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彤
高考閱卷歸來,我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深思后,我把題目命題為“高考閱卷歸來‘話作文”。為什么不是“話寫作”?寫作是什么?我以為那該是一種狀態(tài),即一種自由、平和的心態(tài)。讓十七八歲的學生在非常功利的考試背景下去寫作,這是一種妄談。從詞性上看,“寫作”可以是動詞,既然是動詞必然會強調(diào)動作延續(xù)的過程。而“作文”就不一樣了。“作文”是名詞,表述的是在某種狀態(tài)、心態(tài)下的寫作結果。隱去了過程,更多關注結果,似乎比較接近高三的作文備考狀態(tài)。所以,“話作文”就顯得比較貼近真實的教學。閱卷后,我一直在思考: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在頭腦中積累何種素材?特別是在高三短短的10個月備考期間,教師如何幫助學生進行高效的作文訓練。
■ 在四個關注中提升思想內(nèi)涵
參加高考閱卷之前,閱卷教師有近一天的培訓。培訓時,閱卷領導小組提出了“作文”選材需注意的“四個關注”:一是關注文章中表現(xiàn)出的人文情懷、思想境界,考查該考生是否有見識、有氣量、有胸懷;二是關注文章中所呈現(xiàn)的文化積淀、文學素養(yǎng),看看該考生是否有學養(yǎng)、會審美;三是關注文章中就試題分析所表達出的獨到觀點,考查該考生是否有創(chuàng)造力;四是關注表達,看看該考生是否會“做文章”。
閱卷領導小組指出“四個關注”集中于一篇文章中即可獲得滿分。認為能寫出這種要求的文章的考生很有可能是一個有著高尚情操、豐富學養(yǎng)、有思想、會表達,而又不人云亦云的國家可造之才。
于是,這“四個關注”就被作為閱卷中可操作的規(guī)則,即以文章是否“切題”為入類標準(切題入一類、二類;基本切題為三類;文不對題為四類);以文章所呈現(xiàn)出的思想境界水平的差異作為區(qū)分一類、二類的細則。在此基礎上,再以“材料新舊、表達到位、論析扎實、挖掘深入”為各類分等。
老師們要注意這“四個關注”和日常作文訓練的五個環(huán)節(jié),即審題、立意、選材、構思和表達是有差異的。這個差異是在告訴我們審題訓練僅僅是第一步,作文的立意、選材更需加強訓練。無論學生側重寫“仰望星空”,還是側重寫“腳踏實地”,都是可以入二類的。
上面提到的“四個關注”可以說是為作文訓練減負了。同時,可以看出“材料作文”這種審題難度較大的考查形式估計是會逐漸減少的。
■ 在模仿中升華文本境界
暗自思忖,要讓學生在10個月的備考期間在原有的作文基礎上,有較大程度的進步,是不是應該在“情懷教育”、“辨理訓練”和“素材記憶”上多下工夫?
有人會說“情懷教育”談何容易?那是要修煉的!一點不假。但這種意識,教師是要有的,并在教學中適當滲透。我們不可否認,模仿是學習成長的一種有效方式。模仿不代表抄襲,回想我們年少時背誦的詩詞與經(jīng)典的文章段落,對于個人自身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是不無裨益的。模仿文學家說話的方式、內(nèi)容;體會文學家看問題的方法及情感的好惡,是一個人學習積累語言的過程。
新課程帶給我們的一大驚喜是教材中有趣的東西增多了,有靈性的內(nèi)容不稀缺了。如北京版必修教材共5本,其中涉及的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作家60余位。教師可以拿出一些時間讓學生以個人興趣為取舍,回顧整理作家的生平、寫作特點及獨特的文學觀等。讓學生真正成為某幾個或某一個作家的“粉絲”,從而在作文時在某些語言表達方式的處理上進行模仿。當下“新散文”作家凸凹在談最初自己的文章能出現(xiàn)于各大刊物的原因時說:“我努力在作品中以孫犁文本為依托,糅進魯迅的元素?!庇纱丝梢姡芏嗳俗畛醯膶懽麟A段都是在模仿中得到訓練的。
語文模塊教學的目的是既要讓學生有廣泛的知識涉獵,又要有對某些內(nèi)容的深度挖掘。這既是給教師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權,也是給學生學習內(nèi)容的選擇權。高一、高二時,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空間較大;高三時,由于學生學習時間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科學選擇學習內(nèi)容,不妨讓學生在教材中選出自己最欣賞的作家進行研究,成為魯迅專家、聶紺弩專家、錢鐘書專家、梭羅專家、波德萊爾專家……也許,十七八歲的學生領悟這些作家的思想以及模仿他們的文風,都是有困難的。但在學習經(jīng)典的過程中,學生的思想境界與文學素養(yǎng)會受到積極的影響。
對于作文中要體現(xiàn)的思想情懷,學生可以在閱讀經(jīng)典文本的時候進行感悟,并結合自己的生活與品行修養(yǎng),在自己的作文中真實體現(xiàn)。各個模擬考試中,有很多優(yōu)秀的文本,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精讀,提升作文思想。
