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瓷藏佛像的傳統(tǒng)與鑒識

      2012-04-29 00:44:03何小龍
      藝術品鑒 2012年9期
      關鍵詞:釋迦牟尼佛像

      何小龍

      佛教在我國的傳播和發(fā)展約在公元前一世紀到二世紀南北朝期間,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而以雕刻佛像作為宗教藝術的西藏,在公元九世紀朗達瑪滅佛的后人在阿里建立古格王朝,從此佛教在西藏開始新的歷程,步入一個新的高峰時期。早在吐蕃初期的大昭寺,就因薈萃西藏古老佛像藝術而聞名遐邇。據史記載,西藏佛教和佛像的迅速發(fā)展和廣泛傳布則在元朝。

      宋朝時,由于漢文化的發(fā)展,宋代佛像以寫實為本,并根據世俗觀念和需求來做佛像,最多的造像是各種觀音和各種羅漢題材。其紋飾是小乘教的外斜披袈裟V型領式僧衣,這種僧衣實際上是吸收藏佛像中許多紋飾元素的結合和創(chuàng)新。此時的菩薩頭戴花冠或不規(guī)則螺發(fā)、鬢冠中嵌寶珠,飾有繁復的蔓草紋。有的菩薩披網狀瓔珞珠飾,衣褶寬大、紋飾流暢、雙目低垂、神態(tài)寧靜等沿襲唐文化中小乘教的風格。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邀請西藏薩迦派祖師八思巴到北京(元大都)封他為國師,授以玉印,標志藏傳佛教正式被奉為國教。元朝還專門設立“梵像提舉司”(諸色人匠總管府)專門負責藏佛像的生產。從此具有西藏風格的藏教和藏佛像逐漸取代漢文化中的小乘教(即禪宗)的教儀和風格,也開創(chuàng)“漢造”佛像和“藏造”佛像的兩大形象。此時元朝皇室貴族和富商庶民都供奉佛像,而銅佛造像作坊在西藏如同繁星。佛像在藏教思想理論和漢文化宗教實踐的定義和作用在當時的政治、經濟、生活中顯得十分重要。大量具有尼泊爾和印度風格的藏傳佛像在北京和開封等皇家寺廟中誕生出來。原來中原漢文化中的小乘教形象已逐漸藏化,藏漢佛教的理念和審美藝術以及佛家的表現(xiàn)技法的審美觀點二者已完全相融。此時的藏傳佛像,菩薩均袒上身下著裙、瓔珞顆粒較大,面容飽滿,眉寬胸闊,肢體突顯,衣紋簡潔,這種統(tǒng)一的造像是當時元代藏傳佛像的風格。

      到明朝時,宮廷設制作佛像機構“佛作”,來制造和管理藏佛像的生產和供奉,由于明朝漢佛像受到藏教的異化和沖擊,造成江南和中原制作佛像的地方藝術和傳播教派的理念不同。藏佛像在以永宣式銅佛造像為主的情況下,形成藏西和藏中,藏南和藏東傳承和風格都不一樣的藏佛造像。在“御用監(jiān)”的管理下,大量生產的藏佛像主要作為帝王將相的宗教禮品,饋贈給西藏上層宗教人士和寺廟供奉。

      這時的佛像有幾個特點:

      一是釋迦牟尼銅佛很多,在傳統(tǒng)佛像中出現(xiàn)了白度母、綠度母佛像。男女雙身黃教中歡喜佛像也開始出現(xiàn)。

      二是藏佛像制作采取內地青銅器失蠟方法鑄造。胎底厚重,表面鍍金處理,有的金質純厚、亮麗悅目。

      三是內地佛像一般都在背上有方盒以存藏有關信物或寄托,而藏佛像固定底座封蓋為剁口方法,寄以封藏。這是明、清時北京等地藏傳佛像的特點。與我國西藏以及印度、尼泊爾等用包底法不同。

      四是此時許多藏佛像都帶有蓮座,富有印度、尼泊爾藝術特點,姿態(tài)優(yōu)美、形象嫵媚、氣質高雅,蓮花座上的蓮花瓣細長飽滿,勁健有力。而部分藏佛像受到內地漢佛像的影響,銅佛面相寬平,蓮瓣寬肥,雙目微閉,蓮瓣頭的卷草紋更加繁復,衣飾質感更加刺目,但明清時的藏佛像不論是佛是菩薩,其面目豐滿端莊,寬額臉方,五官勻稱,表情靜穆柔和。整體造形優(yōu)美,金色明亮胎底厚重,這是明代藏佛像的主要特征。

      但藏佛像在明代隨著絲綢之路和海上之路的發(fā)展,此時的藏佛像有4個特點:

      1.藏西風格的佛像出現(xiàn)在阿里地區(qū),菩薩比例貼切,肢體寫實有力,身上配飾玲瓏剔透,細部鑄制精美,有浮雕之感。一般使用黃銅,鍍金很少,喜在佛身嵌白銀和綠寶石、深受克什米爾和東印度佛像影響。17世紀后,由于古格王朝滅亡,藏西佛像傳世極少。

