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彩票俗稱“白鴿票”,它以籌集資金為目的,由購買人自愿按一定規(guī)則進行購買,是一種以抽簽給獎方式進行籌款或斂財所發(fā)行的憑證。晚清以降,西方列強的入侵打開了中國的國門,西方博彩業(yè)隨之傳入中國。與此同時,國內戰(zhàn)爭和重大的自然災害使得災民遍布全國各地,清政府為賑濟災荒,大力倡辦彩票。正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近代彩票應運而生。
關鍵詞:晚清;近代彩票;賑濟
鴉片戰(zhàn)爭以來,國門洞開,西方彩票隨著列強們的堅船利炮進入中國。租界的開辟使得列強在中國有了清政府不能干預的國中之國,更為彩票業(yè)的滋生與發(fā)展提供了土壤。在外國資本主義的沖擊之下,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模式逐步瓦解,出現(xiàn)大量的失業(yè)人群。加之這一時期爆發(fā)的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等國內戰(zhàn)爭以及水災、旱災等一系列自然災害,造成了大量的貧民,為了安置災民,清政府除了廣設粥廠、普濟院、工藝局所外,還允許民間自辦彩票。直至后來彩票在中國風靡一時,成為維護晚清財政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文章擬從晚清彩票的由來、發(fā)展狀況入手,對晚清時期的彩票作一研究。
一、近代彩票產(chǎn)生的原因
(一)本土博彩行業(yè)的存在
博彩業(yè)在中國可謂是由來已久,早在道光年間,國內已興起好幾種博彩的形式,其中最主要的是花會、“闈姓”、白鴿標。花會興起于道光年間,流行于“浙江、江西、安徽、廣東、福建、上海、天津等地,以閩粵為重”[1]其玩家多為女性,其玩法大同小異,以廣東為例:在36塊木牌上寫36個古人名字,“任人投押”。每天早晚舉辦兩次,每次開一個名字,如猜中“給以三十倍之利”[2];“闈姓”則是一種以猜科舉考試中中舉考生姓氏為賭注的博彩形式,相傳為相傳是山紫村機房中的人們最初借此以為“斗彩”,用鬧場考試士子中試的姓,以猜中多寡為輸贏。“闈姓”是官方招商承辦,由專門的票局組織。由于“闈姓”可以使買票者獲得高額的回報,故廣東的“闈姓”為“賭博第一大宗”[3];白鴿標又稱小“闈姓”,在道光年間已經(jīng)流行。據(jù)《大清會典事例》介紹白鴿標“以千字文內八十字為字母,每日開二十字。聽人猜買十字,以定輸贏”,同時“往往假托房產(chǎn)買賣,開設山標、田標、屋標等項名目,亦在千字文中檢取字母,與白鴿標字數(shù)雖有多寡之分,而其聽人猜買,則大同小異”。[4]。
以上三種博彩形式已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賭博,具有一些新的特點。例如在花會中,專門招募游說、介紹的人,叫做“跑風”,跑風負責將印本及題目并單張表格,送諸賭者之家,由賭者隨意欲押那門,由跑風監(jiān)督揭曉。待投注結果出來后“眾跑風者對開出代名所壓者寫在一張紙上,由跑風交于賭場,如押中,賭場當日所開之人名時,即由主方以賭博者所注錢數(shù)三十六倍之利酬之,跑風收六成,賭博者得三十成”[5]??梢钥闯?,花會、白鴿標等賭者不必親臨現(xiàn)場。可以說花會、白鴿標、“闈姓”已初步具備了近代彩票的某些特點。
(二)外來彩票的傳播
準確的說,近代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彩票應來自于西方。自《南京條約》簽訂以后,中國國門洞開,伴隨著西方先進技術的傳入,西方的彩票也進入到了中國,其中最早傳入中國的當屬呂宋票。
呂宋票是西班牙于1833年在其殖民地菲律賓發(fā)行的一種大型彩票,由于清時稱菲律賓為呂宋,故名。其最初進入中國的時候也只能才用本地商號代賣的形式,即“其始也由洋行附售”[6]。之后見有利可得,特由呂宋販票而來設店售票。隨著呂宋票在中國的暢銷,出現(xiàn)了為數(shù)不少的專門的彩票店號,“繼則華人設有專行,其始也不過數(shù)家,繼則十數(shù)家數(shù)十家,多多益善,不可勝數(shù)矣”[7]。
