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
一個女人的人生或許應該如此度過:
少年時叛離,中年時理性,老年時平和。
在這個過程中,擁有教父、對話者、情人、師長,
并從每個男人那里,獲得不同的體驗和成長。
莎樂美,這是一個很容易被誤讀、輕視和貼上各種標簽的女人。
關于她,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是,仗著驚人的美貌和風情,她勾搭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德國思想界三個巨子:哲學家尼采、詩人里爾克和精神分析法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更惡毒些的說法是,這三個人為她,一個瘋了,一個死了,一個整天性聯想。
但這只是世俗的一種判斷,并且有很多謬誤。莎樂美和這三個男人的故事的內涵和質感,遠比美艷婦人和激情男人的干柴烈火要深刻和雋永。她和每一個男人的交往,都呈現出了男女關系中最極致的一面,她和尼采分享思想,和里爾克分享愛欲,和弗洛伊德分享精神。
莎樂美留給當代女性最有價值的東西,不是如何讓男人臣服于裙下的艷技,而是如何與男人相處的智慧。
可以說,相比她的美貌和才情留給世人的遐想和驚嘆,她內心的強悍和獨立、激情和理性的完美平衡以及高尚和厚實的人格力量,才是她為女性示范的一種存在方式和個人價值。
也許,對于一個男人而言,你幾乎不可能比杜尚活得還自由、詩意,而對于一個女人而言,你幾乎不可能比莎樂美活得還個性、精彩。
17歲:學會拒絕誘惑、快感、享樂
除了那三個名頭響亮的男人,莎樂美的生活史上,還出現過數量和質量皆可觀的男人。用當下人的價值觀來看,莎樂美完全有資格做一個“三不女人”: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她完全可以享受這些男人的殷勤和激情。但若是這樣,莎樂美最終被定性,無非也就是一個性自由先鋒分子或名利場上的交際花。
莎樂美的非凡之處在于,她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內心的需求,也有能力滿足這種需求。除此之外的,她能拒絕。
莎樂美拒絕的第一個男人,居然是她的人生教父。
17歲時,處于青春叛離和迷茫期的莎樂美,認識了帶給她最初人生影響的荷蘭牧師亨德里克·吉洛。當時,她和家庭、社會,存在諸多誤會和沖突,或者說,個性突出、內心獨立又充滿幻想的莎樂美,正陷入一種無人理會和解救的孤寂和悵惘之中。她既看不清青春的方向,又無法和現實世界和平相處。
這時,她邂逅了吉洛牧師。他英俊,風度翩翩,又充滿男性的智慧、溫情。43歲的具有足夠人生經驗、生活智慧的牧師,以既父既師既友的愛,將光亮照進了莎樂美原本幽暗而冰冷的生活和內心世界。在莎樂美的《生命的回顧》中有這樣的描述:“他不是出現在我眼前,而是整個地把我包圍了起來……”
但莎樂美對牧師的感情,卻非帶有情欲、占用欲的愛情,她是被一種成熟、豐厚、溫曖的男性魅力所折服,她像愛父親、愛上帝一樣愛著吉洛牧師。
而先亂了陣腳的,是中年牧師。一次給她上完課,他氣息急促地走到莎樂美身邊,突然緊緊擁她入懷,并激情四溢地表白:“我愛你,我愛你,愿意做我的妻子嗎……”
第一次遭遇男人如此熾熱地示愛,莎樂美和所有少女一樣,最初也驚恐萬狀,不知所措。和大多數女性在遭遇這種極具迷惑性和蠱惑性的愛意會表現出依賴和猶豫所不同,莎樂美并沒有陷落,也沒有失控,她甚至保持著清醒,因為關于愛情的標準,一直不曾動搖過。而很顯然,牧師不符合這個標準。
她平靜地對吉洛牧師說:“我走了,但是我不會忘記您,我永遠是您的孩子?!?/p>
莎樂美只為她愛的男人開放她的身體和心靈,她并不愿意干這種順手牽羊的事情,雖然這只羊看上去并不壞。
要么不燃燒,要么燃燒得只剩下灰燼。莎樂美沒有過早地燃燒,也就為她后來和里爾克徹底的燃燒,保留了可能性。
和吉洛牧師的這段交往,就這樣有些不尷不尬地結束了。而莎樂美卻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成長,學會拒絕——拒絕誘惑、快感、享樂,而這恰恰是成長的一個標志。我們總是無法擁有自己理想的東西,戓許正在于我們無法拒絕那些或許不壞但并非理想的東西,我們生命的馬車太早就被那些雞肋似的東西裝載得不堪重負了。
而此后的幾十年里,莎樂美身邊出現過各類形形色色的男人,他們以各類角色——知己、情人、伴侶,配合著她的劇本,但她才是絕對的主角。并不是單指這些男人都在圍著她轉,而是她真正進入了男性的世界,與他們對話思想,也碰撞身體,他們互相影響,又相互成就。而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立。
德國作家薩爾勃對她這樣評價:“她是具有非凡能力的繆斯,男人們在與這位女性的交往中受孕,與她邂逅幾個月,就能為這個世界產下一個精神的新生兒?!?/p>
對男人能產生這樣巨大的影響,正在于她的獨立,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情愛方式和思想方式。所以,即使面對尼采這樣的曠世奇才,她的態(tài)度依然是不卑不亢,甚至還占據著主動和優(yōu)勢。
21歲:理性判斷敬重和愛慕
莎樂美初遇尼采時21歲。金黃色的卷發(fā)、嬌艷的嘴唇、明媚的眼眸,以及獨有的氣質、非凡的談吐和盛放的青春氣息,構成了對尼采致命的殺傷力。
尼采的這句話,說明他一開始就完蛋了,他贊嘆莎樂美——“那是一瞬間就能征服一個人靈魂的人!”
