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
1946年11月,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在法國巴黎成立。1974年6月,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于哥本哈根召開第11屆會議,將博物館定義為“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為社會和社會發(fā)展服務的公開的永久機構。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關人類及其環(huán)境見證物當做自己的基本職責,以便展出,公之于眾,提供學習、教育、欣賞的機會?!?971年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在法國召開大會,針對當今世界的發(fā)展,探討了博物館的文化教育功能與人類未來的關系。
隨著全球化、現(xiàn)代化、城市化、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博物館的功能與職能也不斷拓展。1977年,國際博協(xié)(ICOM)宣布每年的5月18日為國際博物館日,以開展相關宣傳活動來促進博物館與社會公眾的相互了解與支持。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已經走過了35年的歷程,其主題為“處于變革世界中的博物館:新挑戰(zhàn)、新啟示”。
上海市文物局緊緊圍繞今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處于變革世界中的博物館:新挑戰(zhàn)、新啟示”,與各區(qū)縣、各博物館聯(lián)動,在5月18日、19日、20日掀起了一股“博物館熱”。
啟動儀式 拉開序幕
5月17日,上海市文物局在上海世博會紀念展所在地舉辦了“5·18國際博物館日”宣傳活動主會場啟動儀式,拉開了今年博物館日系列活動的序幕。儀式上,對上海市博物館免費開放最佳做法和2011年上海市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進行了表彰,還進行了《文化上?!げ┪镳^導覽圖》首發(fā)贈送等。
集中免費匯眾惠民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宣傳活動期間,上海市文物局組織全市91家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集中在5月18日(周五)、5月19日(周六)、5月20日(周日)三天免費對公眾開放。既為部分規(guī)模不大、知名度較小、影響力有限的博物館匯聚更多的觀眾和關注度,也推動博物館的文化服務惠及更多的民眾。此舉受到市民游客的廣泛歡迎,不少場館開門便迎來了參觀潮。據統(tǒng)計,國際博物館日,91家單位共接待觀眾157851人次,其中上海博物館三天里共接待了22517參觀人次,日均參觀量超過7500人次,在上海博物館南門北門入口均排起了數(shù)十米長的隊伍,游客觀眾絡繹不絕;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的參觀人次更是驚人增長,三天共接待5025人次,接近平常兩個半月的參觀量。
活動多彩 特色鮮明
全市各區(qū)縣文化(廣)局、文管委和博物館向廣大市民推出特別展覽、文博專題講座、知識競賽、主題征文、互動參與等活動。
其中,楊浦區(qū)在國歌紀念廣場舉辦“唱響振奮中華的歌——聶耳作品展演”活動,將“5·18國際博物館日”與“聶耳誕辰100周年”主題有機結合,聯(lián)手高校、社區(qū)、企業(yè)等多方力量,對聶耳音樂作品進行展演,通過演出讓更多市民了解聶耳的知名曲目及其創(chuàng)作過程背后的故事。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老上海風情展”5月18日在松江博物館開始展出;上??萍拣^在5月18日舉辦科普劇、科學表演和DIY實驗活動;上海動漫博物館在5月18日至20日舉辦知識尋寶大賽。這些多姿多彩的活動,具有鮮明的博物館文化特色,既注重歷史文化的傳承、科學知識的傳播,也注重參與者尤其是青少年觀眾群體的互動體驗。
彰顯文化 凸現(xiàn)服務
為了集中展示上海各博物館的內涵與特色,加強對全市博物館資源的宣傳,展現(xiàn)博物館的歷史、藝術、人文內涵和自然科學信息,經過精心策劃和準備,《文化上?!げ┪镳^導覽圖》在國際博物館日推出?!恫┪镳^導覽圖》涵蓋了國家文物局2011年公布的“全國博物館名錄”中上海的79家博物館,首批的10萬份通過全市主要的博物館向公眾免費提供。《博物館導覽圖》立足于方便廣大市民與游客快速檢索和了解全市博物館資源及特色,合理安排參觀計劃,節(jié)約出行成本,并由此激發(fā)持續(xù)參觀博物館的熱情,有效提高博物館社會服務率。在博物館日期間,《文化上?!げ┪镳^導覽圖》受到公眾的熱烈歡迎,上海博物館第一天就發(fā)放了七千余張,世博會紀念展也在5月18日贈出六千余張,上??萍拣^表示“博物館導覽圖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不少觀眾就是沖它而來”,參觀博物館進入“讀圖時代”。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要內容的博物館,正處于全面免費開放和努力融入民眾教育的新階段,朝著“更突出公益、更講究科學、更注重質量”的方向,不斷提升專業(yè)化、現(xiàn)代化及服務社會的能力。今年上海的“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也正是圍繞著這些理念加以開展的。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宣傳活動期間,上海市文物局組織全市91家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集中在5月18日(周五)、5月 19日(周六)、5月20日(周日)三天免費對公眾開放。既為部分規(guī)模不大、知名度較小、影響力有限的博物館匯聚更多的觀眾和關注度,也推動博物館的文化服務惠及更多的民眾。
歷屆國際博物館日主題
1992年:
“博物館與環(huán)境”(Museums and Environment)。
1993年:
“博物館與土著人”
(Museums and Indigenous Peoples)。
1994年:
“走進博物館幕后”
(Behind the Scenes in Museums)。
1995年:
“反應與責任”(Response and responsibility)。
1996年:
“收集今天 為了明天”
(Collecting today for tomorrow)。
1997年:
“與文物的非法販運和交易行為進行斗爭”
(The fight against illicit traffic of cultural property)。
1998年:
“與文物的非法販運和交易行為作斗爭”。
1999年:
“發(fā)現(xiàn)的快樂”(Pleasures of discovery)。
2000年:
“致力于社會和平與和睦的博物館”
(Museums for Peace and Harmony in Society)。
2001年:
“博物館與建設社區(qū)”
(Museums: building community)。
2002年:
“博物館與全球化”(Museums and Globalisation)。
2003年:
“博物館與朋友”(Museums and Friends)。
2004年:
“博物館與無形遺產”。
2005年:
“博物館——溝通文化的橋梁 ”。
2006年:
“博物館與青少年(Museums and Young)”。
2007年:
“博物館和共同遺產”
"Museums and Universal Heritage"。
2008年:
“博物館:促進社會變化的力量”
(Museums as agents of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2009年:
“博物館與旅游”(Museum and tourism)。
2010年:
“博物館致力于社會和諧”
(Museums For Social Harmony)。
2011年:
“博物館與記憶”(Museums and Memory)。
2012年:
“處于變革世界中的博物館:新挑戰(zhàn)、新啟示”。
鏈接:5·18國際博物館日
每年的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館都將舉辦各種宣傳、紀念活動,慶祝自己的節(jié)日,讓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館,更好地發(fā)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國際博物館日是由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ICOM)發(fā)起并創(chuàng)立的。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是隸屬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個非政府性國際組織,成立于1946年。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yè)的了解、參與和關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為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并每年為國際博物館日確定活動主題。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將今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定為“處于變革世界中的博物館:新挑戰(zhàn)、新啟示”。 中國博物館學會于1983年正式加入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并成立了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中國國家委員會。每年5月18日在全國各省市區(qū)舉辦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