在呂宋票傳入中國后,便有大量洋商仿效呂宋票發(fā)行各種名目的小票。1898年,因美西戰(zhàn)爭的影響,呂宋票退出中國彩票市場。呂宋票的退出使得中國的博彩業(yè)市場出現(xiàn)了所謂的真空狀態(tài),于是,各國洋商聯(lián)名向工部局提議,只要租界工部局同意,每創(chuàng)辦一家彩票公司,便按月向它繳納彩票稅一千元。至此,租界只好廣開大門,接受各國商人的請求。外國彩票開始在中國大量發(fā)行,其中僅杭州一地就有暹羅大票、澳門彩票、華來賜票、長崎彩票和先令彩票5種彩票[8]。自1900年3月,德國商人請設的和濟彩票公司首先獲準設立以后,外國彩票公司便如雨后春筍般地在中國大地蔓延。到1901年2月英國商人納綏爾創(chuàng)設廣利公司。不足一年的時間,外商在上海工部局申請注冊的有10家彩票公司。這些彩票進入中國后迅速填補了呂宋票退出后遺留的市場空間,將中國彩票業(yè)的發(fā)展推向了繁榮。其中發(fā)展最快、流行最廣的是澳門彩票。它是美西戰(zhàn)爭爆發(fā)后第二個月創(chuàng)辦的,初時小試牛刀,僅發(fā)行6000張,每張售價3.5元,頭彩彩額5000元[9]。當年12月就增至14000張,每張售價漲至6元,頭彩彩額18000元[10]。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發(fā)行額增加3倍,銷售額增長近6倍。其次是華來賜票,華來賜票1898年3月已經(jīng)傳入,由上海德商北順泰洋行總經(jīng)銷,美西戰(zhàn)爭爆發(fā)后銷售量急劇增加。
以上這些外來彩票采取彩票公司的組織形式,通過報刊進行宣傳、銷售、開彩等,使得中國的博彩業(yè)日益由單純的賭博向近代意義上的博彩轉型,為以后中國本土近代彩票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環(huán)境。
(三)國內災荒的逼迫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fā)的國家,每當災難爆發(fā),免不了災民流落四處形成強大的流民團體,造成社會的動蕩。為了防止災民鬧事,清政府以及民間采取一系列措施進行救濟救災,正是在清政府大力支持下,以救災為目的、具有近代意義的由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辦的彩票誕生了。
彩票與義賑的最初關聯(lián),是出于義賑方面的主動性。至于這種動力的主要來源,則是義賑為籌集賑災資金而開展的募捐動員。以呂宋票為例,它的產(chǎn)生就是因為其國弱民貧,興辦公益需資浩繁款項不支?!渡虾P聢蟆分^:“小呂宋地方常遭危險,非民變即外患,非地震即火山崩裂……故設立白鴿票一法,所得利銀,養(yǎng)窮民,立病房,諸善并與,此小呂宋白鴿票所由來也”[11]。可見,依靠彩票籌款救濟社會并不失為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并且特別適用于近代中國這種的國家。隨著各家賑所接受的助賑物品愈積愈多,如何將之盡快轉化為賑款遂成為一個迫切的問題。作為外洋呂宋票在華最集中的銷售地的上海,在賑款亟需的困境下,上海義賑同人想到了仿效呂宋票形式來處理助賑物品,以求變資助賑。1879年9月23日,上海協(xié)助晉賑公所率先推出了變資助賑彩票,將捐助物品以彩票形式出售,規(guī)定“擬制彩票二千張,每張一元”[12],假若可成能救數(shù)千饑民。
無獨有偶,揚州新勝街鎮(zhèn)江魁星閣收解直賑公所《通扯消售送賑物件票底》的告白:
今因直賑揚鎮(zhèn)善士送助物件甚多,并有晉賑票件仍復,送賑者咸慫恿仿照前票通扯銷售,庶物件易銷而賑貲易集,不得已仍分票一千張,每張售洋一元,售完擇地定期當眾制簽,制得者無論物值重輕,憑此票對號支取所有物件……諒諸善士垂念災區(qū)待賑孔迫,必當踴躍代銷,俾得集資早日起解也[13]。
盡管兩次義賑彩票都是為了變資助賑的臨時舉措,并非一種周期性的開彩活動,然其發(fā)行,一方面在晚清社會開啟了一種新的募捐手段,另一方面也在傳統(tǒng)國人的社會生活中掀開了自辦彩票的口子,并為之提供了資源支持。這些預示著彩票必將由舶來品轉為本土化的趨勢。光緒九年,義賑同人對變資助賑彩票采取了更加徹底地模仿呂宋票之售彩形式。是年,上海絲業(yè)會館賑所主持人施善昌為了將助賑物品變現(xiàn)為賑款亦發(fā)行了助賑籌資彩票:
敝會館代收賑捐以來,仰蒙各善士急公好義……登報定期在敝會館關帝神前當眾拈鬮開彩……計得彩票二百號,開列于左:頭彩二張,每張得物值洋二百五十元;二彩二張,每張得物值洋一百四十元;三彩二張,每張得物值洋一百元……附頭彩上下四張,每張得物值洋三十元;附二彩上下四張,每張得物值洋十五元[14]。