如關于進取精神的感悟。東城區(qū)二模中周濤的《鞏乃斯的馬》,“馬就是這樣,它奔放有力卻不讓人畏懼,毫無兇暴之相;它優(yōu)美柔順卻不任人隨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說它是進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與美的巧妙結合恐怕也并不過分?!?/p>
如寫人記事的文章結尾處一定要有作者的新發(fā)現(xiàn)。西城區(qū)二模劉心武《神圣的沉靜》的結尾。在追憶了母親之后,作者巧妙地借一次旅行凸顯了他的人生感悟:“去羅浮宮看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在眾多的觀賞者中,我忽然產(chǎn)生了一個非常私密的感受,那就是蒙娜麗莎臉上的表情并不一定要概括為微笑,那其實是神圣的沉靜?!?/p>
如海淀區(qū)二模中馮驥才的《懷念老陸》,作者在記敘陸文夫的生活瑣事后的議論抒情非常到位。“他的義氣,他的友情,他的真切,都在這擺擺手之間了。這一擺手,把人間的客套全都揮去,只留下一片真心真意。由此,我深刻地感受到他的氣質(zhì):寧靜、平和、清淡與透徹,還有韻味?!薄办o得出奇,卻很靈動,似乎有一種綿綿的情味?!?/p>
■ 在閱讀中積累文本語言
同樣,各區(qū)模擬考卷中的閱讀文本,也是學生積累語言的良好素材。
如北京市抽測卷的《重巒疊嶂間的田園》,余秋雨也提到了陶淵明。陶淵明素材的使用率在學生作文中是比較高的,用不好會讓人覺得“濫”。余秋雨把陶淵明思想境界定位在“安靜的文化人格”上,并把陶淵明的生活方式和魏晉名士的“悲壯而奇麗的當眾燃燒”的生活方式進行比較,盡顯余秋雨對陶氏文明的推崇。學生可以學習領悟余秋雨的思考角度,感受作家的情懷與境界,從而輔助自己應用素材時的立意角度。
余秋雨說:“陶淵明不要悲壯,不要奇麗,更不要當眾,也未必燃燒,只在都邑的視線之外過自己的生活?!薄鞍察o,是一種哲學?!薄疤諟Y明拒絕轟動,他以自然為魂魄;所有的喜悅、恐懼、顧慮都被洗滌得干干凈凈,順便把文字也洗干凈了?!?/p>
又如,東城區(qū)一模宗璞的《樂書》,對應人生快樂的話題。學生可以積累的語句有:“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薄白x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熏風?!薄白x書之樂何處尋?秋水文章不染塵。”“讀書之樂樂融融,冰雪聰明一卷中?!?/p>
試問,這些話要是能在學生作文中“原音重現(xiàn)”,即便是有點跑調(diào),你給多少分?
所以,每次文學類閱讀訓練之后不要立即結束。讓學生多讀幾遍文本,然后用幾分鐘摘些他喜歡的句子分類整理在素材本上。對于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代勞“尋句”工作,幫助學生在積累中提升寫作能力。
但是,要讓學生作文能深入閱卷老師的心里,留個印記,還需要學生寫出真情話。
只要是真話,即使文與題聯(lián)系不是很緊密,有時也能形成一種獨特的視角,如蕭紅的《一條鐵路的修建》。在文章中,你始終不見鐵路的修建,甚至連一支道叉也不見,可文章依然是好文章。
只要是真話,即使有點啰嗦也是必要的。如汪曾祺,為表現(xiàn)平凡人的自重、自愛、自尊時采用的似乎有些啰嗦的語言。《戴車匠》的開篇有一大段文字在描述兩個擺攤老太婆的對罵與如何對罵;對打與如何對打。這樣的寫作手法是要襯托出戴車匠為生計忙碌卻從容、安定,是主人公生活狀態(tài)的真實體現(xiàn)。
當代作家鐵凝說:“我寫作,我的靈魂在場。”古人也說:“修辭立其誠。”這里的“靈魂”也好,“誠”字也罷,其實都是在說好文章中唯有“真情”最可貴。
閱卷工作結束了,我的思考還在繼續(xù)。這學期我又開始帶高一新生了,有更長的周期來思考與實踐如何提高作文教學的實效。我希望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去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寫作,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性的讀寫習慣,并在“真情講述”等觸動情感的語文活動中激活學生的思維,以幫助學生能說話、會說話,最終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
最后,我想以藝術大師吳冠中的話結尾并和老師們共勉:“什么是好老師?好老師是能不斷地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藝術美感、表達藝術美感,而不是只教技法的。只教技法的老師是糟糕的老師,是壞老師?!弊屛覀兌紒碜鰠枪谥邢壬f的好老師吧?!?/p>
□編輯王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