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敏 王勇
摘 要 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翻譯不再僅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簡單轉(zhuǎn)換,更承擔起了文化傳遞的重要作用。漢語與英語都是承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語言,只有將翻譯與文化自然融合,才能達到真正的交流。
關鍵詞 文化 差異 翻譯 影響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Talking about the Influenc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s to Translation
ZHAO Jiamin, WANG Yong
(Zhejiang Changzhe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deepening of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orld, translation is no more the simple conversion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t ha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of cultural transition.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are blessed with very deep-rooted cultures. Therefore, the smooth communication can only be achived through the natural emerging of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cultures.
Key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 translation, influence
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翻譯不再僅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更承擔起了文化傳遞的重要作用。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密切關系,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語言的交流。如果我們能正確處理其中涉及到的這些文化因素,對文化翻譯的準確性將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1 地域文化不同
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中的人會形成不同的文化,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各自所獨有的民族心態(tài)。要在跨語言背景的交流中,加強母語和英語的地域因素差異性的比較,積累語言置換的差異性規(guī)律的探索,才能有效地實現(xiàn)地域因素影響下漢英語之間的差異性和獨特性的默契與融合。
例如,英國是一個島國,古時候的英國人喜歡海上航行,因而英語中有大量有關水的詞語;而中國人則生活在亞洲廣袤無垠的內(nèi)陸土地上,因而對中國人來講,理解這些表達方式就較為困難。比如:able seaman 一級水平,seaman 直譯為海員,在西方國家 “ seaman ” 又指代有能力、有水平的海員,因此 “ able seaman ” 可意譯為 “ 一級水平 ”。be left high and dry 陷入困境,直譯為被留在水流到達不了的地方,在西方國家水給人以安全祥和的感覺,因此“ be left high and dry ”可意譯為陷入困境。英語中形容花錢浪費為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則說“揮金如土”。地域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譯中需要考慮的難點,翻譯中重視地域文化差異的對比性研究,對于保證交流的順暢,實現(xiàn)語言的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的意義轉(zhuǎn)化與表達,具有積極的意義。
2 習俗文化不同
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歲月中逐漸形成的文化意識的反映和表現(xiàn)。在中國,人們對于親戚之間的關系有很細的分類。比如在稱呼里我們有“姨媽”、“舅媽”、“姑媽”、“伯母”之分,而這些稱呼在英語中只有一個相對應的詞——“aunt”。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中西方對狗的態(tài)度。在漢語言文化中,與狗有關的習語通常含有貶意,如:“狗腿子”、“狗改不了吃屎”等,而在西方,狗則被認為是人類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大部分都沒有貶義。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個幸運兒, dog-tired.累極了。
3 宗教文化不同
東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已經(jīng)浸透在各自的語言表達之中,在跨文化交際中要了解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信仰,必須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否則,不僅會導致交際失敗,還會帶來嚴重的后果。隋唐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人們相信有佛祖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于是漢語中出現(xiàn)了很多如借花獻佛、臨時抱佛腳等與佛教相關的詞語。而在西方國家影響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于是英語中就有了很多有關的詞語如angel、monk等。英美人驚訝時會說:My God! 經(jīng)歷了一場驚險后會說:Thank God! 祝福時說:God bless you! 告別時說:Goodbye! goodbye 是“God will be with you” 的縮寫形式,意思是“愿上帝與你同在”。這些簡約生動的英語在英美廣泛流傳,影響深遠。針對這些宗教文化的差異,我們要充分理解語言中的文化內(nèi)涵,力爭保留源語的宗教風格。
4 歷史文化的不同
語言既受到歷史的影響,又反映了歷史的特征。例如:若把“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直譯為“three cobblers together have more wit than Zhu Geliang”,英美人看了一定會覺得莫名其妙,即使在下面注釋“Zhu GeLiang”是誰,讀者也依然難以理解,所以翻譯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下轉(zhuǎn)第231頁)(上接第213頁)更容易讓他們理解。另一個例子是漢語“塞翁失馬,焉知非?!北扔饕粫r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得到好處,若把此句譯成英語,我們很難把塞翁譯成Old Sai,只能譯為“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這些歷史典故都深深植根于兩種語言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中,所以只有熟知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才能解決翻譯中遇到的難題。
5 思維文化的不同
世界上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思維方式,英漢兩個民族在思維方式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中國文化習慣從整體上看問題;英美文化習慣于邏輯分析,強調(diào)個人為中心,因而導致語言表達上的種種差異。例如,在姓名、時間、地址的表達方式上,英漢兩種語言的行文方式就體現(xiàn)了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文化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則正相反。比如:“2012年2月1日,湯姆于中國上海”應翻譯為 “Tom,Shanghai,China,1 February 2012”。中國人和英美人對于一些事物的看法和喜好也不同,如對顏色、動物、植物都懷有不同的感情。在中國文化中,紅色 (red) 常與喜慶、歡樂的事聯(lián)系在一起等,如 “ 開門紅、紅色政權 ” 等;而西方文化中的紅色則是一個貶義較強的詞,象征著殘暴,如:a red battle血戰(zhàn)、to see red發(fā)怒等。
總之,一切語言都離不開文化。翻譯不但要跨越語言的障礙,還要跨越文化的鴻溝,只有了解了語言中的文化,才能充分地理解原文,才能忠實恰當靈活地把原文中的深層含義傳達出來。
參考文獻
[1] 高迎慧.漢英翻譯的藝術——形象的處理.教學與管理,2006(12).
[2] 方夢之.翻譯新論與實踐[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
[3] 張培峰.文化差異及習語翻譯[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 戎林海.翻譯與文化背景知識[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5]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6] 吳璟.顏色詞在英漢翻譯中的異化和歸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