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的名言
提起林則徐,很多人會想到他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等名言。而若說到林則徐關(guān)于子孫與財富的名言時,自然會想到“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有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有財,則增其過”這擲地有聲的話。賢德而財富多,則容易減損子孫們的意志;愚蠢而財富多,卻只能增加他們的過錯。林則徐用他的言行,為子孫后代做了榜樣。
疏廣的故事
西漢宣帝時,劉奭被立為太子,疏廣則是劉奭任太子時的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師,負(fù)責(zé)教育太子。
教育了五年,疏廣認(rèn)為自己已盡到了職責(zé),功成名就,希望能告老還鄉(xiāng)。漢宣帝看到疏廣確實年事已高,便準(zhǔn)許了他的請求,并賜他黃金70斤。
拿到這么多黃金榮歸故里的疏廣,既沒有分給子孫,也沒有置辦田產(chǎn),而是天天宴請族人和故交,盡享晚年之樂,并多次問剩下黃金多少,催促家人將金子兌換以供應(yīng)每日的酒食。一年多過去了,疏廣的子孫看到老人天天如此,不免擔(dān)心黃金很快用完,又不好意思自己去勸說,便請人勸疏廣為子孫后代考慮考慮,多買些土地和房屋。
誰知,疏廣聽到勸告后卻認(rèn)為,家中已有的田地和房屋,只要子孫足夠勤勞,過上常人的生活沒有任何問題。如果增加了財富,只能讓子孫更加懈怠和懶惰。何況,過于富貴,只會招來眾人的眼紅和怨恨!于是,他天天宴樂如故。
(摘編自中新網(wǎng)2011年12月28日)
【點擊運用】
多少人一輩子辛勞,總想給子孫留下些什么,而且愈多愈好,尤其是有形的物質(zhì)財富。而通達(dá)的林則徐和疏廣卻做出了另一種選擇。其實,當(dāng)人們總希望給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的物質(zhì)財富時,考慮的僅僅是一人,或者一個家族的興衰,而如果能把眼光放長遠(yuǎn),著眼于整個社會的進(jìn)步時,也許就更能理解疏廣和林則徐的做法了。適用話題:財富,幸福,追求,精神境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