在災荒的逼迫之下,由于晚清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來賑濟災荒,“變資助賑”成為了最為有效的方法,與之相伴的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辦的彩票業(yè)也應運而生。
二、彩票業(yè)的興起和變化
晚清彩票存在40余年,其間中國彩票經(jīng)過長時間的發(fā)展逐漸經(jīng)歷了多種階段,不同階段的彩票其開辦目的、特征也大不相同。
(一)以賑災為目的的“變資助賑”式的民辦彩票
1879年9月23日,上海協(xié)助晉賑公所率先推出的“變資助賑彩票”其目的就在于行善,盡管其采取了以物件作紅彩的方式,還是使得大家踴躍購買,不到一個月就售去一千七百號之多。此次開彩按照西方彩票開彩方式。同時,這次變資助賑彩票仿行更大的意義在于超越了傳統(tǒng)的籌賑方式“于籌款之中別開生面”[15],為義賑籌資開啟了一條新的途徑。所以這次彩票可以看成是中國近代意義彩票的開端。
(二)由“變資助賑”轉向盈利性的“抽資助賑”彩票
隨著中國本土彩票越發(fā)效仿西方,以前的單純以賑災為目的的“變資助賑”彩票逐漸向營利賑災雙重目的轉變,上海的森寶書局盡管還是以籌賑為由勸說樂善好施的人士購買,但其最終宣布“售價內提四分之一,除去報費,盡數(shù)助賑”[16],與前述諸多變資助賑彩票出現(xiàn)了些許不同,有了“抽資”以“除報費”的變化,而且森寶書局于光緒十五年將彩物由書籍換成現(xiàn)銀彩金,從而完成了對呂宋票中國本土化的完全移植。
義賑不僅使中國近代彩票的出現(xiàn)有了符合道義文化的平臺,還使得中國近代早期彩票避免了被列為賭博遭禁止的命運,從而為十九世紀90年代末上海廣濟公司發(fā)行“江南義賑彩票”作出了良好的鋪墊。從此,中國近代彩票進入了其發(fā)展的第二個階段,即由地方政府奏請、職商經(jīng)營的規(guī)模性商業(yè)性運營時期。而“義賑”依舊是作為這一階段彩票發(fā)行的主要原由。
(三)官方支持、職商經(jīng)營的江南義賑彩票
江南義賑彩票于1899年發(fā)行,它是由一家專門經(jīng)營彩票的廣濟公司在上海成立并發(fā)行,廣濟公司由兩江總督批準,奏報朝廷立案,并申請了6年的專利。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家彩票公司,江南義賑彩票是中國政府允許發(fā)行的第一種彩票。1899年4月23日第一次開彩,共設彩票1萬張,每張售價5塊銀元,每月開彩一次,年銷售額60萬塊銀元。江南義販票銷路很好,發(fā)售量逐年增加。從此,中國的彩票業(yè)迅速發(fā)展,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四)支付賠款的善后“賠款彩票”
按照《辛丑條約》的規(guī)定,清政府需向列強賠款4億兩白銀,本已積貧積弱的清政府無力籌錢賠款,于是從1902年起,為應付庚子賠款,出現(xiàn)了上海以外的各省自辟的彩票新市場;所辦彩票的名目,也由過去“為民解困”的救災彩票,搖身一變,成了替朝廷“善后”的“籌餉”彩票。
最早發(fā)行善后籌餉彩票的是浙江,具有典型意義的是湖北。湖廣總督張之洞曾申述巨額賠款難籌,彩票不得不辦的理由云:“此時籌集賠款,萬分困難……茲擬仿照各省成案,由鄂省自設簽捐票,在漢口地方招選妥實商人試辦,并于繁盛通達各州縣體察民情,酌量試辦。其所收之款,即以湊補此次賠款之用及奉旨急需舉辦之自強諸要政”[17]。張之洞折中所稱的“簽捐票”,是湖北彩票的名稱,“簽”指彩票的抽簽開彩方式,“捐”指以彩票所得抵充所加捐稅。從此,彩票成為了清政府為賠款籌集資金的一大來源。
京師是全國首善之區(qū),學校林立而經(jīng)費不足,因此學堂彩票就成為京師彩票的主流。當時女子教育剛剛起步,為沖破封建觀念阻撓,從學部到社會輿論都支持女學,乘此天時地利,京師教育彩票由淑慎女學堂首開其端,裕善、清真兩小學堂繼之而起,“試辦數(shù)月,頗為都中所歡迎”,善誘、達智等學堂再接再厲,一時間“各處新立學堂效法踵起者指不勝屈”。[18]。
