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世界第九大經濟體俄羅斯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入世后,俄羅斯將逐步降低汽車關稅,而作為未來歐洲最大的汽車市場,俄羅斯入世將對中國汽車出口產生重大影響,尤其出口比重越來越大的自主品牌車企。這會是一個利好,還是僅僅看上去很美?讓我們看看專家、媒體、網友是如何看這個問題的。
事件綜述
關鍵詞:俄羅斯入世 關注度:★★★
根據相關協議,自俄羅斯正式加入世貿組織之日起,不能對成員國隨意增設非關稅壁壘。需要把新轎車進口關稅從30%降至25%,并保持3年不變;從第4年開始每年降低2.5個百分點,直到2019年夏天將關稅降低至15%的水平。
大客車新車關稅將從目前的20%-10%降低到10%-7.5%;7年以下二手大客車關稅由目前的30%但不低于2.2歐元/立方厘米發(fā)動機工作容積降到15%-10%。
到2016年,總重量在5-20噸的進口新貨車關稅將由目前的25%降低到15%;總重量在20噸以上的新貨車從25%逐漸降低到5%。
而我國部分自主品牌車企前7個月在俄羅斯的銷量情況如下:力帆汽車累計銷量11397輛,同比增長20%,保持了中國車企在俄的領頭羊地位;前7個月,奇瑞、吉利、長城則分別以10260輛、7984輛、7044輛的銷量數據領先其他國內車企。
媒體視角
俄羅斯汽車市場的前景雖然還不明朗,但看看中國十年前入世時的狀態(tài)而如今的車市狀態(tài),相信車企自己能有個振奮人心的判斷。雖然俄羅斯政府將在過渡時期保護汽車制造等行業(yè)免受外國競爭傷害。但是,從長遠來看,中國汽車還是有著很大的進入機會的。
俄羅斯會在保護本國汽車工業(yè)和開放汽車市場之間尋找平衡,中國車企此刻更應該搶占先機,在技術、政策、生產、銷售等環(huán)節(jié)早日布局。
俄羅斯市場的多變性還需要警惕。人家俄羅斯好歹是歐洲最大的汽車市場,產品標準也是嚴格的,千萬不能抱有糊弄的想法。即使人家的市場之門已經打開得更大,但技術標準并沒有絲毫降低。
俄羅斯作為一個新興的汽車市場,中國車企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出口不是為了賺錢,也不是為了“曲線救國”,更不能把俄羅斯市場僅僅當做踏入西歐市場的跳板,而應真真切切為了汽車品牌和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宣揚。所以,中國車企要有社會責任感和國家榮譽感,抓住俄羅斯汽車市場的廣闊機會,真正樹立中國汽車的國際形象!
——《新快報》
作為與中國、巴西、印度并稱為金磚四國的國家,俄羅斯在2008年便超過德國成為歐洲最大的汽車銷售市場,比原先預計的時間提前了三年。而相比其他發(fā)達國家市場,俄羅斯的各項標準要求并不是很嚴格,同時,俄羅斯的市場非常巨大,比起東南亞等中國汽車出口的優(yōu)勢市場,更具誘惑力。
對所有有志于進軍俄羅斯市場的中國車企來說,俄羅斯人對客車的要求其實是以歐洲標準為參照藍本的,即使市場之門已經打開得更大,但技術標準并沒有絲毫降低。作為一個新興的汽車市場,中國車企千萬不可掉以輕心,不久前發(fā)生在澳大利亞的產品召回問題警示我們:無論任何時候,遵守當地法規(guī),加強產品自身建設才是立足這些市場的根本!
——騰訊網
權威聲音
中國的乘用車、客車包括卡車等企業(yè)將受益。入世后,俄羅斯必須按世界貿易組織的規(guī)則增加透明度,這使我國企業(yè)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有利于我國汽車出口。但是,俄羅斯的得非關稅保護對中國的出口仍是直接的打壓,畢竟技術壁壘仍是對中國的最有效武器。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副秘書長崔東樹
我國商用車出口仍以直銷為主,目前在國外投資設廠的商用車企業(yè)還不多,若政策實施,必對我國商用車對俄出口有著較大沖擊。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分會副秘書長楊愛國
微博精彩評論
中汽協朱一平:我國車企已瞄俄羅斯市場多年,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教訓,俄入世后隨著規(guī)則的透明和關稅的逐步降低,無疑對我國車企出口汽車帶來機遇。
長城老商:汽車屬俄羅斯敏感產業(yè)七年保護期。當下整車出口不會有很大變化。中國汽車進俄貴在樹品牌賣一個好價。
價值中國:站隊中國車企對俄出口,“繞道”也許是近道。俄羅斯的上述入世承諾對中國汽車整車出口有利。除了機遇,中國企業(yè)更要看到挑戰(zhàn)。俄羅斯入世固然為中國汽車提供了機遇,但我們可以把更寬的視野放在獨聯體地區(qū)尋找突破口。
iCarZoo_車族網:中國車企應加速在俄建廠步伐盡快本地化。隨著俄羅斯入世,中國車企面臨機遇與挑戰(zhàn)。遙想當年,拉達、波羅乃茲、大頭鞋等奔馳在不堵車的大街上,不得不感嘆,中國汽車的巨大進步。
主持人點評
近期自主品牌車企的處境實在不好,限購、召回、服務投訴等問題纏身,再加上合資品牌的價格下探更是雪上加霜。俄羅斯入世無疑會給自主品牌車企注入一支強心劑。俄羅斯是我國不少自主品牌車企一個重要的出口市場,關稅的降低肯定會帶來不少好處。但是在喜悅的同時也要保持清醒,澳大利亞的石棉問題就已經敲響了警鐘,技術壁壘才是我國車企出口的最大限制,致力發(fā)展核心技術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