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化是新加坡辦學的基本理念,在國際化進程中新加坡做出了卓越的成績,本文試圖從大學國際化的內涵、新加坡大學國際化的特點來探究它能給予我們的啟示。
【關鍵詞】新加坡;大學國際化;啟示
一、大學國際化的內涵界定
對于大學國際化(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不同的學者有不同國的看法,有的學者認為大學國際化就等同于高等教育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含義就等同于大學國際化。有的學者認為大學國際化的含義比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含義更為窄一點,“大學國際化僅指大學內發(fā)生的國際化的變動;而高等教育國際化還包括其他高等教育機構的國際化行為活動、政府的國際化策略等?!?/p>
筆者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和外延均大于大學國際化。因為,第一,高等教育和大學的內涵不同。根據(jù)潘懋元老先生的解釋,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或基礎教育)上的專業(yè)性教育。這一定義說明高等教育屬于教育范疇,是教育的一個階段,是一個宏觀的概念。而大學是指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fā)學位的高等教育機關,一般來說分為綜合大學、??拼髮W或學院,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從各自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學是承擔高等教育的一種載體,從這一點來說高等教育國際化和大學國際化是有一定的區(qū)別的。第二,大學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部分,而且大學在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于國際化的定義也有很多的爭議,而大學國際化用比較周延一點的概念可以解釋為大學國際化就是大學辦學理念、要素和行為跨越國界進行互動的過程和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在學生、師資、課程的國際化和國家交流與合作等方面。
二、新加坡大學國際化的特點
新加坡從第一所高等院校建立到現(xiàn)在,它的高等教育歷史尚不足百年,但其卻已經(jīng)形成一個層次類型、結構完備的體系。從層次類型來說,主要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層級是大學,主要是為學生傳授中高級技能,并通過創(chuàng)新知識和進行科學研究來適應社會開發(fā)新技術的要求,為社會的發(fā)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第二層級是理工學院,它的主要目標就是適應社會各個領域不斷增長的對中等水平的技術人才的需求。第三層級是一些中等水平的、以職業(yè)為中心的培訓機構等。新加坡的大學主要是指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南洋理工大學這三所大學(注:由于新躍大學是一所私立大學且2005年才被批準升格,故不算在內),所以,鑒于我們界定的關于大學國際化的定義,這里我們討論的關于新加坡大學國際化的特點的探究主要是對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三所大學的國際化的特點及其給予我們的啟示進行梳理。
1.政府的服務導向性
在新加坡高等教育體系發(fā)展的過程中,政府作用的痕跡是很明顯的。政府主要通過制定政策等方式實現(xiàn)對高校的領導,同時利用自身的地位為高校提供一些條件,在高校與外部關系上起一種協(xié)調作用。在這三所大學的國際化進程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良好的效果主要得益于政府。
首先從完善城市建設來說,享有“花園城市”的美稱的新加坡在環(huán)境、司法、科技等方面都竭力做到最好。一塵不染的街道、隨處可見的綠化、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先進的配套技術設施等使得新加坡在國際化進程中能夠擁有這樣強有力的后盾。
其次,從社會關系處理上來說,不同種族的人民生活在一起的新加坡儼然就如一個小小的“聯(lián)合國”,處理好他們之間的關系對于社會的穩(wěn)定以及留學生的歸屬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化環(huán)境,更加和諧的推動國際化進程的關鍵步驟。當?shù)卣菩蟹N族和諧政策,一方面在文化政策上規(guī)定英語、 漢語、 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均為官方語言,以體現(xiàn)各民族的平等,在宗教政策上,實行宗教信仰自由,不同種族的人可以信奉不同的宗教,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另一方面實行政府組屋制度,也就是在住房安置中將不同種族的人按照一定的比例安排在同一棟組屋中,實行“混居”,增進各民族間的信任和理解,減少了種族矛盾和沖突。這一切都為和諧和睦的國際化環(huán)境提供的條件。
