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律作為一個綜合性基礎學科,其牽扯社會的各個層面。研究法律的人性觀才能更好的了解法律,才能將法律更好的深入運用到社會中去,使之與社會實踐更加貼合。人性觀在人類文化中得基礎性地位,決定了它在社會學科中得重要地位。法律文化的分析研究自然也必須重視人性觀的研究,也就是說研究法律人性觀是研究法律文化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法律;人性 ;西方人性觀;法律人性觀
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什么是人性?!叭诵浴敝饕梢远x為:(1)人的本性,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2)人類的共性。同“神性”、“獸性”、“非人性”、“反人性”等概念相對;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tǒng)一;人性總是具體的,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和不同的社會集團中,由于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文化教養(yǎng)、心理特征等原因,它有著不同的表義和演變。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人的本性;猶如人情,包括:禮節(jié)應酬等習俗;恩惠,情誼;人們所具有的正常情感、理性。(4)在一定社會制度和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以及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法律由人創(chuàng)造的,法與人性或多或少會有各種聯(lián)系,甚至可以過分的說,法律是人性發(fā)展的產物。 “人性善惡”曾被很多次的標為中西方不同法律制度設想的理論根源。也就是說,中西方不同背景下的法律設置是基于對人性善惡區(qū)分的不同參照而展開的。一個人的行為的發(fā)生總是與人的心靈有著莫大的關聯(lián)。然而法律并不能管制人的靈魂和思想,也不直接觸及人性。它約束的是人的行為。法律的人性化最早也最明顯的表于人類刑法發(fā)展歷史,人類刑法經歷著刑罰由殘暴走向人性化的轉變,對刑法功能的認識也由最初的工具說進化為如今的犯罪預防理論。
由于文化是人創(chuàng)造的,而且人與文化密不可分??梢哉f,不同的人創(chuàng)造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又能被不同的文化所反映。法律作為社會學科中得一支,它與文化的關系自然不言而喻。這樣,中西法律文化比較中的諸問題,從根本上說是法律文化中人的問題。就如我們平時比較學中得中西文化的比較,實際也是對中西的“人”的比較。
(一)西方的人性觀以及其對法律建設的影響
柏拉圖在其《法律篇》中指出:“人類必須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像最野蠻的獸類一樣……人類的本性將永遠傾向于貪婪與自私,逃避痛苦,追求快樂而無任何理性,人們會先考慮這些,然后才考慮到公正和善德。這樣,人們的心靈是一片黑暗,他們的所作所為,最后使他們本人和整個國家充滿了罪行。如果有人根據理性和神的恩惠的陽光指導自己的行動,他們就用不著法律來支配自己;因為沒有任何法律或秩序能比知識更有力量,理性不應該受任何東西的束縛,它應該是萬事的主宰者,如果它真的名副其實,而且本質上是自由的話。但是,現(xiàn)在找不到這樣的人,即使有也非常之少;因此,我們必須作第二種最佳的選擇,這就是法律和秩序?!庇纱丝梢?,西方人認為人性本惡,法律是抑制人性的工具。人性惡的前提預設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這決定了規(guī)范行為時須仰仗一種強有力的外在力量來約束人的行為,而這種外在力量就是法律。人性惡的信念是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基于此他們不相信任何人治,他們只相信法治,因此法律始終要放在第一位。以法律制約人性,并建立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政治體制,任何權力都要受到制約,法律成為權力的存在依據和運行的憑證,同時,法律保護著人權,他們認為法律是通向正義的唯一途徑。
(二)中國的傳統(tǒng)人性觀以及對法律建設的影響
在很早以前,儒家思想就認為人是性善的,而儒家學說在很長一段封建社會的歷史時期里是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理論,其倡導的性善論自然也成為封建政治模式的基石,傳統(tǒng)文化影響著法律的構建,這種人性觀影響著法律人性觀。按照儒家的觀點,因為人性是善的,所以要充分揮發(fā)人治。這導致對權力的崇拜,無法建立法律的威信。顯然,在人治的權力至上的社會不可能建立法律的威信,法治更無從談起。
(三)法律人性化是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法律人性化是現(xiàn)今發(fā)展的一大趨勢,同時也是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在發(fā)展到今天的社會,我們不能妄下下定論認為人性是善的還是人性是惡的,我們只能汲取“人性本善論”和“人性本惡論”各自中的價值,為法律更良好的建設與發(fā)展貢獻,以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在貫徹法治與法律的建設方面,必須承認人性本惡,制約權力,制約一切由人的惡性主觀所引導出來的行為,從而保證整個社會的正義——即社會整體的“善”。然而在宏觀上,法律是由制定者秉承著“善”的意志創(chuàng)設的,現(xiàn)在的社會早已不再是當初的專制橫行的社會,要適應現(xiàn)在社會的發(fā)展,法律的最終許是以正義為目標,法律擬人成一個具有各種人性中的“善”的使者,維護著社會的正義秩序,抑制人們的惡性,弘揚著人類的善性。這便是一個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良好的法律人性化結果。
參考文獻:
[1]胡旭晟.法學:理想與批判[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釋[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4.
[3]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tǒng)[A].劉軍寧.公共論叢:市場邏輯與國家觀念[c].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5.
[4]曹希嶺.人性論與人治法治的關系[J].浙江學刊,2003(5).
[5]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l6.
(作者簡介:羅蕾(1987-),女,江西贛州人,湖北省武漢市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民商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