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要】 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經歷有效探究過程是促進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發(fā)展的基礎. 因此,教學中教師應營造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建構的空間和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引導學生在探索、經歷、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探究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 探究;建構;活力
探究是認識的源泉,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經歷有效探究過程也是促進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發(fā)展的基礎.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在親身探究和體驗中經歷感悟、創(chuàng)造的過程,獲得知識與技能,發(fā)展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營造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建構的空間和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引導學生在探索、經歷、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自主探究能力,使數學的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生動地、富有個性地自主探究與創(chuàng)造的過程,使數學課堂煥發(fā)出真正的生命活力.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探究欲望
教學的本質在于參與,即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并且學得生動活潑. 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或懸念,以激發(fā)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欲望,使學生的思維迅速進入到最活躍的狀態(tài),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掌握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如在分數化成小數時,學生很容易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化成小數,但對于■,已有的分數化成小數的知識經驗不能直接解決眼前的問題,應該怎么辦?從而產生疑惑. 此時,教師啟發(fā):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能化成小數,而分母是25的分數就真的不能化成小數了嗎?教師的反問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他們迅速從原認知結構中溝通分母25與100之間的聯(lián)系,得出■ = ■ = 0.12,待問題解決之后,再出示:把■化成小數. 由于■不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他們的思維便又轉入了“山重水復”的“困境”之中……
這樣,教師巧妙地設置問題情境,觸發(fā)了學生思維的動力,迫使學生帶著渴求的心理去思考、探索其中的規(guī)律,使靈性得以迸發(fā),潛在的悟性得以喚醒.
二、加強動手操作,經歷探究過程
新課程強調,要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智慧,通過動手操作實踐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數學規(guī)律. 在自主體驗、感受和思考中經歷、體驗數學的發(fā)現(xiàn)和形成過程,生發(fā)對知識的獨特領悟,從而獲得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真實經驗,揭示數學的本質,實現(xiàn)對數學理解過程的重新組織與建構.
如教學“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時,我讓學生自己通過剪切、平移、旋轉等操作活動來探討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結果學生不僅想出了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還想到了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梯形拼成一個長方形,甚至有的學生還想到了把梯形分成了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 這樣,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不僅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而且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使數學學習過程真正成為了學生自主探索、創(chuàng)造的過程.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實際,把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探究新知,經歷探究過程,讓學生在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實現(xiàn)“再創(chuàng)造”.
三、引導自我反思,提高探究能力
有效的反思不僅可以實現(xiàn)對探究過程的自我思維和行為的調整和策略優(yōu)化,而且可以促進元認知的發(fā)展,獲得更清晰的數學思維,更強的邏輯能力,萌發(fā)更強烈的數學創(chuàng)新意識. 因此,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有意識加強引導學生對探究過程的反思訓練,引導他們對探究過程的重新審視,不斷調整自己的探究學習策略,促進數學思維、探究性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
如學生解答“兩根10米長的繩子,第一根截去■,第二根截去■米,哪根剩下的部分長?”這道題,往往不少學生會得出“一樣長”的結論,這時教師就可引導學生對問題探究的過程進行認真反思:你是怎樣得到結果的?為什么這樣計算?等等. 這樣,不僅能加深對分率和用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的區(qū)別認識,而且通過深入思考和有效反思,能拓展思路,構建更加清晰、穩(wěn)定、條理化的知識結構.
總之,通過自我反思,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喚起解決問題的欲望,自覺地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進行回味、剖析、總結和調整,學會實踐和深刻探究.
四、激活多元評價,深化誘思探究
評價是為了更好地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采取多元化評價策略,激發(fā)學生心靈深處強烈的探究欲望,激活靈性,釋放潛能,讓學生在不斷創(chuàng)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更大價值的生命超越和個性發(fā)展.
如在探究36 - 8的退位減法時,有學生提出由于個位上的6不夠減8,所以可先用8 - 6 = 2,再用30 + 2 = 32. 顯然答案是錯誤的,對此我沒有給予評判,而是鼓勵地說:“能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嗎?”“個位上的6和8相差2,就用30 + 2,……”話沒說完,他突然改口說:“不是30 + 2,應該是30 - 2 = 28. ”我贊賞地點點頭說:“這名同學真不簡單!會用差幾減幾的思路來解決問題. ”這時,全班的學生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集中在這名同學身上,并投以羨慕的目光.
這樣,教師巧妙地運用評價,以鼓勵的行為方式,讓學生在評價中受到激勵和鼓舞,并撞擊出智慧的火花,在多元評價中獲得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總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探究活動的機會,建構有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趣味性的自主探究活動,讓學生在親歷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數學體驗,提升數學能力,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促進整體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邵萬強.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的實施[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9.1.
[2]費嶺峰.在小學數學課中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J].基礎教育研究,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