規(guī)定。公開審判的目的,就在于讓人民公開看、公開評,讓人民進行監(jiān)督。對于正在審理或已經審判的案件,人民有權利批評,并且可以反復地批評。從吳英案這次的結果來看,應該說輿論監(jiān)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公眾的聲音,決不能被輕易地視為法盲的聲音。公眾的聲音表達了一種社會情感、一種社會觀念,或者說是一種社會直覺。在吳英案上,社會公眾有自己的判斷。我們在一些重大案件,應該保護人民和媒體的評判權。公正的審判決不會畏懼公眾的言論。
我們需要討論一下民意和司法的關系。死刑判決需要考慮到人民群眾的感受。問題是如何判斷什么是人民群眾的感受?在吳英案中,的確是有不少群眾通過媒體發(fā)出吶喊聲。在別的案件上,莫非也要用這樣的方式嗎?不能將公正審判依賴于輿論救人。應當反思如何完善制度,使死刑判決更慎重。搞法律研究的人士都知道,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實行了陪審制度。考慮到與世界法律文明的接軌,中國也應與時俱進,積極考慮如何設立并完善陪審員制度。一方面減輕法官壓力,另一方面讓人民群眾的意愿有合法渠道進入法院。
而在死刑問題上,具體到這次吳英案的死刑在最高院復核未通過,可以看出中國目前對死刑的判決,持越來越審慎的態(tài)度??梢哉f,這也是法律進步的一種表現。
有一種流行的錯誤看法,就是認為中國的老百姓比較喜歡死刑,喜歡殘暴,吳英案反映的事實正好相反。我國歷史和各國經驗證明,重刑和苛刑,并不能解決社會問題。有些人對重刑有迷戀,這種迷戀應該消除。古語云“治亂世,用重典”,但問題是這個“重典”不是“治民”,而是“治官”。老百姓是不愿意社會動亂的,也不是社會動亂的主要原因。很多亂子往往是因為官出了問題。因此,治理社會不能依靠重刑,不能靠打壓,而應重在疏導。
進一步來看,如果說一個規(guī)則非要用重刑來推行的話,那只能說明這個規(guī)則本身出了問題,而不是人出了問題。好的規(guī)則,好的法律,其實是符合社會規(guī)律的,它不需要強力執(zhí)行。
中國的刑罰本身比較重,我們開始慎用死刑是對的。目前吳英案這一結果,從網上民意來看,是廣受支持的。民意在此案中的高度一致,值得我們反思。吳英案也證明一個事實,即推進國家法治建設,人民不僅有權利,有能力,也有責任?!ㄗ髡呤侵袊ù髮W法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