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生
一
歷史新課程改革已有幾個年頭,考試評價問題始終是大家關注的一個焦點,考試評價改革是整個課程改革鏈條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教學活動中起到了指揮棒的作用,影響著教學改革和走向。它伴隨著課程改革走到今天,已經日益成熟和完善,回顧這幾年來的評價改革的變化,大體呈現以下特點:
1.由重知識、輕能力向綜合性評價發(fā)展。以往的評價體制過于注重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新的評價體制不再只是單純考查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的情況,還更多地包括了對學生在方法掌握、學習態(tài)度、合作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多方面的變化與進步進行考查,注重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
2.強調對學習歷史實踐能力的評價。新課程把課程目標分解成“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不僅提出了具體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思想情感教育目標,而且把學習歷史的過程與方法作為課程目標提出來,注重學生學習歷史方式的突破。因此,當前的學習評價要強調學生全方位地學習,即不僅要注重學習課本知識,而且要注重在課本以外以不同的組織形式進行課程學習和實踐活動。實踐證明,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和實踐活動所形成的意識和能力,才是真正具有價值意義的。
3.注重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精神方面的探索。歷史學科在人文教育、公民教育方面具有其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以往的情感教育停留在政治教育的層面,教師與學生都不易操作。如今歷史教育已將觸角伸向各個領域,突破了以往單純政治教育的局限,注重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把歷史教育的社會教育功能與人的發(fā)展教育功能結合起來。現代歷史學習評價也在實踐中不斷地發(fā)展,視野更加開闊,交融多學科的知識,呈現綜合化的趨勢。
二
針對評價改革的這些特點,歷史命題也出現了多樣化的趨勢。我們也在努力嘗試將多種元素引入歷史試卷當中,使其適應課改的發(fā)展要求。
1.從生活中尋找歷史素材。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文物古跡、古籍宗譜和民間故事;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歷史遺留物;“文革”有關的紅本本、像章、照片、郵票、口號、回憶錄等都可以成為新思維試題的載體。這樣使試題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的實際,引導學生逐步形成一定的歷史認同感,掌握“學以致用”的方法。如我市中考一道選擇題:“漳州的明清歷史街區(qū)榮獲聯合國亞太地區(qū)文化遺產保護獎,右圖是位于該街區(qū)文廟里的一尊雕像,它紀念的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這道試題取材于同學們身邊熟悉的文物古跡,問題引出自然貼切,讓學生一拿到試卷就感受到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2.以詩詞、歌曲入題。詩詞、歌曲作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其廣泛性與藝術性已深入群眾當中,用它們作為歷史命題的素材和情景,不僅可以促進歷史課堂教學的發(fā)展,而且可以使試題以全新的面目出現,更顯生動活潑,激發(fā)學生閱讀作答的興趣。如:歌曲《松花江上》唱道‘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xiāng),拋棄了那無盡的寶藏。其中那個悲慘的時候指的是( )
A.西安事變B.九一八事變
C.解放戰(zhàn)爭后D.皖南事變后
讀毛澤東的兩首詩,填寫下表:
①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②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3.鏈接時事熱點事件。關注國內外重大時事是近年來歷史考試的一個命題傾向,我們以國內國際的熱點問題作為情境材料切入考題。這類試題將歷史的現實性和實用性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關注現實,關注祖國,關注世界和人類的命運?!?008年3月5日是周恩來誕辰110周年紀念日。為了緬懷周恩來的豐功偉績,九年級某班學生以“偉人周恩來”為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請你參與這次活動。”整道大題圍繞“周恩來”專題展開,從黃埔軍校任教到參加萬隆會議,對周恩來活動做了全面的梳理,即抓住當年的時政熱點,又考查了學生熟悉的基礎知識。
又如選擇題“毛澤東在天安門親自升起新中國第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距今(2009年)已有”
A.50年B.55年C.60年D.70年
這些試題既考查了歷史知識,又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反映了國內外重大的時事熱點,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較好地體現了歷史的學科自身的價值。
4.利用收藏或考古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歷史學科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特殊性,在于其現有的或者是不斷被發(fā)現的文物資料印證、講述著歷史,這些東西真實、直觀而又形象地折射出歷史發(fā)展的印跡,使生活與歷史相通,書本和實踐相連,促使學生親近歷史,體驗歷史,感悟歷史。如改錯題:“2009年我國在河南安陽考古發(fā)現了三國時期曹操的高陵。”
左邊這張門票是中國著名的武侯墓,位于陜西勉縣城南4公里的定軍山古戰(zhàn)場內。這是為了紀念一位病逝于此的著名歷史人物的,請問他是()
A.曹操B.張飛C.劉備D.諸葛亮
“某文物收藏者聲稱收藏有下列文物,學生小明運用所學歷史知識發(fā)現其中一件屬于違背歷史常識的假古董,它是()
A.帶有篆體的秦磚B.東晉顧愷之的繪畫
C.唐朝景德鎮(zhèn)的瓷器D.‘宋四家之一黃庭堅的書法”
這些試題以同學們感興趣或熟悉的事物作為切入點,創(chuàng)設有別于教材的新情境,考查課本知識,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科的關注程度。
以上這些素材的引入,增添了歷史試卷的美感與活力。這樣的題目,超越了歷史課本的限制,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打破對課本的頂禮膜拜,以課本作為學習材料之一,而不是唯課本是從,從本質上講這是歷史課程改革在考場上的延伸和繼續(xù),相信歷史學科命題改革能抓住中考這一有利時機,與課程改革一起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