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建偉 徐菊芳 閔寒
[摘要] 目的 探討埃索美拉唑在胃切除后胃食管反流?。╣astroese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中的療效。方法 將74例胃切除后GERD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予埃索美拉唑20 mg口服,每日2次,對照組予奧美拉唑20 mg口服,每日2次,療程8周,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結(jié)果 兩組治療第4周、第8周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結(jié)論 埃索美拉唑治療胃切除后GERD癥狀療效優(yōu)于同等劑量的奧美拉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胃切除后GERD;埃索美拉唑
[中圖分類號] R571[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08-0153-02
胃癌的發(fā)病率在我國逐年上升,手術是治療胃癌首選的手段,但近年來因為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的現(xiàn)象值得我們關注,其中胃食管反流病臨床最為常見。胃切除后GERD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疾病,它是因為喪失了具有抗反流功能的賁門、幽門而發(fā)生的消化液反流進入食管引起的疾病。制酸劑是本病的主要藥物治療手段,埃索美拉唑(耐信,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6379)作為新一代質(zhì)子泵抑制劑,本研究希望通過對埃索美拉唑在胃切除后GERD中療效的研究,為臨床規(guī)范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指導。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6月~2011年8月我院住院及門診胃切除術后GERD患者74例,男40例,女34例,年齡47~81歲,平均(63±9.1)歲。病例選擇均符合2006年中國胃食管反流共識意見關于GERD的診斷標準,經(jīng)胃鏡證實為反流性食管炎,并排除心源性或肺源性胸痛、腫瘤復發(fā)或再發(fā)、消化性潰瘍。74例患者應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7例。實驗組男21例,女16例,平均年齡63.5歲,其中全胃切除術2例,Billroth I式(胃十二指腸吻合)16例、Billroth II式(胃空腸吻合)13例、食管殘胃吻合術6例;對照組男19例,女18例,平均年齡62.7歲,其中全胃切除術4例,Billroth I式13例、Billroth II式17例、食管殘胃吻合術3例。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比、年齡及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1.2方法
兩組均通過改變?nèi)粘I罘绞?、調(diào)整飲食等一般治療,實驗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埃索美拉唑(耐信,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6379)20 mg,每日2次;對照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奧美拉唑膠囊(奧克,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23053)20 mg,每日2次。兩組均治療8周,治療期間禁煙酒、咖啡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兩組在治療前后按燒心、噯氣、反酸及胸骨后疼痛的癥狀嚴重程度進行計分。癥狀評估標準[1]:0分:沒有癥狀;1分:輕度,患者需提醒方能回憶起有癥狀;2分:中度,有癥狀主訴但不影響日常生活;3分:重度,有癥狀主訴且影響日常生活。癥狀療效評估:顯效:癥狀計分降低>80%;有效:癥狀計分降低>50%;無效:癥狀計分降低<50%。癥狀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運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其中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4、8周時,實驗組臨床癥狀改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2.2 不良反應
實驗組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對照組1例出現(xiàn)輕度腹瀉,均未影響治療。
3 討論
消化性潰瘍或胃癌等行胃大部切除術后發(fā)生的典型燒心和反流的癥狀稱做“胃切除后GERD”,是胃癌手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在手術前后GERD的發(fā)病率明顯增加,特別是畢Ⅱ式患者中[2]。根據(jù)新的GERD的全球定義,只要具有典型的燒心和反流癥狀并引起患者不適,即可稱為胃食管反流,但診斷前提是需要排除報警癥狀[3],所以胃切除后GERD的診斷是建立在胃鏡檢查排除腫瘤復發(fā)或潰瘍的基礎上,因為這些患者有腫瘤復發(fā)的高危因素。
胃切除后GERD的發(fā)病機制可能與以下幾點有關:①食物進入胃后,胃底腺區(qū)即分泌以酸為主的消化液,從解剖上看,賁門和幽門都具有抗反流的功能,切除后從解剖學上造成了反流的基礎;②胃切除后胃的容量減少,食物存儲功能下降;③手術作為一種創(chuàng)傷,其可能導致的應激反應及情緒心理因素對胃酸分泌和GERD的形成有較大的影響。造成燒心、反流癥狀是因為反流液導致的,但不同的手術方式導致反流液的類型不相同,從而發(fā)病機制也不完全相同。畢Ⅰ及畢II式手術作為幽門端胃切除手術方式,反流液一般為胃酸與十二指腸液的混合液;胃全切除術將胃壁細胞一并切除,所以從理論上講為十二指腸液的反流;而食管殘胃吻合術將賁門切除,故一般以胃酸為主體的反流液[4]。這對我們臨床上藥物的選擇至關重要,雖然在個別病例中,十二指腸液的反流更為重要,但制酸劑仍然是最為重要的藥物治療手段。本次研究中,兩組單純使用制酸劑,但總有效率都達到75%以上,僅有1例輕度不良反應,證實了制酸劑的療效、安全性與重要性。
埃索美拉唑是第一個單一奧美拉唑S異構體,也通過細胞色素P450酶同工酶CYP2C19及CYP3A4代謝,但更多的通過后者。其特有的光學異構特點、藥代動力學特點以及幾乎不受CYP3A4基因多態(tài)性影響決定了其抑酸效應明顯優(yōu)于第一代PPI,臨床療效更加穩(wěn)定可靠,能迅速持久地治愈和緩解癥狀[5]。由于胃切除術后患者對腫瘤的復發(fā)有極強的恐懼心理,容易把癥狀與復發(fā)聯(lián)系起來,對于他們,更需要快速持久地緩解癥狀。從本研究及結(jié)果看,在治療4周時,與傳統(tǒng)奧美拉唑相比,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隨著用藥時間到初始治療階段結(jié)束,兩組的總有效率比較仍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說明埃索美拉唑治療胃切除后GERD確實比奧美拉唑起效快,治療效果更理想,與在反流性食管炎治療中的文獻結(jié)果相似[6-7]。且在本研究中在應用埃索美拉唑治療的過程中無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說明該藥的應用是安全的。
GERD的治療目標是緩解癥狀、治愈食管炎、提高生活質(zhì)量、預防復發(fā)和并發(fā)癥[8]。制酸是目前藥物治療的主要措施,分為初始治療和維持治療。初始治療的療程一般在8周,目標是迅速地抑制胃酸分泌、緩解癥狀。從本實驗結(jié)果看,埃索美拉唑較奧美拉唑在初始治療階段能更迅速并持久地緩解臨床癥狀,是治療胃切除后GERD的理想用藥,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王戰(zhàn)波,陳玲玲,游旭東. 聯(lián)合應用埃索美拉唑、鋁碳酸鎂和莫沙必利治療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病[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7,15(8):901-904.
[2]趙越,王延慶,李富歡,等. 胃大部切除術后GERD發(fā)病率的探討[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0,37(23):4536-4537.
[3]Devault KR, Castell DO. 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 Updated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 Am J Gastroenterol,2005,100:190-200.
[4]坪井一人. 胃切除術后的GERD[J]. 日本醫(yī)學介紹,2007,28(10):459-461.
[5]宋烈,陳偉訓. 埃索美拉唑聯(lián)合莫沙必利治療老年反流性食管炎[J].江西醫(yī)藥,2008,43(3):215-217.
[6]鐘利春,賈紅,李昌平,等. 埃索美拉唑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6,11(10):1154-1158.
[7]張素云,劉雯靜. 埃索美拉唑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療效觀察[J]. 齊魯藥事,2006,25(7):434.
[8]張麗平.埃索美拉唑聯(lián)合伊托必利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8):18-20.
(收稿日期:201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