再次,在經(jīng)費撥付方面,這三所大學每年都能獲得大量的政府經(jīng)費,而且使用經(jīng)費有很大的自主權。新加坡始終保持教育投資與經(jīng)濟發(fā)展同比增長,據(jù)2008年2月公布的新加坡該年預算中,教育開支達到61.65億新元,占其財政支出的20.8%,而世界平均水平約為4%。目前,在新加坡的財政支出中教育經(jīng)費占第二位僅次于國防開支。
最后,新加坡政府為高校的合作提供條件。如從1998年的“引進十所世界級大學”計劃開始,新加坡政府就引導經(jīng)濟管理部門介入到國家教育活動。新加坡工貿(mào)部下設的經(jīng)濟發(fā)展局參與選擇和吸收世界頂級大學到新加坡辦學(通過新加坡PSB學院與澳大利亞、英國等國的一流高校合作辦學);旅游管理局負責新加坡大學和院校的向外推薦,到國外辦教育展覽會等。
誠然,政府作為國家的代表,它在高校的宏觀調控方面發(fā)揮的首先是強制性的特點。但是就整體而言,政府宏觀調的指導性和服務性特征更為突出。
2.全民意識的開放性
新加坡的大學國際化之所以能做的這么出色,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一點就是全民意識的開放性。據(jù)最新數(shù)據(jù)表明,新加坡現(xiàn)有人口518萬,其中325萬人屬于新加坡公民和53萬個永久居民簡稱“PR”。在這325萬新加坡公民中華人占74.1%,馬來人占13.4%,印度裔占9.2%,歐亞裔和其他族群占3.3%,是個典型的多種族、多元文化的國家。這種不同種族的“混居”使得新加坡人更有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去看待任何事物和思想,也更能培養(yǎng)一種善于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對于外來事物、外來思想能以更為積極、客觀和開放的心態(tài)來吸取來容納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這種共享交流的理念已經(jīng)深入新加坡人的內心,并在其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出來。
3.學校的全方位努力
學校在促進大學國際化的進程中可謂是做足了“功課”。第一,堅持以英語為主的雙語教育政策;第二,對大學課程進行調整,增強課程的國際性。提倡通識教育和跨學科的學習方式、吸收美國式的選課制和學分制、增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選修課、開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國際意識和全球觀念的國際性課程等等。例如,在課程內容上,新加坡國立大學要求教師根據(jù)世界前沿、尖端課題的研究,不斷更新教學內容,甚至直接引入國外高質量教材,使教學與國際接軌;南洋理工大學開設了國際建筑管理、國際商務等課程;新加坡管理大學開設了跨國管理、亞洲經(jīng)濟發(fā)展、亞太地區(qū)經(jīng)濟變化等課程。同時,新加坡大學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質量認證制度,堅持實施課程的校外評審制度,由外國著名學府的資深學者擔任評審,定期來新考察。第三,在師資和生源上的國際化。沒有一批國際視野的教師,要想實現(xiàn)教育的國際化是不可能的。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曾指出:“如果我們不能吸引優(yōu)秀的青年男女加入教育界的話,我們未來的幾代人,就無法有機會通過接受教育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潛能,我們國家將需為此付出代價?!彼裕录悠率肿⒅貎?yōu)秀師資的引進和召回,不惜重金聘請世界優(yōu)秀人才。李顯龍總理在 2005 年大學校長會議的講演中提到大學教育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從其他學生那里學到知識,學生可以從多元的文化和社會環(huán)境中受益,20% 的本科留學生和 50% 以上的研究生留學生和新加坡的學生交流,他們學習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獲取更多世界性的觀點。所以,注重生源上的國際性不僅是構建校園文化多樣化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關鍵步驟。據(jù)統(tǒng)計,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管理大學的外籍教師的比例均超過了50%,外籍學生的比例也相當高,本科生中有20%為外國留學生。同時,不僅在師資和生源的吸收上注重國際化因素的影響,新加坡大學還非常重視教師和學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如邀請知名學者座談、教師出國進修學習、學生的交換等等。
4.得天獨厚的語言優(yōu)勢