此時除了籌款彩票以外,各種名目的彩票應運而生。其中江蘇首創(chuàng)企業(yè)破產(chǎn)彩票,1905年鎮(zhèn)江富商尹稚山商號破產(chǎn),由地方政府出面,將其不動產(chǎn)估價后發(fā)售彩票50000張,每張售價8元,其銷售所得“足抵官款之虧空”[19]。這種清點倒閉企業(yè)資產(chǎn)以彩票所得來抵還債款的辦法,對社會無甚危害,對本省彩票市場也沒有什么沖擊,因此得到江蘇官方的明確支持。另外廣東還出現(xiàn)一種妓女彩票,大約為舊式花會賭之流變。中頭彩者,可將當?shù)匦∮忻麣獾募伺槠奘?;妓女自己購買此種彩票,中大彩者可贖身從良[20]。作為彩票孿生子的有獎銷售也應運而生,全國大城市的大中型商場,皆奉此為促銷的不二法門。出手大方的商家,顧客每購貨一元,即贈彩券一張,頭彩獎品大多是自行車、縫紉機、金表等時髦貨。
總之,晚清時期的彩票業(yè)已經(jīng)轉變其本質,從最初的以賑災為目的逐漸發(fā)展到以盈利為目的,從最初的民間主辦逐漸發(fā)展為官府主辦??计渥兓饕?,不外乎當時的清政府正處在嚴重的內憂外患之中。一方面,這一時期國內災荒頻仍,各處都可以看到大批流離失所的饑民,另一方面,為改革圖強清政府在全國各地都辦起以自強為口號的洋務運動。不管是賑濟饑民還是發(fā)展洋務,這些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再加之《辛丑條約》的簽訂,清政府又背上了賠款4.5億兩白銀的沉重負擔,這些都迫使清政府不得不通過發(fā)行彩票這類手段來迅速籌集經(jīng)費,以應當前之急。
三、結語
清末新政以后,中國本土的彩票業(yè)開始濫發(fā)起來,并且一發(fā)而不可收拾。原有的賑災的目的也越來越淡薄,彩票的弊端也越發(fā)明顯。上海曾《申報》指出:各省彩票“名雖托于集款,而義實近于賭博”。1908年,隨著預備立憲政治制度改革的深入,彩票泛濫問題不斷被提上統(tǒng)治者的議事日程,為此組織度支部商討如何另籌庚子賠款問題,決定一旦籌定抵款,即行禁止。此后取締彩票成為中央政府的工作要務,直到1909年11月江蘇諮議局在第一屆年會上做出了“永遠停止彩票”的決議。決議以“售賣彩票,無異開賭,獎勵游惰,破壞道德,貽禍之烈”[21],最早專門就禁止彩票問題做出議決案。此后經(jīng)過全國各方面的一系列斗爭以及清政府對彩票業(yè)采取的雙重增稅的政策還有國人彩票熱的冷卻,中國彩票終于得到禁止。
參考文獻:
[1]馮爾康,常建華.清人社會生活[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287.
[2]徐珂.清稗類鈔[M].北京:中華書局,2003:4913.
[3]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廣州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廣州文史資料第9輯[M].內部發(fā)行,1963:62.
[4]戴愚庵.沽上舊聞[M].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157.
[5]歐陽昱.見聞瑣錄[M].岳麓書社,1986:37.
[6]論呂宋彩票[N].申報,1883—4—8.
[7]廣告[N].申報,1898—11—1.
[8]廣告[N].申報,1898—5—16.
[9]廣告[N].申報,1898—11—11.
[10]廣告[N].申報,1899—1—29.
[11]變資助賑彩票[N].申報,1879—9—23.
[12]通扯消售送賑物件票底[N].申報,1879—12—24.
[13]上海北市盆湯街絲業(yè)會館助賑彩票啟[N].申報,1884—1—5.
[14]催取彩件[N].申報,1879—11—21.
[15]上海森寶書局出售書籍籌賑彩票全數(shù)得彩新章[N].申報,1888—10—1.
[16]金陽賑局彩票助賑引言[N].申報,1890—3—8.
[17]閔杰.論清末彩票[J].近代史研究,2000,(4).
[18]變產(chǎn)新法[N].大公報,1905—8—9.
[19]欲作天臺客者,請快買女優(yōu)彩票[N].廣益叢報,1908—8—26.
[20]論松江購買彩票之盛[N].申報,1907—3—18.
[21]十月初八日會議議決永遠停止彩票案,江蘇諮議局.江蘇諮議局第一年度報告[M]第1冊,1910:58.
(作者簡介:王兆寧(1988-),男,湖北荊州人,在讀研究生,碩士,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主要研究中國近代經(jīng)濟史。)