與尼采的靈魂出竅相比,莎樂美則要理性和冷靜得多,絲毫未受尼采盛名的影響。
在莎樂美的回憶錄中,我們可以窺見她對尼采的評價,是如此客觀、清冽。她用了這幾個關鍵詞梳理尼采:孤僻——尼采的性格幾乎一目了然;平凡——尼采的外表沒什么驚人之處;樸素——尼采的衣著十分整潔;慎重——尼采的言行節(jié)制而略顯拘謹;優(yōu)美——尼采的雙手非常吸引人;半盲——尼采的眼睛高度近視;笨拙——尼采的客套仿佛是一個假面具。
如此理性得幾乎不帶什么感情色彩的描述,說明尼采的確并不具備一個情人的風流、多情、不羈形象。尼采的愛欲是單方面的。因為在情愛上,莎樂美一直奉行“精神上的好感絕不能代替感官上的激情”。
但尼采身上的那種深藏的孤獨感,卻讓莎樂美非常好奇,也可以說是一種誘惑。因為支撐這種孤獨感的,是他偉大的思想。這正是莎樂美心動的所在。所以,她樂意并享受和尼采的相處時光,她至少可以傾聽這顆超凡的孤獨的心。
莎樂美和尼采曾在圖滕堡一起生活了近一個月。但這種共處無關風月,他們只是交流思想。莎樂美這樣帶著淡淡的甜美和憂傷,回憶那段綿實而充盈的時光:“不是愛情、崇拜、調情和私通,而是工作、研究和哲學思考?!?/p>
但莎樂美之所以成為莎樂美,是她一直在審視著自己的生活,她沒有盲目地陷入這些快樂和收獲之中。正如蘇格底拉所言,“未經審視的生活毫無價值”。
莎樂美意識到,她和尼采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差異。她不能接受尼采過于痛苦的人生觀和對人的不信任。她這樣反省兩人貌似靈魂相通的關系:“我們真的很近嗎?不,我們還沒有達到靠得很近的程度。在我們本質的深處,我們還是有著天壤之別的……有一件事非常奇怪,我前一段時間突然產生了一個強烈的想法,我和尼采完全有可能成為敵人。”
尼采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但莎樂美把敬重和愛慕分得很清楚。并且,她看到了和尼采生活的風險,那就是偏執(zhí)、陰郁、自負的哲學家,交流思想是個好對手,但在一起生活,她沒那么大的犧牲和冒險精神。
所以,當尼采向她求婚時,莎樂美的回答很簡單,也很直接,正因如此,也顯出了它的冰冷和慘烈,面對熊熊燃燒的尼采,她只有輕輕的一句話:我不想結婚。
莎樂美歸根結底是一個奇女子,她不愿將心靈生活與世俗生活搞混了。也就是說,我們在一起交流思想,很妙,很享受,但一起生活,很糟,何必呢?
在莎樂美離開尼采的生活之后,他簡直瘋了。怨恨、自憐、憤怒交織在一起,讓哲學家完全失去了應有的理智和風度。一封封充滿仇恨和惡意的信,徹底地摧毀了他們的友誼。而尼采對女性的仇視和輕蔑,在生命的最后時光登峰造極:“你到女人那兒去嗎?別忘了帶上你的鞭子。”但這也佐證了莎樂美拒絕和尼采結婚的正確性和先知先覺。和這樣一個偏執(zhí)而狹隘的哲學家在一起,是無法獲得世俗意義上的和美生活的。
尼采在此后不久,寫出了他的巔峰之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而在尼采離世之后,莎樂美寫出了《尼采評傳》。書中關于兩人心靈相碰、靈魂相擁的文字,至今讀來還令人蕩氣回腸又無比惆悵:為什么兩個靈魂如此接近的人身體卻無法相融?