      2.以拉薩為中心的藏中佛像主要吸納藏西尼泊爾、克什米爾和印度的技巧,又融入內地漢佛像的藝術風格,寫實風格成為定律。許多佛像以高僧形象來制作,佛像雕刻準確,五官端正,在像身開槽眼嵌松石、珊蝴等,造型生動一直影響至今。

      3.因日喀則地區(qū)與尼泊爾毗鄰,此地多受尼泊爾佛像影響,眉眼上挑,面開尖削,胸部高挺,形象自然生動,現(xiàn)在日喀則地區(qū)許多寺廟中仍有保存,屬藏南風格。

      4.在四川、甘肅、青海、內蒙古、北京等地區(qū),明代時藏佛像制作十分興盛,造型質樸,藏佛像大多像內蒙古佛像造型和內地禪宗造型,流傳甚廣,俗稱藏東佛像。

      到清朝時,康熙和乾隆對藏佛像十分重視,禮敬高僧,為藏傳佛教大興寺廟,康熙帝還冊封一世章嘉為國師。一世哲布尊丹巴活佛和五世達賴喇嘛,并在宮廷中設中正殿,興建瑪哈噶拉廟、永慕寺等多處喇嘛廟。同時乾隆帝禮敬三世章嘉國師,六世班禪時,在河北承德興建慧曜樓、寶相樓和梵華樓等喇嘛廟十余座,清政府還成立“造像處”專職處理造像事務。康熙乾隆多次下詔和指導佛像的設計和制作,并經常參與整個佛事過程。此時的藏佛像每個細節(jié)都做得一絲不茍,造型規(guī)范,鑄胎厚重、臉型偏方、眼臉下垂呈俯視狀,鼻子三角形,嘴唇短而厚,底座大多有大清款識,藏佛像奉供在北方占主流影響極大。

      而南方制作的藏佛像由于受到漢佛教影響,大多佛像面相飽滿,彎眉細長,鼻高挺直,寬肩細腰,身著漢式僧衣,衣服和紋飾大講寫實技法,現(xiàn)實性強,但藝術表現(xiàn)感染力差。隨著藏傳佛教的深入發(fā)展。在清朝民國時,南方制作的佛像造型中已含有較多藏佛像的元素,面相莊嚴,五官勻稱,菩薩比例適中,富麗堂皇、形象生動、工藝精湛,這時制作的佛像多用薄銅板錘打而成,或采用銅皮錘揲,分段接合或采取壓扣方法或折邊互扣工藝,俗稱銅打胎,這種材質的佛像質地輕盈,鎏金較薄。明朝前的佛像多是鑄造或制范而成,所以銅打胎的發(fā)明在清朝時期使藏佛像進入鼎盛發(fā)展時期。尤其民國年間,銅打胎工藝的出現(xiàn),讓民間許多作坊也大量自生產和制作藏佛像。數量很多也不乏精品之作。

      在清朝時,藏傳佛像逐漸在漢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清乾隆七年(1742年)為推崇藏佛教的發(fā)展和普及,乾隆令西蕃學總管工布查布將藏文版《造像量度經》翻譯為漢文版《佛說造像量度經》。這部書講的是釋迦牟尼在升天之前,應舍利佛之邀,宣布關于對自己造像應尊法度的規(guī)定。實際上,佛像的造像不是依造人的比例塑造的。而是依照《佛說造像量度經》將佛“相”和“好”很嚴肅地顯示出來。無論是塑像或繪像、佛像的尺寸,各部位的形態(tài)都有嚴格規(guī)定,一絲一毫不能搞錯。根據佛教解釋,一佛三身。例如佛祖釋迦牟尼可分為“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三身。法身佛是以佛法修煉成身,就是佛法本身;報身佛是絕對真理,顯示佛的智慧;應身佛是釋迦牟尼生身的意思。

      我們看見的法身佛和報身佛已經脫離人間世俗世界,所以其身高比例無法度量,制造者在塑身時參照比例就可,而應身佛是現(xiàn)身于大干世界的凡間,其佛像高度就要同凡人大小差不多。如釋迦牟尼的塑像按理就是要按其在世時的身高肥胖比例來作,但《佛說造像量度經》認為釋迦牟尼畢竟是佛,與凡人還是不一樣,認為釋迦牟尼佛像高度是5.3米(1丈6尺)最合適,即丈六像,造像術語叫“丈六子母金身”。坐像比立像矮一半為2.7米最佳。此外,也可以立像2.7米,坐像為1.3米,由于《佛說造像量度經》的問世,被全國廣大寺廟普遍采用,也適用許多寺院大雄寶殿供奉的三世佛(即過去佛,也叫燃燈佛;現(xiàn)在佛是釋迦牟尼佛;未來佛也叫彌勒佛),或橫三世佛(即東方凈琉璃世界藥師佛;西方極樂世界彌勒佛;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

