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釗林 林軍 戎淼鋒 姜勇
摘要: 通過對健康體適能教學的理論與應用研究,并將其在高職航空安檢專業(yè)體育課中進行對比教學實驗,結果表明:在體育課中開展健康體適能教學對提高學生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柔韌性等有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 健康體適能教學安檢專業(yè)實驗研究
體適能最早由美國人于上世紀60年代末提出。1971年,美國體育與競技委員會給出的體適能定義被普遍接受,它是指個人以旺盛的精力執(zhí)行每天的事務而沒有過度的疲勞,還能有余力享受休閑,并能適應各種突如其來的變化及壓力的身體適應能力[1]。體適能因個人需求的不同分為運動體適能和健康體適能。運動體適能主要包括速度、反應、爆發(fā)力、協(xié)調(diào)性和靈敏性等素質,是選手為在競技比賽中奪取最佳成績所追求的體適能;健康體適能主要包括心血管耐力、體脂成分、肌肉力量與耐力及柔韌性等素質,這是人們?yōu)榱诉m應環(huán)境、促進健康、預防疾病并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效率所需要的身體能力。良好的心肺功能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強健的肌肉是完成人體各種運動的必需;較好的柔韌性可以防止運動中的損傷;適宜的身體成分可避免由肥胖導致的各種疾病。所以,這四個方面的良好狀態(tài)與測量評價指標的選取,為保證人們安全地從事運動鍛煉的能力診斷與體質水平評價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對航空安檢專業(yè)學生而言,其今后工作主要負責對人的檢查、行李的檢查和貨物的檢查,避免危害航空安全的人和物品上飛機。從工作性質而言,其工作要求經(jīng)常地蹲下、起立、彎腰、抬臂、長時間地蹲坐和低頭,長時間重復地完成同一動作容易產(chǎn)生職業(yè)病。根據(jù)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安檢從業(yè)人員常見的職業(yè)病有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膝蓋積水、肩周炎等,所以安檢從業(yè)人員對健康體適能的要求也較高。因此,通過體育課開展健康體適能教學,以期有效改善航空安檢專業(yè)學生的健康狀況,讓學生體會運動帶來的愉悅,使學生具備根據(jù)自身的身體特點,選擇有效的方法進行鍛煉,并主動預防疾病的能力。
1.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抽取廣州民航職業(yè)技術學院航空安全檢查專業(yè)2011級四個班共211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85人,女生126人,并隨機指定兩個班(共108人)為實驗組,另兩個班(共103人)為對照組。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文獻檢索,搜集與整理體適能、健康體適能的資料和文章,并對其分類匯總、對比分析。
1.2.2實驗法。
實驗采用組間對比法,實驗組在體育課必修項目中加入健康體適能內(nèi)容進行教學,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實驗時數(shù)為兩個學期共62學時。
1.2.3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利用“興匯?!斌w質測試儀對實驗對象實驗前和實驗后的肺活量、臺階試驗、握力和立定跳遠進行測試與評定,并將其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運用SPSS16.0進行t檢驗,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差異的顯著性水平。
2.健康體適能教學的實驗設計
健康體適能教學使用的是學生喜愛的體育活動,盡可能從多個發(fā)展體適能的項目中滿足學生興趣。根據(jù)廣州民航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課的教學大綱,排球、籃球和田徑運動是必修課,并在整個學年的體育教學中穿插健康體質測試。本文通過分析健康體適能的概念、原理與應用,以排球、籃球和田徑課為教學內(nèi)容,運用健康體適能來指導練習的方法和措施,以檢驗經(jīng)過教學實驗后體質測試指標的有效性和差異性。
2.1健康體適能教學的理論依據(jù)
按照美國著名的體育專家Coribn所構建的關于體適能教育發(fā)展的“五段論”及“HELP”健身教育原則,將健康體適技能教育的理念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因為體育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常常與人們對體育活動的理解、認識、興趣和自信心等緊密相關,當人們的興趣、認識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其行為改變,即從被動參與體育行為變成自覺行為[2]。因此,體育課上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
2.2健康體適能教學的內(nèi)容
健康體適能教學的核心內(nèi)容是與健康有關的知識和方法,主要包括體育運動對改善心血管耐力、體脂成分、肌肉力量與耐力、柔韌性的知識和方法,以及營養(yǎng)與體育活動的知識。通過教學,學生在體育課中能夠學習運動技能與知識,享受運動過程,也愿意從事更多的運動以提升體適能,并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便終生受益。
2.3健康體適能教學的設計方案