而莎樂美離開尼采,又帶有某種哲學意味,這是對尼采的一種成全。與其在婚姻生活中因為不適和抱怨,消耗掉相互的好感和對愛情的敬畏,還不如各自生活,各自完善。
而在離開尼采后,莎樂美也寫出了思想錄《與上帝之爭》和小說《露特》,在歐洲贏得了廣泛的聲譽。她完成了從美女到才女的轉型。
40歲:放棄一份美好的愛情
莎樂美驚心動魄的一次愛情發(fā)生在1897年。那年她36歲了,但當愛情降臨時,沒有什么可以阻擋她像少女一樣地噴發(fā)關于愛情的激情、狂熱和詩意。而這段著名情事的男主角,當時幾乎默默無聞,毫無光彩。是莎樂美的愛讓他脫穎而出,卓爾不群。
1897年5月13日,在一個文化沙龍中,莎樂美和里爾克相遇了。和所有祟拜和迷戀她的男性一樣,名不見經傳的詩人里爾克,也為莎樂美的美貌和氣質失魂落魄,猶如喪家之犬,并迅速展開了奔放、熱烈的追求。
挖去我的眼睛,我仍能看見你,
堵住我的耳朵,我仍能聽見你,
沒有腳,我能夠走到你身旁,
沒有嘴,我還是能祈求你。
折斷我的雙臂,我仍能擁抱你——
用我的心,像手一樣。
鉗住我的心,我的腦子不會停息,
你放火燒我的腦子,
我仍將托舉你,用我的血液。
里爾克這首著名的情詩,就是為莎樂美而作。他像孩子一樣向莎樂美苦苦哀求:“我不要鮮花,不要天空,也不要太陽,我要的唯有你……”
閱人無數的莎樂美,未必是被詩人的癡纏打動,因為她見識過比這還癡纏的求愛。我們將這段愛情的動機,解釋為里爾克在無意間擊中了莎樂美的母性情懷?;蛟S她想起了她17歲時和吉洛牧師的那段過往,此時的里爾克,無疑就是多年前的自己。或許僅僅出于人性的慈悲和暖意。
當再次見到里爾克時,莎樂美像母親,又像姐姐一樣,溫和而友善地伸出了手,注意,是握手而不是擁抱,用莎樂美的話說,“以一種偉大的平靜和這就是天意的心態(tài)”,讓這個男人闖入了她的生活。
這恰恰是愛情的迷人和魅惑之處。莎樂美以一種“行善”的心態(tài),接受了里爾克,她未必有什么奢求,但里爾克卻回報了她一生之中最為濃烈、妖嬈、華美的一段愛情。緣,真是妙不可言。
那年夏天,他們在慕尼黑附近的一個小鎮(zhèn)里,度過了文化史上最詩意的一段愛情時光。莎樂美的熱情、活力和豐饒,感染了憂郁、傷感、自負的里爾克。這是愛情的一種至高境界,就像河流經過山川,必然對山川有所改變。而精神、心靈、肉體上的息息相通,讓莎樂美體驗到了作為女人的美妙。后來,莎樂美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如果說我是你多年的女人,那是因為,是你首先向我展現了真實:肉體和人性那不可分割的一體,生活本身那不可懷疑的真實狀況……”
莎樂美更讓人贊嘆之處還在于,她在某種程度上,成就了里爾克成為德國最偉大的詩人,可以說,在這段時光里,她傾注了一切,柔情、責任、經驗、智慧。她對里爾克的影響是無人可及的。里爾克甚至遵從她的意思,將自己充滿脂粉氣的名字改為萊納??梢哉f,莎樂美完成了一個女人對男人的三種最為重要的角色扮演:知己、情人、母親。
但這段光彩照人的愛情,并沒有如常例一樣,被帶入婚姻的墳墓。在相處近四年之后,莎樂美敏感而犀利地發(fā)現了這份感情的弊端。她像導師和母親一樣,小心翼翼地呵護著里爾克,讓后者對她充滿了依賴,但這卻束縛了詩人自由、獨立、卓越的天性。這是這段過于完美的愛情的副作用,對詩人的成熟和發(fā)展毫無益處。
1901年,40歲的莎樂美向里爾克提出分手。她把一張牛奶瓶的包裝紙塞到里爾克的手中,上面寫著幾行潦草的字:“如果,很久以后,你生活得不好,那么可以來找我,我這兒就是你的家?!?/p>
這對詩人是慘烈的一次重創(chuàng)。直到多年后,里爾克寫信給莎樂美:“我有生以來只經歷過這一次復活節(jié),那是個漫長、不尋常、令人戰(zhàn)栗而振奮的夜晚,街上擠滿人群,伊凡·維里奇(克里姆林宮的鐘樓)在黑暗中敲打我,一下又一下。這就是我的復活節(jié),我想人生有此一次足矣?!?/p>
可見,里爾克最終理解了莎樂美對他近乎圣潔的成全。
肉身分離,但他們的靈魂卻并沒有真正分開過。1975年,他們長達30多年的通信,在德國公開發(fā)表,這是這段超越世俗的愛情最動人和真實的證據。莎樂美在老年時,只承認里爾克“是唯一的真心人”。
1911年,莎樂美50歲,她認識了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并拜他為師,開始了長達25年的精神分析研究工作。但兩人的關系并未出現任何情愛的成分?;蛟S在結束和里爾克的愛情之后,她就燃燒完了所有的激情和詩意。
一個女人的人生或許應該如此度過:少年時叛離,中年時理性,老年時平和。在這個過程中,擁有教父、對話者、情人、師長,并從每個男人那里,獲得不同的體驗和成長。這樣的人生,有戲劇的想象力,又有生活的理性,是一種近乎完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