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鈞 花枝招展的青年媒體人、藝術批評家、獨立策展人?!端囆g與財富》執(zhí)行出版人。
雖然由于版畫的復數(shù)性,通常價位要比繪畫、雕塑低,市場規(guī)模沒有那么龐大,但卻是一個細水長流、基礎廣大的市場,版畫創(chuàng)作、展示、收藏的鏈條更為順暢平穩(wěn),版畫品種、風格各異,價格層次豐富,可以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
相比國畫、油畫的龐大市場,作為美術重要門類之一的版畫,只能算國畫、油畫之外的小門類,不溫不火,難以吸引那么多藏家與投資者的目光。這或許和中國拍賣市場、收藏市場強烈的投資性質有關,因為絕大多數(shù)人自然關注絕對值更高、來錢更快的繪畫市場。而在國外,版畫市場明顯更有市場基礎,長年以來版畫都是歐美、東南亞等美術市場發(fā)達地區(qū)銷量最大的畫種。雖然由于版畫的復數(shù)性,通常價位要比繪畫、雕塑低,市場規(guī)模沒有那么龐大,但卻是一個細水長流、基礎廣大的市場,版畫創(chuàng)作、展示、收藏的鏈條更為順暢平穩(wěn),版畫品種、風格各異,價格層次豐富,可以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
即便如此,自2003年以來,隨著藝術品市場的高速發(fā)展,國內原創(chuàng)版畫市場有了相當發(fā)展,尤其是近幾年出現(xiàn)了個別注重版畫收藏的機構和個人,市場熱度有所上升。2008年以后,隨著當代油畫市場的震蕩,收藏界開始重視對小品類的關注,版畫、攝影、裝置等開始引起關注。
同時,中國美協(xié)版畫藝委會、今日美術館、觀瀾版畫基地、靈石縣等機構也開始介入原創(chuàng)版畫藝術的推廣和發(fā)展,如多個機構 2009年開始啟動每年一度的中國當代版畫學術展,靈石縣著力進行版畫展覽和創(chuàng)作基地建設等。
目前原創(chuàng)版畫市場呈現(xiàn)出如下特色:
1930年代至1970年代的早期版畫作品普遍處于較低價位,2011年北京匡時推出的“新興木刻”專題拍賣中,王琦的《晚歸》、《警報解除后》均以4.6萬元成交;力群先生的《女社員》僅以3.22萬元成交;張漾兮的木刻《搶米》是一幀不可多得的歷史畫,經過多輪競價后以6.33萬元成交,其《路是人走出來的——魯迅先生》則以4.83萬元成交。這也和當時的木刻作品普遍不以收藏為目的,不合當前主流的尺幅、編號、制作標準,并且缺乏常見藝術品的裝飾性的屬性有關,因此很難得到主流收藏和投資人群的關注。2012年3月10日北京榮寶推出的“滴泉集珍——李樺及版畫名家”專場上,207件拍品成交額為890萬元,均價也不過數(shù)萬元。
1980年代以來的學院派版畫市場則分類兩個方向,一種是知名版畫家創(chuàng)作的版畫作品市場稍有起色,如學院派版畫的代表人物蘇新平的《祈禱》、《三個人像》曾拍出 21.85萬元。不過其絕大多數(shù)作品價格不過數(shù)萬元,相比他的油畫價格,版畫價格只能說非常便宜。另一種則是有版畫背景或者以版畫作為創(chuàng)作媒體之一的觀念藝術家的作品,如徐冰的《天書》、《地書》等作品拍出數(shù)十萬乃至上百萬的高價。類似的,徐冰、康劍飛等有版畫元素、語言的大型裝置作品也是今后版畫系列收藏的新興熱點,可以在當代藝術范疇內構成更為綜合的收藏線索。
目前,在新的社會條件、媒體條件、市場條件下,版畫的技術、語言、概念如何互動、發(fā)展,面臨一系列挑戰(zhàn)。此外,藝術品市場的發(fā)展對相關創(chuàng)作也產生越來越大的驅動作用,比如出現(xiàn)了部分藝術家授權以版畫技術,制作自己既有的油畫、國畫作品圖像,并簽名的“復制版畫”,盡管受到部分原創(chuàng)版畫家的批評,但這類作品卻快速成為藝術品市場的熱點之一。這無疑也在沖擊固有的版畫觀念和市場格局,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