      不管怎樣,所有的佛像制作都必須參照《佛說造像量度經》的要求來制作。至此以后,或官方或民間生產制作的藏佛銅像的身高比例都十分講究,就是較小的銅佛像,其尺寸也在法度之內。民間許多仿品不知《佛說造像量度經》的奧秘,所以我們憑尺寸、重量、鎏金等工藝就可鑒出真假。清朝是在大力推廣和發(fā)展藏佛教的同時,將漢文化中敬奉的小乘教,逐漸轉變?yōu)獒屽饶材岱?。因釋迦牟尼佛(大乘教)是佛教?chuàng)始人,無論在任何教派中都是至高無上的,所以清代以后,全國寺廟中處處可見藏佛像的身影。而藏佛教中的禮拜模式和教義理念,仍然取代不了華夏5000年的文明史。

      經過以上必要的藏銅佛像了解后,在鑒識藏佛像時,應從造型制作,包漿、材質、銘文、紋飾、重量等來鑒定。佛像的制作一般要經過冶煉、鍛造、雕刻、鍍金、打磨、上紅或鎏金等重要工藝。一般大型佛像都要采取模具法,經過分件制作,按部件銜接為一體,做工非常復雜和講究。一般下重上輕,至于胎質厚薄,可以曲指輕敲,厚者銅身混濁,薄者銅身輕脆而散。小型佛像多采用失蠟法,就是今天熱處理中常講的熔模鑄造法。這種方法早在我國青銅器時代就廣泛使用。到明朝時,失蠟法的使用產生一種新的工藝,叫撥蠟法,在斷代鑒識中,一定要注意工藝制造對佛像形象帶來的變化。

      佛像器型鑒識,除參照《佛說造像量度經》規(guī)定的比例和重量外,還要鑒識佛像的面像和姿態(tài),背光與臺座的變化,手勢和法器的使用,以及佛像制作的風格等。

      銅佛像的包漿分生坑和熟坑。生坑指出土的銅佛像,一般氧化嚴重,腐蝕斑多而色潤,土沁十分普遍。而仿品一般上漆,色澤刺眼,行話有賊光,有銅腥味。熟坑指未入土的傳世品,大多是世上供奉的佛像。佛身有種自然和勻凈光澤,底座色澤豐富,表面光亮耀眼,佛身有香熏和發(fā)霉味。仿品一般在銅佛像上反復涂臘打磨,在底層上處理呆板,沒有光澤層次感。

      藏佛像的材質一般用青銅、黃銅、紅銅及銅合金等,但每個朝代用的銅料不一樣,如元以前用青銅和紅銅,明清時多用銅鋅合金,而清末民國卻使用黃銅及純銅制作。按規(guī)定,一般青銅佛像多鎏金,而黃銅不鎏金。

      藏佛像的款識或銘文一般叫發(fā)愿文,主要刻的是時間、地名、寺廟號,施主姓名等。雕刻在佛像的背面,腳面或底座的邊框上。鑒識中主要看字體,因各時代的風格都不一樣;二看刀法,是否自然流暢;三看銘文是否適合時代的要求。藏佛像款識較少,偶有題款都是6字真言或咒語等,藏文較多。明清時銅佛像多是漢文款,大多雕刻有刀痕,不是制范而成。

      紋飾鑒識一是要注意歷朝歷代佛像紋飾的發(fā)展,漢佛像和藏佛像有更多的不同。尤其是唐時的袈裟,宋代的僧衣,元代的長裙,明清時藏佛衣飾華美等,總之,要掌握一定佛教知識。了解各個朝代藏銅佛像的不同特征,就可準確的區(qū)別出你看的銅像是佛還是菩薩,甚至還能分辨出佛或菩薩的名稱。所以,具備一定的鑒識能力就不會輕易上當受騙。

      猜你喜歡
      釋迦牟尼佛像
      Transference of Things Remote:Constraints and Creativity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n Ping Mei
      翻譯界(2020年2期)2020-12-17 06:59:26
      佛像面前的 菩薩
      釋迦牟尼葬禮再考察——兼析傳譯者及解讀者對涅槃經的重構
      敦煌學輯刊(2017年4期)2017-06-27 08:07:16
      劉紅衛(wèi)
      書畫世界(2017年3期)2017-04-15 07:29:16
      尼瑪澤仁佛像畫欣賞
      釋迦牟尼佛瓷塑像 大球泥瓷傳世經典
      面對辱罵
      云山牧牛難陀尊者
      旅游世界(2015年10期)2015-10-20 22:59:22
      佛像面前的菩薩
      掃凈心塵
      衡南县| 尼玛县| 淮安市| 西宁市| 斗六市| 富川| 蓝山县| 苏尼特右旗| 广昌县| 寿光市| 铜川市| 新平| 丰县| 乌恰县| 亚东县| 澄迈县| 镇坪县| 东乌珠穆沁旗| 读书| 五莲县| 茂名市| 简阳市| 神池县| 道真| 甘肃省| 五莲县| 栾川县| 山阴县| 玛沁县| 昌宁县| 清河县| 丰顺县| 稷山县| 定远县| 若羌县| 婺源县| 金溪县| 兰溪市| 江达县| 且末县| 武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