由于歷史原因,新加坡通用的語言除了其華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之外,英語也是其一。1965年獨立后,政府采用“英語為本”的雙語政策,即以英語作為所有學生都必須學習的第一語言,同時還應學習自己的母語。1987 年新加坡政府做出了所有的學校必須采用以英語為教學語言,并同時保留學習母語的雙語決定。李光耀曾指出:“英語使我們能直接吸收西方工業(yè)的知識和技術,沒有對只用英語的堅持,新加坡就不能為她的經(jīng)濟找到新的基礎,也就不會具有今天所擁有的國際和地區(qū)經(jīng)濟中心的地位?!毙录悠率菓糜⒄Z最為普遍的亞洲國家,較高的英語水平使得他們在吸收西方信息時毫無語言障礙,能加較好的掌握先進的科技知識和管理經(jīng)驗,更能使得教育與國際接軌,推動教育國際化的進一步發(fā)展。不僅在政策上對于英語的學習予以重視,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大眾傳媒也竭力在創(chuàng)造著語言環(huán)境,新加坡大眾傳播媒體使用4 種官方語言,即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和英語。目前,新加坡有三種華文日報和三種英語日報,一種馬來文報紙和一種泰米爾報紙,廣播電臺也使用這4種官方語言進行播放節(jié)目。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使新加坡人在英語的學習和應用方面沒有障礙,這也是新加坡大學國際化程度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新加坡大學國際化給予我國的啟示
1.政府的積極支持和導向
新加坡大學的國際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績得益于新加坡政府的積極支持。從社會環(huán)境來說,新加坡政府竭力營造了一個開放、有序、穩(wěn)定、繁榮的社會環(huán)境,為國際化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從政府與高校的關系來說,一方面新加坡通過各種政策、法規(guī)等規(guī)范高校管理,另一方面通過政府的關系為高校在國際化進程中提供一些幫助。所以,我國大學的國際化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首先政府要為營造一個國際化的氛圍而努力,加快經(jīng)濟發(fā)展,完善基礎設施,構建安定團結的和諧社會,在國際化環(huán)境中更具吸引力;其次就是高校要完善各項法律法規(guī),給予大學更多的經(jīng)費和辦學自主權,真正轉變政府的職能,讓政府在高校中更多的起著引導和支持的作用。
2.開放全民意識,深化共享交流的理念
俗話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只有不同文化的交流才能促進文化和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而要實現(xiàn)不同文化在一個國度里和諧“相處”,首先就需要全民有種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去看待和接受別國文化,也可在此基礎上吸收成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我們要努力開放全民的視野和意識,通過網(wǎng)絡傳媒媒介向他們介紹和宣傳這種文化交流的思想,理解文化沖突,寬容的看待別國文化,深化共享交流的理念。
3.學校應提高自身素質,加快國際化進程,同時不斷完善英語教學、開設全英文授課的專業(yè)課程
一個學校要想更加具有吸引力,首先是要提高自身質量。我國高校在國際化進程中,一方面應該竭力提高高校自身的素質,包括高校的師資、基礎設施、學生素質等,以此才能保證高校的教學質量,才能贏得社會甚至是世界的認可;另一方面,高校應適應國際化需求,開設相應的國際性的課程,加強國際理解。同時,在我國國際化進程中語言似乎是我們的“硬傷”,學生往往學了一二十年還是不能流利的說和看懂英文文獻,這就需要我們花大力氣來解決。首先,引進優(yōu)秀的英語教師,并加強對他們的培訓;其次,引進新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如20世紀80年代引進的交際教學法就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能力的一劑“良藥”;再次,語言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教師在課堂上通過案例設計、小組學習和專題討論等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鼓勵學生用英語發(fā)言;在課外給學生布置英語作業(yè)和論文題目以及需要閱讀的英文資料,甚至可以開設英語角作為教學的課外延續(xù)。
在國際化浪潮襲來之時,我國要想適應并在其中得到發(fā)展就必須不斷學習他國的成功經(jīng)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參考文獻:
[1]張妍.大學國際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高等教育評估,2012(1)
[2]潘懋元.新編高等教育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黃建如.比較高等教育——國際高等教育體系變革比較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4]黃建如.比較高等教育——國際高等教育體系變革比較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5] http://baike.baidu.com/view/3593.htm
[6]王金瑤,來明敏.高等教育國際化戰(zhàn)略思維探析與啟示——基于新加坡高校的事實經(jīng)驗[J].比較高等教育,2007(2)
[7]王金瑤,來明敏.高等教育國際化戰(zhàn)略思維探析與啟示——基于新加坡高校的事實經(jīng)驗[J].比較高等教育,2007(2)
作者簡介:
韓曾俊,女,1990年2月14日生,漢族,安徽合肥人?,F(xiàn)為四川大學中美大學戰(zhàn)略規(guī)劃研究所高等教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