健康體適能教學的設計方案主要是以教學大綱為基本教學實驗內(nèi)容,并輔以多種的體適能練習方法。健康體適能主要包括心血管耐力、體脂成分、肌肉力量與耐力及柔韌性等方面的素質,所以在教學內(nèi)容和練習方法上就有所改進與創(chuàng)新。主要的方案有:(1)心血管耐力方面主要是提高學生的有氧運動能力,在體質測試里心血管耐力與臺階試驗、肺活量相關聯(lián),所以在田徑課的練習可以采用每次30分鐘的健身跑,健身跑可以是各種形式的變速跑、交替跑、倒行走等。另外一種方法就是跳繩,可采用個人計時的跳繩和集體的趣味跳繩。籃球課和排球課的練習可以采用每次20分鐘分組教學比賽的形式進行,一方面有助于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精神,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熟悉運用所學技術。(2)體脂成分方面主要是指身體肥瘦的比例,在體質測試里與身高體重相關聯(lián),在教學上主要采用健身跑、健身走的有氧練習方法來降低體重,使身體脂肪降低。(3)肌肉力量與耐力方面是指肌肉工作時的絕對力量與相對力量,還有肌肉工作時的持久性。在體質測試里與握力相關聯(lián),所以田徑課的練習可以分為徒手練習與器械練習,主要有仰臥收肢舉腿、仰臥起座、啞鈴單臂屈伸、啞鈴側平舉、高抬腿、單足跳等?;@球課的練習可以采用俯臥撐、摸籃板等,排球課的練習可以采用深蹲跳、扣球的助跑起跳、揮臂扣球等。(4)柔韌性方面主要是指身體的協(xié)調(diào)性與柔軟性,在體質測試里與立定跳遠相關聯(lián),在田徑課的練習上可采用肋木上肢、腰背部伸拉、墊上壓腿等方法來提高身體的柔韌性?;@球課的練習可采用大步運球上籃、跳投、摸高的方法來提高身體的柔韌性。排球課的練習可以采用負重牽拉、兩步助跑跳、蛙跳、三米移動等方法來提高身體的協(xié)調(diào)性與柔韌性。(5)自我體適能鍛煉,除了上課外,還要求學生進行課外體育鍛煉,以增加自我體適能練習的時間。
3.實驗結果與分析
3.1教學實驗前體質測試結果的比較
由表1數(shù)據(jù)可知,在進行兩學期體育教學前的四項體質測試結果經(jīng)過T檢驗,p值均大于0.05,無顯著性差異,這說明對照組學生與實驗組學生是在同等身體狀態(tài)條件下參加體育課的學習和體質測試的。
3.2教學實驗后體質測試結果的比較
由表2數(shù)據(jù)可知,經(jīng)過兩個學期的體育課學習,對照組與實驗組學生的體質測試成績均有了提高,四項數(shù)據(jù)經(jīng)過T檢驗,p值均小于0.05,測試成績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說明運用健康體適能教學的實驗組學生成績提高的幅度更大,效果更顯著,教學實驗是成功且可行的。在肺活量方面,實驗組學生的成績比對照組學生的高了326.12±169.990;在臺階試驗成績方面,實驗組學生的得分比對照組學生高了3.451±2.330;在握力方面,實驗組學生的測試成績比對照組學生高了2.997±0.283;在立定跳遠成績方面,實驗組學生比對照組學生高了0.115±0.003。從以上數(shù)據(jù)可知,結合工作中易出現(xiàn)的職業(yè)病得出:在體育課中加入健康體適能教學的實驗班,在心肺功能、耐力體能、手部與腿部力量方面比按常規(guī)教學的對照班有了明顯的提高。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4.1.1在高職航空安檢專業(yè)體育課中開展健康體適能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心肺功能、提高肌肉的力量耐力、提升身體的柔韌度。這些測試項目也是人體適應外界環(huán)境必備的能力,也就是說通過健康體適能教學使學生的體力更加充沛,預防疾病的能力增強了。
4.1.2通過體育課中健康體適能教學的實驗研究,對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觀念和體育意識,對學生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有著廣泛的影響。實驗表明,通過健康體適能教學使學生的測試成績提高了,從而調(diào)動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4.2建議
4.2.1健康體適能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是與健康有關的知識和方法,我們應重視理論教學對提高學生對體育認識的重要性。讓學生生活在一個健康體適能教育的氛圍中,在體育課中學習運動知識,享受運動過程,也愿意從事更多的身體活動以提升體適能。而且具有正確的態(tài)度能養(yǎng)成規(guī)律的運動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便終生受益。
4.2.2在高職航空安全檢查專業(yè)體育課中開展健康體適能教學的實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實效,但還有需補充的地方,如體育理論的內(nèi)容有待于進一步豐富,體育實踐的內(nèi)容也需要豐富,以便加快教學手段和方法的現(xiàn)代化進程,更重要的是通過此方法對其他專業(yè)的學生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溫曉利,林映燧.中、美、日體適能概念與測評方法的分析比較[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29):185.
[2]季瀏,汪曉贊.初中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2003.
[3]步斌,蘇全生.運動處方與體育鍛煉建議書[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9(3):78.
[4]王亞立.美國健康體適能課程模式在我國普通高校的實驗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0(1):108.
[5]陳佩杰,王人衛(wèi),胡琪琛,等.體適能評定理論與方法[M].黑龍江科技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