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聞,中華陶瓷大師聯盟在上海成立。這一聯盟,得到了陶瓷藝術界眾多大師的積極響應。并明言“大師聯盟的成立,其初衷是為了矯正亂象,維護中華陶瓷大師神圣稱號,培養(yǎng)大師的藝德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大師的市場地位……”籍此,不由得引起筆者對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繁榮表象下的一些冷思索。
有人說,景德鎮(zhèn)現在進入了大師時代,擁有國字頭名號的大師有70多人,還有為數眾多的省大師、市大師。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師云集是一種好現象,說明景德鎮(zhèn)是一座藝術之城,從藝人員之眾,裝飾手法之多,新材質、新工藝之層出不窮,日新月異,將瓷都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時代,呈現出創(chuàng)作熱、經營熱、市場熱、收藏熱?!度嗣袢請蟆方湛l(fā)了一幅圖片新聞,抓拍的正是一市民在義烏一景德鎮(zhèn)名家陶藝館選購陶瓷藏品,并披露:近一段時間,浙江省義烏市的部分市民把資金從股票、證劵、貴金屬領域抽出,轉而投向現代名家陶瓷工藝大師創(chuàng)作的工藝品。
藝術的繁榮,一方面折射出時代的進步和清明,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的勞動得到人們充分的肯定和追捧,畫瓷器的人,不再是為稻糧煤的“紅店佬”,不再是默默無聞的“畫坯匠”,其中頗有造詣和成就者,人前人后尊稱為老師、大師,黨和國家給予他們許多的榮譽和褒獎,這是社會對藝術的尊重和推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國泰民安,天下太平。所謂亂世黃金,盛世收藏。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一部分先富裕起來的人和老百姓物質文化生活的日益改善,手中有了大把的鈔票和余錢,大大激發(fā)了人們向往高雅藝術的情愫,對藝術品的追求變得更為合情合理。東坡先生曾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而如今住在高樓的人們,遠離地氣,植竹儼然成為一種奢望,要想不俗,顯得有文化有品位,轉而追求“不可居無瓷”,特別是名家名作,點綴家中,流光溢彩,帶給主人的審美情趣、精神愉悅和文化滿足自不待言。
當然,陶瓷藝術品收藏和交易的不斷升溫,也吸引了更多投資者的目光,他們敏銳地發(fā)現了其中的升值空間,于是乎大量的民間熱錢涌了進來,進而一波一波推高了名家作品的身價。如今,一些大師作品價格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動輒幾十萬、上百萬,平頭百姓傾其所有也難遂其愿,只能作望洋興嘆、逃之夭夭狀。
然而,繁榮的表象下,難以掩蓋亂象叢生的現狀。有文毫不避諱地指出:由于受大師作品價值不斷攀升、大師效應利益的驅動,近幾年來中國出現了十幾類不同類型的大師稱號,例如“古大師”、“雕大師”、“青年大師”、“民間大師”等,還有些人堂而皇之自封“某某大師”。這種大師頭銜名目繁多,證出多門,標準不一,叫人眼花繚亂的亂象,其惡果必然是大師泛濫,名號貶值。其次是名人作品價格虛高,衡量作品價值高低的標準早已游離作品本身,而是隨著榮譽稱號和名人效應水漲船高,真正有內涵、有意境、有創(chuàng)新的精品力作,卻難得一見;購買者大多人云亦云,跟風趨勢,或只認大師名號,沖動購買;或有意抬高,借機炒作,而置作品本身藝術價值于不顧;更有甚者,反正是公款購買,將納稅人的錢送了人情。至于作品按尺寸大小、畫面按繁簡論價,批量復制,找人代筆,魚目混珠,缺乏專業(yè)藝術經紀人隊伍等現象更是違背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給陶瓷藝術品市場健康持續(xù)發(fā)展埋下隱患。多年之后,當市場冷靜下來,熱錢撤離,整個藝術市場或將為此付出不菲的代價。但愿不是危言聳聽。
真正的藝術家需耐得住寂寞和清貧,凡傳世不朽之作品莫不是千漉萬瀝始見金,凡流芳后世之大家莫不是嘔心瀝血成正果,此乃亙古不變之真理。冷眼當下繁榮之表象,有識者洞如觀火,一葉知秋。但愿真正稱得上大師的藝術家,能在紛繁復雜的喧囂中保持一顆寧靜的心,潛心創(chuàng)作具有時代特色、富有生活氣息、對得起當代、經得起歷史淘洗的傳世扛鼎之作,這是當代陶瓷藝術家應有的擔當和使命。 (馮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