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文·埃文斯
在倫敦時我也騎過自行車。但是,要和小貨車不停地“較勁”,終于讓我放棄了。
在柏林騎車,舒暢、痛快。首先,柏林地勢平坦;其次,自行車專用道隨處可見;第三,所有的人都有自行車。開車的人,換個環(huán)境可能也是騎車的人,因此,開車時懂得關(guān)照騎車人。
考察一個城市自行車熱是否蓬勃發(fā)展,一個指標(biāo)是,看看騎車的都是什么人。在紐約,騎車的通常都是“城市勇士”。他們大多是年輕男性,在各股車道內(nèi)高速穿梭,頗具進(jìn)攻性。
在倫敦,騎車人和紐約有共性,但倫敦也有一些“生態(tài)粉絲”,以騎車來表述訴求。
在柏林,騎車的是柏林人。上了年紀(jì)的婦人堂而皇之、翩然優(yōu)雅地騎著自行車;上了年紀(jì)的男人登車的速度真慢,不從車上掉下來簡直是一個奇跡。媽媽們的自行車后則拉著裝寶寶的拖車。最近,一個清爽宜人的秋日清晨,沿著伯諾爾大街(Bernauerstrasse),我就“跟蹤”過這樣一位母親。
寶寶可能還不滿周歲。每每遇到紅燈停車,拖車?yán)锏膶殞毝紩奚蠋茁?。媽媽轉(zhuǎn)過頭來,安撫寶寶。紅燈一綠,拖車又開始平穩(wěn)地滑行,寶寶也就不哭了。
顯然,柏林人對頭盔很不感冒。
柏林騎車熱的興起,還要歸功于2005年柏林市府做出的推廣自行車的決定。
現(xiàn)在,柏林有約600公里長的自行車專用道。柏林也正在將自行車納入交通體系的主流,乘客可以帶自行車坐火車、有軌電車,但是,需要特別買一張自行車票。
德國聯(lián)邦鐵路公司(Deutsche Bahn)推出“給自行車打電話”(call a bike)的租車業(yè)務(wù)。火車站外擺放著成排的紅色自行車,每一輛車上都有一個電話號碼。租車人撥通這個號碼,電話那頭的人會告訴你一個密碼,用這個密碼可以給自行車開鎖。用完了自行車,租車人把車鎖在固定的東西上,然后,撥打電話號碼,會有人來把車取走。租車費每分鐘0.08歐元。
但是,大多數(shù)柏林人都有自己的自行車。他們會說,我們騎車不戴頭盔。不戴頭盔確實愚蠢,但我們還是不戴。我確實總想戴頭盔,但就是不戴。我知道大腦是男人第二重視的器官,但我還是把頭盔留在家里了。
一種觀點認(rèn)為,如果一個城市堅持要求租車者戴頭盔,后果是無人租車。沒有人騎自行車,市民健康狀況更差,意味著更多人的人會死于心臟病。按照這個邏輯,堅持要求戴頭盔,反倒會提高死亡率。
比如說,在墨爾本,我就沒有騎過自行車,雖然我對這個澳大利亞城市非常熟悉。墨爾本也有租車服務(wù),但是,當(dāng)?shù)卣笞廛嚾吮仨毚黝^盔,結(jié)果是,很少有人騎自行車。
想讓人們?nèi)ヲT自行車,真正需要的是營造一個安全和寬容騎車人的氛圍。
在柏林,當(dāng)局很溫和。確實,有規(guī)定要求騎車人不準(zhǔn)上便道,但是,我只挨過一回批,就那一回,批我的也不過是老百姓,不是警察。
通常,只有有人受傷時,騎車人才被罰款。
德國人的精確令人欽佩。規(guī)章制度指出,信號燈變紅超過一秒之后闖紅燈,將被罰款。但是,你試試把這條制度講給那些飛馳而過的城市勇士聽。
我從來不闖紅燈。那樣做太愚蠢,和不戴頭盔一樣。
(編輯/唐馨)
海外星云 2012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